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铅酸蓄电池板栅转移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282646发布日期:2018-12-14 23:00阅读:464来源:国知局
一种铅酸蓄电池板栅转移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板栅加工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铅酸蓄电池板栅转移装置。



背景技术:

蓄电池是将化学能直接转化成电能的一种装置,是按可再充电设计的电池,通过可逆的化学反应实现再充电,通常是指铅酸蓄电池,它是电池中的一种,属于二次电池。它的工作原理:充电时利用外部的电能使内部活性物质再生,把电能储存为化学能,需要放电时再次把化学能转换为电能输出,比如生活中常用的手机电池等。它用填满海绵状铅的铅基板栅(又称格子体)作负极,填满二氧化铅的铅基板栅作正极,并用密度1.26--1.33g/mlg/ml的稀硫酸作电解质。电池在放电时,金属铅是负极,发生氧化反应,生成硫酸铅;二氧化铅是正极,发生还原反应,生成硫酸铅。电池在用直流电充电时,两极分别生成单质铅和二氧化铅。移去电源后,它又恢复到放电前的状态,组成化学电池。铅蓄电池能反复充电、放电,它的单体电压是2V,电池是由一个或多个单体构成的电池组,简称蓄电池,最常见的是6V,其它还有2V、4V、8V、24V蓄电池。如汽车上用的蓄电池(俗称电瓶)是6个铅蓄电池串联成12V的电池组。对于传统的干荷铅蓄电池(如汽车干荷电池、摩托车干荷电池等)在使用一段时间后要补充蒸馏水,使稀硫酸电解液保持1.28g/ml左右的密度;对于免维护蓄电池,其使用直到寿命终止都不再需要添加蒸馏水。

然而现有的板栅由于本身由铅制成,因而人体直接接触对人体有害,因而在转运的过程中需要一种专门的转移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铅酸蓄电池板栅转移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铅酸蓄电池板栅转移装置,包括底板、支撑架和转移箱体,所述底板的上端面中心位置焊接有一对支撑架,所述支撑架的顶部通过轴杆与转移箱体的侧壁转动连接,所述转移箱体的内顶部均匀设置有多个第一输送辊,所述转移箱体的内部竖直设立有一对第一限位杆和一对第二限位杆,所述第一限位杆与第二限位杆的外部套接有弹簧,且弹簧上端面连接有活动托板,所述转移箱体的两侧壁分别开设有进出料口和捣料口,所述进出料口的下部通过铰链转动连接有输送架,所述输送架的内部转动等距连接有多个第二输送辊。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活动托板对应第一限位杆和第二限位杆所在位置处开设有限位杆穿孔。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活动托板的上端面与转移箱体的内底面之间的夹角为30°,且活动托板的上端面与转移箱体的内顶面相互平行。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第一限位杆的长度小于第二限位杆的长度。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转移箱体与支撑架的转动角度为0-180°。

本实用新型中,在底板上部架设有一对支撑架,在支撑架的顶部转动连接有转移箱体,并且在转移箱体的内部设置有一对第一限位杆和一对第二限位杆,并且在第一限位杆和第二限位杆的外部套设有弹簧,通过弹簧与活动托板进行连接,然后在转移箱体的内顶面转动连接有多个第一输送辊,在转移箱体的外部通过铰链转动连接带有第二输送辊的输送架,这样用户能够通过输送架实现板栅的输入,通过旋转转移箱体实现板栅的输出,避免铅对人体的危害。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铅酸蓄电池板栅转移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板栅转移装置的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活动托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例说明:

1-万向自锁轮、2-底板、3-支撑架、4-第一限位杆、5-弹簧、6-活动托板、7-转移箱体、71-捣料口、72-进出料口、8-第一输送辊、9-第二输送辊、10-输送架、11-第二限位杆、12-限位杆穿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参照图1-3,一种铅酸蓄电池板栅转移装置,包括底板2、支撑架3和转移箱体7,底板2的上端面中心位置焊接有一对支撑架3,支撑架3的顶部通过轴杆与转移箱体7的侧壁转动连接,转移箱体7的内顶部均匀设置有多个第一输送辊8,转移箱体7的内部竖直设立有一对第一限位杆4和一对第二限位杆11,第一限位杆4与第二限位杆11的外部套接有弹簧5,且弹簧5上端面连接有活动托板6,转移箱体7的两侧壁分别开设有进出料口72和捣料口71,进出料口72的下部通过铰链转动连接有输送架10,输送架10的内部转动等距连接有多个第二输送辊9。

活动托板6对应第一限位杆4和第二限位杆11所在位置处开设有限位杆穿孔12,活动托板6的上端面与转移箱体7的内底面之间的夹角为30°,且活动托板6的上端面与转移箱体7的内顶面相互平行,第一限位杆4的长度小于第二限位杆11的长度,转移箱体7与支撑架3的转动角度为0-180°。

活动托板6的底部对应限位杆穿孔12所在位置处设置有一个与活动托板6底面成30°的端面,用来方便弹簧5与其进行连接。

工作原理:使用时,将输送架10搭接在输送带的末端,然后板栅通过第二输送辊9输送至活动托板6上,由于板栅自身重力的原因压迫活动托板6向下移动,使得板栅固定在第一限位杆4和第二限位杆11上,当转移箱体7存储到一定的量后,通过底板2下部的万向自锁轮1将板栅运输到指定的地点,然后旋转转移箱体7处于倒置状态,然后通过杆子穿过捣料口71将板栅向外推送,使得板栅在第一输送辊8的作用下向外进行输出。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