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85385阅读:127来源:国知局
电连接器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所述电连接器的对接部相对于其安装面倾斜延伸。



背景技术:

美国发明专利公告第7811131号公开了一种电连接器,所述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的若干导电端子及遮覆在所述绝缘本体外的内壳体及外壳体。所述绝缘本体包括基部及自所述基部沿对接方向延伸的对接部,所述基部设有安装面及与所述安装面相对的顶面,所述对接部自所述顶面沿着与所述安装面倾斜的方向延伸。所述外壳体设有弯折延伸的电路板安装脚以垂直安装于一电路板上。所述电连接器整体相对于所述电路板倾斜设置,因此,所述电连接器的抓板力并不是很好,特别是在插拔的过程中,所述电连接器很容易因为受到不当外力而脱板。

所以,希望设计一种新型的方案以改善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其可以克服电连接器抓板力不佳的缺陷。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连接器,定义有对接方向,该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固定在所述绝缘本体内的导电端子、遮覆在所述绝缘本体外的内壳体及外壳体,所述绝缘本体具有基部及沿所述对接方向延伸的对接部,所述基部具有安装面,所述安装面相对于所述对接方向倾斜延展,所述内壳体设有第一安装脚,所述外壳体设有第二安装脚,所述第一安装脚与第二安装脚并脚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安装脚及第二安装脚呈舌片状结构,所述第一安装脚与第二安装脚在厚度方向上并列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安装脚及第二安装脚呈舌片状结构,所述第一安装脚与第二安装脚在宽度方向上并列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安装脚与第二安装脚安装至一电路板的同一安装孔内。

进一步的,所述内壳体具有遮覆在所述绝缘本体外的内主体部,所述外壳体具有遮覆在所述绝缘本体外的外主体部,所述第一安装脚与第二安装脚分别自所述内主体部与外主体部弯折延伸而使得所述第一、第二安装脚可以垂直安装于一电路板上。

进一步的,所述基部具有相对的第一表面、第二表面及与所述安装面相对的顶面,所述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连接于所述安装面与顶面,沿所述对接方向上,所述对接部自所述顶面延伸,所述第一表面的长度短于所述第二表面的长度。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表面一侧与第二表面一侧均设有所述第一安装脚与第二安装脚,位于所述第一表面一侧的第一安装脚与第二安装脚的长度均小于位于所述第二表面一侧的第一安装脚及第二安装脚的长度。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表面一侧与第二表面一侧均设有所述第一安装脚与第二安装脚,在第一表面一侧,相邻所述第一安装脚与第二安装脚在厚度方向上并列设置,在第二表面一侧,相邻所述第一安装脚与第二安装脚在宽度方向上并列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内壳体具有遮覆在所述基部外的第一主体部及自所述第一主体部沿对接方向延伸而包围所述对接部的对接框,所述外壳体具有包围在所述第一主体部外侧的第二主体部及自所述第二主体部向所述对接方向延伸的抵靠部,在所述第一表面的一侧,所述抵靠部抵靠于所述对接框的外表面。

进一步的,所述基部设有向所述第一表面一侧延伸的支撑部,所述支撑部向所述第一表面一侧凸伸出所述第一表面。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内壳体的第一安装脚与外壳体的第二安装脚并脚设置,使得电连接器的抓板力较佳。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2是图1所述电连接器另一角度的立体图。

图3是图1所示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图4是图3所述电连接器另一角度的立体图。

图5是图3所示电连接器的绝缘本体、导电端子及金属锁扣件的立体图。

图6是图1所示电连接器安装于一电路板上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图1、图2及图6,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连接器100,所述电连接器100安装于一电路板200上,所述电连接器100定义有对接方向T。所述电连接器100包括绝缘本体1、固定在所述绝缘本体1内的导电端子2、金属锁扣件5、遮覆在所述绝缘本体1外的内壳体3及外壳体4。所述电连接器100具有安装面1000,所述安装面1000相对于所述对接方向T倾斜延展。所述内壳体3设有第一安装脚31,所述外壳体4设有第二安装脚41,所述第一安装脚31与第二安装脚41并脚设置,如此,所述电连接器100稳定的安装于所述电路板200上。

