绕线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669991阅读:274来源:国知局
绕线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绕线机,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绕制电子元件的线圈的绕线机。



背景技术:

在一些电子元件中,例如电感所使用的线圈,可通过自动绕线机绕制成型。参阅图1,中国台湾专利证书号M460867号专利案提供一种全自动绕线机,包含一机体91、一固定设置于该机体91上的下模座92、一能受驱动而相对该下模座92上下移动以及水平移动的上模座93、一个组装在该上模座93上的绕线单元94,以及一个压线机构95。

其中,该下模座92具有数个间隔的线圈固定杆921,以及一设置于该下模座92的起始端处的线体固定杆922,该线体固定杆922用于供一导线90的局部圈绑固定。该绕线单元94包括一个轴承941、一个套接于该轴承941的轴孔并能受驱动而旋转的旋转轴942、一个顶端伸入该轴承941的轴孔且能随着该上模座93移动的顶心固定杆943,以及一个位于该顶心固定杆943一旁并能受到该旋转轴942带动而转动的导针944,该导针944内设有可供该导线90通过的导线孔(图未示)。该压线机构95包括一个位于上模座93下方的压线板951,以及一个连结该上模座93的一升降动力源(图未示)的传动部952,所述升降动力源例如气压缸,可用于驱动该传动部952上下移动,进而控制该压线板951上下移动。

参阅图1、2、3,该全自动绕线机进行线圈绕制作业时,首先该上模座93下降,带动该顶心固定杆943抵压于其中一个线圈固定杆921顶面,接着该传动部952受到驱动而相对于该上模座93下降,以带动该压线板951抵压于该导线90位于该线体固定杆922与该线圈固定杆921间的一线段901,将该线段901固定住使该导线90具有一定的张力,避免于绕线过程中该线段901任意移动。接着该旋转轴942带动该导针944绕着该顶心固定杆943旋转,该导针944旋转的同时就可以将该导线90一圈一圈地绕在该线圈固定杆921上,当该线圈固定杆921上的线圈如图3所示绕制完成后,该压线板951就会受到驱动而上升,后续该上模座93抬升并且往左移动,以使该顶心固定杆943移动到下一个线圈固定杆921上,接着就重复进行如上的绕线作业,以再度绕制完成另一个线圈。

虽然该全自动绕线机可以达到自动绕制线圈的目的,但由于作业过程中,该压线板951必须不断地上升与下降,因此该全自动绕线机除了必须设置用于驱动该上模座93、该顶心固定杆943与该导针944的动力源以外,还必须设置用于驱动该压线板951升降的动力源(例如气压缸),如此造成整体设备所须配置的动力源数量较多,产生元件数量多的缺失,而且许多元件都必需移动,也导致各动力源与各个移动元件间的驱动设计较为麻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减少动力元件的配置数量、元件驱动设计上较为简化的绕线机。

本实用新型的绕线机,适用于将一条导线绕制成线圈,并包含一个基座,以及一个上模座,该基座包括一个固定杆单元,该固定杆单元包括数个彼此间隔且向上突伸的固定杆,该上模座能上下移动与水平移动地设置于该基座上方。该绕线机还包含一个压板及一个绕线机构,该压板固定地抵压在该基座上,并包括一个抵压单元,该抵压单元包括数个供所述固定杆向上突伸出的穿孔,以及数个邻近所述固定杆的抵压板部,该绕线机构安装在该上模座上,并包括一个能受驱动而对应该固定杆单元移动的绕线单元,该绕线单元包括一个能旋转以将该导线缠绕于所述固定杆上的绕线针,该绕线针能将该导线的局部线段牵引至所述抵压板部下方,以使该导线被拉紧后再将该导线缠绕于所述固定杆上。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绕线机,所述固定杆沿一个第一方向间隔排列,且任两相邻的固定杆位于平行该第一方向的两条不同的直线上。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绕线机,该抵压单元还包括一个自该压板顶面延伸至底面的行走沟,该行走沟包括数个沿一个第一方向间隔排列且分别与所述穿孔间隔的第一沟段,以及数个分别自所述第一沟段朝所述穿孔延伸的第二沟段,所述抵压板部位于所述第二沟段旁。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绕线机,每一个第二沟段旁设有两个所述抵压板部,该两个抵压板部沿该第一方向间隔相对。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绕线机,任两相邻的第一沟段位于平行该第一方向的两条不同的直线上,该行走沟还包括数个连接于相邻的第一沟段间且平行所述第二沟段的连接沟段。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绕线机,该基座还包括一个供该固定杆单元安装的座体,以及一个盖设于该座体顶面并位于该压板下方的盖板,该盖板具有数个分别供所述固定杆穿过以使所述固定杆突出于所述穿孔外的贯孔,以及一个自顶面朝下凹陷且对应于该行走沟的导沟。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绕线机,该绕线机构的该绕线单元还包括一个能相对于该上模座上下移动并用于抵压在所述固定杆上的抵压杆,该绕线针能围绕该抵压杆旋转地设置于该抵压杆旁边。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设置结构创新的该压板,使该绕线针可以将导线牵引到该压板的所述抵压板部下方,使导线局部受到抵压板部压住,达到张紧与固定导线的作用,由于该压板为固定住不动,因此本实用新型可以减少需要移动的元件的数量,如此可以减少动力元件的配置数量,在元件驱动设计上也较为简化。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的特征及功效,将于参照图式的实施方式中清楚地呈现,其中:

