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锂离子动力电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969668发布日期:2020-02-18 14:32阅读:126来源:国知局
一种锂离子动力电池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锂离子动力电池。



背景技术:

目前,受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影响,锂离子动力蓄电池系统集成需求量已逐步加大,开发汽车用锂离子动力蓄电池系统具有较高的市场前景。但是受制于现有动力电池中电池模块压差大;模块、电池组放电平台低,电池组运行时一致性差;续航里程不足;无法获取电池的实际电压,造成停车;检测不到电流,或交流充电cc信号不准确,影响正常行驶;数据不能接收和发送,影响车辆行驶里程及能量管理;soc值估算与实际偏差过大,影响车辆行驶里程以及能量管理;电荷电量计算失准,致使车辆抛锚;低压线束断路、磨损或短路,致使车辆无法正常行驶等问题制约电动车辆技术进步。

因此,有必要对现有技术中电池正负极进行识别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锂离子动力电池,通过动力插座和amp插接器将加热系统、电池管理系统bms1、电池管理系统bms2连接起来,利用各系统功能的优势,提高车辆运行效能,改善车辆运行环境,延长电池续航寿命。具体而言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本实用新型的锂离子动力电池,包括动力插座、amp插接器以及与amp插接器电性连接的两组电池管理系统、加热系统、锂离子电池组,其中每组电池管理系统均包括五个接线端口,所述电池管理系统包括温度传感器、熔断器、分流器、充放电继电器,所述加热系统包括加热继电器、加热片以及加热连接线,所述amp插接器与动力插座之间电性连接,所述锂离子电池组包括电芯以及接线铜排端子。

进一步,所述amp插接器包括与接线端口电性连接的电源正极接口ⅰ、电源负极接口ⅰ、电池管理系统高位数据线接口ⅰ以及电池管理系统低位数据线接口ⅰ。

进一步,所述动力插座包括总正动力插座以及总负动力插座,所述总正动力插座与总负动力插座接口处分别设置有温度传感器t1以及温度传感器t2,所述总正动力插座依次串接有分流器、熔断器以及充放电继电器,所述充放电继电器与接线铜排端子电性连接。

进一步,所述总负动力插座与加热继电器之间电性连接,所述加热继电器通过加热连接线依次串接有三组加热片,其中末端的加热片与充放电继电器有电性连接的接线铜排端子电性连接。

进一步,所述接线铜排端子每间隔多个接线铜排端子就设置一个跳线以及温度传感器t3至温度传感器t14。

进一步,所述分流器、加热继电器以及充放电继电器均与电池管理系统电性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锂离子动力电池,通过amp插接器电性连接电池管理系统bms1、电池管理系统bms2以及加热系统,减小电池模块压差;调整模块、电池组放电平台,改善电池组运行状态;延长电池续航里程;准确获取电池的实际电压以及电流,了解车辆行驶状态;提高数据接收和发送的准确性;缩小soc估算值与实际值的偏差;提高电荷电量计算准确性,防止车辆抛锚;提高熔断器的灵敏性,防止电池损坏;防止低压线束断路、磨损或短路,致使车辆无法正常行驶;本实用新型的其他有益效果将在下文具体实施例中进行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电路连接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电路中存在较多的具有同样功能的电器件,当同样电器件被标有ⅰ、ⅱ、ⅲ、ⅳ等符号进行区分时,是为了方便在专利文件中进行描述,在电器设备运行过程中,只是相对概念,也不具有限制性,可以理解为具有同样功能的部件。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的锂离子动力电池,包括动力插座、amp插接器以及与amp插接器电性连接的两组电池管理系统、加热系统、锂离子电池组,其中每组电池管理系统均包括五个接线端口,所述电池管理系统包括温度传感器、熔断器、分流器、充放电继电器,所述加热系统包括加热继电器、加热片以及加热连接线,所述amp插接器与动力插座之间电性连接,所述锂离子电池组包括电芯以及接线铜排端子。

所述amp插接器包括与接线端口电性连接的电源正极接口ⅰ、电源负极接口ⅰ、电池管理系统高位数据线接口ⅰ以及电池管理系统低位数据线接口ⅰ。

所述动力插座包括总正动力插座以及总负动力插座,所述总正动力插座与总负动力插座接口处分别设置有温度传感器t1以及温度传感器t2,所述总正动力插座依次串接有分流器、熔断器以及充放电继电器,所述充放电继电器与接线铜排端子电性连接。

