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离子电池及其卷绕式电芯结构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10300360阅读:来源:国知局
相对应的区域均未有极性涂层300,从而减小了卷绕式电芯结构10中正极耳130及负极耳230所在区域的厚度,在提升空间利用率的同时又将极耳区域厚度降到最小,很好的解决了以往电芯结构极耳区最厚的问题,减小了卷绕式电芯结构10不同位置的厚度差,使卷绕式电芯结构10的整体厚度更加均匀,并且提升了卷绕式电芯结构10的能量密度,进而能够提高电池的能量。
[0036]请再次参阅图2,在正极片100中,极性涂层300设置在正集流体110表面形成正极单面敷料段150及正极双面敷料段170。
[0037]具体在本实施例中,正极单面敷料段150包括第一正极单面敷料段152及第二正极单面敷料段154。第一正极单面敷料段152与第二正极单面敷料段154相间隔。正极双面敷料段170设置于正集流体110靠近正极耳130的一端,并与正极耳130相间隔。第一正极单面敷料段152与正极双面敷料段170相连接。第一正极单面敷料段152及第二正极单面敷料段154分别位于正集流体110的两个侧面上。
[0038]在卷绕成卷绕式电芯结构10时,负极耳230被第一正极单面敷料段152与第二正极单面敷料段154间的部分正集流体110包裹,且正集流体110包裹负极耳230的侧面未设置极性涂层300,以减小负极耳230处的厚度,提高了空间利用率。
[0039]请再次参阅图3,在负极片200中,极性涂层300设置在负集流体210表面形成负极单面敷料段250及负极双面敷料段270。
[0040]具体在本实施例中,负极双面敷料段270包括第一负极双面敷料段272及第二负极双面敷料段274。第一负极双面敷料段272与第二负极双面敷料段274相间隔。第一负极双面敷料段272设置于负集流体210靠近负极耳230的一端,并与负极耳230相间隔。第二负极双面敷料段274设置于负集流体210的另一端,第一负极双面敷料段272与第二负极双面敷料段274通过负极单面敷料段250相连接。
[0041 ]在卷绕成卷绕式电芯结构10时,正极耳130被第一负极双面敷料段272与第二负极双面敷料段274间的部分负集流体210包裹,且负集流体210包裹正极耳130的侧面的未设置极性涂层300,以减小正极耳130处的厚度,提高了空间利用率。
[0042]具体的,正极耳130在卷绕式电芯结构10的厚度方向上与四层极性涂层300相层叠。负极耳230在卷绕式电芯结构10的厚度方向上与四层极性涂层300相层叠,以使正极耳130处于负极耳230处的厚度基本一致。并且,卷绕式电芯结构10中部在厚度方向上有六层极性涂层300相层叠,其厚度与正极耳130处及负极耳230处的厚度较为接近,使卷绕式电芯结构10的整体厚度较为均匀。
[0043]可以理解,卷绕式电芯结构10的正极耳130、负极耳230及中部区域不限于上述结构,其极性涂层300的层叠数可根据实际情况而改变。
[0044]此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实施例的锂离子电池(图未示)。该锂离子电池包括上述的卷绕式电芯结构10。
[0045]上述锂离子电池及其卷绕式电芯结构10中,由于负极片200与正极耳130所相对应的区域及正极片100与负极耳230相对应的区域均未有极性涂层300,从而减小了卷绕式电芯结构10中正极耳130及负极耳230所在区域的厚度,在提升空间利用率的同时又将极耳区域厚度降到最小,很好的解决了以往电芯结构极耳区最厚的问题,减小了卷绕式电芯结构10不同位置的厚度差,使卷绕式电芯结构10的整体厚度更加均匀,并且提升了卷绕式电芯结构10的能量密度,进而能够提高电池的能量。
[0046]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0047]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主权项】
1.一种卷绕式电芯结构,包括: 正极片,包括带状的正集流体及正极耳,所述正极耳设置于所述正集流体的端部; 负极片,包括带状的负集流体及负极耳,所述负极耳设置于所述负集流体的端部;及 隔膜,与所述正极片及所述负极片相互卷绕,且所述隔膜位于所述正极片与所述负极片之间; 其特征在于,所述正集流体的两个表面中与所述负极片相邻的表面包括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所述正集流体的第一区域非正对所述负极耳并设有极性涂层,所述正集流体的第二区域正对所述负极耳并未设有极性涂层;所述负集流体的两个表面中与所述正极片相邻的表面也包括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所述负集流体的第一区域非正对所述正极耳并设有极性涂层,所述负集流体的第二区域正对所述正极耳并未设有极性涂层。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卷绕式电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极性涂层设置在所述正集流体表面形成正极单面敷料段及正极双面敷料段。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卷绕式电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单面敷料段包括第一正极单面敷料段及第二正极单面敷料段,所述第一正极单面敷料段与所述第二正极单面敷料段相间隔,所述负极耳被所述第一正极单面敷料段与所述第二正极单面敷料段间的部分所述正集流体包裹,且所述正集流体包裹所述负极耳的侧面未设置所述极性涂层。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卷绕式电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双面敷料段设置于所述正集流体靠近所述正极耳的一端,并与所述正极耳相间隔,所述第一正极单面敷料段与所述正极双面敷料段相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卷绕式电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正极单面敷料段及所述第二正极单面敷料段分别位于所述正集流体的两个侧面上。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卷绕式电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极性涂层设置在所述负集流体表面形成负极单面敷料段及负极双面敷料段。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卷绕式电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负极双面敷料段包括第一负极双面敷料段及第二负极双面敷料段,所述第一负极双面敷料段与所述第二负极双面敷料段相间隔,所述正极耳被所述第一负极双面敷料段与所述第二负极双面敷料段间的部分所述负集流体包裹,且所述负集流体包裹所述正极耳的侧面的未设置所述极性涂层。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卷绕式电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负极双面敷料段设置于所述负集流体靠近所述负极耳的一端,并与所述负极耳相间隔,所述第二负极双面敷料段设置于所述负集流体的另一端,所述第一负极双面敷料段与所述第二负极双面敷料段通过所述负极单面敷料段相连接。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卷绕式电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耳在所述卷绕式电芯结构的厚度方向上与四层所述极性涂层相层叠,所述负极耳在所述卷绕式电芯结构的厚度方向上与四层所述极性涂层相层叠,所述卷绕式电芯结构中部在厚度方向上有六层所述极性涂层相层叠。10.—种锂离子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卷绕式电芯结构。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卷绕式电芯结构,包括:正极片,包括带状的正集流体及正极耳,正极耳设置于正集流体的端部;负极片,包括带状的负集流体及负极耳,负极耳设置于负集流体的端部;及隔膜,与正极片及负极片相互卷绕,且隔膜位于正极片与负极片之间;正集流体的两个表面中与负极片相邻的表面包括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正集流体的第一区域非正对负极耳并设有极性涂层,正集流体的第二区域正对负极耳并未设有极性涂层;负集流体的两个表面中与正极片相邻的表面也包括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负集流体的第一区域非正对正极耳并设有极性涂层,负集流体的第二区域正对正极耳并未设有极性涂层。同时还提供一种使用上述卷绕式电芯结构的锂离子电池。
【IPC分类】H01M10/0525, H01M10/0587, H01M2/26
【公开号】CN205211872
【申请号】CN201521010801
【发明人】薛伍曹, 王理, 余成平
【申请人】惠州Tcl金能电池有限公司, 惠州泰科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6年5月4日
【申请日】2015年12月7日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