图1是一种已知的全自动绕线机的一前视示意图;

图2是一类似图1的前视示意图,说明该已知的全自动绕线机的一顶心固定杆抵压一线圈固定杆,以及说明一导针与一压线板下降;

图3是一类似图2的前视示意图,说明该导针于该线圈固定杆上缠绕导线以形成线圈;

图4是一立体分解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绕线机的一实施例;

图5是该实施例的部分元件的一立体分解图;

图6是该实施例的一压板的一局部俯视图;

图7是一前视的流程示意图,说明该实施例进行线圈绕制作业的一部分过程;

图8是该实施例绕制成型的一线圈的一俯视示意图;

图9是该线圈的一前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阅图4~7,本实用新型绕线机的一实施例,适用于将一条导线10(图7)缠绕成至少一线圈1(图7),并包含一个基座2、一个压板3、一个上模座4,以及一个绕线机构5。

该基座2包括一个座体21、数个位于该座体21上的固定杆单元22,以及一个盖设于该座体21顶面并供所述固定杆单元22向上突伸而出的盖板23。每一固定杆单元22包括数个沿一个第一方向61间隔排列的固定杆221,且任两相邻的固定杆221位于平行该第一方向61的两条不同的直线上,也就是说,任两相邻的固定杆221前后交错排列(如图6)。具体而言,本实施例的每一固定杆单元22中的第奇数个固定杆221位于平行该第一方向61的同一直线上,第偶数个固定杆221位于平行该第一方向61的同一直线上,但第奇数个固定杆221与第偶数个固定杆221位于不同直线上。该数个固定杆单元22彼此间则沿一不同于该第一方向61的第二方向62间隔排列。本实施例的第一方向61与第二方向62垂直,该第一方向61为左右向,该第二方向62为前后向。该盖板23位于该座体21与该压板3间,并具有数个分别供所述固定杆221穿过的贯孔231,以及数个自顶面朝下凹陷且彼此间沿该第二方向62间隔排列的导沟232。每一个导沟232与所述贯孔231的其中几个相连通。所述导沟232分别对应所述固定杆单元22。

该压板3固定地抵压在该基座2的该盖板23上,并包括数个沿该第二方向62间隔排列并分别对应所述固定杆单元22与所述导沟232的抵压单元31。每一抵压单元31包括数个对应所述贯孔231并供所述固定杆221向上突伸出的穿孔32、一个自压板3顶面延伸至底面并对应于该盖板23的导沟232位置的行走沟33,以及数个邻近所述固定杆221的抵压板部34。所述穿孔32的其中几个连通该行走沟33,另外几个与该行走沟33间隔,在实施上,也可以全部的穿孔32都连通该行走沟33,或者全部的穿孔32都与行走沟33间隔,如此都不影响穿孔32用于供固定杆221向上突伸的功能。该行走沟33于该第一方向61上呈长沟设计,并包括数个沿该第一方向61间隔排列且分别与所述穿孔32间隔相对的第一沟段331、数个分别自所述第一沟段331朝所述穿孔32延伸的第二沟段332,以及数个平行所述第二沟段332的连接沟段333。其中,任两相邻的第一沟段331位于平行该第一方向61的两条不同的直线上,也就是说,任两相邻的第一沟段331前后交错排列,因此任两相邻的第一沟段331间是通过所述连接沟段333的其中一个来衔接。每一个第二沟段332旁设有两个所述抵压板部34,该两抵压板部34沿该第一方向61间隔相对,也就是说,本实施例的每一固定杆221附近是对应设置有两个所述抵压板部34。

该上模座4能上下移动与前后左右移动地设置于该基座2上方,该上模座4用于带动该绕线机构5相对于该基座2与该压板3移动。

该绕线机构5安装在该上模座4上,并包括数个沿该第二方向62间隔排列且能受驱动而分别对应所述固定杆单元22移动的绕线单元51。每一绕线单元51能被该上模座4带动而同步移动,并包括一个能相对于该上模座4上下移动并用于抵压在所述固定杆221上的抵压杆511,以及一个能旋转以将该导线10缠绕于所述固定杆221上的绕线针512。该绕线针512能围绕该抵压杆511旋转地设置于该抵压杆511旁边,该绕线针512内设有一上下延伸且用于供该导线10上下穿伸通过的通道(图未示)。该抵压杆511与该绕线针512各设有图未示的驱动元件以驱动其移动,但由于该抵压杆511与绕线针512的结构以及相关的驱动元件非本实用新型的改良重点,所以不再说明。