所述总负动力插座与加热继电器之间电性连接,所述加热继电器通过加热连接线依次串接有三组加热片,其中末端的加热片与充放电继电器有电性连接的接线铜排端子电性连接。

所述接线铜排端子每间隔多个接线铜排端子就设置一个跳线以及温度传感器t3至温度传感器t14。

所述分流器、加热继电器以及充放电继电器均与电池管理系统电性连接。

该实用新型的进一步实施例,所述接线端口包括电池管理系统bms1上j1接线端口至j5接线端口,电池管理系统bms2上j1接线端口至j5接线端口。

所述电池管理系统bms1上j1接线端口连接有电源正极接口ⅱ、电源负极接口ⅱ、高位数据线接口ⅱ、低位数据线接口ⅱ、充放电继电器驱动正极接口、充放电继电器驱动负极接口、加热继电器驱动正极接口、加热继电器驱动负极接口;所述电池管理系统bms1上j2接线端口连接有8个温度传感器接口;所述电池管理系统bms1上j3接线端口连接有23个电压信息采样接口;所述电池管理系统bms1上j5接线端口上连接23个电压信息采样接口。

所述电池管理系统bms2上j1接线端口上连接有电源正极接口ⅲ、电源负极接口ⅲ、高位数据线接口ⅲ、低位数据线接口ⅲ;所述电池管理系统bms2上j2接线端口上连接有6个温度传感器接口;所述电池管理系统bms2上j3接线端口上连接有24个电压信息采样接口;电池管理系统bms2上j5接线端口上连接有23个电压信息采样接口。

所述锂离子电池组包括电芯以及接线铜排端子,所述锂离子电池组还包括正极汇流片(6*8)、负极汇流片(6*8)、串联动力线、总正动力线、总负动力线以及总正连接片。所述接线铜排端子连接电芯b1至电芯b88以及跳线,共计98个接线铜排端子。

所述amp插接器的电源正极接口ⅰ、电源负极接口ⅰ、电池管理系统高位数据线接口ⅰ以及电池管理系统低位数据线接口ⅰ,与电源正极接线口ⅱ、电源负极接线口ⅱ、高位数据线接口ⅱ、低位数据线接口ⅱ、电源正极接线口ⅲ、电源负极接线口ⅲ、高位数据线接口ⅲ、低位数据线接口ⅲ之间通过串联动力线一一对应的实现电性连接。

所述加热继电器与总负动力插座电性连接,且分别与加热继电器驱动正极接口、加热继电器驱动负极接口电性连接,充放电继电器与总正动力插座电性连接,且分别与充放电继电器驱动正极接口、充放电继电器驱动负极接口电性连接。

所述动力插座分别通过总正动力线、总负动力线与其中两个温度传感器电性连接,其它12个温度传感器分别电性连接于电池内部;分流器的电流信息采集分别对应连接于j2接线端口上的电流信息采样正极接口、电流信息采样负极接口;j2接线端口上的10个温度传感器接口分别电性连接于接线铜排端子;j3接线端口上的电压信息采样接口分别电性连接于接线铜排端子,j5接线端口上的电压信息采样接口分别连接于接线铜排端子;j7接线端口上的10个温度传感器接口分别电性连接于接线铜排端子;j8接线端口上的电压信息采样接口均连接于接线铜排端子;j10接线端口上的电压信息采样接口均连接于接线铜排端子。

该实用新型的进一步实施例,电芯单体规格为3.6v/2.75ah,首先使用6*8夹具将48支电芯并联组成3.6v、132ah的1s48p模块;使用堆码设备将模块串联组成6s和8s两种模组,使用打包带将模组及其附件捆扎,电池组包裹过程中,只需将捆扎好的模组装配至固定位置,安装线束和其他附件,即可完成电池模组装配;电压、电流、温度采集依靠采集线束完成,传输至电池管理系统负责整合解读,经can线上传至总控模块,信息交互,实时反馈信息;动力电池配置充放电继电器(250a/500v),由电池管理系统负责收集信息和控制接通/断开,停止对外输出,保护电池组;配置分流器(500a/75mv)用于测算电流值,供电池管理系统计算soc值;配置熔断器(350a/500v)满足在额定电压500v和额定电流350a的线路中使用,用于短路过流保护,保护电池组。电池管理系统满足采集量程≥500a,采集精度0.1a,soc计算误差≤8%;温度采集精度为±2℃。

该电池适合于k32车型,电池组额定电压316.8v,额定容量132ah,电池单体采用三元镍钴铝锂离子单体电芯,额定电压3.6v,满足≤0.5c电流充电。在室温下最大充电电流为1c时,可持续充电30分钟内;在室温下最大放电电流为2c时,可持续充电30分钟内;充放电压差≤20mv,自然风冷,电池组总能量:≥41.8kw,净重:≤296kg;通讯方式:can线,线束满足绝缘电阻≥200mω;出厂电荷电量:70%;交流电阻(单体)≤35mω;工作电压范围(单体)2.8v-4.15v;质量比能量:≧140wh/kg;通讯测试显示:通讯正常;压差≤15mv;在常温下电芯单体循环寿命1c循环1200次;续航里程≧300公里。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