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触点磁保持继电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24749阅读:242来源:国知局
双触点磁保持继电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属于继电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双触点磁保持继电器。



背景技术:

磁保持继电器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继电器,也是一种自动开关。和其他电磁继电器一样,对电路起着自动接通和切断作用。所不同的是,磁保持继电器的常闭或常开状态完全是依赖永久磁钢的作用,其开关状态的转换是靠一定宽度的脉冲电信号触发而完成的。

目前的磁保持继电器其动簧片上具有一个动触点,一个动触点其无法供大电流通过,导致磁保持继电器的适用范围缩小。该如何解决该技术问题,例如,中国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大电流常闭型磁保持继电器推杆结构[申请号:201420519967.6],包括底座、旋转组件、线圈组件、定位销、推杆及动簧组件;旋转组件可转动安装在底座上,由线圈组件控制旋转组件转动,在旋转组件上设有弧形导向面,推杆通过定位销安装在旋转组件上,与弧形导向面线接触,且推杆与定位销线接触,弧形导向面的转动转化分解为推杆的竖直运动及在定位销上的水平移动;推杆下端与设置在底座上的动簧组件相对,推杆向下运动时,推杆下端推顶动簧组件下移而触点同步分离。该方案可以使双触点同步分离,提高产品使用稳定性。

上述的方案虽然具有以上诸多的优点,但是,上述的方案其存在如下技术问题:动簧组件其与推动块的接触方式为一个面与面的接触,面与面的接触其由于接触面积较大,导致动簧组件其回弹受到影响,即,弹性回弹能力较差;

其次,现有的磁保持继电器还存在动触点和静触点完成接触后无检测是否已经接触的检测功能,使用不安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能够提高回弹性能且能够提高使用安全性的双触点动簧组件。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下列技术方案:本双触点磁保持继电器包括外壳,在外壳内设有线圈组件和衔铁组件,在衔铁组件上连接有推动块且当线圈组件通电后能够迫使衔铁组件动作从而使推动块相对外壳移动,在外壳内还设有双触点静片组件和双触点动片组件且推动块的移动能够带动双触点动片组件靠近双触点静片组件或远离双触点静片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双触点动片组件包括动簧片,动簧片的一端固定在动簧片引出块上,在动簧片上设有从动簧片的另一端延长至上述动簧片一端的分切槽,且所述的分切槽将动簧片分切成两个悬臂式弹性半体,在每个悬臂式弹性半体的悬空端一面分别设有动触点;

在每个悬臂式弹性半体的悬空端另一面分别设有悬臂式弹性片且所述的悬臂式弹性片向外倾斜设置;

悬臂式弹性半体的悬空端分别插于推动块一端的连接孔中,悬臂式弹性片的悬空端分别插于所述的连接孔中;

在推动块的另一端与外壳之间设有触点检测机构。

两个悬臂式弹性半体其同步动作。

在上述的双触点磁保持继电器中,所述的双触点静片组件包括静簧片引出块,在静簧片引出块上设有两个与所述的动触点一一对应的静触点。

在上述的双触点磁保持继电器中,所述的悬臂式弹性片的悬空端延长至动触点非接触端外侧。

设置的该结构,其可以提高双触点静片组件和双触点动片组件之间的接触面积。也就是动触点和静触点的接触面积,避免了倾斜而导致的局部接触或者线接触。

在上述的双触点磁保持继电器中,所述的悬臂式弹性片对称设置。该结构其便于加工制造,同时,还能够确保两个回弹力的一致性。

在上述的双触点磁保持继电器中,所述的悬臂式弹性片呈八字形分布且悬臂式弹性片的悬空端未伸入至分切槽中。

设置的该结构,其可以避免伸入至分切槽中后形成的干扰,以及不便于组装等技术问题。

在上述的双触点磁保持继电器中,所述的动簧片包括第一动簧片和第二动簧片,在第一动簧片和第二动簧片之间有至少一片中间动簧片,所述的第一动簧片、中间动簧片和第二动簧片依次堆叠,在第一动簧片、中间动簧片和第二动簧片的同一端设有动触点安装孔且所述的动触点安装在动触点安装孔中,在第一动簧片、中间动簧片和第二动簧片上分别设有所述的分切槽,所述的悬臂式弹性片分别设置在第二动簧片的两个悬臂式弹性半体的悬空端。

