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入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071419阅读:287来源:国知局
输入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输入装置。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具备被输入操作力的操作旋钮、和将操作旋钮支承为通过操作力的输入能够移动的主体部的输入装置。该输入装置还具备两个音圈马达。两个音圈马达分别具有形成磁极的磁铁以及使磁铁的产生磁通通过的音圈,作为促动器发挥作用。在两个音圈马达中,由于对各音圈的电流的施加而产生的各电磁力作为向相互正交的方向的操作反作用力作用给操作旋钮。根据这样的构成,通过控制施加给各音圈的电流,输入装置能够通过操作旋钮使用户感受到任意的强度的操作反作用力。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232946号公报

在专利文献1中,形成磁回路的磁轭在各音圈马达中独立地设置。因此,一方的音圈马达的磁铁的产生磁通仅通过该马达内的音圈,不会通过在另一方的音圈马达设置的音圈。在这样的构成中,为了使通过各音圈的磁通的密度提高,必须强化设在各音圈马达的各个磁铁,形成该磁铁的材料的使用量的增加不可避免。

因此,本发明人们在日本特开2015-125552号公报所公开的在先申请(日本专利申请2013-268746)中,提出了利用连结部将设于各音圈的各个磁轭的一端侧彼此连结,设置了将一方的音圈中的产生磁通导向另一方的音圈并且将另一方的音圈中的产生磁通导向一方的音圈来形成磁回路的磁路形成体。

然而,在该磁路形成体中,各个磁轭的另一端侧成为非连结状态,在以磁路形成体的整体观察时,产生了磁通密度的不均匀的区域。可知若该磁通密度的不均匀的区域与磁铁的配置区域重合,则在音圈马达中产生的电磁力会产生不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降低磁通密度的不均匀的区域所带来的影响并抑制产生的电磁力的不均的输入装置。

在本公开的一个方式中,输入装置具备:

输入部,被输入沿虚拟的操作平面的方向的操作力;

支承部,将输入部支承为通过操作力的输入能够沿操作平面移动;

第一促动器,具有形成磁极的第一磁极形成部、以及第一磁极形成部的产生磁通通过的第一线圈,并使通过对第一线圈的电流的施加而产生的电磁力作为向沿着操作平面的第一方向的操作反作用力作用给输入部;

第二促动器,具有形成磁极的第二磁极形成部、以及第二磁极形成部的产生磁通通过的第二线圈,并使通过对第二线圈的电流的施加而产生的电磁力作为向沿着操作平面并且与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的操作反作用力作用给输入部;以及

磁路形成体,形成将第一磁极形成部的产生磁通引导为通过第二线圈并且将第二磁极形成部的产生磁通引导为通过第一线圈的磁回路。

磁路形成体具有与第一线圈对应的第一线圈侧部、与第二线圈对应的第二线圈侧部、将第一线圈侧部的两端部与第二线圈侧部的两端部分别连结的第一连结部、以及第二连结部。

在第一连结部、以及第二连结部的中途部位设置成为磁回路中的阻碍的磁阻。

据此,通过第一促动器中的第一磁极形成部的产生磁通不仅通过该促动器的第一线圈,还被由磁路形成体形成的磁回路引导,从而通过第二促动器的第二线圈。同样,第二促动器中的第二磁极形成部的产生磁通不仅通过该促动器的第二线圈,还被磁回路引导,从而通过第一促动器的第一线圈。此时,产生磁通通过磁路形成体中的第一连结部、以及第二连结部。

这样,根据一方的促动器的磁极形成部的产生磁通通过磁回路被导向另一方的促动器的线圈的构成,使得通过两个促动器的各线圈的磁通密度均能够提高。因此,能够在各促动器产生的各电磁力均增加。因此,能够抑制各磁极形成部的形成材料的使用量,并提高能够作用给输入部的操作反作用力。

而且,由于在第一连结部、以及第二连结部的中途部位设置有磁阻,所以能够有意图地使磁回路中产生泄露磁通的区域移动到磁阻的附近区域。而且,由于产生泄露磁通的区域能够成为远离第一磁极形成部、以及第二磁极形成部的位置,所以能够降低泄露磁通所带来的影响,并抑制第一磁极形成部、以及第二磁极形成部中的磁通密度变得不均匀。因此,能够抑制在各促动器产生的电磁力的不均。

