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辅助开关操控结构及具有其的开关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317033阅读:304来源:国知局
一种辅助开关操控结构及具有其的开关柜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开关柜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辅助开关操控结构及具有其的开关柜。



背景技术:

辅助开关是开关柜中的一种开关设备,常与负荷开关配套使用,能够将负荷开关的分合闸信号传输给其他设备。辅助开关与负荷开关联动,当负荷开关处于合闸状态时,辅助开关的辅助触点接通负荷开关合闸指示灯所在回路,负荷开关合闸指示灯亮;当负荷开关处于分闸状态时,辅助开关的辅助触点接通负荷开关分闸指示灯所在回路,负荷开关分闸指示灯亮。工作人员通过负荷开关分合闸指示灯能够很直观的得知负荷开关的工作状态,避免了在负荷开关带电情况下误操作,从而保障了设备的安全性。

现有技术中的辅助开关操控结构如图1所示,负荷开关操作轴01和辅助开关02均设置在柜体上,当进行负荷开关分合闸操作时,负荷开关操作轴01在外力作用下绕自身轴向转动,从而带动设置在负荷开关操作轴01 上的扇形板03转动,扇形板03接触并按压辅助开关02的辅助触点,实现辅助开关02的分合闸,进而输出分合闸信号。然而,上述现有技术的辅助开关操控结构存在如下技术缺陷:负荷开关操作轴01和辅助开关02均安装在柜体内部,而且需要通过扇形板03按压辅助开关02的辅助触点,因而需要扇形板03与辅助开关02的辅助触点之间保持非常精准的安装距离,这提高了安装难度;另外现有技术中这种通过扇形板接触按压辅助开关的辅助触点的触动方式,扇形板03与辅助开关02实际上是分离的,操控稳定性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辅助开关的操控结构在安装过程中,扇形板和辅助开关的辅助触点之间需要保持非常精准的安装距离,一旦扇形板和辅助开关的相对位置不能精确对应,两者将不能形成稳定配合,从而影响设备安全性的技术缺陷,从而提供一种在安装时精度要求低、且配合稳定、联动性好的辅助开关操控结构。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具有上述辅助开关操控结构的开关柜。

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辅助开关操控结构,包括:

驱动杆,能够在外力的作用下绕自身轴线转动;

联动杆,轴向长度可调,一端通过安装结构与所述驱动杆可转动连接,另一端与开合闸转盘连接,所述开合闸转盘用于驱动辅助开关接通合闸线路或分闸线路;

所述驱动杆转动时,带动所述联动杆运动,进而带动所述开合闸转盘转动,从而操控所述辅助开关接通合闸线路或分闸线路。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联动杆包括:

第一联动杆,一端通过所述安装结构与所述驱动杆可转动连接,另一端具有螺纹内腔;

第二联动杆,一端与所述开合闸转盘连接,另一端具有螺纹轴,所述螺纹轴螺旋插入所述螺纹内腔内部,实现所述第二联动杆与所述第一联动杆的连接,并使所述联动杆的轴向长度可调。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还包括套设在所述螺纹轴上的固定螺母,所述螺纹轴螺旋插入所述螺纹内腔内部后,旋转所述固定螺母与所述第二联动杆抵接,从而将所述第一联动杆和所述第二联动杆固定,进而将所述联动杆的长度固定。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安装结构包括:

主轴夹套,与所述驱动杆固定连接;

转轴,设置在所述主轴夹套上,并与设置在所述第一联动杆一端端部的转轴孔可转动连接。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主轴夹套具有形成开口的两个开口端,两个所述开口端通过螺栓组件连接,从而咬合固定在所述驱动杆上;所述转轴设置在所述开口端上。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开合闸转盘可转动地安装在所述辅助开关上,且具有能够驱动所述辅助开关的多边形轴,所述开合闸转盘上设有与所述第二联动杆的一端端部连接的连接孔。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驱动杆和所述辅助开关均安装在固定框架上。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还包括用于驱动所述驱动杆转动的驱动结构,所述驱动结构包括:

操作转盘,安装在开关柜柜门上,具有适于操作杆插入的操作孔;

操作拉杆,一端与所述操作转盘连接,用于在所述操作转盘转动时,将所述操作转盘的转动转换为基本沿所述操作拉杆轴向的来回运动;

操作拐臂,可转动地套设在所述驱动杆的端部,与所述操作拉杆的另一端连接,将所述操作拉杆的来回运动转换为所述操作拐臂的转动;

主轴拐臂,与所述操作拐臂同轴固定设置,能够跟随所述操作拐臂同步转动,具有凹形开口槽;

驱动件,同样套设在所述驱动杆上,具有能够插入所述凹形开口槽内的第一固定杆,所述主轴拐臂转动时,通过所述凹形开口槽的两个相对的内壁驱动所述第一固定杆转动,进而驱动所述驱动件转动;

第二固定杆,至少为一个,设置在所述驱动件的远离所述主轴拐臂的一侧;