在上述的双触点磁保持继电器中,所述的悬臂式弹性片与中间动簧片之间形成10-60°的夹角。

设置的夹角,其可以确保一个合理的弹性性能。

在上述的双触点磁保持继电器中,所述的悬臂式弹性半体的悬空端与悬臂式弹性片之间设有减压槽。

设置的减压槽,其可以起到减压和延长使用寿命的作用。

在上述的双触点磁保持继电器中,所述的触点检测机构包括设置在推动块远离连接孔一端外侧的动弹性片,在动弹性片上设有动检测触点,在动弹性片上还具有向推动块侧弯曲的弯曲部,在外壳内设有位于动弹性片外侧的静检测片,在静检测片上设有静检测触点,推动块向动弹性片侧移动能与弯曲部接触从而使动检测触点与静检测触点接触。

在上述的双触点磁保持继电器中,所述的外壳周向设有固定座,所述的动弹性片和静检测片分别穿设在固定座上;

所述的动弹性片和弯曲部连为一体式结构且由弹性金属板材冲压制成;

所述的静检测片由弹性金属板材冲压制成;

所述的静检测触点为成型在静检测片一面上的冲压成型凸起,在静检测片的另一端具有与所述的冲压成型凸起对应设置的成型凹槽。

在上述的双触点磁保持继电器中,所述的连接孔有两个,所述的悬臂式弹性片悬空端一一插于所述的连接孔中且第二动簧片上的悬臂式弹性半体其悬空端一一插于所述的连接孔中,第一动簧片上的悬臂式弹性半体其悬空端一一插于所述的连接孔中,中间动簧片上的悬臂式弹性半体其悬空端未插于所述的连接孔中。

在上述的双触点磁保持继电器中,设置在第一动簧片和中间动簧片上的分切槽为条形槽,设置在第二动簧片上的分切槽为T形槽。

在上述的双触点磁保持继电器中,所述的中间动簧片数量为两片。

在上述的双触点磁保持继电器中,所述的在第一动簧片远离动触点安装孔的一端设有第一拱形弯曲部。

在上述的双触点磁保持继电器中,所述的在中间动簧片远离动触点安装孔的一端设有中间拱形弯曲部。

在上述的双触点磁保持继电器中,所述的在第二动簧片远离动触点安装孔的一端设有第二拱形弯曲部。

在上述的双触点磁保持继电器中,所述的第一拱形弯曲部内径、中间拱形弯曲部的内径和第二拱形弯曲部的内径逐渐缩小。

在上述的双触点磁保持继电器中,所述的第一动簧片的厚度与中间动簧片的厚度相等,第二动簧片的厚度厚于第一动簧片的厚度。

在上述的双触点磁保持继电器中,在连接孔靠近悬臂式弹性半体的一端具有孔口具有限位凸起。

在上述的双触点磁保持继电器中,所述的外壳包括底壳和盖在底壳上的盖子,底壳和盖子之间通过卡扣结构连接。该卡扣结构包括若干设置在底壳敞口端外壁上的凸扣,在盖子周向具有与所述的凸扣一一配合的扣耳。

在上述的双触点磁保持继电器中,在底壳内设有能够将底壳内部分隔成两个腔室的分隔板,在其中一个腔室内设有线圈组件和衔铁组件,在另外一个腔室内设有推动块、双触点静片组件和双触点动片组件。

在上述的双触点磁保持继电器中,在推动块和所述的腔室内设有导向结构。

在上述的双触点磁保持继电器中,所述的导向结构包括设置在腔室底部和侧壁上的若干导向凸条。若干设置在腔室底部上的导向凸条与设置在侧壁上的导向凸条垂直相连,其可以进一步提高整个壳体的结构强度,该可以便于加工制造。

在上述的双触点磁保持继电器中,所述的分切槽的槽口处口径小于分切槽的槽底内径。

在上述的双触点磁保持继电器中,所述的动簧片引出块的内端固定在外壳内,动簧片引出块的外端伸出至外壳外,在动簧片引出块伸出至外壳外的一端设有底部抵靠在外壳内壁的限位块。

在上述的双触点磁保持继电器中,在第一动簧片的每个悬臂式弹性半体的悬空端分别具有弯折阻挡部,弯折阻挡部避免该悬臂式弹性半体过度插入至连接孔中。

在上述的双触点磁保持继电器中,在设有双触点静片组件和双触点动片组件的腔室底部设有若干间隔均匀的散热筋。

在上述的双触点磁保持继电器中,在底壳的外壁设有若干沿着底壳厚度方向设置的散热筋条。

与现有的技术相比,本双触点磁保持继电器的优点在于:

