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695764发布日期:2020-10-28 15:59阅读:92来源:国知局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全面屏是近年来显示面板的重要发展趋势之一,相关技术中的一种全面屏显示面板是通过在设置屏下摄像头实现的,这些显示面板在摄像头区域仅保留发光单元,并通过与这些发光单元同行或同列的驱动电路控制位于摄像头区域的发光单元。然而受到像素的尺寸及走线区域宽度的限制,所能控制的发光单元的数量是有限的,相应的,也限制了摄像头区域的面积大小,因此,难以满足较大尺寸的摄像头的使用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以解决现有具有屏下摄像头的显示基板难以满足大尺寸摄像头使用需求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包括摄像头区域和显示区域,所述显示区域包括位于衬底基板上的驱动电路层和多个第一发光单元,所述摄像头区域包括位于所述衬底基板上的多个第二发光单元,所述第二发光单元通过透明导电层与所述驱动电路层电连接,所述透明导电层包括层叠且互相绝缘设置的至少两个导电子层,每一所述导电子层包括至少一个透明导电走线,各所述透明导电走线与第二发光单元一一对应连接。

可选的,所述透明导电层包括第一导电子层和第二导电子层,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源漏电极层、第一绝缘层、第二绝缘层和第三绝缘层,所述第一绝缘层位于所述源漏电极层远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且所述第一绝缘层、所述第一导电子层、所述第二绝缘层、所述第二导电子层、所述第三绝缘层沿远离所述衬底基板的方向依次层叠设置。

可选的,所述第一导电子层包括至少一个第一透明导电走线,所述第二导电子层包括至少一个第二透明导电走线,所述第一透明导电走线和所述第二透明导电走线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的至少部分重叠。

可选的,所述显示区域包括第一显示区和第二显示区,所述第一显示区的分辨率大于所述第二显示区的分辨率,用于驱动所述第二发光单元发光的驱动电路层位于所述第二显示区。

可选的,所述第二显示区位于所述第一显示区和所述摄像头区域之间。

可选的,所述第二显示区包括第一像素电路和第二像素电路,所述第一像素电路与位于所述第二显示区的所述第一发光单元电连接,所述第二像素电路与所述第二发光单元电连接。

可选的,所述第二发光单元对应的信号线在所述摄像头区域沿所述摄像头区域的边缘设置。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以上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

这样,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通过设置透明导电层实现驱动电路层和发光单元的电连接,且透明导电层包括层叠且互相绝缘设置的至少两个导电子层,每一导电子层包括至少一个透明导电走线。由于每一透明导电走线具有一定的宽度,而像素纵向尺寸也是一定的,因此,摄像头区域每一行像素的数量也受到了限制,而本实施例中的透明导电层包括层叠且互相绝缘设置的至少两个导电子层,每一导电子层包括至少一个透明导电走线,能够在一定纵向尺寸范围内提供更多的透明导电走线,以驱动更多的发光单元,从而能够提供更大面积的摄像头区域,有助于适配更大尺寸的摄像头。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显示面板的又一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显示面板的制作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该显示面板包括摄像头区域110和显示区域120。其中,显示区域120包括位于衬底基板上的驱动电路层和多个第一发光单元211,摄像头区域110包括位于衬底基板上的多个第二发光单元212。

本实施例中,摄像头区域110指的是用于设置屏下摄像头的区域,为了提高屏下摄像头所在的摄像头区域110的光透过率,保证屏下摄像头的拍照效果,在该摄像图区域未设置驱动电路层,而仅保留了发光单元,即上述第二发光单元212。

第二发光单元212通过透明导电层与驱动电路层电连接,透明导电层包括层叠且互相绝缘设置的至少两个导电子层,每一导电子层包括至少一个透明导电走线,各透明导电走线与第二发光单元212一一对应连接。

应当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中的透明导电层选用透明且可以导电的材料,例如氧化铟锡(ito),这样,既能够实现相第二发光单元212传递电信号,也能够避免使摄像头区域110的透明度降低过大,影响摄像头的成像效果。

这样,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通过设置透明导电层实现驱动电路层和发光单元的电连接,且透明导电层包括层叠且互相绝缘设置的至少两个导电子层,每一导电子层包括至少一个透明导电走线。

由于每一透明导电走线具有一定的宽度,而像素纵向尺寸也是一定的,因此,摄像头区域110每一行像素的数量也受到了限制,而本实施例中的透明导电层包括层叠且互相绝缘设置的至少两个导电子层,每一导电子层包括至少一个透明导电走线,能够在一定纵向尺寸范围内提供更多的透明导电走线,以驱动更多的发光单元,从而能够提供更大面积的摄像头区域110,有助于适配更大尺寸的摄像头。

在一个可选的具体实施方式中,透明导电层包括两个导电子层,具体的,包括第一导电子层和第二导电子层,显示面板还包括源漏电极层230、第一绝缘层、第二绝缘层和第三绝缘层,第一绝缘层位于源漏电极层230远离衬底基板的一侧,且第一绝缘层、第一导电子层、第二绝缘层、第二导电子层、第三绝缘层沿远离衬底基板的方向依次层叠设置。

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第一绝缘层用于使源漏电极层230和第一导电子层绝缘,第二绝缘层用于使第一导电子层和第二导电子层绝缘,第三绝缘层用于使第二导电子层和第一发光单元211的电极相绝缘。

