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全吸附式晶片固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33413阅读:375来源:国知局
一种全吸附式晶片固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晶片减薄加工的吸附设备,具体涉及一种全吸附式晶片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晶圆减薄,是在制作集成电路中的晶圆体减小尺寸,为了制作更复杂的集成电路。集成电路制造技术的进步首先来源于市场需求的要求,其次是竞争的要求。在集成电路制造中,半导体硅材料由于其资源丰富,制造成本低,工艺性好,是集成电路重要的基体材料。从集成电路断面结构来看,大部分集成电路是在硅基体材料的浅表面层上制造。由于制造工艺的要求,对晶片的尺寸精度、几何精度、表面洁净度以及表面微晶格结构提出很高要求。因此在几百道工艺流程中,不可采用较薄的晶片,只能采用一定厚度的晶片在工艺过程中传递、流片。通常在集成电路封装前,需要对晶片背面多余的基体材料去除一定的厚度。这一工艺过程称之为晶片背面减薄工艺,对应装备就是晶片减薄机,减薄机的研磨头与晶片背面旋转接触,完成磨削减薄。

公知晶片减薄的吸附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现有吸附方式只是单独把晶片放在真空吸附台的吸附面上,该吸附方式会造成真空吸附不稳定,上料和下料不方便,尤其是会产生损伤晶片的危险,在对多个晶片同时进行吸附并加工时,一旦其中一个晶片破裂,该晶片与真空吸附台的吸附连接就解除,继续加工时裂开的晶片碎片会对其余晶片产生危害,造成连带损坏;即使及时发现破碎晶片,并停机取下,也会造成停机中断,影响加工效率及加工连续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全吸附式晶片固定装置,有效的完成晶片的吸附固定,为一次性加工多片晶片提供基础,防止对晶片加工造成不良损伤,并且有效减少上下料的时间,大大提高生产效率,保证生产的稳定。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全吸附式晶片固定装置,包括真空吸附平台,所述真空吸附平台的吸附面上铺设有安装板,安装板的与所述吸附面相接触的一侧面为真空连接面,真空连接面为光滑平面,安装板的真空连接面与所述吸附面形成真空吸附连接,安装板上与真空连接面相对的另一侧面为晶片固定面,晶片固定面上涂覆有粘性层,粘性层上排布设有于多个用于放置晶片的晶片安装位,晶片在对应的晶片安装位处与粘性层粘接连接。

所述晶片安装位呈圆周状均布排列设置,且其所在圆周的中轴线与减薄机的研磨头的旋转轴线重合。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可以有效的完成晶片的吸附固定,为一次性加工多片晶片提供基础,防止对晶片加工造成不良损伤,并且有效减少上下料的时间,大大提高生产效率,保证生产的稳定。

本实用新型尤其克服了现有晶片吸附加工时易损伤晶片的缺陷,本实用新型在对多个晶片同时进行吸附并加工时,一旦其中一个晶片破裂,该晶片仍会粘结在粘性层上,继续加工时裂开的晶片碎片不会对其余晶片产生危害,避免造成连带损坏,从而减少了中途停机时间,保证加工效率及加工连续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图2是图1中安装板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全吸附式晶片固定装置,包括真空吸附平台1,所述真空吸附平台的吸附面上铺设有安装板2,安装板2的与所述吸附面相接触的一侧面为真空连接面,真空连接面为光滑平面,安装板2的真空连接面与所述吸附面形成真空吸附连接,安装板2上与真空连接面相对的另一侧面为晶片固定面,晶片固定面上涂覆有粘性层3,粘性层3上排布设有于多个用于放置晶片的晶片安装位,晶片4在对应的晶片安装位处与粘性层3粘接连接。

本实施例中所述晶片安装位呈圆周状均布排列设置,且其所在圆周的中轴线与减薄机的研磨头5的旋转轴线重合。

本实用新型可以有效的完成晶片的吸附固定,为一次性加工多片晶片提供基础,防止对晶片加工造成不良损伤,并且有效减少上下料的时间,大大提高生产效率,保证生产的稳定。

本实用新型尤其克服了现有晶片吸附加工时易损伤晶片的缺陷,本实用新型在对多个晶片同时进行吸附并加工时,一旦其中一个晶片破裂,该晶片仍会粘结在粘性层上,继续加工时裂开的晶片碎片不会对其余晶片产生危害,避免造成连带损坏,从而减少了中途停机时间,保证加工效率及加工连续性。

本实用新型在加工前,先把多个晶片在对应晶片安装位处与粘性层粘接连接固定后,还可利用橡胶棒把晶片和粘性层中间的空气挤压出去;之后把带晶片的安装板吸附到真空吸附台的吸附面处,然后进行加工;加工完成后,取消真空,即可将带晶片的安装板整个取下来,加工结束,有效减少上下料的时间,同时晶片牢牢黏在粘性层上,也不会对晶片加工造成不良损伤。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设置灵活、使用方便,可以用于多种加工吸附表面,适用于多片晶片的加工。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而非限制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尽管参照上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依然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任何修改或局部替换,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