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力机车用电磁接触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661480发布日期:2020-10-28 12:07阅读:66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力机车用电磁接触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磁接触器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电力机车用电磁接触器。



背景技术:

电力机车以及安装电传动装置的其他机车上设置在牵引主电路中的变流器。牵引变流器的功能是转换直流制和交流制间的电能量,并对各种牵引电动机起控制和调节作用,从而控制机车的运行。

为了实现牵引变流器输入端与主变压器的次边牵引绕组的分合,就需要在在动力集中动车牵引辅助变流器中安装电磁接触器;现有的电磁接触器虽然能够实现辅助变流器输入端与主变压器的次边辅助绕组的分/合,但是由于变流器输入端与主变压器的次边辅助绕组的电压高、电流大,在电磁接触器有合向分切换的时候会产生很强的电弧,现有技术常常采用灭弧罩对其进行灭弧,但是其灭弧效果不佳,常常导致电磁接触器的触点以及内部结构被电弧烧毁,导致电磁接触器损坏;另外,电磁接触器在闭合时,需要使用电流更大,吸引力高的线圈进行启动,将动触点与静触点接触,但是在启动后对线圈的功率和吸引力的要求就会降低,那么只需要一个小功率工作的线圈就可以保持长期通电运行的状态下维持动触点和静触点持续接触,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现有技术采用启动线圈进行启动,在启动后通过电子模块控制在启动线圈的回路内串接电阻来降低启动线圈的电流来解决上述问题,但是其存在电阻发热量高以及电子模块在高压使用环境稳定性不高的问题;此外,灭弧罩在使用一段时间后,灭弧罩在电弧较为集中的地方会出现较为明显的损坏,从而影响灭弧效果,但是此时电磁接触器内部的其他元器件都还完好,没有达到使用寿命,那么如果直接进行整机更换的话成本过高,但是继续使用又会存在风险。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力机车用电磁接触器,其意在解决背景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电力机车用电磁接触器,包括电磁接触器主体;触点组件,位于所述电磁接触器主体内,包括动触点和静触点;还包括

触点吸合组件,包括第一线圈、第二线圈以及动组件,所述动组件包括动铁芯、摆臂、压簧以及触点固定座,所述第一线圈水平设置,所述动铁芯与所述第一线圈同轴设置且位于所述第一线圈一端,所述动铁芯的一端进入所述第一线圈内部,另一端与所述摆臂的中部铰接,所述摆臂的一端与电磁接触器主体铰接,另一端与所述触点固定座铰接,所述触点固定座可沿水平方向滑动,所述动触点连接于所述触点固定座;在所述第一线圈通电使动铁芯向第一线圈内进一步移动时,可带动所述触点固定座同向滑动,使所述动触点与所述所述静触点接触;所述压簧保持向所述动铁芯施加一趋势力,所述趋势力可使所述动铁芯向第一线圈外部移动;

线圈吸合控制组件,包括第一行程开关以及触发组件;所述触发组件与所述触点固定座联动,在所述第一线圈通电带动所述动触点与所述静触点接触时,所述触发组件将所述第一行程开关触发,实现将所述第二线圈串接于所述第一线圈的回路中;

灭弧组件,所述灭弧组件包括灭弧罩,所述灭弧罩罩设于所述动触点和静触点外部。

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并作为上述方案的优选方案:还包括第二行程开关,所述触发组件可将所述第一行程开关和第二行程开关同步触发。

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并作为上述方案的优选方案:还包括辅助触点,所述辅助触点包括辅助静触点和辅助动触点,所述辅助动触点通过一补偿组件连接于所述触点固定座上,所述辅助静触点和辅助动触点之间的最小间距小于所述静触点和所述动触点之间的最小间距。

