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CMOS图像传感器的自对准注入制造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7978218发布日期:2019-06-21 23:55阅读:450来源:国知局
一种CMOS图像传感器的自对准注入制造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集成电路制造加工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在进行CMOS图像传感器感光区N型杂质注入和传输晶体管P型杂质注入时的自对准注入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CMOS图像传感器广泛应用于监控,拍照等领域。CMOS图像传感器最基本的元素是一个PN结感光二极管及与其相连的传输晶体管。传输晶体管的电学要求是不能与PN结感光区的N型杂质区穿通,包括表面穿通和表面下穿通,否则会影响暗电流与PN结可容纳的电子数。PN结感光区的电学要求是不能在电子通道上有势垒出现,否则会影响器件暗光响应。

请参阅图1,图1是一种CMOS图像传感器的结构剖面图。如图1所示,在形成图示竖直虚线左侧传输晶体管P型注入区时,通常可分为三步,自上而下分别为在衬底中的阈值电压调节注入,防穿通注入,阱注入。图示竖直虚线右侧衬底中感光区的N型杂质注入区(NPPD)提供重置后的电子数;第一P型杂质注入区(PPin)和深P阱(Deep p well)用于钳住感光器件重置后的电位;第二P型杂质注入区(PPin2)为用于防止感光区表面暗电流的产生而进行注入形成的,其剂量要比形成第一P型杂质注入区时的注入大。图中自右向左的虚线箭头为重置或电子导出时的通道,LTR为传输晶体管的注入光刻窗口,LNPPD为感光区的注入光刻窗口。

在进行上述注入时,传统的做法是通过两次光刻分别形成传输晶体管的P型注入区和感光区的N型杂质注入区及第一P型杂质注入区。由于光刻的精度问题,传输晶体管的P型杂质注入区和感光区PN结的N型杂质注入区可能会发生重叠现象,也可能会发生相互覆盖不到、产生间隙的现象。由于两次光刻无法准确对准,因而采用传统做法将存在下列问题:

1)如传输晶体管的注入光刻窗口LTR覆盖了感光区的注入光刻窗口LNPPD,将造成传输晶体管的P型杂质注入区过覆盖到PN结的N型杂质注入区,导致以后的感光区多晶硅栅下的N型杂质浓度变低,并导致栅氧化硅层与N型杂质注入区之间的电子通道出现势垒;这会影响器件的暗光响应。

2)如感光区的注入光刻窗口LNPPD覆盖了传输晶体管的注入光刻窗口LTR,将造成感光区PN结的N型杂质注入区过覆盖到传输晶体管的P型杂质注入区,导致以后的传输晶体管多晶硅栅下的P型杂质浓度变低,这样传输晶体管可能被穿通,导致感光区PN结的电荷容量降低;这会影响器件暗电流及可容纳的电子数,也会有少量的重置后残留电子,导致暗电流增加。

3)如感光区的注入光刻窗口LNPPD和传输晶体管的注入光刻窗口LTR之间有间隙,将造成感光区PN结的N型杂质注入区和传输晶体管的P型杂质注入区存有相互不覆盖的区域,并使得在栅氧下有一轻掺P型区出现,导致栅氧下的电子通道出现势垒;这同样会影响器件的暗光响应。

因此,实现感光区PN结的N型杂质注入区和传输晶体管的P型杂质注入区的精准对准,就显得非常重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CMOS图像传感器的自对准注入制造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CMOS图像传感器的自对准注入制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01:提供一衬底,在所述衬底中形成浅沟槽隔离及深P阱;

步骤S02:在所述衬底表面依次形成注入保护层、第一牺牲层,然后图形化所述第一牺牲层,形成传输晶体管的注入窗口;

步骤S03:通过所述传输晶体管的注入窗口,向所述衬底中进行P型杂质注入;

步骤S04:在上述器件表面淀积第二牺牲层,并进行平坦化,露出所述第一牺牲层表面;

步骤S05:去除所述第一牺牲层,然后以所述第二牺牲层为传输晶体管P型杂质注入区的掩蔽层,向所述衬底中进行感光区PN结的N型杂质注入及第一P型杂质注入,在所述衬底中形成器件的N阱和P阱;