参阅图4、6、7,本实用新型使用时,该数个绕线单元51能同时相对于相对应的固定杆单元22移动,以于相对应的固定杆单元22的每一固定杆221上进行线圈1绕制作业,由于每一绕线单元51的绕线作业相同,以下仅以其中一个绕线单元51与其中一个固定杆单元22作说明。首先该上模座4下降,并且带动该绕线单元51的该绕线针512沿着相对应的该行走沟33移动,该绕线针512沿该行走沟33移动而牵引该导线10被固定的位置大致如图6假想线所示,当绕线针512移动到各个抵压板部34一旁时,能将该导线10的局部线段牵引至所述抵压板部34下方,以使该导线10被拉紧后再将该导线10缠绕于所述固定杆221上。

具体说明如下,首先,该导线10的一个端部线段101(图7第1道流程)可利用一图未示的固定元件固定住,而该导线10的其他线段则通过该绕线针512的内部空间,并可随着该绕线针512移动或旋转而释出。该绕线针512沿其中一个第一沟段331移动并将该导线10的局部线段牵引至该第一沟段331旁的其中一个该抵压板部34(此时该抵压杆511内缩于该上模座4内,因此图7的第1道流程未看到该抵压杆511),接着绕线针512移动到第二沟段332并靠近其中一个固定杆221,此时该绕线单元51整体被该上模座4带动而上升,该绕线单元51位于该固定杆单元22的其中一个固定杆221上方(如图7第2道流程),接着该抵压杆511受到驱动下降并抵压在该固定杆221顶部,该绕线针512也受到驱动并开始围绕该固定杆221并进行绕线,该绕线针512可先由上往下绕该固定杆221,接着再由下往上绕,如此就完成一个线圈1的绕制作业(如图7第3道流程)。接续该抵压杆511受到驱动而相对于该上模座4上升,该上模座4再带动整个绕线单元51往下游移动,以移动到下一个固定杆221上,就可以重复上述的步骤,以于下一个固定杆221上绕制另一个线圈1(如图7第4道流程)。

其中,由于每一固定杆221附近对应设置有两个所述抵压板部34,因此在每一固定杆221上绕制线圈1前与绕制线圈1后,绕线针512都会将导线10局部牵引到该固定杆221旁的两个相对的抵压板部34下方来张紧导线10,以利于绕制作业进行,也有助于将绕制成的线圈1作初步张紧固定。当所有固定杆221都绕完线圈1后,后续可利用一图未示的裁切机构进行裁切,将各线圈1间的连接线段切开,就完成一个个独立的线圈1。

参阅图6、8、9,每一线圈1具有一个绕制而成的本体11,以及二分别位于该本体11的两相反侧的导接段12,该两导接段12并非水平延伸,彼此间也非平行,以俯视图(图8)来看,该两导接段12皆相对于该第一方向61为斜向延伸,以前视图(图9)来看,所述导接段12皆向下斜向延伸。

承上,补充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每一固定杆单元22的任两相邻固定杆221未排在同一直线上,此种错开设计可以使绕制出的每一线圈1的该两导接段12由俯视图来看为斜向延伸,此设计的好处在于,由于线圈1必须经过封装后成为电子元件,而线圈1封装后该两导接段12必须露出于一封装壳体13外部,一般在封装过程中,该两导接段12会略微缩入封装壳体13内,导致封装完成后,导接段12露出于封装壳体13外的长度比预定长度稍短,若该两导接段12设计为沿该第一方向61平行时,此时导接段12内缩的程度较大,若导接段12长度不足时,就容易导致导接段12无法露出封装壳体13外的不良成品。而本实施例此种斜向的导接段12可以减少导接段12内缩的程度,可增加成品优良率。另一方面,本实施例通过适当的行走沟33、抵压板部34结构以及绕线针512的移动路径与上下移动绕线,使得绕制出的线圈1以前视图来看,所述导接段12为斜向延伸而非水平延伸,如此也有助于减轻封装后导接段12内缩于封装壳体13内的问题,使导接段12露出长度够长,而且以水平延伸的导接段12为例,每一导接段12在进行封装前被切断时,截面趋近为圆形,相对来说,本实施例的导接段12在进行封装前被切断时,截面为椭圆形,截面积比较大,如此有助于提升导接段12用于焊接,或者与其他元件连接的长度与面积,可提升封装优良率、导电性。

参阅图4、6,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整体机构为模组化设计,一次可同时进行数个固定杆单元22的绕制作业,但于实施时,也可以仅设置一个所述固定杆单元22,此时只须设置一个绕线单元51,该压板3相应地只要设置一个抵压单元31,且该压板3与该盖板23上的孔洞或沟槽数量,都只要对应单一的该固定杆单元22的固定杆221数量即可。本实施例的盖板23设有所述导沟232,使该压板3的抵压板部34下方有缝隙(如图7)让绕线针512牵引导线10至抵压板部34下方。

综上所述,通过设置结构创新的该压板3,使该绕线针512可以将导线10牵引到该压板3的所述抵压板部34下方,使导线10局部受到抵压板部34压住,达到张紧与固定导线10的作用,由于该压板3为固定住不动,只有该上模座4与该绕线机构5需要移动,因此本实用新型可以减少需要移动的元件的数量,如此可以减少动力元件的配置数量,在元件驱动设计上也较为简化,具有方便实用的优点。

以上所述者,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而已,当不能以此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的范围,即凡依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及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简单的等效变化与修饰,皆仍属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