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并作为上述方案的优选方案:还包括动触点引出端和动触点位置调节组件,所述动触点引出端与所述动触点、辅助动触点分别通过第一柔性导体和第二柔性导体连接;所述动触点位置调节组件包括一调节螺丝以及一缓冲压簧,所述触点固定座中空形成动触点容置腔,所述调节螺丝由容置腔外部穿入所述动触点容置腔内并与动触点螺纹连接;所述缓冲压簧套设与所述调节螺丝外,且一端与动触点接触另一端与容置腔侧壁接触,所述调节螺丝与所述容置腔侧壁间隙配合。

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并作为上述方案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一行程开关的常闭触点与所述第二线圈并联后串接于所述第一线圈的回路中。

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并作为上述方案的优选方案:所述摆臂包括对称设置于所述动铁芯两侧的第一摆臂和第二摆臂,所述第一摆臂和第二摆臂均为平直状,所述动铁芯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摆臂和第二摆臂中部铰接,所述第一摆臂和所述第二摆臂相同端与电磁接触器主体铰接,二者的另一端与所述触点固定座铰接。

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并作为上述方案的优选方案:所述灭弧组件还包括引弧组件,所述引弧组件包括一个引弧线圈和对称设置在触点组件两侧的磁通板,所述引弧线圈中部穿设有一导磁柱,所述磁通板分别与所述导磁柱的两端面接触,所述磁通板位于所述电磁接触器主体内且贴合于所述灭弧罩外表面。

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并作为上述方案的优选方案:还包括第一引弧板和第二引弧板;所述第一引弧板位于所述动触点的上方,且前端向所述动触点靠近,后端向所述灭弧罩内延伸;所述第二引弧板位于所述静触点的上方,且前端向所述静触点靠近,后端向所述灭弧罩内延伸。

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并作为上述方案的优选方案:所述灭弧罩通过一快拆组件可拆卸的固设于所述电磁接触器主体上。

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并作为上述方案的优选方案:所述快拆组件包括固设于所述电磁接触器主体的卡紧部,连接于所述灭弧罩的卡接片,所述卡接片具有一朝向所述卡紧部弯折或凸起的卡接部,在所述灭弧罩压紧于所述电磁接触器主体上端面后,所述卡接部卡紧于所述卡紧部;所述卡接部在背离所述卡紧部一侧设置有一把手,向所述把手施加一外力可是所述卡接部与所述卡紧部相分离。

本实用新型相比现有技术突出且有益的技术效果是:

1、通过设置辅助静触点和辅助动触点,且所述辅助静触点和辅助动触点之间的最小间距小于所述静触点和所述动触点之间的最小间距,那么实现在动触点和静触点接触之前,辅助动触点和辅助静触点先接触;在动触点和静触点分离之后,辅助动触点和辅助静触点最后分离,由于辅助静触点和辅助动触点更靠近灭弧罩从而能够更好的将电弧引入到灭弧罩内;此外,静触点和动触点作为主要工作触点,这样设置之后电弧主要发生在辅助静触点和辅助动触点上,避免了静触点和动触点的烧蚀损坏,大幅提高了电磁接触器的使用寿命。

2、第一行程开关的常闭触点与所述第二线圈(保持线圈)并联后串接于所述第一线圈的回路中,那么在启动时第一行程开关的常闭触点会将第二线圈短接,从而启动电源的电压直接加载在第一线圈两端,在第一线圈(启动线圈)动铁芯下吸使动触点与静触点接触后,压块会将第一行程开端的触头下压,使常闭触点分离,从而实现第二线圈串接在第一线圈的回路中,实现降压限流的作用,从而降低第一线圈的功率,降低其发热量;并且采用机械式的切换方式,可靠性高,成本低,不易受干扰,更利于高压环境的长期稳定运行。

3、灭弧罩通过一快拆组件可拆卸的固设于电磁接触器主体上,那么在灭弧罩损坏的时候就可以通过快速更换灭弧罩的方式使电磁接触器可以继续良好的运行,避免现有电磁接触器灭弧罩整体式设计,不利于维修,灭弧罩出现问题整体更换导致维护保养成本高的问题。

