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展配件、移动终端、外接设备及电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60127阅读:154来源:国知局
扩展配件、移动终端、外接设备及电子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扩展配件、移动终端、外界设备及电子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手机等移动终端已经成为人们工作和娱乐的必备工具之一,在用户使用手机等移动终端的过程中,需要连接一些扩展配件,如充电宝和迷你音箱等配件,以使手机等移动终端能够很好地发挥其相应的作用。

现有技术中,手机等移动终端通常通过数据线与所述的扩展配件进行连接,或者,现有的部分扩展配件上会设置有与手机等移动终端的USB(Universal Serial Bus,通用串行总线)插口相适配的USB插头,使手机等移动终端直接通过其USB插口与扩展配件上的USB插头连接,以省掉数据线,然而,无论选择上述哪种连接方式,用户均需进行将USB插头插入USB插口的操作,当用户所处的环境较复杂,例如用户身在拥挤的公交车、地铁中,或正在开车时,进行将USB插头插入USB插口的操作十分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扩展配件、移动终端、外接设备及电子装置,主要目的是使移动终端和扩展配件之间的连接操作简单方便,以使用户的使用更方便。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主要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扩展配件,包括:

第一电接触头;

通用串行总线接口,与所述第一电接触头电连接。

具体地,所述第一电接触头为线圈。

具体地,所述第一电接触头为金属弹片。

进一步地,该扩展配件还包括柔性电路板;所述第一电接触头通过所述柔性电路板与所述通用串行总线接口电连接。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移动终端,具有通用串行总线插孔,包括:

第一壳体;

扩展配件,包括第一电接触头和与所述第一电接触头电连接的通用串行总线接口;

所述第一电接触头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的外表面;

所述通用串行总线接口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上,并作为所述通用串行总线插孔。

具体地,所述扩展配件还包括柔性电路板;所述第一电接触头通过所述柔性电路板与所述通用串行总线接口电连接。

具体地,所述第一壳体上设置有第一开口;

所述柔性电路板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内,所述柔性电路板的一端与所述通用串行总线接口电连接,所述柔性电路板的另一端位于所述第一开口处并与所述第一电接触头电连接,使所述第一电接触头嵌于所述第一开口中并显露于所述第一壳体的外表面。

进一步地,该移动终端还包括定位板,其具有容置豁口,所述容置豁口的轮廓形状与所述柔性电路板的另一端的轮廓形状相适配;

所述柔性电路板另一端的端面与所述容置豁口的内壁固定连接;

所述定位板与所述第一开口的内边缘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该移动终端还包括第一磁性件,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上,所述第一磁性件具有第一连接面,所述第一连接面显露于所述第一壳体的外表面。

具体地,所述第一壳体上设置有第二开口;

所述第一磁性件的轮廓形状与所述第二开口的轮廓形状相适配;

所述第一磁性件嵌于所述第二开口内,且所述第一连接面与所述第一壳体的外表面齐平。

第三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外接设备,包括:

第二壳体,其内部设置有主电路板;

第二电接触头,设置于所述第二壳体的外表面上,且与所述主电路板电连接。

进一步地,该外接设备还包括第二磁性件,设置于所述第二壳体上,所述第二磁性件具有第二连接面,所述第二连接面显露于所述第二壳体的外表面。

具体地,所述第二壳体上设置有第三开口;

所述第二磁性件的轮廓形状与所述第三开口的轮廓形状相适配;

所述第二磁性件嵌于所述第三开口内,且所述第二连接面与所述第二壳体的外表面齐平。

第四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装置,包括:

移动终端和外接设备;

所述移动终端采用上述的移动终端;所述扩展配件采用上述的外接设备;

所述第一电接触头与所述第二电接触头接触连接。

具体地,所述移动终端包括第一磁性件,所述第一磁性件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上,所述第一磁性件具有第一连接面,所述第一连接面的连接面显露于所 述第一壳体的外表面;

所述外接设备包括第二磁性件,所述第二磁性件设置于所述第二壳体上,所述第二磁性件具有第二连接面,所述第二连接面显露于所述第二壳体的外表面;