步骤S06:去除所述第二牺牲层及注入保护层。

优选地,还包括:步骤S02中,在所述衬底表面先形成第三牺牲层,再形成注入保护层;步骤S06中,依次去除所述第二牺牲层、注入保护层及第三牺牲层。

优选地,步骤S03中,向所述衬底中进行P型杂质注入包括自下而上分次进行的阱注入,防穿通注入,以及阈值电压调节注入。

优选地,还包括步骤S07:在所述衬底表面形成栅氧化层,以及在所述栅氧化层上形成所述传输晶体管的栅极。

优选地,还包括步骤S08:在所述衬底中进行传输晶体管的源漏轻掺注入,形成栅极侧墙,以及进行传输晶体管的源漏注入。

优选地,步骤S08中,还包括形成栅极侧墙后,在感光区PN结的第一P型杂质注入区中进行第二P型杂质注入。

优选地,所述注入保护层的厚度不大于20纳米。

优选地,所述第一牺牲层的厚度为100-500纳米。

优选地,所述注入保护层的材质为氮化硅,所述第一牺牲层的材质为氧化硅。

优选地,所述第三牺牲层与所述栅氧化层的材质及厚度相同,所述第二牺牲层与所述传输晶体管栅极的材质及厚度相同。

从上述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发明利用注入保护层对传输晶体管及感光区PN结以外的其他区域进行保护,由于传输晶体管P型杂质注入较深,在注入保护层上还淀积有第一牺牲层,以在图形化所述第一牺牲层后完成传输晶体管的P型杂质注入;然后通过淀积第二牺牲层并平坦化,去除感光区露出的第一牺牲层,以第二牺牲层作为传输晶体管P型杂质区的掩蔽层,这样就完成了图形转移并实现了高度对准,使得后续再进行感光区PN结的N型及P型注入时,就不会发生传输晶体管的P型杂质区与感光区PN结的N型及P型注入区相重叠或分离的问题,从而减少了暗电流和暗光响应受到对不准带来的不良影响。

附图说明

图1是一种CMOS图像传感器的结构剖面图;

图2是本发明的一种CMOS图像传感器的自对准注入制造方法流程图;

图3-图8是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中根据图2的方法进行CMOS图像传感器的自对准注入的工艺步骤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在下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中,在详述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时,为了清楚地表示本发明的结构以便于说明,特对附图中的结构不依照一般比例绘图,并进行了局部放大、变形及简化处理,因此,应避免以此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来加以理解。

在以下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中,请参阅图2,图2是本发明的一种CMOS图像传感器的自对准注入制造方法流程图。如图2所示,本发明的一种CMOS图像传感器的自对准注入制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01:提供一衬底,在所述衬底中形成浅沟槽隔离及深P阱。

请参阅图3。可采用常规的半导体硅衬底10,在所述衬底10中采用常规CMOS工艺形成浅沟槽隔离(图略)及注入形成深P阱11。

步骤S02:在所述衬底表面依次形成注入保护层、第一牺牲层,然后图形化所述第一牺牲层,形成传输晶体管的注入窗口。

请参阅图3。接着,在所述衬底10表面依次淀积形成注入保护层16、第一牺牲层18;其中,所述注入保护层的厚度最好不大于20纳米,所述注入保护层的材质可为氮化硅等;由于传输晶体管的P型杂质注入较深,因此还需要在注入保护层上淀积一层较厚的第一牺牲层,因此,所述第一牺牲层的厚度可为100-500纳米,与传输晶体管的栅极厚度接近;所述第一牺牲层的材质可为氧化硅等。第一牺牲层作为本发明图形转移的第一步工艺层。

可在所述衬底10表面先形成一第三牺牲层15,作为后续器件栅氧化层的暂时替代;因此,所述第三牺牲层可采用与所述栅氧化层相同的材质及厚度。然后,再形成注入保护层。

接着,可在第一牺牲层上再形成光刻胶层17;然后,可通过光刻、刻蚀工艺图形化所述第一牺牲层18,形成传输晶体管的注入窗口(图示左侧缺口部分),注入窗口以外的感光区仍被第一牺牲层所覆盖。刻蚀停止在注入保护层16。