4、引弧组件的磁通板设置于电磁接触器主体内,并且位于灭弧罩两侧,采用了更加靠近动静触点的位置,并且磁通板的面积加大,更有利于将动静触点产生的电弧引入到灭弧罩内,从而使电弧快速的熄灭,避免现有技术中的电磁接触器灭弧效果不好,导致长时间拉弧损坏电磁接触器以及其他附属电路的问题。

5、增加了第一引弧板和第二引弧板进一步增强引弧的效果,从而使得灭弧速度更快。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立体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另一立体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主视图;

图4是引弧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内部结构立体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线圈吸合控制原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实施例中的附图,对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已给出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未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

结合图1-5,一种电力机车用电磁接触器,包括电磁接触器主体10;触点组件20,位于电磁接触器主体10内,包括动触点22和静触点21;还包括

触点吸合组件30,包括第一线圈31、第二线圈32以及动组件33,所述动组件包括动铁芯331、摆臂332、压簧(附图中未示出,位于第一线圈31中部中空处)以及触点固定座334,第一线圈31水平设置,动铁芯331与第一线圈31同轴设置且位于第一线圈31一端,动铁芯331的一端进入第一线圈31内部,另一端与摆臂332的中部通过铰接轴33铰接,摆臂332的一端与电磁接触器主体10的底座连接件11铰接,另一端与触点固定座334铰接;电磁接触器主体10上固设有一水平轨道336,触点固定座334滑动的安装于水平轨道336上,从而在摆臂332摆动的同时可使触点固定座334沿水平轨道336水平方向滑动,动触点331连接于触点固定座334;在第一线圈31通电使动铁芯331克服压簧的弹力向第一线圈31内进一步移动时,可拉动摆臂332向第一线圈31所在方向摆动,从而带动触点固定座334以及动触点22向静触点21所在方向移动,使动触点22与静触点21接触,从而实现将线路接通;压簧保持向动铁芯331施加一趋势力,该趋势力可使动铁芯331向第一线圈31外部移动,具体的,当第一线圈断电时,第一线圈的吸引力消失,压簧的弹力为主导直接作用在动铁芯331上,从而使动铁芯向第一线圈外部移动,那么也就同时带动摆臂向远离第一线圈的方向摆动,从而实现带动触点固定座以及动触点向初始位置移动,从而使静触点与动触点分离,将线路断开。优选的,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为同轴绕组,第二线圈为最外围线圈,最外围线圈组件尺寸:150(长度)*90(直径),在满足使用要求的前提下,相对比现有的电磁接触器的线圈尺寸150(长度)*100(直径)而言减轻整机重量;另一方面,线圈外围尺寸减小,可使侧板不需镂空,从而增加侧板的承重力,防止后续长时间使用造成破裂。

为了简化工艺,降低产品生产难度,本实施方式优选所述摆臂包括对称设置于所述动铁芯两侧的第一摆臂3321和第二摆臂3322,第一摆臂3321和第二摆臂3322均为平直状,动铁芯31一端分别与第一摆臂3321和第二摆臂3322中部铰接,第一摆臂3321和第二摆臂3322相同端与电磁接触器主体10铰接,二者的另一端与触点固定座334铰接。这样设置之后就可以使得触点吸合组件运动更加平稳,稳定向大幅提升,并且简化了工艺,降低了产品生产难度。

