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功能的陶瓷连接器插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160445发布日期:2018-08-14 13:46阅读:514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连接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多功能的陶瓷连接器插头。



背景技术:

在工业生产中,测试热电偶是经常性的工作。市场上的热电偶多数按照二线制设计,端口基本采用卡槽式,现有技术为中国专利公开号为201220471731.0的一种热电偶陶瓷连接器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带有能耐高温、耐腐蚀、阻燃外壳的插头体;在插头体中,安装通过耐高温导线与热电偶探头连接构成测试系统的插销;还带有能耐高温、耐腐蚀、阻燃外壳的插座体;在插座体中,安装通过耐高温导线与采集模块连接构成信号采集系统的、可供插销插入的插孔。

但是,现有的陶瓷连接器插头还存在着紧固效果差、防护效果差且不方便对线路进行防护和容易出现轻易脱落的问题。

因此,发明一种多功能的陶瓷连接器插头显得非常必要。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多功能的陶瓷连接器插头,以解决现有的陶瓷连接器插头紧固效果差、防护效果差且不方便对线路进行防护和容易出现轻易脱落的问题。一种多功能的陶瓷连接器插头,包括下连接器,上连接器,套接头,插接柱结构,连接球结构和加固片结构,所述的套接头分别安装在上连接器内部下方的左右两侧;所述的插接柱结构分别安装在下连接器内部上方的左右两侧;所述的连接球结构分别安装在下连接器和上连接器外壁的纵向中间部位;所述的加固片结构安装在下连接器和上连接器的连接处;所述的加固片结构包括连接片,调节孔,定位螺栓,调节螺栓,第一限制环,第二限制环,限制螺栓和限制螺母,所述的调节孔开设在连接片正表面的纵向中间部位,并在内部分别安装有定位螺栓和调节螺栓;所述的第一限制环和第二限制环分别焊接在连接片正表面下部的左右两侧;所述的限制螺栓分别穿过第一限制环和第二限制环与限制螺母螺纹连接。

优选的,所述的连接球结构包括上连接壳,下连接壳,穿插头,第一插接杆,第二插接杆,套接管和通孔,所述的穿插头分别吹塑在上连接壳和下连接壳内侧右端;所述的第一插接杆下端分别胶接在下连接壳内壁的左右两侧,上端胶接有第二插接杆;所述的套接管分别胶接在上连接壳内壁的左右两侧;所述的通孔分别开设置在上连接壳和下连接壳的左端。

优选的,所述的插接柱结构包括柱子主体,第一加固片,第二加固片和防护头,所述的第一加固片和第二加固片分别焊接在柱子主体的外壁上;所述的防护头焊接在柱子主体上端。

优选的,所述的连接片分别与下连接器和上连接器对应,并分别通过调节孔内的定位螺栓和调节螺栓进行连接。

优选的,所述的限制螺栓分别穿过第一限制环和第二限制环,并与限制螺母螺纹连接。

优选的,所述的下连接壳通过第一插接杆上的第二插接杆与上连接壳下部的套接管连接,所述的上连接壳和下连接壳分别镶嵌在下连接器和上连接器内部的外侧。

优选的,所述的穿插头与通孔正对设置,所述的穿插头和通孔分别设置在上连接壳和下连接壳的左右两端。

优选的,所述的第一加固片上部与第二加固片的下部连接,所述的第一加固片和第二加固片的连接处向外凸起。

优选的,所述的防护头设置为半圆形,所述的防护头外壁比第一加固片和第二加固片连接处外壁之间的间距为一毫米至三毫米。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连接片分别与下连接器和上连接器对应,并分别通过调节孔内的定位螺栓和调节螺栓进行连接,有利于方便的根据下连接器与上连接器之间的间距来使用该加固片结构,进一步有利于增加了该陶瓷连接器插头的紧固性。

2.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限制螺栓分别穿过第一限制环和第二限制环,并与限制螺母螺纹连接,有利于方便的挡住调节螺栓,同时也避免了调节螺栓从调节孔内滑出的问题。

3.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下连接壳通过第一插接杆上的第二插接杆与上连接壳下部的套接管连接,所述的上连接壳和下连接壳分别镶嵌在下连接器和上连接器内部的外侧,有利于在使用时可以对电线起到保护的作用,同时增加了该陶瓷连接器插头的防护性。

4.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穿插头与通孔正对设置,所述的穿插头和通孔分别设置在上连接壳和下连接壳的左右两端,有利于更加合理的使用该连接球结构。

5.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第一加固片上部与第二加固片的下部连接,所述的第一加固片和第二加固片的连接处向外凸起,有利于方便的使该插接柱结构插入到套接头内,同时也避免了出现轻易被脱落的问题。

