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动力电池系统浸没式模组装置和冷却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859816发布日期:2020-05-22 21:29阅读:来源:国知局

技术特征:

1.一种动力电池系统浸没式模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进液口、出液口、壳体和电芯模组,所述电芯模组安装在所述壳体的内腔;所述电芯模组与所述壳体的侧壁之间形成有液冷通道;所述进液口和所述出液口分别与所述液冷通道连通;所述壳体的内侧底部设有涂胶槽,所述涂胶槽内填充结构胶,所述电芯模组通过所述结构胶与所述壳体固定连接;其中,所述壳体的内腔填充有冷却液。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动力电池系统浸没式模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芯模组包括由若干个电芯串并联组成的模组本体和扎带,所述扎带捆绑扎紧在所述模组本体的外周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动力电池系统浸没式模组装置,其特征在于,若干个所述电芯并排布置,相邻两个所述电芯之间具有空隙并通过双面胶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动力电池系统浸没式模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扎带的材质为塑钢。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一种动力电池系统浸没式模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上壳体和下壳体,所述上壳体和所述下壳体合围形成用于容纳所述电芯模组的内腔;所述上壳体上设有与所述内腔连通的注液口;所述下壳体的内侧向内凹陷形成流道通槽,所述电芯模组的侧壁与所述下壳体的内侧壁贴合连接并与所述流道通槽围成所述液冷通道。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一种动力电池系统浸没式模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道通槽包括第一流道通槽、第二流道通槽和第三流道通槽,所述进液口与所述第一流道通槽连通,所述第一流道通槽通过所述第二流道通槽与所述第三流道通槽连通,所述第三流道通槽与所述出液口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一种动力电池系统浸没式模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流道通槽的数量为两个,且上下平行设置,分别为上第一流道通槽和下第一流道通槽,两个所述第一流道通槽通过所述电芯之间的间隙相互连通,所述进液口与所述下第一流道通槽连通,所述上第一流道通槽通过所述第二流道通槽与所述第三流道通槽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一种动力电池系统浸没式模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壳体上安装有高压输出正极插件、高压输出负极插件和低压输出插件,所述高压输出正极插件、高压输出负极插件和低压输出插件分别与所述电芯模组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一种动力电池系统浸没式模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液为氟化液。

10.一种动力电池系统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一种动力电池系统浸没式模组装置、循环泵、储液箱和冷却装置,所述循环泵的进口、储液箱和冷却装置依次连接,所述冷却装置与所述出液口连接,所述循环泵的出口与所述进液口连接。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动力电池系统浸没式模组装置和冷却结构,包括进液口、出液口、壳体和电芯模组,电芯模组安装在壳体的内腔;电芯模组与壳体的侧壁之间形成有液冷通道;进液口和出液口分别与液冷通道连通;壳体的内侧底部设有涂胶槽,涂胶槽内填充结构胶,电芯模组通过结构胶与壳体固定连接;其中,壳体的内腔填充有冷却液,将电芯模组浸没在放有冷却液的壳体内腔中进行冷却及加热,既可提升冷却及加热速率,又可起到均热电芯,缩小温差目的;本实用新型在大功率充电时,电芯温升短时间可控制在要求阈值内,确保电芯安全可靠性。

技术研发人员:冯志博;李朋;李扬;盛力;杨槐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常州普莱德新能源电池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12.11
技术公布日:2020.05.22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