第三固定杆,穿设在所述驱动杆上,且两端均向外伸出,所述第二固定杆跟随所述驱动件转动时,与所述第二固定杆接触,并在所述第二固定杆的驱动下驱动所述驱动杆转动。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还包括分闸加速结构,所述分闸加速结构包括:

加速杆,一端与所述第一固定杆可转动连接,另一端穿过导向孔;

辅助弹簧,套设在所述加速杆上,一端与所述第一固定杆抵接,另一端与设有所述导向孔的导向板抵接;

所述辅助弹簧在负荷开关合闸时储存能量,在所述负荷开关由合闸状态转变为分闸状态时释放能量,通过所述第一固定杆驱动所述驱动件加速转动。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辅助开关包括:

第一常开触点,串联在用于为负荷开关的合闸信号灯供电的通电回路上,所述辅助开关通过控制所述第一常开触点的通断来控制为所述合闸信号灯供电的回路的通断;

常闭触点,串联在用于为负荷开关的分闸信号灯供电的通电回路上,所述辅助开关通过控制所述常闭触点的通断来控制为所述分闸信号灯供电的回路的通断。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开关柜,包括有如上任一项所述的辅助开关操控结构。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辅助开关操控结构及具有其的开关柜,具有以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的辅助开关操控结构,包括驱动杆和联动杆,并且联动杆的长度可调,当驱动杆和辅助开关分别安装完毕后,再使用联动杆将二者连接,由于联动杆的轴向长度可调,安装时对于驱动杆和辅助开关之间的安装距离要求不严格,因而安装效率高;联动杆的两端分别与驱动杆和开合闸转盘连接,与现有技术中扇形板与辅助触点相对应的安装方式相比,配合更稳定,且联动性好。

2.本实用新型的辅助开关操控结构,联动杆包括第一联动杆和第二联动杆,第一联动杆上设有螺纹内腔,第二联动杆上设有螺纹轴,二者螺纹配合,实现联动杆的轴向长度可调。

3.本实用新型的辅助开关操控结构,还包括固定螺母,套设在螺纹轴上,当螺纹轴与螺纹内腔配合插接后,旋转固定螺母,使其与第二联动杆抵接,这时可将第一联动杆和第二联动杆固定,从而使调节完毕的联动杆保持轴向长度不变。

4.本实用新型的辅助开关操控结构,安装结构包括主轴夹套,主轴夹套上设有转轴,用于与设在第一联动杆的一端端部的转轴孔可转动连接,驱动杆转动时,带动主轴夹套转动,进而通过转轴带动第一联动杆动作。

5.本实用新型的辅助开关操控结构,主轴夹套具有形成开口的两个开口端,两个开口端通过螺栓组件连接,从而咬合固定在驱动杆上,主轴夹套的这种结构,非常方便在驱动杆上安装,而且安装后非常牢固可靠。

6.本实用新型的辅助开关操控结构,驱动杆和辅助开关均安装在固定框架上,与现有技术中,驱动杆和辅助开关均安装在柜体上相比,安装、调整更加方便,而且驱动杆和辅助开关的相对位置更加容易调节。

7.本实用新型的辅助开关操控结构,还包括用于驱动驱动杆转动的驱动结构,该驱动结构能够很方便地通过安装在开关柜柜门上的操作转盘驱动驱动杆转动,操作方便且有效。

8.本实用新型的辅助开关操控结构,还包括分闸加速结构,负荷开关合闸时,辅助弹簧蓄积能量,当负荷开关分闸时,辅助弹簧释放能量推动驱动件加速转动,进而使分闸加速;本实用新型的分闸加速结构,能够加速分闸,因而分闸速度更快,效率更高。

9.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开关柜,包括有上述任一项的辅助开关操控结构,由于包括有上述的辅助开关操控结构,因而自然具有因采用上述操控结构所带来的一切优点。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现有技术或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对现有技术或具体实施方式描述中所使用的附图作简单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现有技术中辅助开关操控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1中辅助开关操控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A部分的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4是图2中B部分的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5是图2的另一立体视图。

图6是实施例2中开关柜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01、负荷开关操作轴;02、辅助开关;03、扇形板;1、驱动杆;2、联动杆;21、第一联动杆;22、第二联动杆;23、螺纹内腔;24、螺纹轴;25、固定螺母;26、转轴孔;3、辅助开关;31、开合闸转盘;32、多边形轴;33、连接孔;41、主轴夹套;42、转轴;43、螺栓组件;44、开口端;5、固定框架;61、操作转盘;63、操作拉杆;64、操作拐臂; 65、主轴拐臂;66、凹形开口槽;67、驱动件;681、第一固定杆;682、第二固定杆;683、第三固定杆;71、加速杆;72、导向孔;73、辅助弹簧; 74、导向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显然,下述的实施例不是本实用新型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所描述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其他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辅助开关操控结构,如图2-3所示,包括:驱动杆1,能够在外力的作用下绕自身轴线转动;联动杆2,轴向长度可调,一端通过安装结构与所述驱动杆1可转动连接,另一端与开合闸转盘31连接,所述开合闸转盘31用于驱动辅助开关3接通合闸线路或分闸线路;所述驱动杆1转动时,带动所述联动杆2运动,进而带动所述开合闸转盘31转动,从而操控所述辅助开关3接通合闸线路或分闸线路。