6.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防护头设置为半圆形,所述的防护头外壁比第一加固片和第二加固片连接处外壁之间的间距为一毫米至三毫米,有利于在使用该插接柱结构时,可以使该插接柱结构更加顺利的插入到套接头内。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加固片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连接球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插接柱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下连接器;2、上连接器;3、套接头;4、插接柱结构;41、柱子主体;42、第一加固片;43、第二加固片;44、防护头;5、连接球结构;51、上连接壳;52、下连接壳;53、穿插头;54、第一插接杆;55、第二插接杆;56、套接管;57、通孔;6、加固片结构;61、连接片;62、调节孔;63、定位螺栓;64、调节螺栓;65、第一限制环;66、第二限制环;67、限制螺栓;68、限制螺母。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

如附图1至附图4所示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多功能的陶瓷连接器插头,包括下连接器1,上连接器2,套接头3,插接柱结构4,连接球结构5和加固片结构6,所述的套接头3分别安装在上连接器2内部下方的左右两侧;所述的插接柱结构4分别安装在下连接器1内部上方的左右两侧;所述的连接球结构5分别安装在下连接器1和上连接器2外壁的纵向中间部位;所述的加固片结构6安装在下连接器1和上连接器2的连接处;所述的加固片结构6包括连接片61,调节孔62,定位螺栓63,调节螺栓64,第一限制环65,第二限制环66,限制螺栓67和限制螺母68,所述的调节孔62开设在连接片61正表面的纵向中间部位,并在内部分别安装有定位螺栓63和调节螺栓64;所述的第一限制环65和第二限制环66分别焊接在连接片61正表面下部的左右两侧;所述的限制螺栓67分别穿过第一限制环65和第二限制环66与限制螺母68螺纹连接。

上述实施例中,具体的,所述的连接球结构5包括上连接壳51,下连接壳52,穿插头53,第一插接杆54,第二插接杆55,套接管56和通孔57,所述的穿插头53分别吹塑在上连接壳51和下连接壳52内侧右端;所述的第一插接杆54下端分别胶接在下连接壳52内壁的左右两侧,上端胶接有第二插接杆55;所述的套接管56分别胶接在上连接壳51内壁的左右两侧;所述的通孔57分别开设置在上连接壳51和下连接壳52的左端。

上述实施例中,具体的,所述的插接柱结构4包括柱子主体41,第一加固片42,第二加固片43和防护头44,所述的第一加固片42和第二加固片43分别焊接在柱子主体41的外壁上;所述的防护头44焊接在柱子主体41上端。

上述实施例中,具体的,所述的连接片61分别与下连接器1和上连接器2对应,并分别通过调节孔62内的定位螺栓63和调节螺栓64进行连接,有利于方便的根据下连接器1与上连接器2之间的间距来使用该加固片结构6,进一步有利于增加了该陶瓷连接器插头的紧固性。

上述实施例中,具体的,所述的限制螺栓67分别穿过第一限制环65和第二限制环66,并与限制螺母68螺纹连接,有利于方便的挡住调节螺栓64,同时也避免了调节螺栓64从调节孔62内滑出的问题。

上述实施例中,具体的,所述的下连接壳52通过第一插接杆54上的第二插接杆55与上连接壳51下部的套接管56连接,所述的上连接壳51和下连接壳52分别镶嵌在下连接器1和上连接器2内部的外侧,有利于在使用时可以对电线起到保护的作用,同时增加了该陶瓷连接器插头的防护性。

上述实施例中,具体的,所述的穿插头53与通孔57正对设置,所述的穿插头53和通孔57分别设置在上连接壳51和下连接壳52的左右两端,有利于更加合理的使用该连接球结构5。

上述实施例中,具体的,所述的第一加固片42上部与第二加固片43的下部连接,所述的第一加固片42和第二加固片43的连接处向外凸起,有利于方便的使该插接柱结构4插入到套接头3内,同时也避免了出现轻易被脱落的问题。

上述实施例中,具体的,所述的防护头44设置为半圆形,所述的防护头44外壁比第一加固片42和第二加固片43连接处外壁之间的间距为一毫米至三毫米,有利于在使用该插接柱结构4时,可以使该插接柱结构4更加顺利的插入到套接头3内。

工作原理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在使用时,先使线路穿过穿插头53、上连接壳51、下连接壳52和通孔57,并分别与下连接器1和上连接器2连接,然后在第一加固片42和第二加固片43插入到套接头3内,同时调节螺栓64也随之进入到调节孔62内,完成安装后,使限制螺栓67分别穿过第一限制环65和第二限制环66与限制螺母68连接,最后拧紧调节螺栓64即可使用。

利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技术方案,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启发下,设计出类似的技术方案,而达到上述技术效果的,均是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