进一步的,还包括辅助触点23,辅助触点23包括辅助静触点231和辅助动触点232,辅助动触点232通过一补偿组件27连接于触点固定座334上,辅助静触点231和辅助动触点232之间的最小间距小于静触点21和动触点22之间的最小间距。优选,补偿组件27包括活动座271、弹簧272以及连接座273,辅助动触点固设于活动座271的前端,活动座271的前端下方与连接座273铰接,活动座271的后端下方与连接座273之间设有一弹簧272;弹簧272上端与活动座271后端下方接触,下端与连接座273上端接触;由于辅助静触点231和辅助动触点232之间的最小间距小于静触点21和动触点22之间的最小间距,那么在辅助动触点与辅助静触点接触后,触点固定座会进一步移动,直到静触点和动触点22接触,此时辅助动触点232就会通过活动做271的转动将弹簧272压缩的形式来吸收过量的接触位移,即在静触点和动触点吸合时,辅助动触点和辅助静触点先行吸合;在静触点和动触点断开的时候,由于辅助静触点231和辅助动触点232之间的最小间距小于静触点21和动触点22之间的最小间距,那么静触点和动触点最先分离,然后弹簧272由压缩开始伸长,从而带动活动座271向辅助静触点转动,从而补偿触点固定座的位移量,知道静触点和动触点完全分开足够的距离后达到弹簧补偿的极限,此时辅助静触点和辅助动触点分离。通过设置辅助静触点和辅助动触点,且所述辅助静触点和辅助动触点之间的最小间距小于所述静触点和所述动触点之间的最小间距,那么实现在动触点和静触点接触之前,辅助动触点和辅助静触点先接触;在动触点和静触点分离之后,辅助动触点和辅助静触点最后分离,由于辅助静触点和辅助动触点更靠近灭弧罩从而能够更好的将电弧引入到灭弧罩内;此外,静触点和动触点作为主要工作触点,这样设置之后电弧主要发生在辅助静触点和辅助动触点上,避免了静触点和动触点的烧蚀损坏,大幅提高了电磁接触器的使用寿命。

还包括静触点引出端241、动触点引出端242和动触点位置调节组件28,动触点引出端241与动触点22、辅助动触点232分别通过第一柔性导体251和第二柔性导体252连接;动触点位置调节组件28包括一调节螺丝281、调节块282一缓冲压簧283,触点固定座334中空形成动触点容置腔,调节螺丝381由容置腔外部穿入动触点容置腔内并与调节块282螺纹连接,动触点固定连接于调节块282;缓冲压簧283套设与调节螺丝281外,且一端与调节块282接触另一端与动触点容置腔侧壁接触,调节螺丝281与动触点容置腔侧壁间隙配合。那么通过正向或反向的旋动调节螺丝281就可以实现调节块连通动触点相对静触点靠近或远离,从而便于对动触点与静触点接触所需要的活动行程进行调节。

线圈吸合控制组件,包括第一行程开关51以及触发组件337;触发组件337与触点固定座334联动,在第一线圈31通电带动动触点22与静触点21接触时,触发组件337将第一行程开关51触发,实现将第二线圈32串接于第一线圈31的回路中;具体的,触发组件337包括固设于触点固定座334上的第一连接件3371、第二连接件3372、驱动摆臂3373以及转轴3374;所述第一连接件3371竖直设置,一端与触点固定座334固定连接,另一端与第二连接件3372的一端铰接,第二连接件3372的另一端与驱动摆臂3373的一端铰接,驱动摆臂3373与转轴3374固定连接,转轴3374的周面具有凸起的触发块33741;那么在触点固定座334向静触点所在方向移动时,带动第一连接件3371、第二连接件3372以及驱动摆臂3373带动转轴3374转动,从而使得触发块33741逆时针转动向第一行程开关51的触头511所在的位置转动,从而挤压触头511将第一行程开关51触发。结合图7,所述第一线圈31和第二线圈32分体且并排设置,有利于线圈散热;所述第一行程开关的常闭触点sq1与所述第二线圈32并联后串接于所述第一线圈31的回路中,那么在启动时第一行程开关的常闭触点会将第二线圈短接,从而启动电源的电压直接加载在第一线圈两端,在第一线圈(启动线圈)动铁芯下吸使动触点与静触点接触后,触发块33741会将第一行程开端的触头下压,使常闭触点分离,从而实现第二线圈串接在第一线圈的回路中,实现降压限流的作用。

