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触头以及电连接装置的制造方法_4

文档序号:9566240阅读:来源:国知局
滑动。第2接触对象(凸点电极13)的形状即使是球状等多少有些位置偏移,因而接触高度等会发生变化的形状,也能够独立滑动,因此各第2插棒63的上下方向的位置跟踪其接触高度的变化等,能够提高电接触的可靠性。
[0120]结合部75是第1插棒62与第2插棒63相互结合时与第1插棒62的结合部66相互重叠实现电接触用的部分。两个第2插棒63的结合部75从两侧挟持第1插棒62的结合部66,使第1插棒62与第2插棒63实现电接触。结合部75形成为长板状,能够以尽量宽大的面积实现与第1插棒62的结合部66的接触。结合部75由结合杆部80、前端插入部81、以及防脱部82构成。
[0121]结合杆部80是用于夹着第1插棒62的结合部66支承于螺旋弹簧64的部分,设定为比螺旋弹簧64稍长的尺寸。结合杆部80的截面尺寸(宽度、厚度尺寸)选定为第1插棒62的结合杆部69与夹着它的两个结合杆部80做成的,在横截面看来共计8个角落部分(参照图9)能够与螺旋弹簧64的紧贴小径部84的内径部内接的尺寸。换句话说,螺旋弹簧64的紧贴小径部84的内径设定为结合杆部80、69、80结合的截面形状的外接圆直径的尺寸,形成能够将结合杆部80、69、80的结合体稍微禁固的状态(参照图9、图10)。为了实现这样的禁固状态,结合杆部80的宽度尺寸做得比第1插棒62的结合杆部69的宽度尺寸小。
[0122]前端插入部81是引导结合杆部80插入螺旋弹簧64内用的部分。前端插入部81形成于结合杆部80前端一侧(图12中的下侧)。前端插入部81具有对插入方向不形成障碍的外形,能够顺利插入螺旋弹簧内。例如第1插棒62的结合杆部69与一方的第2插棒63的结合杆部80预先插入螺旋弹簧64内的状态下,最后另一方的第2插棒63的结合杆部80插入螺旋弹簧64内,这时另一方的结合杆部80的前端插入部81能够顺利地插入螺旋弹簧64内。
[0123]防脱部82是前端插入部81插入螺旋弹簧64内时使该前端插入部81不会从螺旋弹簧64中脱出用的部分。防脱部82设置于前端插入部81的基端部(结合杆部80与前端插入部81的边界部分)。防脱部82是使前端插入部81的基端部从两侧突起形成的。向该两侧突起的防脱部82的宽度尺寸设定为组装好时比螺旋弹簧64的端部的紧贴小径部84的内径稍大(参照图10)。也就是说,设定为第1插棒62的结合杆部69的两侧上重叠两个结合杆部80的状态下,位于结合杆部69的两侧上重叠的两个防脱部82的外侧的4个角落部(图10所示的位于防脱部82的外侧的各两个角落部)稍微超出螺旋弹簧64的端部的紧贴小径部84的内径。
[0124]弹簧承受部76是螺旋弹簧64的一端抵接,受其弹力作用的部分。弹簧承受部76是设置于结合部75与接触片77的边界部分的阶梯部。与结合部75的宽度相比,接触片77的宽度做得大,形成于边界的具有宽度差的部分(阶梯部)构成弹簧承受部76。由于螺旋弹簧64的端部的紧贴小径部84与弹簧承受部76抵接,第2插棒63在电触头22内能够借助于螺旋弹簧64可滑动地得以支承。
[0125]接触片77是与第2接触对象(凸点电极13)接触实现电连接用的构件。接触片77与结合部75的基端侧(图12上侧)相连成一整体设置。接触片77由宽度尺寸比上侧外壳17的第2支承孔17A的内径稍小的大致为矩形的板部、以及贯通上侧外壳17的上侧承受部17B进入导向板19的缩小部57的,宽度尺寸比矩形板部的宽度尺寸小的前端部形成。在接触片77上,矩形板部与前端部的边界上形成上侧支承肩部79。上侧支承肩部79卡在上侧外壳17的上侧承受部17B上,使接触片77不能从第2支承孔17A脱出。上侧支承肩部79卡在上侧外壳17的上侧承受部17B上的状态下,接触片77的上端部(参照图12)从第2支承孔17A向上方突出。
[0126]各接触片77的上端部前端形成为两个突起。即接触片77的前端中央形成U字形凹部,凹部两侧形成两个突起77A。而且在突起77A上形成锥面77B(参照图8)。借助于此,两个突起77A分别形成刀锋状。夹着上述凹部相对的两个锥面77B形成的空间作为容纳凸点电极13的顶部的膨胀部分的空间起作用。借助于此,凸点电极13与第2插棒63接触时,凸点电极13的顶部一侧被纳入两个锥面77B形成的空间,即使是与第2插棒63的前端接触,也能够防止凸点电极13受到过度挤压而崩溃。两个第2插棒63夹着第1插棒62时,锥面77B被配设于从周围看来为外侧的地方(参照图8)。共计4个突起77A与凸点电极13可靠接触,在该接触点稍微扎进凸点电极13,形成可靠的电接触。
[0127]第2插棒63也可以如图12⑶和(C)所示,在结构上引入狭缝,使两个突起77A容易在第2插棒63的宽度方向上张开。
