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441568阅读:122来源:国知局
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组装方便且保持力较佳的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现有的电连接器在用于汽车领域时,通常包括绝缘本体、导电端子及保持件,所述保持件用以锁紧导电端子并增强导电端子在绝缘本体中的保持力;常用的保持件一般包括预装于所述绝缘本体内和与所述绝缘本体分离设置的两种形态,然而,这两种保持件存在端子未组装前已误压入、掉出预装位置、需要使用压入工具及丢失的问题。

有鉴于此,有必要对现有的电连接器予以改进,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组装方便且保持力较佳的电连接器。

为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连接器,其具有绝缘本体及组装于所述绝缘本体内的保持件,所述绝缘本体具有相对设置的对接面及安装面,且包括若干沿前后方向贯通以收容导电端子的端子槽及自所述对接面向后凹陷形成的收容槽,所述保持件具有沿前后方向错开设置的第一卡扣部及第二卡扣部,所述保持件通过第一卡扣部组装并定位于所述收容槽内以防止其退出;在所述导电端子装入所述绝缘本体后,所述保持件在外力作用下朝向靠近所述安装面的方向推入并通过第二卡扣部定位于所述收容槽内。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绝缘本体内具有向前突伸的弹性壁,所述弹性壁沿高度方向位于所述端子槽与所述收容槽之间,且该弹性壁朝向对应端子槽的一侧突伸形成一可与所述导电端子卡持定位的止挡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保持件在外力作用下向后推入所述收容槽内时,其挤压所述弹性壁以使止挡部朝向对应的端子槽内运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绝缘本体具有位于其前端并形成有所述对接面的阻挡壁,在所述保持件定位至所述收容槽内时,所述阻挡壁位于所述第一卡扣部或第二卡扣部前方并通过其内壁面抵挡对应所述第一卡扣部或第二卡扣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收容槽内设有自所述对接面向后倾斜延伸的限位面,所述限位面倾斜延伸以使收容槽的前端开口较大、限位面后端位置的开口较小。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保持件具有相对设置的插入部及前端部,所述插入部伸入至所述收容槽内并抵接于所述弹性壁上与所述止挡部相对设置的另一侧。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电连接器具有若干所述导电端子,其中每一导电端子具有主体部、自主体部向前延伸的接触臂及自主体部向后延伸的尾部,所述主体部设有与该止挡部相卡持的定位结构。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弹性壁还具有位于所述止挡部前侧的末端部,当所述保持件在外力作用下向后推入时,所述末端部在插入部的推动下挤压所述接触臂靠近所述弹性壁的一侧,以使接触臂朝向远离弹性壁的一侧运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导电端子还具有与所述主体部一体相连且位于所述接触臂的非对接侧的保护臂。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主体部具有相对设置的一对基部、将所述一对基部的一端相连的连接部及自对应基部的开口端向外侧翻折且反向延伸的一对延伸部,所述导电端子具有一对分别自对应延伸部的前端向前延伸的所述保护臂。

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保持件及导电端子组装方便,且保持件在运输过程中不易丢失;同时使得导电端子在绝缘本体内的保持力较佳及与对接端子的对接效果更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立体组装图。

图2是图1所示电连接器另一视角的视图。

图3是图1所示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图4是图3所示电连接器另一视角的视图。

图5图3所示电连接器的保持件的立体图。

图6是图3所示电连接器的导电端子的立体图。

图7是沿图1中线A-A的剖视图。

图8是图1所示电连接器的保持件在外力作用下被压入后的立体组装图。

图9是沿图8中线B-B的剖视图。

图10是图7中C处的放大图。

图11是图9中D处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

请参图1至图1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00,其包括绝缘本体1、固定于绝缘本体1内的若干导电端子2及组装于所述绝缘本体1内的保持件3。

请参照图1至图4并结合图7至图11所示,所述绝缘本体1具有相对设置的对接面10及安装面11,且包括若干沿前后方向贯通以收容导电端子2的端子槽12及自所述对接面10向后凹陷形成的收容槽13。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端子槽12具有沿高度方向设置的两排,且所述收容槽13沿高度方向位于两排端子槽12之间,所述收容槽13为沿横向方向延伸的狭长状,且与两排端子槽12均相连通。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端子槽12也可具有更多排,且相邻的两排端子槽12设有一所述收容槽13。所述收容槽13内设有自对接面10向后倾斜延伸的限位面131,所述限位面131倾斜延伸以使收容槽13的前端开口较大、限位面131后端位置的开口较小,如此以便保持件3的插入且可利用限位面131对保持件3进行限位。

所述绝缘本体1内具有向前突伸的弹性壁14,所述弹性壁14沿高度方向位于对应的所述端子槽12与所述收容槽13之间,且该弹性壁14朝向对应端子槽12的一侧突伸形成一可与所述导电端子2卡持定位的止挡部141。所述弹性壁14还具有位于所述止挡部141前侧的末端部142。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绝缘本体1中沿高度方向对应设置的两个端子槽12内具有两个同向延伸设置的所述弹性壁14,且两个弹性壁14的后端彼此相连、前端沿高度方向间隔设置且均为自由端。沿高度方向对应的两个弹性壁14呈镜像相对设置,且沿高度方向位于两排端子槽12之间,其中每一弹性壁14分别与一个端子槽12对应设置。同时,沿高度方向对应的两个弹性壁14之间间隔形成供保持件3插入的插接空间。

