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软包电池的装配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020927发布日期:2019-06-26 01:14阅读:376来源:国知局
一种软包电池的装配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软包电池的装配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锂离子动力电池具有比能量高、循环使用次数多、存储时间长等优点,不仅在便携式电子设备上如移动电话、数码摄像机和手提电脑得到广泛应用,而且也广泛应用于电动汽车、电动自行车以及电动工具等大中型电动设备方面,因此对锂离子动力电池的性能要求越来越高。

对于软包锂离子电池,其以设计简单,安全,能量密度高等特点,受到市场欢迎,但是,软包电池在滥用条件(如被外力挤压、穿刺)下,会引起电池失效(例如热失控),如果不及时处理,及时释放电池储存的能量,将会有燃烧、甚至爆炸等安全隐患。

因此,目前迫切需要开发出一种技术,其可以在软包电池在滥用条件下,及时有效地释放电池存储的能量,防止软包电池出现燃烧、爆炸等安全事故,有效保证软包电池的安全性能。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软包电池的装配结构,其安全、可靠,可以在软包电池在滥用条件下,及时有效地释放电池存储的能量,防止软包电池出现燃烧、爆炸等安全事故,有效保证软包电池的安全性能,有利于广泛地应用,具有重大的生产实践意义。

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软包电池的装配结构,包括软包电池和中空的、能够导电的装配壳体;

所述软包电池位于所述装配壳体里面;

所述软包电池的上下两侧分别与所述装配壳体的顶部内侧面和底部内侧面之间,间隔预设的距离;

所述软包电池的右侧壁上间隔设置有正极耳和负极耳;

其中,正极耳与一根正极导线的一端相连接,所述正极导线的另一端与一个导电块相连接;

所述导电块固定设置在所述软包电池的上表面中心位置;

所述负极耳与一根负极导线的一端相连接,所述负极导线的另一端与所述装配壳体的顶部内侧面相连接。

其中,所述导电块通过胶粘剂或胶带与所述软包电池的上表面相粘接。

其中,所述导电块与所述正极导线一体成型。

其中,所述软包电池的上下两侧分别与所述装配壳体的顶部内侧面和底部内侧面之间,设置有电池支架;

所述电池支架环绕在所述导电块的四周外部。

其中,所述电池支架与所述导电块位于同一平面上。

其中,所述电池支架为中空结构支架。

其中,所述装配壳体的外表面涂覆有绝缘层。

其中,所述装配壳体的右侧开口。

其中,所述正极耳与导电块之间还通过一个预设电阻相连接。

由以上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见,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软包电池的装配结构,其安全、可靠,可以在软包电池在滥用条件下,及时有效地释放电池存储的能量,防止软包电池出现燃烧、爆炸等安全事故,有效保证软包电池的安全性能,有利于广泛地应用,具有重大的生产实践意义。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软包电池的装配结构中软包电池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软包电池的装配结构中装配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软包电池的装配结构中电池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软包电池的装配结构的立体透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软包电池的装配结构在软包电池处于正常非鼓胀状态下,软包电池与装配壳体之间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软包电池的装配结构在软包电池处于鼓胀状态下,软包电池与装配壳体之间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中,1、软包电池,2、装配壳体,3、电池支架,4、正极导线,5、负极导线,40、导电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参见图1至图6,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软包电池的装配结构,应用于对软包电池的安全防护,包括软包电池1和中空的、能够导电的装配壳体2;

所述软包电池1位于所述装配壳体2里面;

所述软包电池1的上下两侧分别与所述装配壳体2的顶部内侧面和底部内侧面之间,间隔预设的距离;

所述软包电池1的右侧壁上间隔设置有正极耳10和负极耳20;

其中,正极耳10与一根正极导线4的一端相连接(具体为焊接),所述正极导线4的另一端与一个导电块40相连接;

所述导电块40固定设置在所述软包电池1的上表面中心位置;

所述负极耳20与一根负极导线5的一端相连接,所述负极导线5的另一端与所述装配壳体2的顶部内侧面相连接(具体为焊接);

