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性接触探针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819212发布日期:2018-06-30 06:28阅读:1020来源:国知局
弹性接触探针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与电连接器有关,特别是关于运用于电连接器或探针卡的弹性接触探针。



背景技术:

弹性接触探针广泛地应用在电池座、电连接器或探针卡之中。弹性接触探针可以对所要导通的电极施加适当的接触压力,以确保弹性接触探针与探针之间可以导通。并且,在弹性接触探针没有受力的情况下,可以保持不通电的状态,而避免外露时因为外物偶然接触而发生不必要导通的状况。

附图1是现有现有技术中的弹性接触探针,包括有针筒1、针轴2以及压缩弹簧3。针轴2设置在针筒1中,并且有一个接触端4外露。压缩弹簧3也设置在针筒1中,并且被压缩于针筒1与针轴2之间,以对针轴2提供一个适当的弹性推力。

当针轴2被向内压缩一段距离之后,针轴2上的导电部分就会接触到针筒1内壁的导电部分(图中省略未绘制),而让针轴2与弹性接触探针的连接电路导通。针筒1与针轴2之间因为尺寸误差会存在空隙,使得被压缩的压缩弹簧3的扭曲部分接触到针筒1内壁的导电部分,而在接触位置与压缩弹簧3底端形成一个导电通路。在针轴2接收或输出电力的同时,压缩弹簧3也会短路通电,并且瞬间产生大电流通过压缩弹簧3,而使压缩弹簧3快速发热而烧毁,失去弹性,从而使得弹性接触探针失去作用。



技术实现要素:

现有技术的弹性接触探针中,存在着压缩弹簧容易发生短路,进而因为大电流烧毁的技术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至少一实施例提出一种弹性接触探针,包括一中空针管、一弹簧、一移动针轴与一绝缘件。中空针管具有相对的一基底端以及一开口端;开口端上设置一开口,开口朝向中空针管内部延伸形成一容置盲孔。弹簧具有一固定端以及一压缩端,的固定端通过开口而进入容置盲孔。移动针轴具有一接触端以及一卡止端,卡止端设置于容置盲孔中,接触端通过开口外露于开口端之外,并且弹被压缩于移动针轴以及容置盲孔的底部之间。绝缘件隔离在弹簧的固定端与容置盲孔的底部之间,或是隔离在弹簧与容置盲孔的内壁之间。

较佳地,绝缘件是一个片体,隔离在弹簧的固定端与容置盲孔的底部之间。

较佳地,绝缘件是一个套筒,套住弹簧,而隔离弹簧与容置盲孔的内壁。

较佳地,绝缘件是一个绝缘层,包覆弹簧表面。

较佳地,容置盲孔在接近开口的部份,形成朝向容置盲孔的中心轴线延伸的卡持部,并且移动针轴的卡止端外部形成向外突出的卡止部,被容置盲孔的卡持部挡止。

较佳地,开口的横截面小于容置盲孔其他部分的横截面。

较佳地,中空针管开口端是渐缩的形状。

较佳地,中空针管的中段位置上形成环绕周面的凸缘。

较佳地,移动针轴的卡止端向内凹设一个容置空间,且弹簧的压缩端是位于容置空间中。

较佳地,中空针管的基底端可以是一个可以拆卸的塞盖。

在本实用新型的弹性接触探针中,可以有效避免电流通过弹簧,而解决了因为中空针管与移动针轴之间的游隙造成弹簧短路烧毁的问题。

附图说明

附图1是现有公知技术中的弹性接触探针的剖面图。

附图2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前视分解图。

附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图。

附图4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剖面图。

附图5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压缩状态下的剖面图。

附图6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剖面分解图。

附图7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剖面图。

附图8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剖面分解图。

附图9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剖面图。

附图10是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局部放大剖面图。

主要符号说明:

1 针筒 2 针轴

3 压缩弹簧 4 接触端

100 弹性接触探针

110 中空针管 111 卡持部

112 基底端 113 凸缘

114 开口端 115 塞盖

116 开口 118 容置盲孔

120 绝缘件 130 弹簧

134 固定端 132 压缩端

140 移动针轴 142 接触端

144 卡止端 146 卡止部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附图1、附图2与附图3,显所示的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出的一种弹性接触探针100,包括有一中空针管110、一绝缘件120、一弹簧130以及一移动针轴140。

如附图2、附图3以及附图4所示,中空针管110具有相对的一基底端112以及一开口端114,开口端114上设置一开口116,并且从开口116朝向中空针管110内部延伸形成一容置盲孔118。此外,容置盲孔118在接近开口116的部份,形成朝向容置盲孔118的中心轴线延伸的卡持部111。因此,从纵向剖面观察中空针管110与容置盲孔118,可以见到开口116的横截面小于容置盲孔118其他部分的横截面。此外,从中空针管110的外部观察,中空针管110开口端114是渐缩的形状,并且在中空针管110的中段位置上形成环绕周面的凸缘113。凸缘113可以用来在中空针管110插入一个固定孔(图未示)进行固定时,固定中空针管110插入固定孔的深度,以确保开口端114可以在预定设置的平面上突出。