附图说明

通过参照附图进行的下述的详细记述,本公开的上述以及其它的目的、特征、优点变得更加明确。

图1是用于说明具备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操作输入装置的显示系统的构成的图。

图2是用于说明操作输入装置的在车厢内的配置的图。

图3是用于说明操作输入装置的机械构成的剖视图。

图4是反作用力产生部的立体图。

图5是从图4的箭头V观察到的反作用力产生部的仰视图。

图6是示意地表示在磁回路中循环的磁通的形态的图,是图5的VI-VI线剖视图。

图7是示意地表示在磁回路中循环的磁通的形态的图,是图5的VII-VII线剖视图。

图8是分解了反作用力产生部的立体图,是示意地表示在磁回路中循环的磁通的形态的图。

图9是表示比较例中的泄露磁通的轮廓(contour)图。

图10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泄露磁通的轮廓图。

具体实施方式

基于附图对多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其中,有时通过在各实施方式中对对应的构成要素附加相同的符号,来省略重复的说明。在各实施方式中仅对构成的一部分进行说明的情况下,对于该构成的其它部分,能够应用先行说明的其它实施方式的构成。另外,除了在各实施方式的说明中明示的构成的组合之外,只要组合并不特别产生妨碍,则即使未明示也能够部分地组合多个实施方式的构成彼此。而且,多个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所记述的构成彼此的未明示的组合也被以下的说明公开。

(第一实施方式)

图1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操作输入装置100被搭载于车辆,与车厢内的显示器、例如导航装置20或者平视显示器装置120(参照图2)等一起构成显示系统10。如图2所示,操作输入装置100在车辆的副仪表板中被设置在与托手(palmrest)19邻接的位置,并使操作旋钮73在操作者的手的容易够到的范围露出。该操作旋钮73若被操作者的手H等输入操作力,则向被输入的操作力的方向位移。

导航装置20设置在车辆的仪表板内,使显示画面22朝向驾驶席露出。在显示画面22显示有与规定的功能相关联的多个图标、以及用于选择任意的图标的指示器80等。若对操作旋钮73输入水平方向的操作力,则指示器80在显示画面22上向与操作力的输入方向对应的方向移动。如图1以及图2所示,导航装置20与通信总线90连接,能够与操作输入装置100等进行网络通信。导航装置20具有描绘被显示在显示画面22的图像的显示控制部23、以及使由显示控制部23描绘出的图像连续地显示在显示画面22的液晶显示器21。

对以上的操作输入装置100的各构成进行详细说明。如图1所示,操作输入装置100与通信总线90以及外部的电池95等连接。操作输入装置100通过通信总线90,能够与距离较远的导航装置20进行通信。另外,操作输入装置100被从电池95供给各构成的工作所需要的电力。

操作输入装置100由通信控制部35、操作检测部31、反作用力产生部39、反作用力控制部37、以及操作控制部33等电构成。

通信控制部35将由操作控制部33处理后的信息输出到通信总线90。除此之外,通信控制部35获取从其它车载装置输出到通信总线90的信息,并输出给操作控制部33。

操作检测部31检测通过操作力的输入而移动了的操作旋钮73(参照图2)的位置。操作检测部31将表示检测出的操作旋钮73的位置的操作信息输出给操作控制部33。

反作用力产生部39是使操作旋钮73产生操作反作用力的构成,包含音圈马达等促动器。反作用力产生部39通过例如在显示画面22上指示器80(参照图2)与图标重合时,将操作反作用力施加给操作旋钮73(参照图2),从而通过所谓的反作用力反馈,使操作者产生模拟的图标的触感。

反作用力控制部37例如由用于进行各种运算的微型计算机等构成。反作用力控制部37基于从操作控制部33获取的反作用力信息,控制从反作用力产生部39施加给操作旋钮73的操作反作用力的方向以及强度。

操作控制部33例如由用于进行各种运算的微型计算机等构成。操作控制部33获取由操作检测部31检测出的操作信息,并通过通信控制部35输出到通信总线90。除此之外,操作控制部33运算对操作旋钮73(参照图2)施加的操作反作用力的方向以及强度,并将运算结果作为反作用力信息输出给反作用力控制部37。

