开关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30686阅读:139来源:国知局
开关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开关。



背景技术:

目前,在根据柱塞移动使触点进行开闭的开关中,具有用于使柱塞复位的螺旋弹簧的开关已为人所知。例如,专利文献1公开了在柱塞的移动方向下方设有螺旋弹簧的紧急停止用开关。

专利文献1:日本特表2013-541145号公报(2013年11月7日公表)

在操作时设置在开关框体侧的固定触点与设置在柱塞侧的可动触点接触的常开型开关中,为了使在操作时触点可靠接触,要求使触点以规定压力接触。然而,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开关中,由于随着柱塞移动螺旋弹簧被压缩,所以若柱塞移动量增大,则螺旋弹簧的压缩量变大,作用于柱塞的作用力也增加。因此,存在为了使触点以规定压力互相接触需要较大负载,操作性差的问题

为了通过小负载使触点以规定压力互相接触,考虑使用弹簧常数小的弹簧。然而,若使用弹簧常数小的弹簧,则由于来自外部的振动等原因,触点容易互相接触,会出现误动作的情况。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以小负载使触点可靠接触且能够防止误动作的开关。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开关,具有根据对操作部的操作从基准位置直线移动至操作位置的柱塞,该开关根据该柱塞的移动使触点进行开闭,该开关的特征在于,具有:固定触点;可动触点,与所述柱塞一同移动,在所述操作位置与所述固定触点接触,在所述基准位置不与所述固定触点接触;复位弹簧,向复位方向对所述柱塞施力,所述复位方向为从所述操作位置朝向所述基准位置的方向;以及压接弹簧,抵接于所述柱塞,该压接弹簧的施力方向根据所述柱塞的移动发生变化,在所述柱塞位于所述操作位置时,所述压接弹簧向所述复位方向的相反方向对所述柱塞施力,在所述柱塞位于比所述基准位置与所述操作位置之间的规定位置靠近所述基准位置侧的位置时,所述压接弹簧向与所述复位方向的相反方向不同的方向对所述柱塞施力。其中,基准位置是未对操作部进行操作状态下的柱塞的位置,操作位置是操作部的操作量最大状态下的柱塞的位置。

根据上述结构,在比规定位置靠近基准位置侧的位置时,压接弹簧向与复位方向的相反方向不同的方向对柱塞施力,所以在基准位置与规定位置之间,需要克服柱塞与复位弹簧的作用力使柱塞移动。因此,不会因为来自外部的振动等原因使触点互相接触,能够防止误动作。另外,在操作位置,由于压接弹簧向复位方向的相反方向对柱塞施力,能够以小负载使触点彼此可靠接触。

另外,在本发明的开关中,可以在所述柱塞位于所述操作位置时,所述压接弹簧与垂直于所述复位方向的面抵接,在所述柱塞位于比所述规定位置靠近所述基准位置侧的位置时,所述压接弹簧与所述柱塞的侧面抵接。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容易地改变压接弹簧对柱塞的施力方向。

另外,在本发明的开关中,上述压接弹簧也可以为扭转弹簧。

另外,本发明的开关也可以具有一机构,该机构根据对所述操作部的操作,以与对所述操作部的操作负载没有关系的负载,使所述柱塞向所述操作位置移动。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提供可以采用简单结构设置使柱塞移动至操作位置的开关。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能够以小负载使触点可靠接触且能够防止误动作的开关。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开关外观的主视图。

图2a是表示图1所示的开关具有的本体部外观的立体图,图2b是图2a所示的本体部的俯视图。

图3是图2b中a-a线处的本体部的剖视图。

图4是图2b中b-b线处的本体部的剖视图。

图5a是图2a、2b所示的本体部具有的柱塞的立体图,图5b和5c是柱塞的侧面图。

图6是表示图2a、2b所示的本体部具有的柱塞与上方扭转弹簧的位置关系的剖视图。

图7a~7d是表示对开关操作部进行操作时本体部状态的图。

图8a~8d是表示上方扭转弹簧动作的示意图。

图9a~9d是表示下方扭转弹簧动作的示意图。

图10a和10b是表示柱塞压下量与负载的关系的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形成在开关的柱塞上的孔部的变形例的图。