本实施例的辅助开关操控结构,当驱动杆1和辅助开关3分别安装完毕后,再使用联动杆2将二者连接,由于联动杆2的轴向长度可调,安装时对于驱动杆1和辅助开关3之间的安装距离要求不严格,因而安装效率高;联动杆2的两端分别与驱动杆1和开合闸转盘31连接,与现有技术中扇形板与辅助触点相对应的安装方式相比,配合更稳定,且联动性好。

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所述联动杆2包括:第一联动杆21,一端通过所述安装结构与所述驱动杆1可转动连接,另一端具有螺纹内腔23;第二联动杆22,一端与所述开合闸转盘31连接,另一端具有螺纹轴24,所述螺纹轴24螺旋插入所述螺纹内腔23内部,实现所述第二联动杆22与所述第一联动杆21的连接,并使所述联动杆2的轴向长度可调。

还包括套设在所述螺纹轴24上的固定螺母25,所述螺纹轴24螺旋插入所述螺纹内腔23内部后,旋转所述固定螺母25与所述第二联动杆22抵接,从而将所述第一联动杆21和所述第二联动杆22固定,进而将所述联动杆2的长度固定。

所述安装结构包括:主轴夹套41,与所述驱动杆1固定连接;转轴42,设置在所述主轴夹套41上,并与设置在所述第一联动杆21一端端部的转轴孔26可转动连接。所述主轴夹套41具有形成开口的两个开口端44,两个所述开口端44通过螺栓组件43连接,从而咬合固定在所述驱动杆1上;所述转轴42设置在所述开口端44上。主轴夹套41的这种结构,非常方便在驱动杆1上安装,而且安装后非常牢固可靠。

所述开合闸转盘31可转动地安装在所述辅助开关3上,且具有能够驱动所述辅助开关3的多边形轴32,所述开合闸转盘31上设有与所述第二联动杆22的一端端部连接的连接孔33。

所述驱动杆1和所述辅助开关3均安装在固定框架5上。与现有技术中,驱动杆1和辅助开关3均安装在柜体上相比,安装、调整更加方便,而且驱动杆1和辅助开关3的相对位置更加容易调节。

如图4-5所示,还包括用于驱动所述驱动杆1转动的驱动结构,所述驱动结构包括:操作转盘61,安装在开关柜柜门上,具有适于操作杆插入的操作孔;操作拉杆63,一端与所述操作转盘61连接,用于在所述操作转盘61转动时,将所述操作转盘61的转动转换为基本沿所述操作拉杆63轴向的来回运动;操作拐臂64,可转动地套设在所述驱动杆1的端部,与所述操作拉杆63的另一端连接,将所述操作拉杆63的来回运动转换为所述操作拐臂64的转动;主轴拐臂65,与所述操作拐臂64同轴固定设置,能够跟随所述操作拐臂64同步转动,具有凹形开口槽66;驱动件67,同样套设在所述驱动杆1上,具有能够插入所述凹形开口槽66内的第一固定杆 681,所述主轴拐臂65转动时,通过所述凹形开口槽66的两个相对的内壁驱动所述第一固定杆681转动,进而驱动所述驱动件67转动;第二固定杆 682,至少为一个,设置在所述驱动件67的远离所述主轴拐臂65的一侧;第三固定杆683,穿设在所述驱动杆1上,且两端均向外伸出,所述第二固定杆682跟随所述驱动件67转动时,与所述第二固定杆682接触,并在所述第二固定杆682的驱动下驱动所述驱动杆1转动。该驱动结构能够很方便地通过安装在开关柜柜门上的操作转盘61驱动驱动杆1转动,操作方便且有效。

如图4所示,还包括分闸加速结构,所述分闸加速结构包括:加速杆 71,一端与所述第一固定杆681可转动连接,另一端穿过导向孔72;辅助弹簧73,套设在所述加速杆71上,一端与所述第一固定杆681抵接,另一端与设有所述导向孔72的导向板74抵接;所述辅助弹簧73在负荷开关合闸时储存能量,在所述负荷开关由合闸状态转变为分闸状态时释放能量,通过所述第一固定杆681驱动所述驱动件67加速转动。本实施例的分闸加速结构,能够加速分闸,因而分闸速度更快,效率更高。

所述辅助开关3包括:第一常开触点,串联在用于为负荷开关的合闸信号灯供电的通电回路上,所述辅助开关通过控制所述第一常开触点的通断来控制为所述合闸信号灯供电的回路的通断;常闭触点,串联在用于为负荷开关的分闸信号灯供电的通电回路上,所述辅助开关通过控制所述常闭触点的通断来控制为所述分闸信号灯供电的回路的通断。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开关柜,如图6并参考如图1-5所示,本实施例的开关柜包含有如实施例1中所述的辅助开关操控结构。

本实施例的开关柜,由于包含有上述的辅助开关操控结构,因而自然具有因采用上述操控结构所带来的一切优点。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