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线电缆自动退火牵引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91080阅读:399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线电缆自动退火牵引机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线电缆生产设备,尤其涉及一种电线电缆自动退火牵引机构。



背景技术:

现有的电线电缆在其生产过程中,需要通过拉丝机直径由大拉到直径小,拉制后的导体存在较硬、较脆、易折断、不易弯折的缺陷,所生产出的这类电线电缆产品无法适用电线电缆的铺设,而且其电阻值高,需要增加退火工艺,通常现有的操作方式是对电线电缆进行拉丝后再另行通过退火设备进行退火工艺过程,其需耗时24小时左右的工艺的过程,存在工艺过程复杂、时间长、耗电量大,设备占用车间空间大,无法适用市场的交货期,且在退火后的电线电缆的牵引是采用双轮式牵引机,而这种类别的设备是适用于外径小的电线电缆使用,并不适用于大外径的电线电缆使用,其原因在于,在对规格大的电线电缆进行牵引时,由于在中心点偏离口径盘绕而产生压线,甚至导致断线,另一方面双轮式牵引机由于弯度偏小,生产铠装的电缆时容易导致铠装层弯折而使护层爆裂,此外双轮式牵引机还受到收线张力的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电线电缆自动退火牵引机构。可缩短退火耗时,并可适用于不同规格的导线的牵引。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线电缆自动退火牵引机构,包括顺序设置的退火机构、水槽、牵引机构、收线机构,所述退火机构包括顺序设置的第一预热轮、第二预热轮、退火轮,所述第一预热轮、第二预热轮之间设置有用于增程的至少一个导辊,所述第二预热轮、退火轮之间的导线设置于蒸汽管内;所述牵引机构包括上下对称的一对履带,所述一对履带的接触面背部设置有相向夹紧配合的若干压紧装置,所述压紧装置平行设置有紧压履带背部的若干压辊,所述若干压紧装置设置于同一横梁下,所述横梁由压力控制机构控制压力。

实施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使用退火机构对导线进行多回程、多段并行预热,有效的减小了能耗,并提高了退火输出速度,且预热轮与退火轮之间接触稳定,并通过牵引机可根据电缆外径大小通过压力控制机构调节即可适用,且不受收线张力影响、装盘换盘、排线均不受影响,具有极高的适用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退火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第一预热轮与第二预热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牵引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电线电缆自动退火牵引机构,包括顺序设置的退火机构1、水槽2、牵引机构3、收线机构4,如图1所示。

如图2所示结构示意图,退火机构1包括顺序设置的第一预热轮10、第二预热轮20、退火轮30。

第一预热轮10、第二预热轮20之间设置有用于增程的至少一个导辊40,本实施例中以两个导辊进行说明。

如图3所示结构示意图,同样的为了达到更好的退火预热的效率,第一预热轮10、第二预热轮20、表面设置有螺纹线槽11、21,通过螺纹线槽11、21使得导线与第一预热轮10、第二预热轮20接触面增大,接触更为紧密。

导线以并列的方式跨越绕设于第一预热轮10、第二预热轮20之间,并置于螺纹线槽11、21中,在本实用新型中,导线在第一预热轮31、第二预热轮32之间绕设的数量至少为两圈,本实施例优先为两圈,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此。

第一预热轮10、第二预热轮20呈圆台结构,且两者方向相反配合,第一预热轮10、第二预热轮20上的螺纹方向相同,达到更为紧密、稳定的配合效果。

第二预热轮20与第一预热轮10及退火轮30之间存在电位差。

退火轮30与第一预热轮10的结构相同,使导线于退火轮30与第二预热轮20之间所绕圈数为两圈。

第二预热轮20、退火轮30之间的导线设置于蒸汽管50内,减小氧化的产生。

如图4所示,牵引机构3包括上下对称的一对履带31、32,履带31、32的相接触的背部设置有相向夹紧配合的若干压紧装置33。

压紧装置33平行设置有紧压履带背部的若干压辊331,在本实施例中,五个压辊为一组设置于同一个压紧装置33上,压辊331与履带31背部紧压接触。

在本实施例中,压紧装置33优选为两个,且设置于同一横梁332下。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可适用于不同规格的电线电缆,横梁332由压力控制机构34控制压力。

在本实施例中,压力控制机构34为设置于所述横梁上的螺纹座341以及伺服电机342,伺服电机342的输出端与螺纹座341螺纹配合,在伺服电机342的带动下使横梁32调节压力的大小。

当然压力控制机构34也可为气缸,通过气缸使横梁332向履带31施压。

更佳的是,履带的前后端垂直设置有一对导向辊35、36。

本实用新型可根据电线电缆的规格调节牵引的压力,使得本实用新型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当然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主要技术方案的精神实质所做的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