图12是表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开关具有的下方扭转弹簧的变形例的图。

图13是表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开关具有的上方扭转弹簧的变形例的图。

图14是表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开关具有的下方扭转弹簧的变形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1.开关的结构概要〕

图1是表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开关1的外观的主视图。如图1所示,开关1具有操作部10和本体部20。

操作部10是接受操作者操作的部件,被设置为能够对本体部20进行按压操作。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接受操作者按压操作的按钮开关进行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例如,开关1可以具有将旋转操作转换为按压操作的凸轮机构,操作部10可以是接受操作者旋转操作的结构。

图2a是表示本体部20的外观的立体图,图2b是本体部20的俯视图,另外,图3是图2b中a-a线处的本体部20的剖视图,图4是图2b中b-b线处本体部20的剖视图。此外,下面为了便于说明,将开关1的按压方向作为下方,将其反方向作为上方,但开关1的安装方向并不限于此。

开关1是操作时触点互相接触的常开型开关。如图3和图4所示,开关1的本体部20具有框体25、柱塞30、4个端子40a~40d、两个上方扭转弹簧(复位弹簧)45、下方扭转弹簧(压接弹簧)50、上方触点支撑构件56、下方触点支撑构件57、4个框体侧触点(固定触点)60a~60d、上方螺旋弹簧65和下方螺旋弹簧66。

框体25为箱形,在内部保持本体部20的各部分。另外,在框体25的上表面25a的中央设有孔部25b。

图5a是柱塞30的立体图,图5b和5c是柱塞30的侧面图。开关1是根据柱塞30的移动使触点进行开闭的开关。柱塞30配置为上端部31从框体25的孔部25b突出,上端部31抵接于操作部10。因此,根据操作者对操作部10的按压操作,使柱塞30向下方移动。即,根据对操作部10的操作,使柱塞30从基准位置直线移动至操作位置,上述基准位置是未对操作部10进行操作的位置,上述操作位置是操作部10的操作量为最大状态的位置。另外,在柱塞30的下端形成有向下方延伸的大致板状的垂下部32。在垂下部32形成有向与上下方向垂直的方向延伸的孔部80,所述上下方向是柱塞30的移动方向。孔部80在垂下部32的内侧面(侧面)32a侧的开口部81和孔部81的下表面81之间具有斜面83。斜面83从下表面81侧朝向开口部81侧,向柱塞30的移动方向下侧倾斜。

在柱塞30的移动方向上,在柱塞30的上端部31和垂下部32之间形成有两个孔部33、上方螺旋弹簧支撑部34和下方螺旋弹簧支撑部35。两个孔部33、上方螺旋弹簧支撑部34和下方螺旋弹簧支撑部35均为在与上下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延伸的贯通孔,上述上下方向是柱塞30的移动方向。

上方螺旋弹簧支撑部34和下方螺旋弹簧支撑部35形成在柱塞30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分,且形状大致相同。另外,上方螺旋弹簧支撑部34形成在柱塞30的移动方向的上侧,下方螺旋弹簧支撑部35形成在柱塞30的移动方向的下侧。

两个孔部33分别形成于中央部分所形成的上方螺旋弹簧支撑部34的外侧。孔部33有大小不同的两个开口部33a和33b,开口部33a在柱塞30的移动方向上的宽度比开口部33b更大。在孔部33的上表面33d与开口部33a之间形成有从开口部33b侧朝向开口部33a侧向上方倾斜的斜面33c。另外,两个孔部33关于经由柱塞的中心部30a(参照图6)且与柱塞30的移动方向平行的轴l对称。即,在柱塞30中,在一个侧面形成有一个孔部33的开口部33a和另一孔部33的开口部33b,在相反侧的侧面形成有一个孔部33的开口部33b和另一孔部33的开口部33a。此外,换言之,轴l是,经由上方触点支撑构件56与柱塞30交叉的部分以及下方触点支撑构件57与柱塞30交叉的部分且与柱塞30的移动方向平行的轴。

上方螺旋弹簧65配置于柱塞30的上方螺旋弹簧支撑构件34的内部。同样地,下方螺旋弹簧66配置于柱塞30的下方螺旋弹簧支撑构件35的内部。

端子40a~40d是推入式端子,通过从设置在框体25上的插口41插入电线等,与外部电连接。本实施方式的开关1是二级开关,一对端子40a、40b设于上方,一对端子40c、40d设于下方。