所述第一磁性件和所述第二磁性件相互吸引,使所述第一连接面和所述第二连接面相连接。

借由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移动终端、扩展配件及电子装置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扩展配件、移动终端、外接设备及电子装置,通过在移动终端上设置与其通用串行总线插孔电连接的第一电接触头,以及在外接设备上设置与其主电路板电连接的第二电接触头,使移动终端和外接设备通过第一电接触头和第二电接触头相互接触实现电连接,而不是像现有技术中通过通用串行总线插头和通过通用串行总线插口相互插接来实现移动终端和扩展配件之间的电连接,这样一来,当用户身在拥挤的公交车、地铁中,或正在开车时,只要将移动终端和扩展配件的第一电接触头和第二电接触头相互接触,便可以实现二者的电连接,从而使移动终端和扩展配件之间的连接操作简单方便,用户的使用更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扩展配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移动终端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外接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为达成预定实用新型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 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实用新型申请的扩展配件、移动终端、外接设备及电子装置的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在下述说明中,不同的“一实施例”或“实施例”指的不一定是同一实施例。此外,一或多个实施例中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点可由任何合适形式组合。

如图1所示,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扩展配件,包括第一电接触头3;通用串行总线接口2,与第一电接触头1电连接。

如图2所示,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移动终端,其具有通用串行总线插孔,还包括第一壳体1;扩展配件,包括第一电接触头3和与第一电接触头3电连接的通用串行总线接口2;第一电接触头3设置于第一壳体1的外表面;通用串行总线接口2设置于第一壳体1上,并作为通用串行总线插孔。

如图3所示,第三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外接设备,包括第二壳体7,其内部设置有主电路板(图中未标出);第二电接触头8,设置于第二壳体7的外表面上,且与主电路板电连接,其中,第二电接触头8可以通过设置在第二壳体7内的导线或柔性电路板与主电路板实现电连接,并通过在第二壳体7上开孔实现将第二电接触头8设置在第二壳体7的外表面上。

上述的扩展配件、移动终端和外接设备中,第一电接触头3可以为金属弹片或线圈等显露于第一壳体1外表面的金属件,同样地,第二电接触头8可以为能够与第一电接触头3相互接触的金属弹片或线圈等显露于第二壳体7外表面的金属件,以使得第一电接触头3和第二电接触头8相互接触后便可以实现电连接。其中,第一电接触头3与移动终端自身的通用串行总线插孔电连接,而该通用串行总线插孔与移动终端的主电路板电连接,使得第一电接触头3将 移动终端插口引至第一壳体1的外表面,而第二电接触头8与外接设备的主电路板电连接,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只需要将移动终端的第一电接触头3和外接设备的第二电接触头8相互接触,便可以使二者实现电连接,从而使移动终端和外接设备相互配合工作。其中,移动终端可以为手机或平板电脑等,而外接设备可以为与手机配合使用的充电宝或迷你音箱等。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扩展配件、移动终端和外接设备,通过在移动终端上设置与其通用串行总线插孔电连接的第一电接触头,以及在扩展配件上设置与其主电路板电连接的第二电接触头,使得移动终端和扩展配件通过第一电接触头和第二电接触头相互接触实现电连接,而不是像现有技术中通过通用串行总线插头和通过通用串行总线插口相互插接来实现移动终端和扩展配件之间的电连接,这样一来,当用户身在拥挤的公交车、地铁中,或正在开车时,只要将移动终端和扩展配件的第一电接触头和第二电接触头相互接触,便可以实现二者的电连接,从而使移动终端和扩展配件之间的连接操作简单方便,用户的使用更方便。

其中,第一电接触头3只要能够与其它设备上的电接触头相接触后实现电连接即可,例如,第一电接触头3可以为线圈,还可以为金属弹片,且所述金属弹片的数量可以为多个。

进一步地,移动终端的扩展配件还包括柔性电路板4;第一电接触头3通过柔性电路板4与通用串行总线接口2电连接。柔性电路板4具有厚度超薄、体积小以及重量轻等特点,因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优选采用柔性电路板4来实现第一电接触头3和通用串行总线接口2之间的电连接。当然,所述的柔性电路板既可以设置在第一壳体1的内部,亦可以设置在第一壳体1的外部。

为了保证移动终端外观的美观性,参见图2,第一壳体1上设置有第一开口; 柔性电路板4设置于第一壳体1内,柔性电路板4的一端与通用串行总线接口2电连接,柔性电路板4的另一端位于第一开口处并与第一电接触头3电连接,使第一电接触头3嵌于第一开口中并显露于第一壳体1的外表面。由于柔性电路板4设置在第一壳体1内,并通过第一开口将柔性电路板4电连接的第一电接触头3显露在第一壳体1外,且第一电接触头3嵌于第一开口内,使得用户在移动终端的外部看不到柔性电路板4的存在,从而不会对移动终端外观的整体美观性造成影响;具体在实施时,柔性电路板4的一端与通用串行总线接口2的电连接方式具体可以为:柔性电路板4的另一端与通用串行总线接口2内的多个金属弹片焊接连接;而且,第一电接触头3通过第一开口显露于第一壳体1的外表面,所述第一开口在第一壳体1上的开设位置不做限定,以及第二电接触头8在第二壳体7上的开设位置不做限定,只要能够使得用户方便地将移动终端和扩展配件相互扣合,使得第一电接触头3和第二电接触头8相互接触即可,例如,可以将第一开口设置在第一壳体1外表面的中心位置,同时,第一电接触头3设置在第二壳体7外表面的中心位置。

