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缆内导体集线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567445发布日期:2018-06-01 20:27阅读:101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缆生产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电缆内导体集线筒。



背景技术:

电缆生产加工过程中,涉及的电缆内导体需要经过拉丝、退货、绞线等工艺环节,整个加工过程中,需要保证内导体的平稳行走,以保证电缆生产的连续性。现有技术中,电缆内导体经由放线盘输出后在行走过程中容易发生脱卷或偏移现象,影响电缆内导体行走的平稳性,除此之外,电缆内导体在输送过程中通常由于外界拉力大幅度变化,还极有可能发生内导体变形或者断裂现象,导致电缆生产线出现中断,影响电缆生产效率。

基于以上分析,对现有通信电缆内导体放线装置进行技术改进,设计一种电缆内导体集线筒,避免电缆内导体在行走过程中发生脱卷或偏移现象,保证电缆内导体输送的平稳性,避免电缆内导体输送过程中发生变形或断裂现象,提高电缆制造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电缆内导体输送过程中存在的技术问题,设计一种电缆内导体集线筒,避免电缆内导体在行走过程中发生脱卷或偏移现象,保证电缆内导体输送的平稳性,避免电缆内导体输送过程中发生变形或断裂现象,提高电缆制造效率。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电缆内导体集线筒,其特征在于,结构包括网孔状限位筒(1),网孔状限位筒(1)内部安装内导体母线卷(11),网孔状限位筒(1)左侧端设置有用于对内导体母线卷(11)左端部进行限位的左端盖(101),网孔状限位筒(1)右侧端设置有用于对内导体母线卷(11)右端部进行限位的右端盖(102);

所述内导体母线卷(11)可在网孔状限位筒(1)内部转动;

所述网孔状限位筒(1)底部设置有横向轨道槽(2),横向轨道槽(2)底部通过移动式滑轮连接有转动轴(21);

所述转动轴(21)可通过移动式滑轮在横向轨道槽(2)上水平滑移;

所述内导体母线卷(11)上的内导体(100)经由转动轴(21)输出,经由转动轴(21)输出后依次经过一级摆动式缓冲轮(221)、二级摆动式缓冲轮(222)、竖向限位滚轮组、转向轮(3)、水平导向筒(4)和内导体收线盘(5);

所述竖向限位滚轮组由布设于内导体(100)两侧的左侧端限位滚轮(25)和右侧端限位滚轮(24)组成;

所述一级摆动式缓冲轮(221)通过轴承固定于一级摆动杆(2210)右侧端,一级摆动杆(2210)通过转轴固定于一级支撑立柱(2212)上,一级摆动杆(2210)左侧端设置一级配重块(2211);

所述二级摆动式缓冲轮(222)通过轴承固定于二级摆动杆(2220)左侧端,二级摆动杆(2220)通过转轴固定于二级支撑立柱(2222)上,二级摆动杆(2220)右侧端设置二级配重块(2221)。

进一步,所述左侧端限位滚轮(25)与右侧端限位滚轮(24)在内导体(100)两侧错位分布。

进一步,所述水平导向筒(4)设置为陶瓷套筒结构。

进一步,所述横向轨道槽(2)的长度与内导体母线卷(11)的长度相同。

进一步,所述一级摆动式缓冲轮(221)表面加工有聚四氟乙烯耐磨涂层。

进一步,所述二级摆动式缓冲轮(222)表面加工有聚四氟乙烯耐磨涂层。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缆内导体集线筒,与现有技术相比,有益效果在于:

1、本实用新型设计的电缆内导体集线筒,结构包括网孔状限位筒(1),网孔状限位筒(1)内部安装内导体母线卷(11),网孔状限位筒(1)左侧端设置有用于对内导体母线卷(11)左端部进行限位的左端盖(101),网孔状限位筒(1)右侧端设置有用于对内导体母线卷(11)右端部进行限位的右端盖(102);内导体母线卷(11)可在网孔状限位筒(1)内部转动;上述设计,在内导体放线过程中,利用网孔状限位筒(1)、左端盖(101)及右端盖(102)的配合,实现了对内导体母线卷(11)的限位,避免放线过程中,缠绕于内导体母线卷(11)上的内导体发生脱卷现象,影响内导体放线的流畅性和放线效率,保证内导体输送的稳定性。

2、本实用新型设计的电缆内导体集线筒,网孔状限位筒(1)底部设置有横向轨道槽(2),横向轨道槽(2)底部通过移动式滑轮连接有转动轴(21),转动轴(21)可通过移动式滑轮在横向轨道槽(2)上水平滑移;上述设计,在内导体经由内导体母线卷(11)输出的过程中,转动轴(21)根据内导体输出的具体位置进行自身位置变动,随着内导体的滑移在横向轨道槽(2)上水平滑移,保证内导体母线卷(11)上内导体放线的顺畅性,提高放线效率。