1、设置的悬臂式弹性片,其可以确保回弹的弹性性能,即,可以提高使用时的使用性能,同时,设置的悬臂式弹性片,其还可以进一步确保两个动触点的同步动作和触点压力的一致性。

2、设置的触点检测机构,其可以提高使用的安全性。

3、结构简单且易于制造。

4、使用寿命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提供的局部爆炸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提供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提供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提供的推动块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提供的动簧片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提供的动簧片另一视角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提供的第二动簧片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提供的动簧片引出块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提供的触点检测机构示意图。

图中,外壳1、底壳11、盖子12、分隔板13、加强部131、导向凸条14、散热筋15、散热筋条16、凸扣17、扣耳18、线圈组件2、衔铁组件3、推动块4、连接孔41、双触点静片组件5、双触点动片组件6、动簧片61、第一动簧片611、弯折阻挡部611a、第二动簧片612、中间动簧片613、动触点安装孔614、动簧片引出块62、限位块621、分切槽63、悬臂式弹性半体64、动触点65、悬臂式弹性片66、减压槽67、触点检测机构7、动弹性片71、动检测触点72、弯曲部73、静检测片74、静检测触点75、固定座76、夹角a。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发明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如图1-3所示,本双触点磁保持继电器包括外壳1,具体地,该外壳1包括底壳11和盖在底壳11上的盖子12,底壳11和盖子12之间通过卡扣结构连接。

进一步地,该卡扣结构包括若干设置在底壳11敞口端外壁上的凸扣17,在盖子12周向具有与所述的凸扣17一一配合的扣耳18。

设置的凸扣17和扣耳18,其便于拆装组合。

在底壳11内设有能够将底壳11内部分隔成两个腔室的分隔板13,具体地,该分隔板13呈L形,在分隔板13的中部拐角处和分隔板13的两端分别设有加强部131,且加强部131横向截面呈U形。设置的U形结构,其不仅可以提高结构强度,而且还可以降低制造成本。

同时,本实施例的底壳11和盖子12分别有塑料制成,其不仅可以降低制作成本,还可以提高生产效率。

另外,在底壳11的外壁设有若干沿着底壳11厚度方向设置的散热筋条16。

在外壳1内设有线圈组件2和衔铁组件3,线圈组件2包括线圈,在线圈的两端设有磁轭,磁轭呈U形和L形中的任意一种。

其次,衔铁组件3包括与外壳转动连接的转动架,在转动架上设有金属转子架,其通过磁轭然后可以迫使转动架的转动,上述的结构均为现有技术,本实施例就不对其结构做进一步的赘述。

在衔铁组件3上连接有推动块4且当线圈组件2通电后能够迫使衔铁组件3动作从而使推动块4相对外壳1移动,在外壳1内还设有双触点静片组件5和双触点动片组件6且推动块4的移动能够带动双触点动片组件6靠近双触点静片组件5或远离双触点静片组件5。

如图4所示,在推动块4的两个表面上分别设有若干凹坑,其可以节省材料和减轻重量。同时,还可以提高移动的平顺性,即,减小了接触面积。

如图1-2所示,优化方案,在其中一个腔室内设有线圈组件2和衔铁组件3,在另外一个腔室内设有推动块4、双触点静片组件5和双触点动片组件6。

分隔成两个腔室,其避免了相互之间的温度和磁场的影响,同时,分隔板的设计,其还进一步提高了底壳的结构强度。

其次,在设有双触点静片组件5和双触点动片组件6的腔室底部设有若干间隔均匀的散热筋15。

散热筋15的设计,其可以提高此腔室的散热性能,其可以便于将热量传递至室外。

另外,在推动块4和所述的腔室内设有导向结构。该导向结构包括设置在腔室底部和侧壁上的若干导向凸条14。

具体地,如图2和图5-7所示,本实施例的双触点动片组件6包括动簧片61,动簧片61的一端固定在动簧片引出块62上,动簧片引出块62的内端固定在外壳内,动簧片引出块62的外端伸出至外壳外,如图8所示,在动簧片引出块62伸出至外壳外的一端设有底部抵靠在外壳内壁的限位块621。如图5-7所示,在动簧片61上设有从动簧片61的另一端延长至上述动簧片61一端的分切槽63,且所述的分切槽63将动簧片61分切成两个悬臂式弹性半体64,在每个悬臂式弹性半体64的悬空端一面分别设有动触点65;