进一步优选,还包括第二行程开关52,还包括第二行程开关,所述触发组件可将所述第一行程开关和第二行程开关同步触发;具体的,转轴3374上并排的设置有两个触发块33741,每个触发块33741分别与第一行程开关和第二行程开关相对应,那么在动铁芯331受第一线圈31吸引向第一线圈内移动或在压簧作用下向第一线圈外移动的过程中,两触发块33741可同时与第一行程开关51的触头511和第二行程开关的触头接触并下压触头或远离释放触头,将第一行程开关51和第二行程开关内部的触点接通或断开。需要说明的是,第二行程开关52用于与通信接口53连接,动触点和静触点闭合到指定位置后,第二行程开关52内部的触点被触发,从而满足信号的传输,那么就可以通过通信接口53与外部的控制系统进行信号的反馈。

灭弧组件,具体的,灭弧组件40包括灭弧罩41,所述灭弧罩41罩设于所述动触点22和静触点21外部。所述灭弧组件40还包括引弧组件42,所述引弧组件42包括一个引弧线圈421和对称设置在触点组件20两侧的磁通板422,所述引弧线圈421中部穿设有一导磁柱4211,所述磁通板422分别与所述导磁柱4211的两端面接触,所述磁通板422位于所述电磁接触器主体10内且贴合于所述灭弧罩41外表面。优选的,将引弧线圈421的线径由φ1.8提升至φ2.0,增大磁通量,将磁通板进一步向触头组件的上方和下方延伸,例如在现有磁通板的基础上增到50mm,从而使得电弧更容易引至灭弧罩内,解决了现有的电磁接触器无法正常拉电弧或者拉弧不稳定的问题。

进一步优选,还包括第一引弧板451和第二引弧板452;所述第一引弧板451位于所述动触点22的上方,且前端向所述动触点22靠近,后端向所述灭弧罩41内延伸;所述第二引弧板452位于所述静触点21的上方,且前端向所述静触点21靠近,后端向所述灭弧罩41内延伸。增加了第一引弧板和第二引弧板进一步增强引弧的效果,从而使得灭弧速度更快。优选的,还包括引弧线圈保护板453,引弧线圈保护板453防止电弧灼伤引弧线圈。优选,引弧线圈用玻璃丝带半叠包一层,引弧线圈外部用环氧管覆盖,增加防护性避免外界对线圈造成损伤,影响其性能。

灭弧罩在使用一段时间后,灭弧罩在电弧较为集中的地方会出现较为明显的损坏,从而影响灭弧效果,但是此时电磁接触器内部的其他元器件都还完好,没有达到使用寿命,那么如果直接进行整机更换的话成本过高,但是继续使用又会存在风险,为此本申请进一步优选灭弧罩41通过一快拆组件46可拆卸的固设于所述电磁接触器主体10上。具体的,所述快拆组件46包括固设于所述电磁接触器主体10的卡紧部462,连接于所述灭弧罩41的卡接片461,所述卡接片461具有一朝向所述卡紧部462弯折或凸起的卡接部4611,在所述灭弧罩41压紧于所述电磁接触器主体10上端面后,所述卡接部4611卡紧于所述卡紧部462;所述卡接部4611在背离所述卡紧部462一侧设置有一把手46111,向所述把手46111施加一外力可是所述卡接部4611与所述卡紧部462相分离。还包括一支撑柱463,所述卡接片461绕所述支撑柱463转动,卡接片461的上端4612抵靠在灭弧罩41的外壳体上,从而在卡接部4611将卡紧部462卡紧时由于卡接片461的弹性变形产生一趋势力,趋势力使所述卡接部4611卡紧于卡紧部462。将灭弧罩41通过一快拆组件46可拆卸的固设于电磁接触器主体上,那么在灭弧罩41损坏的时候就可以通过快速更换灭弧罩的方式使电磁接触器可以继续良好的运行,避免现有电磁接触器灭弧罩整体式设计,不利于维修,灭弧罩出现问题整体更换导致维护保养成本高的问题。

上述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