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线捻线机和套管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924956阅读:412来源:国知局
铜线捻线机和套管机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线加工设备和高频变压器制造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高频变压器行业的铜线捻线机及包括该铜线捻线机的自动穿套管机。



背景技术:

通常在电气装配或者在电器设备的生产过程中,经常需要对电线或铜线束的线头进行捻线、绞线处理等,即将电线末端的多股金属丝聚拢到一起,以方便进行对电线进行下一步的操作。目前该操作主要采用人工进行该操作,不仅操作效率低下,而且质量不能保持稳定。特别在高频变压器制造行业,目前的生产过程通常为自动化生产,在铜线的处理工程中很多地方也需要对电线的线头进行捻线处理。比如用在对铜线束进行套管作业时,这种情况下不可能采用人工进行作业。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可提高铜线束线头捻线效率的铜线捻线机。

一种铜线捻线机,包括捻线装置和电机,所述捻线装置由所述电机连接并由驱动转动,所述捻线装置包括具有收容空间的壳体、第一配重件、第二配重件、多个定位销和多个弹性件,所述多个定位销的两端与所述壳体的内壁连接,所述第一配重件包括第一限位部和第一限位凹槽,所述第二配重件包括第二限位部和第二限位凹槽,其中所述第一限位部设置于所述第二限位凹槽内,所述第二限位部设置于所述第一限位凹槽内,所述第一配重件和所述第二配重件与所述定位销连接且悬置于所述收容空间内,并且能够沿所述定位销的延伸方向滑动,所述多个弹性件分别抵接所述壳体内表面和所述第一配重件,以及所述壳体内表面和所述第二配重件。

进一步地,所述壳体包括主体部和传动部,所述主体部与所述传动部连通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主体部整体呈一端开口的圆柱体形状,其包括底板和与所述底板垂直连接的侧壁,所述底板中部具有通孔,所述传动部与所述通孔的边缘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配重件还包括第一配重部和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两端连接所述第一配重部和所述第一限位部,所述第一配重部、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一限位部形成所述第一限位凹槽;

所述第二配重件还包括第二配重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两端连接所述第二配重部和所述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二配重部、所述第二连接部和所述第二限位部形成所述第二限位凹槽。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配重部具有第一配重部抵接面,所述第一限位部具有第一限位部抵接面,所述第一配重部抵接面和所述第一限位部抵接面互相平行,形成所述第一限位凹槽的两个侧壁;

所述第二配重部具有第二配重部抵接面,所述第二限位部具有第二限位部抵接面,所述第二配重部抵接面和所述第二限位部抵接面互相平行,形成所述第二限位凹槽的两个侧壁。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限位部抵接面中部具有平行于所述壳体转动轴的第一捻线槽,所述第二限位部抵接面中部具有平行于所述壳体转动轴的第二捻线槽,所述第一捻线槽与所述第二捻线槽组配形成捻线槽。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配重件具有贯穿所述第一配重件且互相平行的两个第一贯穿孔,所述两个第一贯穿孔均分别贯穿所述第一配重部和所述第一限位部,并且所述两个第一贯穿孔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配重部抵接面以及所述第一配重部抵接面互相平行;

所述第二配重件具有贯穿所述第二配重件且互相平行的两个第二贯穿孔,所述两个第二贯穿孔均分别贯穿所述第二配重部和所述第二限位部,并且所述两个第二贯穿孔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二配重部抵接面以及所述第二配重部抵接面互相平行;

所述两个第二贯穿孔与所述两个第一贯穿孔一一对应设置,并且所述多个定位销分别贯穿对应的第一贯穿孔和第二贯穿孔。

进一步地,所述多个定位销均依次贯穿所述第一配重部、第二限位部、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配重部。

进一步地,所述弹性件为弹簧,所述弹簧套设于所述定位销上,所述定位销的个数为两个。

一种套管机,所述套管机包括如上所述的铜线捻线机。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铜线捻线机结构稳定可靠,操作简便,能极大的提高捻线效率和质量,从而为后续进行的电线的加工处理做好准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施新型的铜线捻线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捻线装置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所示的捻线装置的组装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所示的捻线装置另一状态的组装结构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当组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组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设置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设置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请参阅图1,为本实施新型的铜线捻线机的结构示意图。所述铜线捻线机 300包括动力装置200和捻线装置100。所述动力装置200用于驱动所述捻线装置100转动。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动力装置200为电机。

请同时结合参阅图2-图4,所述捻线装置100包括壳体10、第一配重件20、第二配重件30、定位销40和弹性件50。所述外壳体10具有收容空间,所述第一配重件20、所述第二配重件30、所述定位销40和所述弹性件50收容于所述外壳体10的收容空间内。所述第一配重件20和所述第二配重件30扣合设置。所述定位销40用于将所述第一配重件20和所述第二配重件30限位于所述收容空间内。所述弹性件50的个数多个,所述多个弹性件50设置于所述第一配重件20和所述壳体10之间,以及所述第二配重件30和所述壳体10之间。