其次,分切槽的槽口处口径小于分切槽的槽底内径。

在每个悬臂式弹性半体64的悬空端另一面分别设有悬臂式弹性片66且所述的悬臂式弹性片66向外倾斜设置;向外倾斜设置其可以提供一个很好的弹性活动空间。设置的悬臂式弹性片,其可以确保回弹的弹性性能,即,可以提高使用时的使用性能,同时,设置的悬臂式弹性片,其还可以进一步确保两个动触点的同步动作和触点压力的一致性。

具体地,悬臂式弹性半体64的悬空端分别插于推动块4一端的连接孔41中,悬臂式弹性片66的悬空端分别插于所述的连接孔41中;

另外,悬臂式弹性片66的悬空端延长至动触点65非接触端外侧。

悬臂式弹性片66对称设置。进一步地,本实施例的悬臂式弹性片66呈八字形分布且悬臂式弹性片66的悬空端未伸入至分切槽63中。

动簧片61包括第一动簧片611和第二动簧片612,在第一动簧片611和第二动簧片612之间有至少一片中间动簧片613,所述的第一动簧片611、中间动簧片613和第二动簧片612依次堆叠,在第一动簧片611、中间动簧片613和第二动簧片612的同一端设有动触点安装孔614且所述的动触点65安装在动触点安装孔614中,在第一动簧片611、中间动簧片613和第二动簧片612上分别设有所述的分切槽63,所述的悬臂式弹性片66分别设置在第二动簧片612的两个悬臂式弹性半体64的悬空端。

其次,具体地,本实施例的双触点静片组件5包括静簧片引出块51,在静簧片引出块51上设有两个与所述的动触点一一对应的静触点52。

悬臂式弹性片66与中间动簧片613之间形成10-60°的夹角a。

悬臂式弹性半体64的悬空端与悬臂式弹性片66之间设有减压槽67。

作为本实施例的最优化方案,如图4-7所示,本实施例的连接孔41有两个,所述的悬臂式弹性片66悬空端一一插于所述的连接孔41中且第二动簧片612上的悬臂式弹性半体64其悬空端一一插于所述的连接孔41中,第一动簧片611上的悬臂式弹性半体64其悬空端一一插于所述的连接孔41中,中间动簧片613上的悬臂式弹性半体64其悬空端未插于所述的连接孔41中。

在连接孔41靠近悬臂式弹性半体64的一端具有孔口具有限位凸起411。限位凸起411呈条形且一侧壁与连接孔41孔壁齐平。

在第一动簧片611的每个悬臂式弹性半体64的悬空端分别具有弯折阻挡部611a,弯折阻挡部611a避免该悬臂式弹性半体64过度插入至连接孔中。

如图2和图9所示,在推动块4的另一端与外壳1之间设有触点检测机构7。触点检测机构7包括设置在推动块4远离连接孔41一端外侧的动弹性片71,在动弹性片71上设有动检测触点72,在动弹性片71上还具有向推动块4侧弯曲的弯曲部73,在外壳1内设有位于动弹性片71外侧的静检测片74,在静检测片74上设有静检测触点75,推动块4向动弹性片71侧移动能与弯曲部73接触从而使动检测触点72与静检测触点75接触。

外壳1周向设有固定座76,所述的动弹性片71和静检测片74分别穿设在固定座76上;

所述的动弹性片71和弯曲部73连为一体式结构且由弹性金属板材冲压制成;

所述的静检测片74由弹性金属板材冲压制成;

所述的静检测触点75为成型在静检测片74一面上的冲压成型凸起,在静检测片74的另一端具有与所述的冲压成型凸起对应设置的成型凹槽。

其次,在第一动簧片远离动触点安装孔的一端设有第一拱形弯曲部;在中间动簧片远离动触点安装孔的一端设有中间拱形弯曲部;在第二动簧片远离动触点安装孔的一端设有第二拱形弯曲部;

第一拱形弯曲部内径、中间拱形弯曲部的内径和第二拱形弯曲部的内径逐渐缩小。

设置的上述结构,其可以进一步提高弹性性能,同时,还可以起到辨识的作用。

还有,设置在第一动簧片和中间动簧片上的分切槽为条形槽,设置在第二动簧片上的分切槽为T形槽。

设置不同结构的槽,其起到辨识的作用。

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是基于洛伦磁力。

具体如下:

闭合状态时

线圈组件2通电,则可以驱动衔铁组件3动作(摆动动作),此时的推动块4被驱动,则可以带动动簧片61的悬空端靠近双触点静片组件5,即,两个动触点与两个静触点接触,实现闭合;

相反,此时的动检测触点72与静检测触点75分离,即,检测到一个动触点和静触点闭合的信号。

与上述的动作相反则为非闭合状态。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发明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