框体侧触点60a~60d分别与对应的端子40a~40d电连接。具体而言,框体侧触点60a与端子40a连接,框体侧触点60b与端子40b连接,框体侧触点60c与端子40c连接,框体侧触点60d与端子40d连接。即,一对框体侧触点60a、60b设于上方,一对框体侧触点60c、60d设于下方。

上方螺旋弹簧支撑部34在上方触点支撑构件56中穿过。另外,上方触点支撑构件56相对于上方螺旋弹簧65固定,与上方螺旋弹簧65即柱塞30一体地动作。同样地,下方螺旋弹簧支撑部35在下方触点支撑构件57中穿过。另外,下方螺旋弹簧支撑部35相对于下方螺旋弹簧66固定,与下方螺旋弹簧66即柱塞30一体地动作。

在上方触点支撑构件56设有一对柱塞侧触点55a、55b。另外,在下方触点支撑构件57设有一对柱塞侧触点55c、55d。因此,柱塞侧触点(可动触点)55a~55d与柱塞30一起移动。另外,柱塞侧触点55a和柱塞侧触点55b位于关于轴l对称的位置,柱塞侧触点55c和柱塞侧触点55d位于关于轴l对称的位置。即,轴l是,经由柱塞侧触点55a与柱塞侧触点55b的中心以及柱塞侧触点55c与柱塞侧触点55d的中心,并与柱塞30的移动方向平行的轴。

柱塞侧触点55a~55d位于与对应的框体侧触点60a~60d相向的位置,在图3和4所示的基准位置,柱塞侧触点55a~55d和框体侧触点60a~60d处在分开的位置,不接触。

另外,柱塞侧触点55a与柱塞侧触点55b电连接,柱塞侧触点55c与柱塞侧触点55d电连接。

图6是表示柱塞30和上方扭转弹簧45的位置关系的剖视图。另外,在图6中,用虚线表示柱塞侧触点55a~55d的位置。此外,下面在区分两个上方扭转弹簧45时分别附上附图标记45a和45b,不区分时附上附图标记45。

两个上方扭转弹簧45是向复位方向对柱塞30施力的弹簧,该复位方向是从操作位置超向基准位置的方向。将既是包括经由柱塞30的中心部30a的轴l的平面,又是与从柱塞侧触点(可动触点)55a~55d下降至轴l的垂线m垂直的平面作为平面q时,两个上方扭转弹簧45位于平面q的一侧和另一侧。即,上方扭转弹簧45a配置于平面q的一侧,上方扭转弹簧45b配置于平面q的另一侧。

另外,两个上方扭转弹簧45与上述两个孔部33同样地,配置于相对于轴l对称的位置。如此地,由于两个上方扭转弹簧45配置于相对于柱塞30的轴l对称的位置,能够将作用力均等地作用于柱塞30。此外,换言之,平面q是,与连接柱塞侧触点55a和柱塞侧触点55b的直线,以及连接柱塞侧触点55c和柱塞侧触点55d的直线垂直的平面。

上方扭转弹簧45具有卷绕部46、从卷绕部46的一端向柱塞30延伸且抵接于柱塞30的第一臂47和从卷绕部46的另一端伸出的第二臂48。通过在卷绕部46的中空部分配置框体25所设置的圆柱状弹簧保持部25c,支撑上方扭转弹簧45。另外,通过设置在框体25上的卡止部25d固定上方扭转弹簧45的第二臂48。如图3所示,在上方扭转弹簧45的第一臂47的顶端部47a形成有第一臂47的延伸方向发生变化的弯曲部47a-1。就弯曲部47a-1而言,使顶端部47a从第一臂47的弯曲部47a-1相对于卷绕部46侧的延伸方向向柱塞30的移动方向下侧弯曲。

其中,上方扭转弹簧45a的第一臂47与上方扭转弹簧45b的第一臂47相对于轴l对称配置。如此,由于不仅两个上方扭转弹簧45配置于相对于柱塞30的轴l对称的位置,而且,上方扭转弹簧45的第一臂47相对于轴l对称,因此,能够均等地对柱塞30作用作用力。