参图3至图5,所述绝缘本体1具有基部11及沿所述对接方向延伸的对接部12,所述基部11具有相对设置的底面114、顶面113及连接所述底面114及顶面113的第一表面111、第二表面112及两侧面115,所述第一表面111与第二表面112相对设置,所述两侧面115连接于所述第一表面111与第二表面112。所述底面114即形成所述安装面1000,所述安装面1000与所述第一表面111、第二表面112、底面114、顶面113倾斜相交。沿所述对接方向T上,所述对接部12自所述顶面113延伸,所述第一表面111的长度短于所述第二表面112的长度。所述对接部12可以呈舌板状,所述导电端子2裸露在所述对接部12的表面,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对接部12呈中空的筒状结构,即所述对接部12具有沿对接方向开口的对接腔10。所述导电端子2具有固定在所述基部11的固定部21、延伸入所述对接腔10的弹性接触部22及延伸出所述安装面1000的焊接脚23,所述焊接脚23可以SMT的方式焊接,也可以Through hole的方式焊接。所述金属锁扣件5自所述安装面1000组装至所述绝缘本体1,沿所述对接方向上,所述金属锁扣件5具有收容于所述绝缘本体1的平板状的主体部51、自所述主体部51的相对两侧向前延伸入所述对接腔10的锁扣臂52、自所述主体部51向前延伸以与所述绝缘本体1干涉固持的固持臂53及自所述主体部51向后延伸出所述安装面1000的连接部54,所述连接部54安装于所述电路板上200。

结合图6,所述基部11设有向所述第一表面111一侧延伸的支撑部110,所述支撑部110向所述第一表面111一侧凸伸出所述第一表面111,所述支撑部110具有支撑于所述电路板200上表面的支撑面1101。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支撑部110直接自所述第一表面111延伸,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有其他的设置方式。该支撑部110的设置可以增强所述电连接器100的安装稳定性。

参图1至图4,所述内壳体3具有遮覆在所述绝缘本体1外的内主体部30,所述内主体部30具有遮覆在所述基部11外的第一主体部301及自所述第一主体部301沿对接方向延伸而包围在所述对接部12外的筒状对接框302。所述外壳体4具有遮覆在所述绝缘本体1外的外主体部40,所述外主体部40包围在所述内壳体3的外侧,在所述第一表面111的一侧,所述外主体部40具有抵靠于所述内壳体3的抵靠部42。也可以这么描述,所述内壳体3具有遮覆在所述基部11外的第一主体部301及自所述第一主体部301沿对接方向T延伸而包围所述对接部12的对接框302。所述外壳体4具有包围在所述第一主体部301外侧的第二主体部401及自所述第二主体部401向所述对接方向T延伸的抵靠部42,所述抵靠部42呈片状结构。在所述第一表面111的一侧,所述抵靠部42抵靠于所述对接框302的外表面。如此设置,有助于提升对所述对接部12及对接框302的保持力。

所述第一安装脚31及第二安装脚41呈舌片状结构,所述第一安装脚31与第二安装脚41可以在厚度方向上并列设置,也可以在宽度方向上并列设置,所述第一安装脚31与第二安装脚41安装至所述电路板200的同一安装孔(未图示)内。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安装脚31与第二安装脚41分别自所述内主体部30与外主体部40弯折延伸而使得所述第一、第二安装脚31、41可以垂直安装于所述电路板200上,即所述第一、第二安装脚31、41均垂直于所述电路板200安装。所述第一表面111一侧与第二表面112一侧均设有所述第一安装脚31与第二安装脚41,位于所述第一表面111一侧的第一安装脚31与第二安装脚41的长度均小于位于所述第二表面112一侧的第一安装脚31及第二安装脚41的长度。在第一表面111一侧,相邻所述第一安装脚31与第二安装脚41在厚度方向上并列设置,在第二表面112一侧,相邻所述第一安装脚31与第二安装脚41在宽度方向上并列设置,如此设置,特别有助于提升所述电连接器100位于所述第一表面111一侧的支撑力及位于所述第二表面112一侧的抓板力。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00的安装稳定性较强,其支撑力及抓板力都得到了很大的加强。

以上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方式,当然,本实用新型也可采用其他实施方式,此处不再一一赘述,任何与本实用新型的构思相同或等同的技术方案均为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