[0128]螺旋弹簧64,如图13所不,是覆盖着第1插棒62及第2插棒63的结合杆部69、80外周,各端部分别与各弹簧承受部67、76抵接,可相对于各插棒62、63上下移动地支承,使第1插棒62和第2插棒63之间电气导通的构件。在螺旋弹簧64的两端部之间,支承着相互重叠的状态下的第1插棒62以及第2插棒63的结合部66、75。
[0129]螺旋弹簧64形成为中间部大直径,两端部小直径的形状。中间部的直径选定为第1插棒62的结合杆部69和将其夹入的两个第2插棒63的结合杆部80构成的截面不与其抵接的大小(参照图9),中间部是作为伸缩的螺旋弹簧起作用的部分。中间部的外径设定为比第1插棒62及第2插棒63的最大宽度尺寸稍大。螺旋弹簧64的小直径的两端部构成紧贴小径部84。紧贴小径部84的内径设定为比与第1插棒62的结合杆部69和将其夹入的两个第2插棒63的结合杆部80形成的截面外接的外接圆的直径稍小。
[0130]重视信号波形的电触头20,是在使各接触片68、77反向,使结合部66、75相互重叠的状态下通过螺旋弹簧64使一个第1插棒62和两个第2插棒63形成一体,在各弹簧承受部67、76的位置上卡住螺旋弹簧64,使第1插棒62和第2插棒63不能相互离开而且能够滑动地组装起来的部件。
[0131]下面对第1实施形态的电触头200的构成进行说明。图1、图14?图19分别为表示第1实施形态的电触头200整体或构成要素的立体图或投影图。
[0132]第1实施形态的电触头200具有两个插棒263、以及一个兼作插棒的螺旋弹簧201。
[0133]第1实施形态的电触头200的两个插棒263是与重视信号波形的电触头20的两个第2插棒63同一或同样的构件。因此插棒263的说明省略(参照图12)。第1实施形态的电触头200的插棒263与重视信号波形的电触头20的第2插棒63为同一插棒的情况下,第1实施形态的电触头200与重视信号波形的电触头20的零件可以通用,能够降低成本。
[0134]在下面的说明中,作为对插棒263的各部的符号,米用比第2插棒63的对应的部分的符号大200的符号,确定插棒263各部分的要素。
[0135]兼作插棒的螺旋弹簧201,是用一个这种构件同时发挥重视信号波形的电触头20的第1插棒62和螺旋弹簧64的作用的构件。
[0136]兼作插棒的螺旋弹簧201具有插棒部262和螺旋弹簧部264。
[0137]0087
[0138]插棒部262是发挥与重视信号波形的电触头20的第1插棒62相同的作用的部分。插棒部262是用于与第1实施形态的电触头200接触的两个构件中的第1接触对象(使用于第1实施形态的电连接装置11的情况下是配线基板15的接触垫22)接触的部分,构成插棒部262的线材部分被设置于同一平面上。该平面可与设置重视信号波形的电触头20的第1插棒62的板材的平面对应。插棒部262具有结合部266和接触部268。
[0139]接触部268是与该电触头200的第1接触对象(配线基板15的接触垫22)接触实现电连接的部分。接触部268具有使从螺旋弹簧部264延续出来的线材沿着第1插棒62的接触片68的外形攀缘那样的形状,其形状与接触片68的外形大致一致。因此,也具备下侧支承肩部273,下侧支承肩部273卡在下侧外壳16的下侧承受部16B上,不需要接触部268,不从第1支承孔16A突出。接触部268的前端部的形状不限于图18所示的形状,也可以具有图20例示的其他形状。图20(A)表示以2个点连接的前端部的形状的例子,图20(B)表示直线状接触的前端部的形状的例子,图20 (C1)及图20(C2)表示从线材延长的平面延伸出一部分,使接触长度增大的前端部的形状的例子。
[0140]结合部266是在螺旋弹簧部264的内部空间内被两个插棒263挟持,将插棒部262与两个插棒263电连接的线材部分。构成结合部266的线材是从构成接触部268的线材延续而来的。被两个插棒263挟持着在上述平面上使线材直线状或曲线状延伸形成结合部266即可,线材描画的轨迹没有限定。图21表示结合部266的线材描画的轨迹的几个例子。图21 (A)表示从接触部268引出一点儿线材作为结合部266的例子。图21 (B)表示从接触部268向上方波浪状引出线材作为结合部266的例子。图21 (C)表示从接触部268向上方直线状引出线材作为结合部266的例子。像图21 (B)?图21 (C)所示那样的,在接触部268的上方确保某种程度的长度的结合部268的长度,选定为挟持结合部266的插棒263的结合杆部280的长度以下。
[0141]螺旋弹簧部264是支承两个插棒263
当前第4页1 2 3 4 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