如图3所示,操作输入装置100由可动部70以及固定部50等机械地构成。

可动部70具有保持后述的一对可动磁轭71、72的旋钮基座74、以及上述的操作旋钮73。可动部70以能够向沿着虚拟的操作平面OP的x轴方向以及y轴方向相对移动的方式设于固定部50。由固定部50预先规定可动部70向x轴方向以及y轴方向的各个能够移动的范围。可动部70若从被施加的操作力解放,则回到成为基准的基准位置。

固定部50具有壳体50a以及电路基板59,并保持后述的固定磁轭51。壳体50a将可动部70支承为能够相对移动,并收纳电路基板59以及反作用力产生部39等各构成。电路基板59以使其板面方向沿着操作平面OP的姿势被固定在壳体50a内。在电路基板59安装有构成操作控制部33以及反作用力控制部37等的微型计算机等。

在以上的可动部70以及固定部50间,图3~图5所示的反作用力产生部39实施反作用力反馈。反作用力产生部39由作为促动器发挥功能的第一音圈马达(VCM)39x以及第二VCM39y、固定磁轭51以及两个可动磁轭71、72等构成。第一VCM39x具有第一线圈41以及两个磁铁61、62。第二VCM39y具有第二线圈42以及两个磁铁63、64。以下,依次对各线圈41、42、各磁铁61~64、固定磁轭51、以及各可动磁轭71、72的详细进行说明。

各线圈41、42通过将由铜等非磁性材料构成的线材作为绕线49,并缠绕成扁平的筒状而形成。在各线圈41、42中,与绕线49的缠绕轴方向正交的横剖面被形成为长方形。各绕线49被缠绕至各线圈41、42中的筒壁的厚度例如成为3mm左右。在各线圈41、42中,在缠绕的绕线49的内周侧形成有向缠绕轴方向延伸的收纳室41a、42a。各线圈41、42经由设于电路基板59的布线图案与反作用力控制部37电连接,被该反作用力控制部37独立地对各绕线49施加电流。

各线圈41、42相互稍微拉开缝隙,并沿y轴排列。各线圈41、42以使绕线49的缠绕轴方向沿着操作平面OP的姿势,被固定于电路基板59等的固定部50。一方的线圈(以下,称为“第一线圈”)41的缠绕轴方向沿x轴。另一方的线圈(以下,称为“第二线圈”)42的缠绕轴方向沿y轴。各线圈41、42分别形成沿着操作平面OP的一对线圈侧面41u、41d、42u、42d。在各线圈41、42中,将朝向操作旋钮73侧的各一方设为上侧线圈侧面41u、42u,并将朝向电路基板59侧的各另一方设为下侧线圈侧面41d、42d。各线圈侧面41u、41d、42u、42d形成为各边沿x轴或者y轴的大致四边形状。

各磁铁61~64是钕磁铁等,形成为具有长边方向的大致四边形的板状。两个磁铁61、62在与操作平面OP实质正交的z轴方向相互远离,并且,在该z轴方向排列。同样,另外两个磁铁63、64在z轴方向相互远离,并且,在该z轴方向排列。在各磁铁61~64的各个设有形成为平滑的平面状的磁化面68以及安装面69。在各磁铁61~64中,磁化面68以及安装面69的磁极彼此不同(也参照图6以及图7)。

两个磁铁61、63的各安装面69以使长边沿着x轴的姿势被安装于可动磁轭71。保持于可动磁轭71的磁铁61的磁化面68在z轴方向隔开规定的间隔与第一线圈41的上侧线圈侧面41u对置。保持于可动磁轭71的磁铁63的磁化面68在z轴方向隔开规定的间隔与第二线圈42的上侧线圈侧面42u对置。

另外两个磁铁62、64的各安装面69以使长边沿着x轴的姿势被安装于可动磁轭72。保持于可动磁轭72的磁铁62的磁化面68在z轴方向隔开规定的间隔与第一线圈41的下侧线圈侧面41d对置。保持于可动磁轭72的磁铁64的磁化面68在z轴方向隔开规定的间隔与第二线圈42的下侧线圈侧面42d对置。各磁化面68在可动部70回到基准位置的情况下,位于对置的各线圈侧面41u、41d、42u、42d的中央。

