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抗静电干扰的HSL双胞胎线束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060957阅读:348来源:国知局
一种抗静电干扰的HSL双胞胎线束连接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载线束连接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抗静电干扰的HSL双胞胎线束连接器。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行业的发展和市场需求不断变化,并提出要求车载内部音响娱乐系统需要满足传输高清视频和高音质的音频以及数据交换,通过HSL(High Speed Level,高速率级别)线束高清传输则能满足这种新的市场需求。实际操作中需要设计两个USB接口来实现传输,通常的做法是使用双胞胎结构的HSL类型连接器进行实现。目前市场上应对这种两个USB接口的连接器通常都是使用两根线束传输,由于线束传输速率快,信息量大,其非常容易受到静电干扰。但是这种类型的线束传输需采用大电流输入BCI试验和便携式发射机,当USB传输高清和高音质的音频时,非常容易出现花屏,闪屏、杂音、重启,没有输出,断音,屏幕闪动、自动关机,跳转音源、频率跳变,黑屏、按键无效,即不能满足测试标准。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了一种抗静电干扰的HSL双胞胎线束连接器。

一种抗静电干扰的HSL双胞胎线束连接器,包括连接器主体,所述连接器主体包括连接第一线束的第一连接部、连接第二线束的第二连接部以及屏蔽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为并排一体式设计,所述屏蔽连接件两端部同时连接所述第一线束和所述第二线束的屏蔽层。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连接部包括设置在第一端部的第一连接头以及设置在与所述第一端部相对的第二端部的第一连接孔,所述第一连接头连接外部设备的插孔,所述第一连接孔连接所述第一线束。所述第二连接部包括设置在第一端部的第二连接头以及设置在与所述第一端部相对的第二端部的第二连接孔,所述第二连接孔连接外部设备的插孔,所述第二连接头连接所述第二线束。

在一个实施方案中,所述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之间开有连接通孔,所述连接通孔两端分别朝向所述第一线束的侧面以及所述第二线束的侧面,所述屏蔽连接件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线束的屏蔽层以及所述第二线束的屏蔽层。

另一个实施方案中,所述连接通孔包括平行设置的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一端延伸出所述连接器侧面外,另一端连通到第一线束和第二线束的表面。所述屏蔽连接件呈U型,所述屏蔽连接件两侧边分别通过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连接,并与所述第一线束和所述第二线束的屏蔽层连接。

对于上述的连接器进一步具体化,所述屏蔽连接件的底边向所述侧边方向延伸出至少一个倒勾,所述倒勾卡入所述连接器本体中。

优选的,所述倒勾为外翻折叠的弹性片。

本实用新型的所起到的有益效果包括:

1、改变现有技术中多条独立线束方式,通过一个集成的多连接头连接器将线束整合在一起,集成度更好,简化插接步骤,提高稳定性。

2、通过屏蔽连接片对两根线束的屏蔽层桥接,这种双胞胎结构的屏蔽层面积将增加一倍,可以有效的加强“接地”的作用,提高线束的抗干扰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的结构原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的结构原理剖面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中的结构原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中的屏蔽连接件与屏蔽层连接原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中的屏蔽连接件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中的屏蔽连接件装配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特征更易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作出更为清楚的界定。

实施例1:

一种抗静电干扰的HSL双胞胎线束连接器,将两个HSL线束接头集成为一个线束接头,同时实现导通两个线束的屏蔽层,提高线束整体的抗静电干扰和抗电磁干扰能力。

其包括连接器主体1,连接器主体呈方形,为了方便描述,将连接器主体设置连接头的一端定义为第一端部,其所在的面为第一面,而与该第一端部相对的另一端部为第二端部,同时该端部对应的面为第二面,除了该两个端面的其他面共同构成连接器主体的侧面。

具体的,如图1和如2所示。连接器主体1包括第一连接部11、第二连接部12以及屏蔽连接件13。其中第一连接部11用于连接第一线束21,第二连接12部用于连接第二线束22。同时第一线束21和第二线束22分别用于传输不同的信号。屏蔽连接件则用于将第一线束21和第二线束22的屏蔽层连接在一起,使两条线束的屏蔽层共同构成一个新的屏蔽结构,增大屏蔽面积。另外,第一连接部11与第二连接部12为并排设计,方向相同。

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11包括设置在第一端部的第一连接头111以及设置在与第一端部相对的第二端部的第一连接孔112,第一连接头111连接外部设备的插孔,第一连接孔112连接第一线束21。第二连接部12包括设置在第一端部的第二连接头121以及设置在与第一端部相对的第二端部的第二连接孔122,第二连接头121连接外部设备的插孔,第二连接孔122连接第二线束。每条线束的连接方式与现有技术中常规的HSL线束连接方式相同。

本实施例中的屏蔽连接件具体设置方式如下,在连接器主体1的侧面设置有连接通孔3,连接通孔3具体设置在第一连接部11和第二连接部12之间,连接通孔3两端分别朝向第一线束21的侧面以及第二线束22的侧面,屏蔽连接件13设置在连接通孔3内,同时其两端分别连接第一线束21的屏蔽层以及第二线束22的屏蔽层。为了方便组装,在第一线束21和第二线束22末端均设有包裹线束端部的线束屏蔽壳体23,线束屏蔽壳体23与线束的屏蔽层电连接,同时在形状上,线束屏蔽壳体23与连接器主体1内腔固定连接,保证线束与连接器本体1的接触,可以将屏蔽连接件 13的两个末端直接与线束屏蔽壳体接触皆可以实现与屏蔽层,实现连通屏蔽层的目的。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如图3和图4所示,本实施中对屏蔽连接件的设置方式做了进一步的优化,在连接通孔3方面,其包括平行设置的第一通孔31和第二通孔32,第一通孔31和第二通孔32一端延伸出连接器的侧面外,另一端连通到第一线束11和第二线束12的表面。通过第一通孔31或者第二通孔32既可以直接与第一线束21或者第二线束22接触。

而屏蔽连接件13方面,屏蔽连接件13呈U型结构,其两个侧边之间的距离等于第一通孔31和第二通孔32之间的距离,使屏蔽连接件13可以直接插入连接通孔3中,同时屏蔽连接件13的两个侧边端部可以连接两个线束的屏蔽层。

为了使连接器表面更加平整,本实施例中的屏蔽连接件13的底面是平整的,在屏蔽连接件13插入连接通孔3后,屏蔽连接件13的底面与连接器本体1的侧面齐平。

实施例3: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2的区别在于:如图5和图6所示。为了加强屏蔽连接件13的连接稳固程度。在屏蔽连接件13底边向侧边方向延伸出至少一个倒勾131,倒勾卡入连接器本体中。本实施例中的倒勾131数量为两个,分别在屏蔽连接件13底部的两边延伸而出。

该倒勾131结构为外翻折叠的弹性片,其具有一定的弹性,同时相适应地,连接器本体在倒勾131的对应之处也开设倒勾配合部,当倒勾进入了倒勾131配合部后通过其自身的弹性,卡在倒勾131配合补的底部,此时将屏蔽连接件将无法脱出。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