应当注意的是,第一绝缘层、第二绝缘层和第三绝缘层中的一项或多项还可以经过平坦化处理以复用为平坦层。

具体的,例如第三绝缘层还可以复用为平坦层,在完成第三绝缘层的制作之后,进一步的制作发光单元,以使发光单元的阳极形成于基本平摊的第三绝缘层上。

可选的,第一导电子层包括至少一个第一透明导电走线201,第二导电子层包括至少一个第二透明导电走线202,第一透明导电走线201和第二透明导电走线202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的至少部分重叠。

本实施例中,第一透明导电走线201和第二透明导电走线202重叠设置,且正投影的至少部分重合以充分利用空间。

这样,在同样宽度的范围内,所设置的透明导电走线数量最多可以达到单层设置的透明导电走线的数量的两倍,相应的,可以控制的第二发光单元212的数量也变为了两倍,从而有助于提高摄像头区域110的面积。

实际实施时,还可以根据需要增加更多的透明导电层,例如,可以设置三层、四层甚至更多的透明导电层,以控制更多的第二发光单元212。

如图1所示,显示区域120包括第一显示区122和第二显示区121,第一显示区122的分辨率大于第二显示区121的分辨率,用于驱动第二发光单元212发光的驱动电路层位于第二显示区121。

请继续参阅图1,本实施例中,第一显示区122为常规的显示区,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具体可参考相关技术,此处不做进一步限定和描述。

第二显示区不仅用于实现常规的显示功能,则还用于设置摄像头区域110的驱动电路层。换句话说,摄像头区域110仅设置有第二发光单元212,驱动这些发光单元的驱动电路层位于第二显示区121。

这样,在单位面积内所能设置的驱动电路的数量一定的情况下,这些驱动电路驱动的发光单元的总数也是一定的,而这些发光单元中的一部分需要设置在摄像头区域110,所以该第二显示区121的分辨率小于第一显示区122的分辨率。

如图1所示,在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第二显示区121位于第一显示区122和摄像头区域110之间。例如,第二显示区121可以环绕摄像头区域110;第二显示区121还可以设置于摄像头区域110的横向边缘处或纵向边缘处,且与第二显示区域120邻接,这样,有助于减少透明导电层的走线长度。

具体的,第二显示区121包括第一像素电路221和第二像素电路222,第一像素电路221与位于第二显示区121的第一发光单元211电连接,第二像素电路222与第二发光单元212电连接。

第一像素电路221用于驱动第二显示区121内的第一发光单元211,而第二像素电路222用于驱动摄像头区域110内的第二发光单元212。

请进一步参阅图2,图中区域a代表该区域仅设置有发光单元,图中区域d代表该区域仅设置有驱动电路,区域p代表该区域即设置有发光单元也设置有驱动电路。

可以理解为,第二显示区121内的p区域用于实现常规的显示功能,第二显示区121内的d区域用于提供驱动摄像头区域110内的第二发光单元212的第二像素电路222,其中,第二发光单元212位于摄像头区域110内的a区域。

可选的,第二发光单元212对应的源漏电极层230在摄像头区域110沿摄像头区域110的边缘设置。

一般来说,源漏电极层230为非透明材料,因此,本实施例中控制源漏电极层230绕过摄像头区域110。

如图2所示,在第二显示区121内,源漏电极层230的走线方向可参考相关技术。例如,沿显示面板的纵向设置。而在摄像头区域110对应的源漏电极层230来说,源漏电极层230不直接穿过该摄像头区域110,而是经由位于摄像头区域110边缘的走线区域240绕过摄像头区域110,以降低对摄像头区域110的透明度造成影响。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以上任一项的显示面板。

由于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包括了上述显示基板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能实现上述全部技术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

所述制作方法包括制作透明导电层的步骤。

本实施例中,所制作的显示面板具体为上述显示面板实施例中的显示面板,所涉及到的工艺步骤本身具体可参考相关技术,同时,本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能够制作上述显示面板实施例中的显示面板,因此至少能实现上述全部技术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可选的,所述制作透明导电层的步骤之前包括:

在所述衬底基板上制作源漏电极层230;

在所述源漏电极层远离所述衬底基板一侧制作第一绝缘层;

所述制作透明导电层的步骤,包括:

在所述第一绝缘层远离所述衬底基板一侧依次制作第一导电子层、第二绝缘层、第二导电子层和第三绝缘层。

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在制作完源漏电极层230之后,制作用于使源漏电极层230和第一导电子层绝缘的第一绝缘层,接下来,制作第一导电子层,进一步的,制作使第一导电子层和第二导电子层绝缘的第二绝缘层,在第二绝缘层制作完成之后,进行第二导电子层的制作,之后,进一步的制作第三绝缘层。

应当注意的是,第一绝缘层、第二绝缘层和第三绝缘层中的一项或多项还可以经过平坦化处理以复用为平坦层。在完成第三绝缘层的制作之后,进一步的制作发光单元即可。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可以概括为,首先进行驱动电路层,具体的,依次制作半导体层、第一栅极层、第二栅极层,然后进行eba和ebb工艺,其中,eba掩膜工艺用于实现对第一栅绝缘层和第二栅绝缘层位于弯折区域的部分进行刻蚀;ebb掩膜工艺用于实现对缓冲层和刻蚀阻挡层位于弯折区域的部分进行刻蚀。

接下来,进行层间介质层、源漏电极层的制作,进一步的,进行上述透明导电层的制作,其具体包括第一绝缘层、第一导电子层、第二绝缘层、第二导电子层、第三绝缘层的制作。

最后,进行发光单元的制作,发光单元具体可以包括层叠设置的阳极层、发光层和阴极层。

应当理解的是,图3中省略了一些可能涉及到的结构,例如缓冲层、阻挡层、平坦层等,各步骤中所涉及的工艺本身可参考相关技术,此处不再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