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极管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056833阅读:488来源:国知局
二极管组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二极管,更具体的说,它涉及一种二极管组件。
【背景技术】
[0002]二极管又称晶体二极管,简称二极管(d1de),它只往一个方向传送电流的电子零件。它是一种具有1个零件号接合的2个端子的器件,具有按照外加电压的方向,使电流流动或不流动的性质。目前市场上的二极管一般包括本体和设置在本体两端的引脚,现有二极管的引脚为插针式金属裸线,安装时将二极管的引脚插入印刷电路板或接线端子中,用焊接的方式将它与电路中的导线相连接。随着太阳能技术的发展,二极管的容量和体积越来越大,引脚也越来越粗。这样的二极管如需折弯的话就必须要施加较大的力,容易损坏二极管内部结构,导致二极管损坏失效,另外,在接线端子板上进行导线间的连接时,不易控制焊接温度,若温度过高,则会导致烧坏端子板,还会出现热应力,导致二极管失效;若温度太低,造成虚焊或焊接不牢固,通电后电阻大,功率损耗大。
[0003]申请号为200920234753.3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太阳能专业二极管,其包括本体和两个引脚,引脚为金属裸线,两个引脚从本体的两端伸出,两个引脚远离本体端的接线端子均呈弯钩状。这种二极管虽然能够解决上述问题,但是这种二极管在生产包装的过程中,全部堆积在胶箱内的时候,各个二极管之间的引脚会相互勾住,导致不易分离,工人在拿取每个二极管的时候还要特地的将每个二极管进行分离,如果用力过大还会造成引脚变形甚至折断。
【实用新型内容】
[0004]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二极管组件,能够避免相邻的二极管互相钩挂。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二极管组件,包括具有相同结构的第一二极管和第二二极管,所述第一二极管包括第一本体和第一引脚,所述第二二极管包括第二本体和第二引脚,所述第一引脚的末端为呈弯钩状设置的第一接线端,所述第二引脚的末端为呈弯钩状设置的第二接线端,所述第一接线端的末端与第二接线端的末端连接,所述第一接线端与第二接线端的连接处设有折断槽。
[0006]较佳的,所述折断槽为设置在所述第一接线端与第二接线端的连接处侧面的单侧槽。
[0007]较佳的,所述折断槽为对称设置在所述第一接线端与第二接线端的连接处两侧的双侧槽。
[0008]较佳的,所述折断槽为设置在所述第一接线端与第二接线端的连接处周壁的环切槽。
[0009]较佳的,所述折断槽的深度为所述第一接线端或第二接线端的直径的一半。
[0010]较佳的,所述折断槽的深度为所述第一接线端或第二接线端的直径的四分之一。
[0011]本实用新型具有下述优点: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二极管与第二二极管的引脚均是呈钩形设置的,所以,能够方便其与电路中的导线连接,并且第一二极管与第二二极管的引脚的端部是相互连接的,所以第一二极管与第二二极管连接形成环状,那么,钩状的引脚也就消失了,当二极管堆放在一起时,相邻的二极管不会相互钩挂。由于第一接线端与第二接线端的连接处设有折断槽,那么,当需要用到该二极管时,只要沿着折断槽将第一引脚与第二引脚折断,那么第一二极管与第二二极管就分离开来了,并且,第一二极管与第二二极管的钩形引脚也就恢复原状了,以达到与导线连接方便的效果。
【附图说明】
[0012]图1为本实用新型二极管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13]图2为图1的局部剖视图A-A ;
[0014]图3为折断槽的剖视图A1-A1 ;
[0015]图4为折断槽的剖视图A2-A2。
[0016]图中:1、第一二极管;11、第一本体;12、第一引脚;13、第一接线端;2、第二二极管;21、第二本体;22、第二引脚;23、第二接线端;3、折断槽。
【具体实施方式】
[0017]参照附图所示,对本实用新型二极管组件进一步说明。
[0018]实施例:一种二极管组件,包括具有相同结构的第一二极管1和第二二极管2,两个二极管连接在一起形成组件。其中,第一二极管1包括第一本体11和第一引脚12,第二二极管2包括第二本体21和第二引脚22,第一引脚12的末端为呈弯钩状设置的第一接线端13,第二引脚22的末端为呈弯钩状设置的第二接线端23,第一接线端13的末端与第二接线端23的末端连接,第一接线端13与第二接线端23的连接处设有折断槽3。由于第一二极管1与第二二极管2的引脚均是呈钩形设置的,所以,能够方便其与电路中的导线连接,并且第一二极管1与第二二极管2的引脚的端部是相互连接的,所以第一二极管1与第二二极管2连接形成环状,那么,钩状的引脚也就消失了,当二极管堆放在一起时,相邻的二极管不会相互钩挂。由于第一接线端13与第二接线端23的连接处设有折断槽3,那么,当需要用到该二极管时,只要沿着折断槽3将第一引脚12与第二引脚22折断,那么第一二极管1与第二二极管2就分离开来了,并且,第一二极管1与第二二极管2的钩形引脚也就恢复原状了,以达到与导线连接方便的效果。