所述绝缘本体1还具有位于其前端并形成有所述对接面10的阻挡壁15,所述阻挡壁15上与所述对接面10相对设置的另一侧设有内壁面150,所述内壁面150朝后设置且位于所述端子槽12内部。

请参照图3至图4、图6至图7及图9所示,每一所述导电端子2具有主体部21、自主体部21向前延伸的接触臂22及自主体部21向后延伸的尾部23,所述主体部21设有与所述止挡部141相卡持的定位结构214,以防止导电端子2在绝缘本体1内晃动。所述接触臂22具有与对接端子接触的对接侧及与该对接侧相对设置的所述非对接侧。

每一所述导电端子2还具有与所述主体部21一体相连且位于所述接触臂22的非对接侧的保护臂24。

所述主体部21具有相对设置的一对基部211及将所述一对基部211的一端相连的连接部212,所述导电端子2还具有一对分别与对应基部211相连的所述保护臂24,所述接触臂22自对应侧的所述基部211前端向前延伸。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导电端子2还具有分别自对应基部211的开口端向外侧翻折且反向延伸的一对延伸部213,所述保护臂24自对应延伸部213的前端向前延伸,并且所述一对延伸部213沿横向方向的延伸长度不同以使其沿预定方向插入对应的绝缘本体1。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一对保护臂24也可直接自基部211的后端或者中部等位置向前弯折延伸形成;或者,所述一对延伸部213自基部211的后端或者中部等位置向前弯折延伸,所述保护臂24自对应延伸部213的前端向前延伸。

所述定位结构214为其中一个所述延伸部213设置的第一收容部2141。进一步地,所述延伸部213中延伸长度较长的一个延伸部设有所述第一收容部2141,且其内侧的对应基部211设有第二收容部2142,所述第一收容部2141与第二收容部2142对应设置以形成所述定位结构214。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收容部2141也可设置于延伸长度较短的一个延伸部213,第二收容部2142设置于对应基部211即可。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定位结构214为沿主体部21的厚度方向将其贯穿的定位孔,具体地,所述第一收容部2141沿所述厚度方向将所述延伸部213贯穿,所述第二收容部2142沿所述厚度方向将该延伸部213内侧的对应基部211贯穿,所述第一收容部2141与第二收容部2142对齐设置,且连通构成所述定位结构214。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定位结构214也可为凹陷等其他可形成卡持定位的结构。

所述保持件3具有基板30、设置于基板30沿高度方向上两侧的第一卡扣部31及第二卡扣部32,所述第一卡扣部31及第二卡扣部32沿前后方向及横向方向均错开设置。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卡扣部32靠近所述基板30的前端设置,所述第一卡扣部31位于所述第二卡扣部32的后侧,若干所述第一卡扣部31与第二卡扣部32沿横向方向交替设置,且与不同的端子槽12对应设置;另外,若干所述第一卡扣部31与若干所述第二卡扣部32分别成对设置,其中每相邻的两个第一卡扣部31为与同一个端子槽12对应设置的一对,每相邻的两个第二卡扣部32为与相邻的另一个端子槽12对应设置的一对。

参照图1、图7及图10所示,在预装时,所述保持件3自对接面10向后插入所述收容槽13内,且第一卡扣部31向后移动直至越过所述阻挡壁15并锁扣于所述内壁面150的后侧,如此可防止保持件3掉出绝缘本体1;同时,由于第二卡扣部32尚未进入收容槽13内,且被收容槽13内设置的限位面131所抵挡,以防止保持件3在导电端子2装入绝缘本体1之前就被误压入阻挡壁15后侧,进而造成导电端子2组装不便。

预装时,所述保持件3通过第一卡扣部31组装并定位于所述收容槽13内以防止其退出,进而避免保持件3在运输等过程中掉出预装位置;在所述导电端子2装入所述绝缘本体1后,所述保持件3在外力作用下朝向靠近所述安装面11的方向推入并通过第二卡扣部32定位于所述收容槽13内。

所述保持件3的基板30具有相对设置的插入部301及前端部302,所述插入部301为朝向插入端变尖的结构,以利于其插入所述收容槽13,所述插入部301伸入至所述收容槽13内并抵接于所述弹性壁14上与所述止挡部141相对设置的另一侧。

请参照图8至图9及图11所示,所述保持件3在受到对接连接器或者工具施加的外力作用下向后推入所述收容槽13内时,保持件3前部的上、下两侧分别挤压对应侧的所述弹性壁14以使其上设置的止挡部141朝向对应的端子槽12内运动,以使止挡部141更加深入地卡持于定位结构214内,如此可更牢靠地将导电端子2固定于绝缘本体1内,进一步提高导电端子2与线缆(未图示)在焊接时的保持力。

在所述保持件3定位至所述收容槽13内时,所述阻挡壁15位于所述第一卡扣部31或第二卡扣部32前方并通过其内壁面150抵挡所述第一卡扣部或第二卡扣部32。

当所述保持件3在外力作用下向后推入时,所述弹性壁14的末端部142在插入部301的推动下挤压其邻近的所述保护臂24,进而挤压所述接触臂22靠近所述弹性壁14的一侧,以使所述接触臂22朝向远离所述弹性壁14的一侧运动,进而使得相对设置的两个接触臂22相互靠拢,在与对接连接器对接时也可夹紧对接端子(未图示),增强对接保持力及稳定性。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