在以上的构成中,如图6所示,各磁铁61、62的产生磁通在z轴方向通过(贯通)第一线圈41的绕线49。因此,若通过对第一线圈41的电流的施加而电荷在置于磁场中的绕线49内移动,则在各电荷产生洛伦兹力。这样一来,第一VCM39x在第一线圈41以及各磁铁61、62间,产生x轴方向(第一方向)的电磁力EMF_x。通过使施加给第一线圈41的电流的方向反转,产生的电磁力EMF_x也反转,成为沿着x轴的反向的方向。

另外,如图7所示,各磁铁63、64的产生磁通在z轴方向通过(贯通)第二线圈42的绕线49。因此,若通过对第二线圈42的电流的施加而电荷在置于磁场中的绕线49内移动,则在各电荷产生洛伦兹力。这样一来,第二VCM39y在第二线圈42以及各磁铁63、64间,产生y轴方向(第二方向)的电磁力EMF_y。通过使施加给第二线圈42的电流的方向反转,产生的电磁力EMF_y也反转,成为沿着y轴的反向的方向。

图3~5所示的固定磁轭51例如由软铁以及电磁钢板等磁性材料形成。在固定磁轭51设有两个线圈侧磁轭部52、53、以及两个连结部54、55。线圈侧磁轭部52、53、以及连结部54、55形成为平板状。

一方的线圈侧磁轭部(以下,称为“第一线圈侧磁轭部”)52被插入第一线圈41的收纳室41a,并贯通该收纳室41a。在收纳于收纳室41a的第一线圈侧磁轭部52的两面形成有第一对置面52a。两个第一对置面52a位于第一线圈41的内周侧,且以与配置在第一线圈41的外周侧的各磁铁61、62一起从内外的两侧夹着该线圈41的方式,分别与这些磁铁61、62的各磁化面68对置配置。被引导至以上的第一线圈侧磁轭部52的各磁铁61、62的产生磁通在z轴方向通过(贯通)第一线圈41的绕线49。

另一方的线圈侧磁轭部(以下,称为“第二线圈侧磁轭部”)53被插入第二线圈42的收纳室42a,并贯通该收纳室42a。在收纳于收纳室42a的第二线圈侧磁轭部53的两面形成有第二对置面53a。两个第二对置面53a位于第二线圈42的内周侧,且以与配置在第二线圈42的外周侧的各磁铁63、64一起从内外的两侧夹着该线圈42的方式,分别与这些磁铁63、64的各磁化面68对置配置。被引导至以上的第二线圈侧磁轭部53的各磁铁63、64的产生磁通在z轴方向通过(贯通)第二线圈42的绕线49。

一方的连结部(以下,称为“第一连结部”)54成为在第一线圈41和第二线圈42的外侧将第一线圈侧磁轭部52的x轴方向的一个端部、和第二线圈侧磁轭部53的x轴方向的一个端部连结的部位。

而且,在第一连结部54的中途部位形成有作为成为磁回路中的阻碍的磁阻的缩减部(throat part)54a。缩减部54a形成为第一连结部54被部分地切除后的切口部。即,缩减部54a成为将第一连结部54的与连结方向正交的剖面积减小的部位。

另一方的连结部(以下,称为“第二连结部”)55成为在第一线圈41和第二线圈42的外侧将第一线圈侧磁轭部52的x轴方向的另一个端部、和第二线圈侧磁轭部53的x轴方向的另一个端部连结的部位。

而且,在第二连结部55的中途部位形成有作为成为磁回路中的阻碍的磁阻的空气隙(air gap)55a。空气隙55a以第二连结部55具有规定的缝隙而成为非连结状态的方式形成。

根据以上,形成了从第一线圈41的收纳室41a内以及两端侧向第二线圈42的收纳室42a的两端部以及内部延伸的固定磁轭51。

各可动磁轭71、72与固定磁轭51同样,由软铁以及电磁钢板等磁性材料形成。各可动磁轭71、72均由长方形的平板材料形成,相互为实质相同的形状。各可动磁轭71、72以在z轴方向夹持两个线圈41、42并且对置的配置被保持于旋钮基座74。在各可动磁轭71、72的各个形成有第一保持面71a、72a以及第二保持面71b、72b。一方的可动磁轭71通过第一保持面71a保持磁铁61的安装面69,并通过第二保持面71b保持磁铁63的安装面69。另一方的可动磁轭72通过第一保持面72a保持磁铁62的安装面69,并通过第二保持面72b保持磁铁64的安装面69。