步骤S03:通过所述传输晶体管的注入窗口,向所述衬底中进行P型杂质注入。

请继续参阅图3。接着,通过所形成的注入窗口,向所述衬底中进行P型杂质注入,可包括自下而上分次进行的不同注入深度及条件的阱注入,防穿通注入,以及阈值电压调节注入,以分别形成阱注入区12,防穿通注入区13,以及阈值电压调节注入区14。

步骤S04:在上述器件表面淀积第二牺牲层,并进行平坦化,露出所述第一牺牲层表面。

请参阅图4。接着,去除剩余的光刻胶,然后,在器件表面淀积形成第二牺牲层19,将注入保护层16和第一牺牲层18表面覆盖;接着,可对第二牺牲层19进行CMP平坦化,以露出所述第一牺牲层18表面。所述第二牺牲层可采用与后续传输晶体管栅极相同的材质及厚度,例如可采用多晶硅形成第二牺牲层。

步骤S05:去除所述第一牺牲层,然后以所述第二牺牲层为传输晶体管P型杂质注入区的掩蔽层,向所述衬底中进行感光区PN结的N型杂质注入及第一P型杂质注入,在所述衬底中形成器件的N阱和P阱。

请参阅图5。接着,可通过湿法工艺去除感光区露出的氧化硅第一牺牲层18,并停止在注入保护层16。

请参阅图6。然后,就可以所述第二牺牲层19为传输晶体管P型杂质注入区的掩蔽层,对其进行保护,并向所述衬底中进行感光区PN结的N型杂质注入及第一P型杂质注入,形成N型杂质注入区21及第一P型杂质注入区20。这样就完成了图形转移并实现了高度对准,使得再进行感光区PN结的N型及P型注入时,就不会发生传输晶体管的P型杂质区12-14与感光区PN结的N型及P型注入区21、20相重叠或分离的问题,从而减少了暗电流,避免了器件的暗光响应受到影响。

此时,就在所述衬底中形成了器件的N阱和P阱。

步骤S06:去除所述第二牺牲层及注入保护层。

请参阅图7。接着,可采用常规工艺,依次去除剩余的所述第二牺牲层19,去除注入保护层16,以及去除第三牺牲层15。

本发明还可进一步执行以下步骤:

步骤S07:在所述衬底表面形成栅氧化层,以及在所述栅氧化层上形成所述传输晶体管的栅极。

请继续参阅图7。接着,在去除第三牺牲层15之后的所述衬底10表面淀积或生长形成真正的器件栅氧化层22。

请参阅图8。然后,在所述栅氧化层22上形成所述传输晶体管的栅极25,例如形成多晶硅栅极。

步骤S08:在所述衬底中进行传输晶体管的源漏轻掺注入,形成栅极侧墙,以及进行传输晶体管的源漏注入。

请继续参阅图8。接着,可采用CMOS常规工艺,在所述衬底10中进行传输晶体管的源漏轻掺注入24(LDD);然后,可继续在多晶硅栅极25侧部形成栅极侧墙26;并接着进行传输晶体管的源漏注入23(NSD),以及在感光区PN结的第一P型杂质注入区20(P Pin)中进行第二P型杂质注入,形成第二P型杂质注入区27(P Pin2)。

综上所述,本发明利用注入保护层对传输晶体管及感光区PN结以外的其他区域进行保护,由于传输晶体管P型杂质注入较深,在注入保护层上还淀积有第一牺牲层,以在图形化所述第一牺牲层后完成传输晶体管的P型杂质注入;然后通过淀积第二牺牲层并平坦化,去除感光区露出的第一牺牲层,以第二牺牲层作为传输晶体管P型杂质区的掩蔽层,这样就完成了图形转移并实现了高度对准,使得后续再进行感光区PN结的N型及P型注入时,就不会发生传输晶体管的P型杂质区与感光区PN结的N型及P型注入区相重叠或分离的问题,从而减少了暗电流和暗光响应受到对不准带来的不良影响。

以上所述的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所述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制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因此凡是运用本发明的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同结构变化,同理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