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脱扣器罩壳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93143阅读:522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壳体,具体涉及一种脱扣器罩壳。



背景技术:

脱扣器罩壳一般是通过注塑成型。在注塑成型的每一个循环中,塑件必须从模具型腔中取出,最理想的情况是模具开启后,塑件由自身重力作用从型腔中自动脱落。而事实上,由于塑件表面的附着力和内应力的存在,必须设计取出塑件的脱膜机构,即顶出机构,塑件通过其内内部顶出,完成将塑件和浇铸系统凝料等与磨具松动分离,并从模具内取出的动作。脱模机构由一系列推出零件和辅助零件组成,结构复杂,制作成本高,操作繁琐,且脱出的注塑产品脱扣器罩壳毛刺多,后续工作多,效率低。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背景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脱扣器罩壳,并且克服了以上缺陷。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脱扣器罩壳,包括壳体,所述壳体是由底面及四个立面与底面相垂直所组成的,所述底面的外侧设有顶台,立面外表面设有相对的两凸耳,所述凸耳方向与底面相平行,且凸耳上设有与凸耳相垂直的通孔,所述立面与底面相接的转角处设有凹台,所述组成凹台的两面夹角为100°-120°,凹台的两端设有立面延伸出的凸面,所述凸面与凹台垂直,凸面上设有圆形孔,所述延伸出凸面的立面的外表面设有局部突起面,所述突起面与立面为一体式结构,突起面避开凸面,所述被避开的凸面的相对应内表面的厚度高出立面内表面的其它部位。

所述圆形孔共计四个,且四个圆形孔在同一方向。

所述凸耳的顶部为圆弧结构设置,所述凸面的转角处为倒圆角设置,所述突起面的转角处为倒圆角。

所述凹台设有两个,且两个凹台的位置相对应不相连。

所述同一凹台两端的凸面相对,且凸面上的圆形孔的圆心在同一直线上,圆形孔为大小相同的通孔。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采取上述技术方案,脱扣器罩壳在从模型中取出时无需通过顶出机构,通过自身设置的圆形孔,对其施加向外的力,促使壳体脱离模具型腔,完成脱膜动作,结构设计合理简单,并且该方法脱出的壳体毛刺明显减少,减少后续处理工作,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1、壳体;2、立面;3、底面;4、顶台;5、凸耳;6、通孔;7、凹台;71、面;8、凸面;9、圆形孔;10、突起面;11、内突起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结合图2所示,一种脱扣器罩壳,包括壳体1,所述壳体1是由底面3及四个立面2与底面3相垂直所组成的,所述底面3的外侧设有顶台4,立面2外表面设有相对的两凸耳5,所述凸耳5方向与底面3相平行,且凸耳5上设有与凸耳5相垂直的通孔6,所述立面2与底面3相接的转角处设有凹台7,所述组成凹台7的两面71夹角为100°-120,稳定性强,凹台7的两端设有立面2延伸出的凸面8,所述凸面8与凹台7垂直,凸面8上设有圆形孔9,所述延伸出凸面8的立面2的外表面设有局部突起面10,所述突起面10与立面2为一体式结构,突起面10避开凸面8,所述被避开的凸面8的相对应内表面的厚度高出立面2内表面的其它部位,即设有内突起面11,该结构设置的凸面8厚度向中心移,保证通过圆形孔9对壳体1施力时,壳体1整体受力均匀,保证塑件壳体1不变形和不被损坏;同时该结构的设置增加壳体1的抗震性。

所述圆形孔9共计四个,且四个圆形孔9在同一方向,便于通过圆形孔9对壳体施加外部力,使其脱模。

所述凸耳5的顶部为圆弧结构设置,所述凸面8的转角处为倒圆角设置,所述突起面10的转角处为倒圆角。

所述凹台7设有两个,且两个凹台7的位置相对应不相连。

所述同一凹台7两端的凸面8相对,且凸面8上的圆形孔9的圆心在同一直线上,圆形孔9为大小相同的通孔。

本实用新型的脱扣器罩壳在从模型中取出时无需通过顶出机构,通过自身设置的圆形孔9,对其施加向外的力,促使壳体1脱离模具型腔,完成脱膜动作,结构设计合理简单,并且该方法脱出的壳体1毛刺明显减少,减少后续处理工作,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各位技术人员须知:虽然本实用新型已按照上述具体实施方式做了描述,但是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思想并不仅限于此实用新型,任何运用本发明思想的改装,都将纳入本专利专利权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