以上说明的固定磁轭51以及两个可动磁轭71、72等作为磁路形成体66形成了图6~图8所示的反作用力产生部39的磁回路65。磁回路65通过在固定磁轭51以及各可动磁轭71、72中循环的形状,将第一VCM39x的各磁铁61、62的产生磁通导向第二VCM39y,并且将第二VCM39y的各磁铁63、64的产生磁通导向第一VCM39x。

若进行详细叙述,则在图6以及图8所示的第一VCM39x的各磁铁61、62中,朝向第一线圈41的各磁化面68的磁极相同。因此,各磁铁61、62产生的磁通的方向成为沿z轴相反的方向。因此,产生从各第一对置面52a朝向各第一保持面71a、72a的磁通。这些磁通从各第一保持面71a、72a进入各可动磁轭71、72,且在各可动磁轭71、72的各个中,从第一保持面71a、72a朝向第二保持面71b、72b。

并且,在图7以及图8所示的第二VCM39y的各磁铁63、64中,朝向第二线圈42的各磁化面68的磁极相互相同,并且,与第一线圈41对置的两个磁化面68(也参照图6)的磁极不同。因而,各磁铁63、64产生的磁通的方向成为沿z轴相互对置的方向。因此,产生从各第二保持面71b、72b朝向各第二对置面53a的磁通。根据以上,被各可动磁轭71、72引导的磁通从各第二对置面53a进入第二线圈侧磁轭部53,并通过第一连结部54、以及第二连结部55朝向第一线圈侧磁轭部52。而且,在固定磁轭51内被引导的磁通再次从各第一对置面52a朝向各第一保持面71a、72a(参照图6)。

根据以上,在图6~图8所示的反作用力产生部39中,第一VCM39x中的各磁铁61、62的产生磁通不仅通过该VCM39x的第一线圈41,还被磁回路65引导而通过第二VCM39y的第二线圈42。同样,第二VCM39y中的各磁铁63、64的产生磁通不仅通过第二线圈42,还被磁回路65引导而通过第一VCM39x的第一线圈41。因此,各第一对置面52a以及各第一保持面71a、72a间的磁通密度、及各第二对置面53a以及各第二保持面71b、72b间的磁通密度都与独立地形成两个VCM39x、39y的磁回路的方式相比较高。这样一来,由于在z轴方向贯通第一线圈41的绕线49的磁通密度提高,所以在第一VCM39x能够产生的电磁力EMF_x增加。同样,由于在z轴方向贯通第二线圈42的绕线49的磁通密度的提高,所以在第二VCM39y能够产生的电磁力EMF_x增加。因此,能够抑制各磁铁61~64的形成材料的使用量,并提高能够作用给可动部70的操作旋钮73的各操作反作用力RF_x、RF_y,进而提高能够作用给操作者的各操作反作用力RF_x、RF_y。

除此之外,在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VCM39x中,两个磁铁61、62以及各第一对置面52a从内外的两侧夹着第一线圈41的绕线49,并且在z轴方向相互对置。因此,一方的磁铁61吸引对置的第一对置面52a的磁吸引力能够抵消另一方的磁铁62吸引对置的第一对置面52a的磁吸引力。同样,在第二VCM39y中,一方的磁铁63吸引对置的第二对置面53a的磁吸引力能够抵消另一方的磁铁64吸引对置的第二对置面53a的磁吸引力。根据这样降低作用给可动部70的磁吸引力,可动部70能够通过操作者的操作力的输入而顺利地移动。

这里,捕捉了对第一线圈41、以及第二线圈42中的第一线圈41(x轴方向的线圈)通电时的y轴方向的磁通(磁通的By分量)的轮廓图如图9、图10所示。图9是例如未设定第二连结部55(空气隙55a)、以及缩减部54a的比较例,图10是本实施方式。