需要说明的是,在软包电池处于正常非鼓胀状态下,所述正极耳10不与所述装配壳体2相接触。

需要说明的是,正极耳10和负极耳20外露于所述装配壳体2的右侧(具体可以为所述装配壳体2的右侧壁上具有方便正极耳10和负极耳20伸出的开孔)。

在本实用新型中,具体实现上,所述导电块40通过胶粘剂或胶带与所述软包电池1的上表面相粘接。

具体实现上,所述导电块40可以为导电性良好导体,如铁Fe、铜Cu、铝Al等材质制成。

具体实现上,所述导电块40与所述正极导线4一体成型。

在本实用新型中,具体实现上,为了让所述软包电池1的上下两侧分别与所述装配壳体2的顶部内侧面和底部内侧面之间,间隔预设的距离,具体结构为:

所述软包电池1的上下两侧分别与所述装配壳体2的顶部内侧面和底部内侧面之间,设置有电池支架3;

所述电池支架3环绕在所述导电块40的四周外部

所述电池支架3与所述导电块40位于同一平面上;

具体实现上,所述电池支架3材料为绝缘材料,可以为PP、PE、PC、PS等绝缘材料。

所述电池支架3为中空结构支架。因此,能够将导电块40与所述装配壳体2的顶部内侧面,间隔开一定的距离,在软包电池处于正常非鼓胀状态下时,使得导电块40与所述装配壳体2的顶部内侧面不发生导电接触;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本实用新型,软包电池1在连接固定好导电块40和正极导线4后,装入装配壳体2内,软包电池1与装配壳体2不能直接连接,软包电池1与装配壳体2之间具有如图3所示的电池支架3进行隔离,电池支架3的中间空心,在装配后,能够方便将负极耳20与装配壳体2相焊接。

对于本实用新型,参见图5所示,在软包电池处于正常非鼓胀状态下,位于软包电池1上表面的导电块40,在电池支架3的支撑下,将与装配壳体2之间间隔预设的距离,装配壳体2与导电块40没有发生接触。

参见图6所示,当软包电池发生异常,使得软包电池处于鼓胀状态下时,电池电芯的厚度方向发生鼓胀如图6所示,这时候,由于软包电池1鼓胀,从而使得装配壳体2顶部内侧面与导电块40发生接触,从而使得软包电池1的正极耳10通过正极导线4、导电块40与装配壳体2导电连接,鉴于装配壳体2事先与负极耳20之间通过负极导线5已经连接,因此,能够使得软包电池1的正极耳10和负极耳20之间相导通,形成有一定阻值的回路,因此,能够保证软包电池缓慢放电,释放电池储存的能量,避免由于发生不可控的化学反应而引起的热失控等电池失效问题,保证软包电池的整体安全。在后续,用户可以根据软包电池的输出电压情况,再挑选出不良电池及时进行更换。

在本实用新型中,具体实现上,为了使得正极耳10和负极耳20在发生导电短路时,两者之间具有较大的、预设阻值的电阻,以利于电池能量的释放,具体结构为:

所述正极耳10与导电块40之间还通过一个预设电阻相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预设电阻的阻值可以根据用户的需要以及软包电池的电压输出情况,进行相应的选择。

在本实用新型中,具体实现上,所述软包电池1为铝塑膜包裹的锂离子电池,表面绝缘。

在本实用新型中,具体实现上,所述装配壳体2为金属壳体,可以为铝Al、铁Fe等具有导电能力的金属。

具体实现上,所述装配壳体2的外表面涂覆有绝缘层,所述装配壳体2的右侧可以开口,以方便将软包电池1放入。

具体实现上,正极导线4和负极导线5可以为导电性良好导体,如铁Fe、铜Cu、铝Al等材质制成的导线。

具体实现上,所述正极耳10和负极耳20之间的连接电阻(包括正极导线4和负极导线5的电阻)的阻值范围为0.1Ω~100Ω。

综上所述,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软包电池的装配结构,其安全、可靠,可以在软包电池在滥用条件下,及时有效地释放电池存储的能量,防止软包电池出现燃烧、爆炸等安全事故,有效保证软包电池的安全性能,有利于广泛地应用,具有重大的生产实践意义。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