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以及照明装置的制造方法_2

文档序号:9332935阅读:来源:国知局
有底部110、第一部位120和第二部位150。
[0059]底部110呈细长的板状,其在前后方向(X方向)具有长边且在横向(Y方向)具有短边。在底部I1的前端(+X侧端部)设有下侧引导部112,其具有与导体部52的插入方向也就是前后方向(X方向)斜交的面;并且,从下侧引导部112向后方(-X方向)延伸出前侧连接部114。该前侧连接部114位于底部110的下侧(-Z侧)。由此可知,前侧连接部114是通过将底部110的前方的部位向后方弯折后形成的,被弯折的部位作为下侧引导部112而发挥作用。
[0060]前侧连接部114在横向上延伸到底部110的外侧。前侧连接部114上在前方(+X方向)形成有凹陷的凹部116。在将前侧连接部114焊接在导电图案17F上时(参照图12),该凹部116具有漏掉多余焊材的作用。
[0061]在底部110的后端(-X侧端部)设有后侧连接部118。该后侧连接部118从底部110向横向(Y方向)的外侧分别延伸。后侧连接部118焊接在导电图案17R上(参照图
12) ο
[0062]从图7和图8可知,第一部位120 (第一侧部130、第一上部140)和第二部位150 (第二侧部160、第二上部170)从底部110的横向(Y方向)的两端分别延伸。第一部位120和第二部位150两者都是向上方(+Z方向)延伸后向横向(Y方向)的内侧弯折,在形成连接器100的上部(+Z侧的部位)的位置上重叠。通过该重叠,由底部110、第一部位120和第二部位150形成略呈角筒状的形状,形成插入口 102和收容部104。
[0063]如图3、图4、图6和图7所示,第一部位120具有第一侧部130和第一上部140。第一侧部130从底部110的右侧端部(横向的一端:+Y侧端部)向上方(+Z方向)延伸。图中所示第一侧部130主要呈与横向正交的平板状。第一上部140从第一侧部130的上端(+Z方向端部)向横向的内侧延伸。第一上部140主要呈与上下方向(Ζ方向)正交的平板状。
[0064]在第一侧部130的前端(+X侧端部)设有在横向(Y方向)上向外侧(右侧)打开的第一引导部132。该第一引导部132具有与前后方向(X方向:导体部52的插入方向)斜交的面。第一侧部130的后端(-X侧端部)形成有向后方(-X方向)延伸同时可弹性变形的支持弹簧部134。如图9所示,支持弹簧部134呈狗腿形(K 7夕' U 7夕'状)或“?”字形。狗腿形或“?”字形的弯曲部分向收容部104内突出,作为与插入到收容部104中的导体部52接触的接触部136而发挥作用。
[0065]再者,在支持弹簧部134的后方(-X侧)设有第一位置规制部(位置规制部)138。即在前后方向上,支持弹簧部134位于第一位置规制部138和第一侧部130之间。与第一侧部130相同的是,第一位置规制部138也是从底部110的右侧端部向上方延伸。该第一位置规制部138用于规制插入到收容部104内的导体部52的前端的位置。在本实施形态中,第一位置规制部138的上端(+Z侧端部)与第一上部140连结。
[0066]从图3、图4、图7和图8可知,第一上部140呈细长的板状,其在前后方向(X方向)具有长边且在横向(Y方向)具有短边。如上所述,本实施形态的第一上部140通过第一侧部130和第位置规制部138与底部110连结。第一上部140的前端(+X侧端部)设有向上方(+Z方向)打开的上侧引导部142。上侧引导部142具有与前后方向(X方向:导体部52的插入方向)斜交的面。上侧引导部142的两个侧边中靠近第一引导部132的侧边(右侧边:+Y侧的侧边)设为第一关系部144。有关第一关系部144的说明后述。
[0067]如图4和图8所示,第二部位150具有第二侧部160和第二上部170。第二侧部160从底部110的左侧端部(横向的另一端:-Υ侧端部)向上方(+Z方向)延伸。图中所示第二侧部160主要呈与横向正交的平板状。第二上部170从第二侧部160的上端(+Z方向端部)向横向的内侧延伸。第二上部170主要呈与上下方向(Ζ方向)正交的平板状。