3、本实用新型设计的电缆内导体集线筒,内导体母线卷(11)上的内导体(100)经由转动轴(21)输出,经由转动轴(21)输出后依次经过一级摆动式缓冲轮(221)、二级摆动式缓冲轮(222)、竖向限位滚轮组、转向轮(3)、水平导向筒(4)和内导体收线盘(5);一级摆动式缓冲轮(221)通过轴承固定于一级摆动杆(2210)右侧端,一级摆动杆(2210)通过转轴固定于一级支撑立柱(2212)上,一级摆动杆(2210)左侧端设置一级配重块(2211);二级摆动式缓冲轮(222)通过轴承固定于二级摆动杆(2220)左侧端,二级摆动杆(2220)通过转轴固定于二级支撑立柱(2222)上,二级摆动杆(2220)右侧端设置二级配重块(2221);上述设计,采用一级摆动式缓冲轮(221)及二级摆动式缓冲轮(222)的配合,实现了对行走过程中的内导体进行导向和缓冲,当内导体收线盘(5)发生故障运行速度发生变化时,通过一级摆动式缓冲轮(221)和二级摆动式缓冲轮(222)的位置变化,即可实现内导体的缓冲,避免由于瞬时拉力过大而导致内导体变形或断裂,提高电缆制造效率。

4、本实用新型设计的电缆内导体集线筒,竖向限位滚轮组由布设于内导体(100)两侧的左侧端限位滚轮(25)和右侧端限位滚轮(24)组成组成,上述设计,通过左侧端限位滚轮(25)和右侧端限位滚轮(24)组成的配合,进一步实现了内导体在进入收线盘之前再次进行辅助性的竖向限位,确保收线的流畅性。

5、本实用新型设计的电缆内导体集线筒,一级摆动式缓冲轮(221)表面加工有聚四氟乙烯耐磨涂层;二级摆动式缓冲轮(222)表面加工有聚四氟乙烯耐磨涂层;上述设计,便于提高一级摆动式缓冲轮(221)和二级摆动式缓冲轮(222)的耐磨性,提高一级摆动式缓冲轮(221)与二级摆动式缓冲轮(222)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电缆内导体集线筒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阅附图1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缆内导体集线筒,其特征在于,结构包括网孔状限位筒(1),网孔状限位筒(1)内部安装内导体母线卷(11),网孔状限位筒(1)左侧端设置有用于对内导体母线卷(11)左端部进行限位的左端盖(101),网孔状限位筒(1)右侧端设置有用于对内导体母线卷(11)右端部进行限位的右端盖(102);

所述内导体母线卷(11)可在网孔状限位筒(1)内部转动;

所述网孔状限位筒(1)底部设置有横向轨道槽(2),横向轨道槽(2)底部通过移动式滑轮连接有转动轴(21);

所述转动轴(21)可通过移动式滑轮在横向轨道槽(2)上水平滑移;

所述内导体母线卷(11)上的内导体(100)经由转动轴(21)输出,经由转动轴(21)输出后依次经过一级摆动式缓冲轮(221)、二级摆动式缓冲轮(222)、竖向限位滚轮组、转向轮(3)、水平导向筒(4)和内导体收线盘(5);

所述竖向限位滚轮组由布设于内导体(100)两侧的左侧端限位滚轮(25)和右侧端限位滚轮(24)组成;

所述一级摆动式缓冲轮(221)通过轴承固定于一级摆动杆(2210)右侧端,一级摆动杆(2210)通过转轴固定于一级支撑立柱(2212)上,一级摆动杆(2210)左侧端设置一级配重块(2211);

所述二级摆动式缓冲轮(222)通过轴承固定于二级摆动杆(2220)左侧端,二级摆动杆(2220)通过转轴固定于二级支撑立柱(2222)上,二级摆动杆(2220)右侧端设置二级配重块(2221)。

