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06656阅读:187来源:国知局
电连接器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连接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提供大电流充电的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电子产品、电动汽车、通讯设备等用电设备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人们的生活对此类产品的依赖性也日益增强。同时,人们对电子设备的使用时间也越来越长,耗电越来越快,如果充电时间太长,会影响人们的正常使用。现有用电设备上的连接器通常为单方向插入,且允许通过的电流比较小,导致充电时间过长。比如现有的手机用电量大,电量消耗快,往往因为充电时间长而使用起来很不方便;电动汽车由于充电时间动辄就需要几个小时,严重影响人们的正常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加快用电设备充电速度的电连接器。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连接器,包括:本体;第一绝缘本体和第二绝缘本体,位于本体上下两表面;第一导电端子组,设于第一绝缘本体上,包括第一端子、第一接地端子和第一信号端子,所述第一端子为电源端子;第二导电端子组,设于第二绝缘本体上,包括第二端子、第二接地端子和第二信号端子,所述第二端子为电源端子;所述电连接器还包括一电路板,第一导电端子组焊接于电路板的一面,电路板的另外一面设置有铜箔区,第二端子焊接部和第二接地端子的焊接部的一面与铜箔区接触,另外一面用于与外部线缆焊接固定。

其中,第二端子焊接部和第二接地端子焊接部由第二绝缘本体隔离开。

其中,所述第二端子包括有两个,分别位于第二电源的两侧边,每个第二端子包括有接触部。

其中,所述电连接器还包括一连接件,设于本体收容槽中,对应连接第一导电端子组与第二导电端子组,所述连接件包括横向部及沿横向部两侧同向延伸形成的二个侧向部,所述二个侧向部收容于本体的收容槽中,连接件的每个侧向部上下两侧分别沿与横向部及侧向部垂直的方向延伸出凸部,所述凸部连接第一导电端子组与第二导电端子组。

其中,所述连接件进一步设有贯穿横向部及部分侧向部的弹性槽,所述弹性槽可在凸部受压时提供凸部位移的空间。

其中,所述第一端子与第二端子都包括连接部与焊接部,所述连接件与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的连接部连接。

其中,所述横向部置于本体的外表面,且容置于第一绝缘本体、第二绝缘本体和本体之间。

其中,所述第二导电端子组进一步包括至少一信号端子,所述信号端子包括第一延伸部和自第一延伸部垂直延伸形成的第二延伸部,第一绝缘本体设有收容所述第一延伸部的凹槽,第二延伸部形成有焊接部,该焊接部与第一端子的焊接部位于同一平面并排成一排。

其中,所述第一绝缘本体上具有圆柱体,第二绝缘本体上具有凸台且凸台上设有圆孔,第一绝缘本体和第二绝缘本体通过圆柱体插入圆孔扣合连接一体。

其中,该电连接器还包括:金属壳体,收容所述本体、第一绝缘本体、第二绝缘本体、第一导电端子组及第二导电端子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电路板包括位于上表面的第一焊接点和第二焊接点以及位于下表面的铜箔区,每个第一焊接点均单独与一个第二焊接点相连并且每个第二焊接点和每个铜箔区均外接有一条线缆,通过多条线缆的共同作用,增大通过电连接器的电流,实现快速充电。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电连接器中第一绝缘本体与第二绝缘本体配合前的立体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电连接器中第二绝缘本体另一面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电连接器中连接件的立体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电连接器中本体和连接件的立体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电连接器中本体和连接件另一方向的立体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电连接器内部结构的立体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电连接器中电路板的立体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电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电连接器及与外接线缆连接的立体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电连接器沿图9中A-A线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如图1所示,所述电连接器10包括第一导电端子组21、第二导电端子组22、第一绝缘本体31、第二绝缘本体32、连接件40、本体50、电路板60和金属壳体70。其中,所述第一导电端子组21固定于第一绝缘本体31上,第二导电端子组22固定于第二绝缘本体32上。第一绝缘本体31与第二绝缘本体32可扣合连接于本体50的上下两侧以组成电连接器10的绝缘本体,连接件40固定于所述本体50,并位于第一绝缘本体31与第二绝缘本体32之间,用以连接第一导电端子组21及第二导电端子组22,所述电路板60用以连接第一导电端子组21与第二导电端子组22,以实现电连接器10与外部设备的连接。以下将对各部件的具体结构及连接关系作详细说明。

如图2和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电连接器中第一绝缘本体31与第二绝缘本体32配合前的立体图及第二绝缘本体32另一面的示意图。如图所示,所述第一导电端子组21包括第一端子211、第一接地端子212和第一信号端子213。第一导电端子组21中所有端子排成一排,两个第一接地端子212分别位于端子组两侧,第一信号端子213位于中间,所述第一端子211为电源端子,两个第一端子211分别位于第一接地端子212和第一信号端子213之间,第一端子211包括第一端子焊接部2111和第一端子连接部2112。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端子211、第一接地端子212和第一信号端子213的数量不限于此,在其他实施方式或技术方案中可根据具体情况对各种端子的数量做出相应调整和改变。第一绝缘本体31的一侧(也可称为下表面)具有凹槽311和圆柱体312。