另外,如图6所示,从柱塞30的移动方向观察,上方扭转弹簧45a、45b的第一臂47沿着垂直于平面q的方向延伸。另外,从柱塞30的移动方向观察,柱塞30的孔部33沿着与上方扭转弹簧45的第一臂47的延伸方向相同的方向延伸。

在图3和图4所示的基准位置,上方扭转弹簧45被配置为,第一臂47从孔部33的开口部33a插入孔部33内部,顶端部47a的弯曲部47a-1抵接于孔部33的上表面33d。其中,上方扭转弹簧45被设置为向第二臂48侧(开关1的外侧)施力,因此,向上方(复位方向)对柱塞30施力。

下方扭转弹簧50是根据柱塞30的移动而施力方向变化的弹簧。下方扭转弹簧50具有卷绕部51、从卷绕部51的一端伸出的第一臂52和从卷绕部51的另一端伸出的第二臂53。通过在卷绕部51的中空部分配置框体25上所设的圆柱状弹簧保持部25e,支撑下方扭转弹簧50。通过设置在框体25上的卡止部25f固定下方扭转弹簧50的第二臂53。

在图3和图4所示的基准位置,下方扭转弹簧50的第一臂52抵接于柱塞30的垂下部32的内侧面32a。其中,下方扭转弹簧50配置为第一臂52比与未被施加外力的自然状态相比更向上方旋转的状态,因此,向与复位方向的相反方向不同的方向对柱塞30施力(参照图9a、9b的箭头f1)。

〔2.开关的动作说明〕

下面,说明操作者对开关1的操作部10进行操作时本体部20的动作。

图7a~7d是表示对开关1的操作部10进行操作时本体部20状态的图。图7a表示未操作时的状态(基准位置),随着向图7b、图7c、图7d进行,柱塞30的压下量增加,图7d表示柱塞30压下量最大的状态(操作位置)。另外,图8a~8d是表示上方扭转弹簧45的动作的示意图,图8a~8d与图7a~7d相对应。另外,图9a~9d是表示下方扭转弹簧50的动作的示意图,图9a~9d与图7a~7d相对应。

如图8a所示,未操作时,就上方扭转弹簧45而言,设置在第一臂47的顶端部47a的弯曲部47a-1在区域p与柱塞30的孔部33的上表面33d抵接,上方扭转弹簧45向上方对柱塞30施力。

然后,对操作部10进行操作,当克服上方扭转弹簧45的作用力而按下柱塞30时,与柱塞30一体地进行动作的上方触点支撑构件56和下方触点支撑构件57也向下方移动。由此,使柱塞侧触点55a~55d与框体侧触点60a~60d之间的距离变小,当柱塞30被压下规定量时,柱塞侧触点55a~55d与框体侧触点60a~60d接触(参照图7b~7d)。当柱塞触点55a~55d与框体侧触点60a~60d接触时,端子40a和端子40b电连接,端子40c和端子40d电连接,形成通电状态。

〔2.1上方扭转弹簧的动作〕

在此,在上方扭转弹簧45的第一臂47的顶端部47a设有弯曲部47a-1,未操作时弯曲部47a-1抵接于柱塞30。因此,上方扭转弹簧45和柱塞30抵接的部位是曲面。因此,当压下柱塞30时,上方扭转弹簧45不会卡住。由此,能够顺利地进行开关1的操作,能够提高操作性和耐用性。

然后,随着柱塞30向下方移动,上方扭转弹簧45在孔部33的作为柱塞30的复位方向侧的面的上表面33d滑动。由此,上方扭转弹簧45的第一臂47也向下方旋转。因此,如图8b所示,上方扭转弹簧45和柱塞30抵接的区域p也向开口部33b侧移动。

