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连接器端子用插头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621727发布日期:2018-06-06 01:07阅读:365来源:国知局
一种连接器端子用插头组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信号连接结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连接器端子用插头组件。



背景技术:

接插件是由两部分构成,即插件,和接件, 一般状态下是可以完全分离的, 开关和插接件的相同处在于通过其接触对的接触状态的改变,实现其所连电路的转换目的的,而其本质区别在于插接件只有插入拔除两种状态,开关可以在其本体上实现电路的转换,而插接件不能够实现在本体上的转换,插接件的接触对存在固定的对应关系, 因此,插接件也可以叫做连接器。

插接件的技术指标一部分与开关类似, 如接触电阻绝缘电阻,耐压, 力矩以及寿命等。 接插件的寿命一般远低于开关, 但其接触可靠性则应远高于开关。

在连接端子的使用中常常需要用到插接件的插接组件部分,目前常用的连接器端子用插头组件不易进行收纳,且不便进行分装拆卸,不能满足运输的需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连接器端子用插头组件。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连接器端子用插头组件,包括金属插头部,所述金属插头部的整体由竖向设置的四根信号接线柱制成,且接线柱组的内侧围设有工作间隙,所述金属插头部的下端部连接有插头主体,所述插头主体包括安装座、插接杆身、卡槽和柳柱,所述安装座位于插头主体的顶端部位,所述安装座的下部连接有插接杆身,且安装座与插接杆身之间为螺纹旋接或插接式连接,所述插接杆身的上端部与安装座的底端之间通过卡槽进行连接,所述插接杆身的下端部还安装有柳柱,所述柳柱的表面开设有安装侧孔,所述插头主体的内部中空,且底端两侧均装设有卡接件。

优选地,所述金属插头部的整体由弹性铜质簧片制成,且单个接线柱的顶端和中部均装设有冲压而成的、凸出的防滑卡接块。

优选地,所述插头主体表面的防滑卡接块的表面均打磨光滑且呈弧形面。

优选地,所述卡接件的整体为C形的卡扣状,且由高强度的PVC材质制成,并通过胶体紧密套设于柳柱的外部。

本实用新型的主体的安装座与插接杆身之间为螺纹旋接或插接式连接,可拆卸式的设计便于插头的整体安装和分装拆卸运输;采用的C形的卡扣状的卡接件,方便将插头组件本体扣接在其他的插头的外部或柱形的、适宜尺寸的固定位置,有助于结构本体的组合运输和使用时的固定收纳。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连接器端子用插头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连接器端子用插头组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连接器端子用插头组件的安装座和插接杆身的结构连接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连接器端子用插头组件的柳柱横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中:1金属插头部、2工作间隙、3插头主体、31安装座、33插接杆身、32卡槽、34柳柱、4安装侧孔、5卡接件、6防滑卡接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参照图1-4,一种连接器端子用插头组件,包括金属插头部1、工作间隙2、插头主体3、安装座31、插接杆身33、卡槽32、柳柱34、安装侧孔4、卡接件5和防滑卡接块6,所述金属插头部1的整体由竖向设置的四根信号接线柱制成,且接线柱组的内侧围设有工作间隙2,便于金属插头部1插入插接座内,所述金属插头部1的下端部连接有插头主体3,所述插头主体3包括安装座31、插接杆身33、卡槽32和柳柱34,所述安装座31位于插头主体3的顶端部位,所述安装座31的下部连接有插接杆身33,且安装座31与插接杆身33之间为螺纹旋接或插接式连接,可拆卸式的设计便于插头的整体安装和拆卸运输,所述插接杆身33的上端部与安装座31的底端之间通过卡槽32进行连接,所述插接杆身33的下端部还安装有柳柱34,所述柳柱34的表面开设有安装侧孔4,所述插头主体3的内部中空,且底端两侧均装设有卡接件5。

进一步地,所述金属插头部1的整体由弹性铜质簧片制成,铜质结构便于数据的传输,同时簧片结构具有一定的韧性,方便进行插接,单个接线柱的顶端和中部均装设有冲压而成的、凸出的防滑卡接块6,防滑卡接块6避免插头发生滑脱。

进一步地,所述插头主体3表面的防滑卡接块6的表面均打磨光滑且呈弧形面,光滑表面便于插接入插座内。

进一步地,所述卡接件5的整体为C形的卡扣状,且由高强度的PVC材质制成,并通过胶体紧密套设于柳柱34的外部,能够将插头组件通过C形扣式的卡接件5扣接在其他的插头的外部或柱形的、适宜尺寸的固定位置,如笔杆或蛇形管台灯等柱形结构的管身外部,方便结构本体的组合运输和使用时的固定收纳。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