进一步地,参见图2,该移动终端还包括定位板5,其具有容置豁口,容置豁口的轮廓形状与柔性电路板4的另一端的轮廓形状相适配;柔性电路板4另一端的端面与容置豁口的内壁固定连接;定位板5与第一开口的内边缘固定连接。由于柔性电路板4具有较强的柔软度,为了稳固地将柔性电路板4固定在第一壳体21内,该移动终端通过具有豁口的定位板5将柔性电路板4的另一端固定在第一开口的内边缘上,使柔性电路板4稳固的设置在第一壳体21内,保证了第一电接触头13在第一壳体21上的稳固性。其中,柔性电路板4另一端的端面与容置豁口内壁的固定连接方式,以及定位板5与第一开口内边缘的固定连接方式均可以采用胶黏接方式。

进一步地,参见图2和图3,为了使第一电接触头3和的第二电接触头8能够稳固的接触,以使得移动终端和扩展配件能够实现稳固电连接,该移动终端还包括第一磁性件6,设置于第一壳体1上,第一磁性件6具有第一连接面,第一连接面显露于第一壳体1的外表面。通过在移动终端的第一壳体1上设置第一磁性件6,且该第一磁性件6的第一连接面显露于第一壳体1的外表面,同时,可以在扩展配件的第二壳体7上设置第二磁性件9,并使第二磁性件9的第二连接面显露于第二壳体7的外表面,实现当第一电接触头3和第二电接触头8相互接触时,第一磁性件6和第二磁性件9相互吸引,以使第一连接面和第二连接面相互连接,从而使第一电接触头3和的第二电接触头8能够稳固的接触,以使得移动终端和扩展配件能够实现稳固电连接。

为了保证移动终端外观的美观性,参见图2,移动终端的第一壳体1上设置有第二开口(图中未标出),第一磁性件6的轮廓形状与第二开口的轮廓形状相适配;第一磁性件6嵌于第二开口内,且第一连接面与第一壳体,1的外表面齐平。扩展配件的第二壳体7上设置有第三开口;第二磁性件9的轮廓形状与第三开口的轮廓形状相适配;第二磁性件9嵌于第三开口内,且第二连接面显露于第二壳体7外的面与第二壳体7的外表面齐平。其中,所述的第二开口和第三开口可以用分别设置在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7上的容置槽代替,且二者的位置不做限定。

第四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装置,包括移动终端和扩展配件;移动终端采用上述的移动终端;扩展配件采用上述的扩展配件;第一电接触头3与第二电接触头8接触连接。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所涉及的移动终端和扩展配件的具体的实现和工作原理可参见上述实施例中的相应内容,此处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装置,通过在移动终端上设置与其通用串行总线插口电连接的第一电接触头,以及在扩展配件上设置与其主电路板电连接的第二电接触头,使得移动终端和扩展配件通过第一电接触头和第二电接触头相互接触实现电连接,而不是像现有技术中通过通用串行总线插头和通过通用串行总线插口相互插接来实现移动终端和扩展配件之间的电连接,这样一来,当用户身在拥挤的公交车、地铁中,或正在开车时,只要将移动终端和扩展配件的第一电接触头和第二电接触头相互接触,便可以实现二者的电连接,从而使移动终端和扩展配件之间的连接操作简单方便,用户的使用更方便。

具体地,移动终端包括第一磁性件6,第一磁性件6设置于第一壳体1上,第一磁性件6具有第一连接面,第一连接面的连接面显露于第一壳体1的外表面;扩展配件包括第二磁性件9,第二磁性件9设置于第二壳体7上,第二磁性件9具有第二连接面,第二连接面显露于第二壳体7的外表面;第一磁性件6和第二磁性件9相互吸引,使第一连接面和第二连接面相连接。通过分别在移动终端和扩展配件上分别设置第一磁性件6和第二磁性件9,可以使第一电接触头3和的第二电接触头8能够稳固的接触,以使得移动终端和扩展配件能够实现稳固电连接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