在从图8b所示的状态进一步压下柱塞30时,上方扭转弹簧45的第一臂47也进一步旋转,上方扭转弹簧45和柱塞30抵接的区域p也进一步向开口部33b侧移动(图8c)。上方扭转弹簧45的第一臂47的旋转角度进一步增大,在从第一臂47的弯曲部47a-1起卷绕部46侧的部分为与孔部33的上表面33d平行的角度,即,从第一臂47的弯曲部47a-1起卷绕部46侧的部分从水平方向向下方旋转时,如图8d所示,上方扭转弹簧45与柱塞30抵接的区域p变为孔部33上表面33d与斜面33c的边界。之后,直至柱塞30压下量达到最大的操作位置为止,上方扭转弹簧45与柱塞30的抵接区域p都不移动。

如此,由于上方扭转弹簧45和柱塞30抵接的区域p移动,将柱塞30压下相同长度所需的负载发生变化。即,根据从上方扭转弹簧45的卷绕部46至上方扭转弹簧45与柱塞30抵接的区域p为止的长度以及第一臂47从基准位置开始的旋转角度,按下柱塞30所需的负载发生变化。另外,在柱塞从基准位置移动至操作位置的器件,上方扭转弹簧45的第一臂旋转的角度优选为120°~220°的范围。

这里,考虑在柱塞30的孔部33c没有设置斜面33c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上方扭转弹簧45的第一臂47的旋转角度增大,当第一臂47由水平方向向下旋转时,上方扭转弹簧45和柱塞30抵接的区域p向孔部33的开口部33a移动。因此,从上方扭转弹簧45的卷绕部46到上方扭转弹簧45与柱塞30抵接的区域p为止的长度急剧变化,当第一臂47的旋转角度超出水平方向时,压下所需的负载突然变大,因此,开关1的操作性变差。

而在本实施方式的开关1中,在柱塞30的孔部33中,在上方扭转弹簧45的第一臂47插入的一侧的开口部33a的上表面33d形成有斜面33c。由此,即使第一臂47从水平方向向下旋转,上方扭转弹簧45和柱塞30抵接的区域p也位于孔部33的上表面33d和斜面33c的边界。因此,能够使从上方扭转弹簧45的卷绕部46至上方扭转弹簧45与柱塞30抵接的区域p为止的长度的变化小,能够提供操作性好的开关1。

另外,如图8a所示,在基准位置,上方扭转弹簧45第一臂47的比顶端部47a的弯曲部47a-1更靠顶端侧的部分与柱塞30孔部33的上表面33d之间有空隙。而且,如图8b所示,当柱塞30移动,第一臂47旋转时,该空隙变大。因此,如果在基准位置上方扭转弹簧45的第一臂47在比顶端部47a的弯曲部47a-1更靠顶端侧的部分与柱塞30的孔部33的上表面33d之间有空隙,则即使柱塞30移动,第一臂47的顶端部47a也不会卡住柱塞30,能够提供操作性和耐用性优越的开关1。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开关1具有配置于平面q一侧的上方扭转弹簧45a和配置于平面q另一侧的上方扭转弹簧45b这两个上方扭转弹簧45。这里,为了使具有扭转弹簧的开关小型化,考虑采用短臂的扭转弹簧,然而,若使用短臂的扭转弹簧,则与长臂的扭转弹簧相比,与柱塞30的移动量对应的臂的旋转角度变大。因此,存在柱塞30的与扭转弹簧的接触位置随着柱塞移动发生大的变化,作用力不能平衡良好地作用于柱塞30的问题。

然而,由于本实施方式的开关1具有配置于平面q一侧的上方扭转弹簧45a和配置于平面q另一侧的上方扭转弹簧45b这两个上方扭转弹簧45,即使使用短臂的扭转弹簧,根据柱塞30的移动柱塞的与扭转弹簧的接触位置发生变化,也能够将作用力平衡良好地作用于柱塞30。因此,能够使用短臂的上方扭转弹簧45,能够产生配置开关1的其他部件的空间,能够使开关1小型化。

另外,如图8a所示,在基准位置,配置于平面q一侧的上方扭转弹簧45a的第一臂47的顶端部47a在平面q一侧与柱塞30抵接,配置于平面q另一侧的上方扭转弹簧45b的第一臂47在平面q的另一侧与柱塞30抵接。并且,如图8d所示,在操作位置,上方扭转弹簧45a的第一臂47的顶端部47a位于平面q的另一侧,上方扭转弹簧45b的第一臂47的顶端部47a位于平面q的一侧。即,从与第一臂47的延伸方向垂直的方向且垂直于轴l的方向观察,在基准位置,上方扭转弹簧45a的第一臂47和上方扭转弹簧45b的第一臂47不交叉,在操作位置,上方扭转弹簧45a的第一臂47和上方扭转弹簧45b的第一臂47交叉。通过形成这种结构,能够将作用力均等地作用于柱塞30。