[0068]如图3、图4所示,第二侧部160的前端(+X侧端部)设有在横向(Y方向)上向外侧(左侧)打开的第二引导部162。该第二引导部162具有与前后方向(X方向:导体部52的插入方向)斜交的面。第二侧部160的后端(-X侧端部)形成有向后方(-X方向)延伸同时可弹性变形的按压弹簧部164。该按压弹簧部164用于将插入的电缆50的导体部52压向接触部136。
[0069]从图3至图5可知,下侧引导部112、第一引导部132、上侧引导部142和第二引导部162在前后方向上位于最靠前的位置,形成连接器100的插入口 102。这些下侧引导部112、第一引导部132、上侧引导部142和第二引导部162在前后方向上的位置相同。因此,从图11、图12可知,当电缆50的导体部52插入到收容部104中时,电缆50的外皮54顶在下侧引导部112、第一引导部132、上侧引导部142和第二引导部162上。因此仅有被剥掉外皮54的导体部52能够插入到收容部104内。这样,由于下侧引导部112、第一引导部132、上侧引导部142和第二引导部162在前后方向上位于同一位置,可以很容易的控制导体部52插入的深度。
[0070]特别是,由于本实施形态的前侧连接部114在下侧引导部112中弯折到底部110的下侧,所以在电缆50的导体部52插入到收容部104中时,可以避免电缆50的外皮54触到前侧连接部114而向电缆50施加不希望的力,同时可以将电缆50的导体部52压入到收容部104内,直到外皮54碰到下侧引导部112。
[0071]如图9、图12所示,按压弹簧部164的前端设有角部(edge) 166,在按压弹簧部164将导体部52压向接触部136时,该角部166与导体部52按压接触。本实施形态的角部166在水平面(XY平面)内为直角,也可以是锐角。由于该角部166按压接触导体部52,所以即使将导体部52向+X方向拔出,角部166也会卡住导体部52避免其轻易地被拔出。
[0072]另外,按压弹簧部164的后方(-X侧)设有第二位置规制部(位置规制部)168。SP,在前后方向上,按压弹簧部164位于第二位置规制部168和第二侧部160之间。第二位置规制部168用于规制插入到收容部104内的导体部52的前端的位置。在本实施形态中,第二位置规制部168的上端(+Z侧端部)与第二上部170连结。
[0073]从图12可知,电缆50横向晃动时,电缆50的导体部52的前端也有可能左右摇摆。本实施形态中,由于在导体部52的前端两侧设有由第一位置规制部138和第二位置规制部168构成的位置规制部,可以防止导体部52向连接器100的外部冲出。
[0074]如图3至图5所示,第二上部170呈细长的、比较大的板状,其在前后方向(X方向)具有长边且在横向(Y方向)具有短边。如上所述,本实施形态的第二上部170通过第二侧部160和第二位置规制部168与底部110连结。
[0075]本实施形态的第二上部170位于第一上部140的上方。S卩,第一部位120和第二部位150在上部重叠。本实施形态的第二上部170在自动组装时用作真空吸附的吸附面。
[0076]第二上部170的前端(+X侧端部)形成有向前方(+X方向)突出的突出部172。该突出部172位于上侧引导部142的第一引导部132侧。S卩,突出部172位于上侧引导部142的右侧(+Y侧)。突出部172的两个侧边中靠近第二引导部162的那一边(左侧侧边:-Y侧的侧边)作为第二关系部174发挥作用。如图5所清晰显示的那样,在横向上与第一关系部144相对。因此,即使第一部位120和第二部位150中的至少一方受到使第一部位120和第二部位150在横向上相互分离的力,第一关系部144和第二关系部174也会在横向上互相抵触,抑制连接器100的变形。因此,本实施形态的连接器100即使不具备外壳,也可以有很高的强度。
[0077]如图3、图4、图9和图12所示,由于按压弹簧部164必须要确实地将电缆50的导体部52按压接触到接触部136,所以需要有很强的弹性。与之相对的,所述支持弹簧部134则不需要。因此,在本实施形态中,按压弹簧部164的长度设定为比支持弹簧部134的
当前第2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