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路由器天线的新型转轴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15075阅读:782来源:国知局
一种路由器天线的新型转轴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路由器天线,具体地讲,是涉及一种路由器天线的新型转轴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网络的需求增大,路由器已经成为家庭必不可少的家电之一,路由器的外观也越来越时尚现代化,但路由器的天线一直都是以功能设计为主导,尤其需要较大功率发射信号的路由器天线,都会设计为外置形式,一般出于包装节省体积的考虑,路由器天线都是可转动形式,在包装时收拢,在使用时转动展开。其转轴结构都是采用单轴转动结构,一般利用过盈配合将天线外壳和转轴连接部位卡合,从理论上讲,使用时将天线展开后都不需要过度的去转动天线,因此现有的这种单轴转动结构集转动与固定于一体,能够满足绝大部分情况下的使用需求,不容易出现损坏。然而在实践中售后反馈情况来看,天线转轴处损坏的情况在硬件损坏统计中占比很大,不符合理论情况,经调研发现,很多用户都习惯在网络信号不太好时去转动天线,期望以此提高信号质量,这种不好的行为习惯导致天线转动时转轴产生摩擦损伤,降低原有的连接稳定性,从而造成路由器天线脱落,进而影响路由器的正常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为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设计巧妙、结构简单、能有效防止脱落的路由器天线的新型转轴连接结构。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路由器天线的新型转轴连接结构,包括天线外壳和天线转轴头,所述天线转轴头插入所述天线外壳端部设置的安装槽内,所述天线转轴头上设有轴孔,还包括一固定连接于天线外壳上并穿过所述天线转轴头上轴孔的固定轴承;该固定轴承由一连接块以及并排设置于该连接块上的转动轴和固定轴组成,该转动轴穿过天线外壳端部的安装槽侧壁卡入所述天线转轴头上的轴孔内,形成转动连接,该固定轴与天线外壳固定连接。

具体地,所述天线外壳连接天线转轴头的端部侧面开设有一与所述连接块形状匹配的固定槽,该固定槽内设有一供固定轴连接的固定孔和一供转动轴穿过的转动孔。

作为一种优选,所述固定轴承为一个,其上的转动轴穿过所述转动孔并贯穿所述天线转轴头上的轴孔连接。

作为一种优选,所述固定轴承为两个,其设置于天线外壳端部的两侧,并分别从两侧插入所述天线转轴头上对应侧的轴孔连接。

具体地,出于天线壳体外观上的美化,所述连接块呈圆形、长圆形、三角形、四边形、星形、十字形中任一种,所述固定槽的形状与该连接块的形状对应。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将现有转轴上集于一体的转动和固定功能分开,设计呈转动轴和固定轴分离形式,有效避免了固定轴与转轴头转动产生摩擦而损伤的问题,保证了天线整体连接的稳定性,并且本实用新型设计巧妙,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适合推广应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天线转轴头和固定轴承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天线外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A处的放大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固定轴承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实施例。

实施例

如图1至图5所示,该路由器天线的新型转轴连接结构,包括天线外壳2和天线转轴头3,以及固定连接于天线外壳上并穿过所述天线转轴头上轴孔的固定轴承1。所述天线转轴头插入所述天线外壳端部设置的安装槽4内,所述天线转轴头上设有轴孔5。

所述固定轴承1由一连接块11以及并排设置于该连接块上的转动轴12和固定轴13组成,该转动轴穿过天线外壳端部的安装槽侧壁卡入所述天线转轴头上的轴孔内,形成转动连接,该固定轴与天线外壳固定连接。

所述天线外壳连接天线转轴头的端部侧面开设有一与所述连接块形状匹配的固定槽6,该固定槽内设有一供固定轴连接的固定孔7和一供转动轴穿过的转动孔8。

对于固定轴承的数量一般有两种选择,一种为所述固定轴承为一个,其上的转动轴穿过所述转动孔并贯穿所述天线转轴头上的轴孔连接。 另一种为所述固定轴承为两个,其设置于天线外壳端部的两侧,并分别从两侧插入所述天线转轴头上对应侧的轴孔连接。

具体地,出于天线壳体外观上的美化,所述连接块呈圆形、长圆形、三角形、四边形、星形、十字形中任一种,所述固定槽的形状与该连接块的形状对应。

安装时,先将天线转轴头插入天线外壳上的安装槽内,使天线外壳上的转动孔与天线转轴头上的轴孔相对应,然后将固定轴承上的转动轴对准天线外壳上的转动孔,固定轴对准天线外壳上的固定孔,插入固定轴承,当转动轴穿过天线转轴头的轴孔后且固定轴与固定孔卡合后,完成安装。此时转动轴仅起到转动连接的作用,即使发生松动也不会使天线外壳和天线转轴头分离,由于天线外壳和转轴头还会内置天线电路,如此不会使天线电路产生损坏,保证了路由器能够正常使用。

上述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但凡采用本实用新型的设计原理,以及在此基础上进行非创造性劳动而作出的变化,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