另外,在图8c所示的状态下,第一臂47的顶端部47a由孔部33的开口部33b突出。由于孔部33为贯通孔,能够将第一臂47的长度设为能够从孔部33的开口部33b突出的长度。换言之,能够使上方扭转弹簧45和柱塞30的接触点与上方扭转弹簧45的卷绕部46之间的距离增大。因此,能够使随着柱塞30的移动而旋转的第一臂47的旋转角度增大。由此,与现有开关相比,能够使上方扭转弹簧45靠近柱塞30配置。其结果,能够产生配置开关其他部件的空间,能够使开关小型化。

〔2.2下方扭转弹簧的动作〕

如图9b所示,当压下柱塞30时,下方扭转弹簧50的第一臂52也移动。因此,柱塞30和下方扭转弹簧50的抵接位置发生变化,下方扭转弹簧50对柱塞30的作用力方向也发生变化。

即,在图9a和9b所示的状态下,下方扭转弹簧50与柱塞30在柱塞30的垂下部32的内侧面32a抵接,下方扭转弹簧50的作用力f1作用于与下方(复位方向的相反方向)不同的方向。

从图9b所示状态进一步压下柱塞30时,下方扭转弹簧50和柱塞30在柱塞30的孔部80的斜面83抵接(图9c)。因此,下方扭转弹簧50的作用力方向从图9a和9b所示的作用力f1的方向变化为图9c所示的作用力f2的方向。

当从图9c所示的状态进一步压下柱塞30时,下方扭转弹簧50和柱塞30在柱塞30的孔部80的下表面82抵接(图9d),所述下表面82是垂直于复位方向的面。因此,下方扭转弹簧50的作用力f3作用于下方(复位方向的相反方向),向下方对柱塞30施力。

图10a、10b是表示柱塞30的压下量与负载的关系的图。图10a表示了在具有下方扭转弹簧50的情况下柱塞30的压下量与负载的关系,图10b表示了在不具有下方扭转弹簧50的情况下柱塞30的压下量与负载的关系。

如图10b所示,当不具有下方扭转弹簧50时,负载根据柱塞的压下量而增加。因此,为了使柱塞侧触点55a~55d与框体侧触点60a~60d可靠接触,需要较大负载,操作性差。

而本实施方式的开关1具有:下方扭转弹簧50,对柱塞30施加作用力和柱塞30,具有使下方扭转弹簧50施加的作用力的方向发生变化的形状的垂下部32。并且,下方扭转弹簧50在比基准位置与操作位置之间的规定位置更靠基准位置侧的位置,向与复位方向的相反方向不同的方向施力。因此,如图10a所示,为了压下柱塞30,需要克服向复位方向对柱塞30施力的上方扭转弹簧45的作用力来压下柱塞30,随着压下量增加,负载增加。因此,不会因为来自外部的振动等原因而通过负载使柱塞侧触点55a~55d和框体侧触点60a~60d接触,能够防止误动作。

并在,当柱塞30被压下规定位置时,由于下方扭转弹簧50的施力方向变化为复位方向的相反方向,负载减小。因此,与不具有下方扭转弹簧50的情况相比,在操作位置能够通过小的负载使柱塞侧触点55a~55d和框体侧触点60a~60d以规定压力接触。

这里,作为一例,考虑使用开关1作为紧急停止开关的情况。紧急停止开关通常具有对于操作者对操作部10的按压操作,能够与操作者的操作负载没有关系地压下柱塞30的机构。为了使紧急停止开关可靠地动作,要求该结构对柱塞30施加比向复位方向对柱塞30施力的弹簧的作用力更大的力。作为压下柱塞30的机构,无特别限定,但是,例如能够使用如下的机构:具有被卡止的按压部件,通过对操作部10的操作解除该卡止,从而按压部件通过与操作者对操作部10的操作负载没有关系的负载,以规定压力按压柱塞30。