所述壳体10包括主体部11和与所述主体部11连接的传动部12。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外壳体10为一体成型结构。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主体部11整体呈一端开口的圆柱体形状,其包括底板111和侧壁112。所述侧壁112设置于所述底板111同一侧的表面。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底板111为圆形板体,所述底板111的正中部设置有通孔。当然,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底板111还可以为其他形状,本实用新型对此不做限定。

所述侧壁112环绕所述底板111的边缘设置并且位于所述底板111的同一侧的表面,并且与所述底板111垂直设置,从而形成圆柱形的主体部。可以理解,当所述底板111为其他形状时,所述侧壁112可以同样围绕所述底板111的边缘设置并与所述底板111垂直设置。

所述传动部12与所述动力装置200连接,并且受所述动力装置200驱动转动。所述传动部12可以与所述动力装置200通过传动带连接。

所述传动部12为两端开放的圆筒形或者结构,其一端与所述底板111的正中部的通孔边缘连接。此外,所述传动部12与所述主体部11呈同轴设置。

所述定位销40设置于所述壳体10的收容空间内,并且其两端均与所述侧壁112连接。此外,所述定位销40与所述底板111所在的平面平行并且距离所述底板111一定的距离。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定位销40的个数为两个且为沿直线延伸的杆状结构,所述两个定位销40距离所述底板111的距离相同并且互相平行设置。进一步地,所述两个定位销40关于所述两个定位销40所在平面的中点对称设置, 并且两者距离所述两个定位销40所在平面的中点的距离相同,此时所述两个定位销40的长度相同。当然,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所述两个定位销40只需互相平行即可实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二者长度也可以不相同,此时所述两个定位销40距离所述两个定位销40所在的平面的中点的距离也并不相同。另外,所述定位销40的个数也不限于两根,当所述定位销40为其他个数时,同样可以满足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

所述第一配重件20与所述两个定位销40分别连接,使其可以沿所述两个定位销40的延伸方向滑动。具体地,所述第一配重件20具有贯穿所述第一配重件20的两个第一贯穿孔25。所述两个第一贯穿孔25分别用于收容所述两个定位销40,从而实现所述第一配重件20挂设于所述两个定位销40上。所述第一贯穿孔25的孔径与所述定位销40的尺寸配合设置。此时,所述第一配重件20靠近所述底板111设置并且距离所述底板111一定的距离。换句话说,所述第一配重件20悬置于所述主体部11的收容空间内。

所述第一配重件20包括第一配重部21、第一限位部22和第一连接部23。其中所述第一连接部23用于连接所述第一配重部21和所述第一限位部22。同时,所述第一配重部21、第一限位部22和第一连接部23配合形成第一限位凹槽24。

所述第一配重部21一端为圆弧形结构,另一端为第一配重部抵接面211。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第一配重件20的圆弧形的曲率与所述侧壁112所围成的圆柱的曲率相同。当然,可以理解,所述第一配重件20的圆弧形的曲率也可以大于所述侧壁112所围成的圆的曲率。

所述第一配重部抵接面211与所述第一限位部22相对设置。在所述捻线装置100处于正常状态时,所述第一配重部抵接面211与所述第二配重件30所抵接。

所述第一限位部22与所述第一配重部21的第一配重部抵接面211相对设置。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限位部22的厚度与所述第一配重部21的厚度相同。

所述第一限位部22包括第一限位部抵接面221,所述第一限位部抵接面221与所述第一配重部抵接面211相对平行设置。并且所述第一限位部抵接面221与所述第一配重部抵接面211组配形成了所述第一限位凹槽24的两个侧壁。

所述第一限位部抵接面221表面具有第一捻线槽222。所述第一捻线槽222贯穿所述第一限位部抵接面221的中部设置,其延伸方向与所述底板111所在的平面垂直。换句话说,所述第一捻线槽222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壳体10的转动轴为平行设置。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捻线槽222的截面可以为三角形。当然,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捻线槽222还可以为半圆形或其他的形状。本实用新型对此不做限定。

另外,所述两个第一贯穿孔25分别贯穿所述第一配重部21以及所述第一限位部22。并且所述两个第一贯穿孔25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配重部抵接面211以及所述第一限位部抵接面221垂直设置。

所述第二配重件30同样与所述两个定位销40分别连接,并且与所述第一配重件20扣合设置。所述第二配重件30同样可以沿所述两个定位销40的延伸方向滑动。所述第二配重件30具有两个第二贯穿孔35,所述两个第二贯穿孔35分别用于收容所述两个定位销40,从而实现所述第二配重件30挂设于所述两个定位销40上。所述第二配重件30同样靠近所述底板111设置并且距离所述底板111一定的距离,且所述第二配重件30同样悬置并收容于所述主体部11的收容空间内。

所述第二配重件30包括第二配重部31、第二限位部32和第二连接部33。与所述第一配重件20的结构类似,所述第二连接部33连接所述第二配重部31和所述第二限位部32。此外,所述第二配重部31、所述第二限位部32和所述第二连接部33配合形成第二限位凹槽34。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配重件30与所述第一配重件20的规格完全相同,在此不再进行赘述。