[0019]其中,折断槽3为设置在第一接线端13与第二接线端23的连接处侧面的单侧槽。可以是设置在第一接线端13与第二接线端23的连接处的内侧,或者是设置在第一接线端13与第二接线端23的连接处的外侧。而该折断槽3设置在第一二极管1与第二二极管2围成的环状所在的平面的两侧时最佳,这样,当需要将第一二极管1与第二二极管2分离时,左手和右手的大拇指与食指分别捏住第一二极管1与第二二极管2,然后向上或向下掰动,则很容易使第一二极管1与第二二极管2分离。该折断槽3的深度为第一接线端13或第二接线端23的直径的一半,这样槽深不至于过小,能够保证第一接线端13与第二接线端23能够被很轻松的折断;并且槽深不至于过大,避免将第一接线端13与第二接线端23误断。
[0020]或者,折断槽3为对称设置在第一接线端13与第二接线端23的连接处两侧的双侧槽,同时设置在第一二极管1与第二二极管2围成的环状所在的平面的两侧,这样更加方便第一接线端13与第二接线端23的折断,当人的左手和右手的大拇指与食指分别捏住第一二极管1与第二二极管2,然后向上以及向下掰动若干次,则很容易使第一接线端13与第二接线端23折断,进而使第一二极管1与第二二极管2分离。该折断槽3的深度为第一接线端13或第二接线端23的直径的四分之一,那么两侧的槽深相加即为真正的槽深,总的槽深为第一接线端13或第二接线端23的直径一半,所以能够达到更好的折断效果。
[0021]或者,折断槽3为设置在第一接线端13与第二接线端23的连接处周壁的环切槽,这样能够360度无死角的对第一接线端13与第二接线端23的连接处进行折断,进而使得第一接线端13与第二接线端23的连接处更加容易折断。该折断槽3的深度为第一接线端13或第二接线端23的直径的四分之一,那么环形的槽深相加即为真正的槽深,为第一接线端13或第二接线端23的直径的一半,所以能够达到更好的折断效果。
[0022]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主权项】
1.一种二极管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具有相同结构的第一二极管和第二二极管,所述第一二极管包括第一本体和第一引脚,所述第二二极管包括第二本体和第二引脚,所述第一引脚的末端为呈弯钩状设置的第一接线端,所述第二引脚的末端为呈弯钩状设置的第二接线端,所述第一接线端的末端与第二接线端的末端连接,所述第一接线端与第二接线端的连接处设有折断槽。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极管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折断槽为设置在所述第一接线端与第二接线端的连接处侧面的单侧槽。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极管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折断槽为对称设置在所述第一接线端与第二接线端的连接处两侧的双侧槽。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极管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折断槽为设置在所述第一接线端与第二接线端的连接处周壁的环切槽。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二极管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折断槽的深度为所述第一接线端或第二接线端的直径的一半。6.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二极管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折断槽的深度为所述第一接线端或第二接线端的直径的四分之一。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二极管组件,其技术方案要点是:包括具有相同结构的第一二极管和第二二极管,所述第一二极管包括第一本体和第一引脚,所述第二二极管包括第二本体和第二引脚,所述第一引脚的末端为呈弯钩状设置的第一接线端,所述第二引脚的末端为呈弯钩状设置的第二接线端,所述第一接线端的末端与第二接线端的末端连接,所述第一接线端与第二接线端的连接处设有折断槽。本实用新型解决了现有的二极管在堆放时容易相互钩挂的问题。
【IPC分类】H01L29/861, H01L23/48
【公开号】CN204966505
【申请号】CN201520663275
【发明人】叶惠东
【申请人】苏州高新区华成电子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6年1月13日
【申请日】2015年8月29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