第二导电端子组22包括第二端子221、第二接地端子222和第二信号端子223。其中,第二导电端子组22中所有端子排成一排,第二接地端子222包括第二接地端子焊接部2221,并且两个第二接地端子222分别位于端子组两侧;所述第二端子221为电源端子,第二端子221有两个,第二端子221包括第二端子焊接部2211和第二端子连接部2212,且第二端子焊接部2211连为一体,可以增大第二端子的电流。第二端子焊接部2211和第二接地端子焊接部2221由第二绝缘本体32隔离开,不仅可以防止第二端子221和第二接地端子222的短路,还可以加强第二导电端子组22和第二绝缘本体32的固定效果。第二信号端子223包括第一延伸部2231和第二延伸部2232,第一延伸部2231垂直于第二信号端子223的主体部分,第二延伸部2232垂直于第一延伸部2231且与第二信号端子223的主体部平行。第二绝缘本体32的一侧(也可称为上表面)具有凸台321、卡接部322和通孔323,其中凸台321中央具有圆孔3211,第二信号端子223穿过通孔323固定在卡接部322上,第二延伸部2232位于第二绝缘本体32的一侧即上表面,并且卡接部322和第二延伸部2232均突出第二绝缘本体32的一侧即上表面,主体部分位于第二绝缘本体32的另一侧即下表面。第一绝缘本体31和第二绝缘本体32扣合时,需要将第一绝缘本体31下表面的圆柱体312插入到位于第二绝缘本体32上表面的凸台321上的圆孔3211内;同时第二绝缘本体32的卡接部和第二信号端子223的第二延伸部2232插入到第一绝缘本体31的凹槽311内。这样的结构不仅可以使第一绝缘本体31与第二绝缘本体32连接的更加紧密,也使连接更牢固。第一绝缘本体31和第二绝缘本体32扣合后,第二信号端子223的第二延伸部2232与第一导电端子组21位于同一水平面内。这样设计的目的是第二端子的焊接部连为一体,由于信号端子223位于两个第二端子221中间,避免了导电端子的第二延伸部和第二端子的焊接部在空间上重合,同时也减小了整个端子的空间。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端子221、第二接地端子222和第二信号端子223的数量不限于此,在其他实施方式或技术方案中可根据具体情况对各种端子的数量做出相应调整和改变。

如图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电连接器10中连接件40的立体图,如图所示,连接件40包括横向部41、侧向部42、凸部43、弹性槽44,横向部41大体呈长条状,横向部41的两侧边沿同方向垂直延伸有侧向部42,横向部41与侧向部42交接位置分别沿与横向部41与侧向部42垂直延伸的凸部43,连接件40的中间位置设有弹性槽44,且弹性槽44贯穿横向部41及部分侧向部42。

如图5和图6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电连接器中本体50和连接件40组合后两个方向的立体图,如图所示,所述本体50一端设有收容槽53,连接件40的侧向部42插入到收容槽53中,横向部41贴在本体50的一个端面上。另外,所述本体50的一侧(也可称为正面)设有用于安装和容纳第一导电端子组21的第一端子槽51,本体50的另一侧(也可称为背面)设有用于安装和容纳第二导电端子组22的第二端子槽52。

如图7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电连接器10内部结构的立体图,如图所示,第一绝缘本体31和第二绝缘本体32扣合在一起,并将连接件40以及本体50的一部分夹在中间,第一绝缘本体31、第二绝缘本体32和本体50共同作用,将连接件40夹持在中间,并且在夹持过程中连接件40的凸部43受外力作用导致弹性槽44发生变形,使连接件40被固定得更加牢固。第一导电端子组21的一端收容于第一端子槽51内,另一端从第一绝缘本体31中伸出;第二导电端子组22的一端收容于第二端子槽52内,另一端从第一绝缘本体32中伸出。

如图8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电连接器中电路板的立体图,如图所示,电路板60包括插入端61和伸出端62,插入端61的一侧(也可称为上表面)具有四个第一焊接点611,且排成一排;伸出端62的同一侧(也可称为上表面)具有四个第二焊接点621,且排成一排。每一个第一焊接点611均单独与一个第二焊接点621连接,并且连接第一焊接点611和第二焊接点621的电路板的线路不交叉。电路板60的下表面具有三个铜箔区601。

如图9和图10所示,电路板60的插入端61被第一导电端子组21和第二导电端子组22夹持,四个第一焊接点611分别与三个第一信号端子213和一个第二信号端子223接触,三个铜箔区601中位于中间位置的铜箔区601与第二端子焊接部2211接触,两侧的铜箔区601与第二接地端子222接触。位于电路板60下表面的铜箔区601,第二导电端子组22中第二端子焊接部2211和第二接地端子焊接部2221的一面与铜箔区接触,另一面可与外部线缆焊接固定。每个第二焊接点621和每个铜箔区601均外接一条线缆,通过多条线缆的共同作用,增大通过电连接器的电流,实现快速充电。

如图11所示,电路板60的插入端61被第一绝缘本体31和第二绝缘本体32夹持在中间,第一端子211和第二端子221的一端分别固定于本体50的第一端子槽51和第二端子槽52中,另一端分别与电路板60的上下表面接触。第一端子211和第二端子221通过连接部40的侧向部42相连,可使通过电连接器10的电流增大。

电连接器10进一步包括金属壳体70,金属壳体70包裹在第一导电端子组21、第二导电端子组22、第一绝缘本体31、第二绝缘本体32、连接件40和本体50的外侧,起屏蔽和保护作用。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及其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的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通过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说明书所描述的实施方式,这些实施方式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内容的额外限制,提供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并且,上述各技术特征继续相互组合,形成未在上面列举的各种实施方式,均视为本实用新型说明书记载的范围;进一步地,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而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