所述第二配重部31包括第二配重部抵接面311。所述第二限位部32包括第二限位部抵接面321,并且所述第二限位部抵接面321与所述第二配重部抵接面311同样相对平行设置。并且所述第二限位部抵接面321与所述第二配重部抵接面311组配形成了所述第二限位凹槽34的两个侧壁。

与所述第一限位部抵接面221相同,所述第二限位部抵接面321表面具有第二捻线槽322。所述第二捻线槽322同样贯穿所述第二限位部抵接面321的中部设置,且其延伸方向与所述底板111所在的平面垂直,即所述第二捻线槽322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壳体10的转动轴为平行设置。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捻线槽322的截面与所述第一捻线槽222的截面相同。

同样的,所述两个第二贯穿孔35分别贯穿所述第二配重部31以及所述第二限位部32。并且所述两个第二贯穿孔35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二配重部抵接面311以及第二限位部抵接面321垂直设置。另外,当所述捻线装置100处于组装状态时,所述两个第一贯穿孔25与各自与其对应的所述第二贯穿孔35处于同轴状态。

在所述捻线装置100处于组装状态时,所述第二限位部32设置于所述第一限位凹槽24内;所述第一限位部22设置于所述第二限位凹槽34内。当然,所述第一限位凹槽24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二限位部32的厚度,所述第二限位凹槽34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限位部22的厚度。所述第二限位部32可以在所述第一限位凹槽24的范围内移动,所述第一限位部22可以在所述第二限位凹槽34的范围内移动。

所述弹性件50的个数为多个,所述多个弹性件50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配重件20和所述壳体10之间,以及所述第二配重件30和所述壳体10之间。当所述捻线装置100处于非工作状态时,所述多个弹性件50均处于压缩状态。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弹性件50的个数为两个,所述两个弹性件50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配重件20和所述壳体10之间,以及所述第二配重件30和所述壳体10之间;此外,所述弹性件50为弹簧。当然,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弹性件50还可以为磁铁件或者其他类型的可以达到本实用新型效果的弹性件;另外所述弹性件50还可以为其他个数,本实用新型对此不做限定。

具体地,其中一个所述弹性件50套设于其中一个所述定位销40上,且其两端分别抵接所述主体部11的内壁和所述第一配重件20的第一配重部21;另外一个弹性件50套设于另外一个定位销40上,且其两端分别抵接所述主体部11的内壁和所述第二配重件30的第二配重部31。

因为所述弹性件50的作用,当所述捻线装置100处于静止状态时,所述第二限位部32的与所述第一限位部抵接面221背对的一面与所述第一配重部抵接面211抵接;所述第一限位部22的与所述第一限位部抵接面221背对的一面与所述第二配重部抵接面311抵接。

为了更清楚的了解所述铜线捻线机300的结构以及工作原理,下面对所述铜线捻线机300的结构及工作过程做进一步的描述。

所述两个定位销40的两端固定于所述侧壁112,并将所述第一配重件20 以及与所述第一配重件20扣合设置的所述第二配重件30悬置于所述壳体10的收容空间内。所述两个定位销40依次穿过所述第一配重部21、所述第二限位部32、所述第一限位部22和所述第二配重部31。

当所述铜线捻线机300处于非工作状态时,由于所述多个弹性件50均处于压缩状态时,此时所述第二限位部32上与所述第一限位部抵接面221背对的一面与所述第一配重部抵接面211抵接;所述第一限位部22上与所述第一限位部抵接面221背对的一面与所述第二配重部抵接面311抵接。此时所述第一限位部抵接面221与所述第二限位部抵接面221之间隔开一定的距离,从而方便所述将待处理的电线放入其中。

当所述铜线捻线机300处于工作状态时,所述第一配重件20以及第二配重件30因为离心力的作用各自开始沿所述定位销40的延伸方向向外移动。所述第一限位部抵接面221与所述第二限位部抵接面321随着所述壳体10转动过程中逐渐靠近并最终抵接到一起。此时所述第一捻线槽222和所述第二捻线槽322扣合在一起,二者组配形成捻线槽。待处理的电线的头部放置于所述捻线槽内,其头部的多股铜线可以随着所述铜线捻线机300的转动而聚拢在一起,从而方便对所述电线进行下一步的操作,比如进行套管处理操作等。所述电线的线头可以从所述主体部的开口处直接放置于所述捻线槽内;其也可以穿过所述传动部12进而延伸至所述捻线槽,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捻线槽的转动轴与所述捻线装置100的转动轴线重合。

可以理解,所述捻线槽的规格可以根据待处理的电线的规格进行相应的调整,本实用信息对此不做限定。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铜线捻线机300可以单独使用,其也可以与其他设备共同使用。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套管机,所述套管机包括如上所述铜线捻线机300。包括所述铜线捻线机300的套管及不仅可以高效的完成套管的工作,同时套管作业的质量相比现有技术具有显著的提高。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铜线捻线机300结构稳定可靠,操作简便,能极大的提高捻线效率和质量,从而为后续进行的电线的处理做好准备。

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认识到,以上的实施方式仅是用来说明本实用新型,而并非用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实质精神范围的内,对以上实施方式所作的适当改变和变化都落在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范围的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