如附图2以及附图4所示,绝缘件120可以是一个片体,隔离在弹簧130的固定端134与容置盲孔118的底部之间。片体可以是圆形片或其他形状,面积等于或是稍微小于容置盲孔118的底部。绝缘件120以高电阻系数的材料制成,除了可以避免通电之外,也可以避免被高压电弧击穿。绝缘件120设置于容置盲孔118中,并且是位于容置盲孔118的底部。绝缘件120可以透过黏胶黏贴在容置盲孔118的底部,但也可以是单纯的放置在容置盲孔118的底部,不需要特别进行固定。

如附图2以及附图4所示,弹簧130具有一固定端134以及一压缩端132。弹簧130的固定端134通过开口116,而进入容置盲孔118中,而压制在绝缘件120上,使得弹簧130的固定端134不会直接接触到中空针管110,因此弹簧130的固定端134与中空针管110之间会形成电性绝缘。由于绝缘件120被弹簧130的固定端134压制,所以可以被牢固地固定在容置盲孔118的底部,所以绝缘件120实际上不需要进行黏贴或其他方式进行固定。

如附图2、附图3以及附图4所示,移动针轴140具有一接触端142以及一卡止端144。卡止端144设置于容置盲孔118中,并且被卡持部111挡止而不会由开口116脱落。接触端142则通过开口116外露于中空针管110的开口端114之外。此外,弹簧130的压缩端132是被移动针轴140压制,使得弹簧130被压缩于移动针轴140以及容置盲孔118的底部之间,而提供一个将移动针轴140向外推动的弹性推力。

如附图2以及附图4所示,移动针轴140的卡止端144向内凹设一个容置空间,且弹簧130的压缩端132是位于这个容置空间中。弹簧130的长度是依据弹性系数以及容置空间的深度决定,从而决定弹簧130在移动针轴140以及容置盲孔118的底部之间的压缩量,而将弹簧130所提供的弹性推力设定在一个适当的范围内。

此外,如附图2以及附图4所示,移动针轴140的卡止端144外部形成向外突出的卡止部146。卡止部146可以被容置盲孔118的卡持部111挡止,使得卡止端144不会从开口116脱出,限制卡止端144仅仅能在容置盲孔118中前后移动,所以外观上就会呈现移动针轴140在中空针管110的开口端114上伸缩。

如附图5所示,当弹性接触探针100被用于导通一个电极,移动针轴140的接触端142会用于接触所述电极。随着弹性接触探针100向电极施力,移动针轴140内缩近容置盲孔118,使得弹簧130被压缩,而产生弹性推力,让接触端142可以用适当的力量接触电极。同时,移动针轴140内缩一段距离之后也会跟中空针管110导通。此时,若是弹簧130扭曲部分透过接触到中空针管110与移动针轴140之间的游隙接触到容置盲孔118的内壁,由于绝缘件120已经隔离弹簧130的固定端134以及中空针管110,因此弹簧130上不会有电流通过,而可以避免弹簧130被瞬间电流烧毁。

如附图6以及附图7所示,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提出的一种弹性接触探针100。中空针管110的基底端112可以包含一个可以拆卸的塞盖115,用以被拆下以使得的底部呈现开放状态。在这种设计下,移动针轴140、弹簧130与绝缘件120可以依序由容置盲孔118的底部置入容置盲孔118中,最后再以塞盖115封住容置盲孔118的底部。通过这种设计,可以有利于组装以及部分零件的拆换。塞盖115可以通过迫紧方式或螺接方式进行固定。

由于绝缘件120是用于避免弹簧130的固定端134到容置盲孔118的侧壁之间形成一个导电通路,因此,绝缘件120也可以变更形式,设置在不同的位置。

如附图8以及附图9所示,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所提出的一种弹性接触探针100。在第三实施例中,弹簧130的固定端134直接抵住容置盲孔118的底部。而绝缘件120是一个套筒,套住弹簧130,而隔离弹簧130与容置盲孔118的内壁。如此一来,弹簧130扭曲部分就不会接触到容置盲孔118的内壁,而不会产生通过弹簧130的固定端134的电流。

也就是说,绝缘件120是用来隔离在弹簧130的固定端134与容置盲孔118的底部之间,或是隔离在弹簧130与容置盲孔118的内壁之间。因此,绝缘件120还可以有其他种变化。

如附图10所示,是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所提出的一种弹性接触探针100。在第四实施例中,绝缘件120是一个绝缘层,包覆弹簧130表面,而可以隔离弹簧130与外界的电性导通。因此,不论是弹簧130的固定端134与容置盲孔118的底部之间,或是弹簧130与容置盲孔118的内壁之间,都被绝缘件120所隔离,使得电流不会通过弹簧130。

通过前述的实施方式记载,在本实用新型的弹性接触探针100中,可以有效避免电流通过弹簧130,而解决了因为中空针管110与移动针轴140之间的游隙造成弹簧130短路烧毁的问题。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