作为改进,所述左侧端限位滚轮(25)与右侧端限位滚轮(24)在内导体(100)两侧错位分布。

作为改进,所述水平导向筒(4)设置为陶瓷套筒结构。

作为改进,所述横向轨道槽(2)的长度与内导体母线卷(11)的长度相同。

作为改进,所述一级摆动式缓冲轮(221)表面加工有聚四氟乙烯耐磨涂层。

作为改进,所述二级摆动式缓冲轮(222)表面加工有聚四氟乙烯耐磨涂层。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设计的电缆内导体集线筒,结构包括网孔状限位筒(1),网孔状限位筒(1)内部安装内导体母线卷(11),网孔状限位筒(1)左侧端设置有用于对内导体母线卷(11)左端部进行限位的左端盖(101),网孔状限位筒(1)右侧端设置有用于对内导体母线卷(11)右端部进行限位的右端盖(102);内导体母线卷(11)可在网孔状限位筒(1)内部转动;上述设计,在内导体放线过程中,利用网孔状限位筒(1)、左端盖(101)及右端盖(102)的配合,实现了对内导体母线卷(11)的限位,避免放线过程中,缠绕于内导体母线卷(11)上的内导体发生脱卷现象,影响内导体放线的流畅性和放线效率,保证内导体输送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设计的电缆内导体集线筒,网孔状限位筒(1)底部设置有横向轨道槽(2),横向轨道槽(2)底部通过移动式滑轮连接有转动轴(21),转动轴(21)可通过移动式滑轮在横向轨道槽(2)上水平滑移;上述设计,在内导体经由内导体母线卷(11)输出的过程中,转动轴(21)根据内导体输出的具体位置进行自身位置变动,随着内导体的滑移在横向轨道槽(2)上水平滑移,保证内导体母线卷(11)上内导体放线的顺畅性,提高放线效率。

本实用新型设计的电缆内导体集线筒,内导体母线卷(11)上的内导体(100)经由转动轴(21)输出,经由转动轴(21)输出后依次经过一级摆动式缓冲轮(221)、二级摆动式缓冲轮(222)、竖向限位滚轮组、转向轮(3)、水平导向筒(4)和内导体收线盘(5);一级摆动式缓冲轮(221)通过轴承固定于一级摆动杆(2210)右侧端,一级摆动杆(2210)通过转轴固定于一级支撑立柱(2212)上,一级摆动杆(2210)左侧端设置一级配重块(2211);二级摆动式缓冲轮(222)通过轴承固定于二级摆动杆(2220)左侧端,二级摆动杆(2220)通过转轴固定于二级支撑立柱(2222)上,二级摆动杆(2220)右侧端设置二级配重块(2221);上述设计,采用一级摆动式缓冲轮(221)及二级摆动式缓冲轮(222)的配合,实现了对行走过程中的内导体进行导向和缓冲,当内导体收线盘(5)发生故障运行速度发生变化时,通过一级摆动式缓冲轮(221)和二级摆动式缓冲轮(222)的位置变化,即可实现内导体的缓冲,避免由于瞬时拉力过大而导致内导体变形或断裂,提高电缆制造效率。

本实用新型设计的电缆内导体集线筒,竖向限位滚轮组由布设于内导体(100)两侧的左侧端限位滚轮(25)和右侧端限位滚轮(24)组成组成,上述设计,通过左侧端限位滚轮(25)和右侧端限位滚轮(24)组成的配合,进一步实现了内导体在进入收线盘之前再次进行辅助性的竖向限位,确保收线的流畅性。

本实用新型设计的电缆内导体集线筒,一级摆动式缓冲轮(221)表面加工有聚四氟乙烯耐磨涂层;二级摆动式缓冲轮(222)表面加工有聚四氟乙烯耐磨涂层;上述设计,便于提高一级摆动式缓冲轮(221)和二级摆动式缓冲轮(222)的耐磨性,提高一级摆动式缓冲轮(221)与二级摆动式缓冲轮(222)的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内导体经由内导体母线卷(11)输出,依次经由转动轴(21)、一级摆动式缓冲轮(221)、二级摆动式缓冲轮(222)、竖向限位滚轮组、转向轮(3)和水平导向筒(4),最终进入内导体收线盘(5)。内导体输送过程中,利用网孔状限位筒(1)、左端盖(101)及右端盖(102)的配合,实现了对内导体母线卷(11)的限位,避免内导体行走过程中,缠绕于内导体母线卷(11)上的内导体发生脱卷现象,影响内导体放线的流畅性和放线效率,保证放线作业的稳定性;采用一级摆动式缓冲轮(221)及二级摆动式缓冲轮(222)的配合,实现了对行走过程中的内导体进行导向和缓冲,当内导体收线盘(5)发生故障运行速度发生变化时,通过一级摆动式缓冲轮(221)和二级摆动式缓冲轮(222)的位置变化,即可实现内导体的缓冲,避免由于瞬时拉力过大而导致内导体变形或断裂,提高电缆制造效率;在内导体放线过程中,利用网孔状限位筒(1)、左端盖(101)及右端盖(102)的配合,实现了对内导体母线卷(11)的限位,避免放线过程中,缠绕于内导体母线卷(11)上的内导体发生脱卷现象,影响内导体放线的流畅性和放线效率,保证内导体输送的稳定性。

按照以上描述,即可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应用。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