其中,如图10b所示,当将负载随着柱塞30的压下量增加而增加的开关用作紧急停止开关时,为了将柱塞30压至操作位置需要较大的负载。因此,压下柱塞30的机构需要是能够对柱塞30施加较大负载的结构。

另一方面,如图10a所示,当将即使柱塞30的压下量增加,压下柱塞30所需的负载降低的开关1用作紧急停止开关时,压下柱塞30所需的负载降低。因此,就压下柱塞30的机构而言,压下柱塞30所需的负载降低,能够以简易结构设置该机构。

〔变形例〕

图1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形成在开关1的柱塞30上的孔部33的变形例的图。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形成在柱塞30上的孔部33的上表面33d形成在与柱塞30的移动方向平行的平面上的例子。但是,孔部33的形状并不限于此。例如,如图11所示,孔部33的上表面33e可以是从开口部33a侧朝向开口部33b侧,向上方倾斜的斜面。即,与上方扭转弹簧45a的第一臂47对应的孔部33的上表面33e可以从配置有上方扭转弹簧45a一侧朝向配置有上方扭转弹簧45b一侧,并向复位方向倾斜,与上方扭转弹簧45b的第一臂47对应的孔部33的上表面33e可以从配置有上方扭转弹簧45b一侧朝向配置有上方扭转弹簧45a一侧,向复位方向倾斜。

如此,通过使孔部33的上表面33e形成为斜面,当压下柱塞30时,上方扭转弹簧45的第一臂47不易被柱塞30卡出,能够提高开关1的操作性和耐用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了作为根据开关1的压下量作用力方向发生变化的弹簧具有作为扭转弹簧的下方扭转弹簧50的例子。但是,只要该弹簧根据开关1的压下量,作用力的施力方向发生变化即可。如图12所示,可以使用板簧70代替下方扭转弹簧50。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如下的结构:为了使柱塞30从基准位置移动时,上方扭转弹簧45的第一臂47不被柱塞30卡住,在第一臂47的顶端设有弯曲部47a-1,使上方扭转弹簧45和柱塞30抵接的部位形成为曲面。但是,只要在柱塞30从基准位置移动时上方扭转弹簧45的第一臂47不被柱塞30卡住即可。如图13所示,可以是在上方扭转弹簧45的第一臂47的顶端具有大致球状的滑动部件47c的结构。只要该滑动材料47c是对于柱塞30滑动性好的材料即可,无特别限定,例如,可采用树脂等。另外,如图14所示,下方扭转弹簧50的第一臂54也可在顶端具有滑动部件54a,所述滑动部件54a由对于柱塞30滑动性好的材料组成。如此,通过在上方扭转弹簧45和下方扭转弹簧50上设置滑动部件47c、54a,使上方扭转弹簧45和下方扭转弹簧50难以被柱塞30卡住,能够顺畅地进行开关1的操作。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端子40a~40d为推入式端子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于此。即,端子40a~40d也可以是螺钉式端子。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在柱塞30的内部配置有上方扭转弹簧65和下方扭转弹簧66,上方触点支撑构件56固定在上方螺旋弹簧65上,下方触点支撑构件57固定在下方螺旋弹簧66上的例子。但是,开关1也可不具有上方螺旋弹簧65和下方螺旋弹簧66,上方触点支撑构件56和下方触点支撑构件57可被固定在柱塞30上,或者,也可以与柱塞30形成一体。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具有4个端子40a~40d,在上方具有一对框体侧触点60a、60b和一对柱塞侧触点55a、55b,在下方具有一对框体侧触点60b、60c和一对柱塞侧触点55c、55d的开关1。但是,开关1的结构并不限于此。例如,与外部连接的端子也以是为两个的一段式开关。另外,在上方和下方也可以不具有一对框体侧触点和一对柱塞侧触点,可以是框体侧触点和柱塞侧触点各具有一个的结构。在这种情况下,也能够将与从柱塞侧触点下降至柱塞30的轴l的垂线m垂直且包括轴l的平面作为平面q。

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各实施方式,可在权利要求的范围内进行各种改变,结合各个不同实施方式所公开的技术方案而得到的实施方式也属于本发明的技术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