在图9所示的比较例中,在第一线圈侧磁轭部52的x轴方向右侧部与第二线圈侧磁轭部53的x轴方向右侧部之间,较多地产生磁通的By分量、即泄露磁通。而且,该泄露磁通产生的区域一部分到达磁铁61、62的可动范围,由此,磁铁61、62的磁通密度变得不均匀,产生的电磁力EMF_x会产生不均。即,对于本来应该在x轴方向产生的电磁力EMF_x,产生不希望的方向(y轴方向)的电磁力,使得电磁力EMF_x不稳定。

与此相对,在图10所示的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连结部54、以及第二连结部55的中途部位分别设置缩减部54a、以及空气隙55a。因此,能够有意图地使在磁回路65中产生泄露磁通的区域移动到磁阻(空气隙55a、缩减部54a)的附近区域。而且,由于产生泄露磁通的区域能够成为远离磁铁61、62(以及磁铁63、64)的位置,所以能够降低泄露磁通所引起的影响,抑制磁铁61、62(以及磁铁63、64)中的磁通密度变得不均匀。因此,能够抑制在各促动器39x(39y)产生的电磁力的不均。

其中,在第一实施方式中,操作输入装置100相当于“输入装置”,第一VCM39x相当于“第一促动器”,第二VCM39y相当于“第二促动器”。固定部50相当于“支承部”,可动部70相当于“输入部”。磁铁61、62相当于“第一磁极形成部”,磁铁63、64相当于“第二磁极形成部”。第一线圈侧磁轭部52相当于“第一线圈侧部”,第二线圈侧磁轭部53相当于“第二线圈侧部”。

(其它实施方式)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在第一连结部54设置缩减部54a,在第二连结部55设置空气隙55a。然而,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在两个连结部54、55设置缩减部54a,或者在两个连结部54、55设置空气隙55a,或者在第一连结部54设置空气隙55a,在第二连结部55设置缩减部54a。

另外,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以在z轴方向夹持固定磁轭51的方式设置可动磁轭71(各磁铁61、62)、和可动磁轭72(各磁铁63、64),但也可以除去一方的可动磁轭、以及固定在该可动磁轭的各磁铁。该情况下,虽然不能得到对置的各磁铁61、62间的磁吸引力、以及对置的各磁铁63、64间的磁吸引力的抵消效果,但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能够同样地得到降低泄露磁通所引起的影响而抑制各促动器39x(39y)产生的电磁力的不均的效果。

另外,对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也可以将固定磁轭51置换为可动磁轭,在新的可动磁轭设置各磁铁61~64,并且,将对置的可动磁轭71、72置换为固定磁轭。该情况下,在新的可动磁轭设置第一连结部、第二连结部,并在各连结部设置磁阻。由此,能够得到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另外,对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也可以将固定磁轭51置换为可动磁轭,并且,将对置的可动磁轭71、72置换为固定磁轭。该情况下,在新的可动磁轭设置第一连结部、第二连结部,并在各连结部设置磁阻。由此,能够得到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另外,对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也可以将各磁铁61~64收纳在各线圈41、42的收纳室41a、42a内,并分别固定在固定磁轭51的各对置面52a、53a。由此,能够得到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另外,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显示系统10也可以代替导航装置20,或者与导航装置20一起,具备图2所示的平视显示器装置120(参照)。平视显示器装置120在驾驶席的前方被收纳在车辆的仪表板内,并朝向在挡风玻璃内规定的投影区域122投影图像,从而进行该图像的虚像显示。坐在驾驶席的操作者通过投影区域122,能够视觉确认与规定的功能相关联的多个图标、以及用于选择任意的图标的指示器80等。指示器80与显示于显示画面22的情况相同,通过对操作旋钮73的水平方向的操作输入,能够在投影区域122内向与操作力的输入方向对应的方向移动。

另外,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作为用于操作导航装置等的远程操作设备,对设置于副仪表板的操作输入装置进行了说明。本公开所涉及的输入装置能够应用于设置在副仪表板的变速杆等选择器、以及设于转向器的转向开关等。并且,本公开所涉及的输入装置也能够应用于设在仪表板、车门等的扶手、以及设于后部坐席的附近等的各种车辆的功能操作设备。并且,并不限定于车辆用,能够在各种输送用设备以及各种信息终端等所使用的操作系统采用本公开所涉及的操作输入装置。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