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转子式马达及其爪极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434406阅读:16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内转子式马达及其爪极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关于一种马达,尤其是一种具有易于启动及可防止启动死点功能的内转子 式马达及其爪极件。
背景技术
请参照图1所示,为现有《外转子式马达》的立体分解图,现有外转子式马达8大 致包含一基座81、一定子82及一转子83。该基座81设有一轴管811 ;该定子82包含数个 爪极片821及一线圈组822,该数个爪极片821相互堆叠为一体,该线圈组822卷绕于各该 爪极片821的预定部位;该转子83可旋转地结合于该基座81的轴管811。借此,该定子82 用以驱动该转子83旋转工作。又,如中国台湾公告第M342688号《马达定子》新型专利案、公开第200603514号 《马达结构》发明专利案、公告第1276281号《马达定子结构》发明专利案、公告第IM4817 号《直流电动机》等,分别揭示有各种不同结构的《外转子式马达》;简言之,上述各种《外转 子式马达》大致利用特殊结构的定子以形成不均磁力,进而达到启动偏位的作用,使得各该 《外转子式马达》皆具有易于启动及可防止启动死点的功能。一般而言,目前市面上的各种现有马达结构除上述所揭示的《外转子式马达》夕卜, 另还有一种《内转子式马达》;当分析两种不同类型的马达结构特性时,《外转子式马达》相 较于《内转子式马达》仍具有旋转稳定性较差及转速较低等问题,由于现今电子产品已普遍 朝向高速、功能整合与微型化趋势等方向研发设计,因此,《外转子式马达》并无法完全满足 部分电子产品的散热需求,导致《内转子式马达》的应用日益广泛。举例而言,如中国台湾公开第20074似90号《风扇及其内转子马达》发明专利案, 揭示一种内转子式马达。请参照图2所示,该现有内转子式马达9大致包含一壳体91、一 定子结构92、一转子结构93、一驱动装置94及一叶轮95。该壳体91由一第一壳体911及 一第二壳体912所组成,且该第一壳体911及一第二壳体912内部各设置一轴承913 ;该定 子结构92具有一导磁元件921 ;该转子结构93具有一转轴931及一磁性元件932,该转轴 931穿设至该壳体91内部并枢接该二轴承913,另可供该磁性元件932穿套结合于该转轴 931且对应该导磁元件921 ;该驱动装置94电性连接该导磁元件921 ;该叶轮95连结该转 轴931且位于该壳体91外部。借此,该驱动装置94可控制该导磁元件921的电流方向,以 便驱动该转子结构93及叶轮95旋转工作。然而,上述现有内转子式马达9的导磁元件921仅可驱动该转子结构93旋转,并 未提供易于启动及可防止启动死点等;因此,虽然内转子式马达相较于外转子式马达普遍 具有旋转稳定性较佳及转速较高等优点,可是,由于现有内转子式马达9在实际使用时,并 无法有效改善如启动控制不良及无法有效防止启动死点等诸多问题,仍有加以改良的必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乃针对上述《内转子式马达》存在有启动控制不良及无法防止启动死 点等问题进行改良,以提供一种具有易于启动及可防止启动死点的功能的内转子式马达及 其爪极件。为达到前述发明目的,本发明所运用的技术内容如下一种内转子式马达,包含一外壳、一转轴、一爪极件及一线圈组。该转轴能够旋转 地结合该外壳,该转轴结合具有感磁面的一永久磁铁,该永久磁铁位于该外壳的内部;该爪 极件结合于该外壳内部,该爪极件包含能够相互结合的一第一环体及一第二环体,该第一 环体及第二环体皆具有一内环面,该内环面设有数个延伸段,各该延伸段分别连接一极片, 该极片的轴向延伸方向的两相对侧缘分别为一第一侧缘及一第二侧缘,该极片的一侧为朝 向该内环面的一卷线面,另一侧为一磁极面,该极片的卷线面与该内环面之间形成一绕线 空间,该极片的磁极面朝向该永久磁铁的感磁面,该磁极面与该感磁面之间形成一气隙,且 该极片分别形成邻近该第一侧缘的一扩径部及邻近该第二侧缘的一缩径部,以形成不等间 距的该气隙;该线圈组设置于该爪极件的绕线空间,该线圈组卷绕于该爪极件的卷线面。一种内转子式马达,包含一外壳、一转轴、一爪极件及一线圈组。该转轴能够旋转 地结合该外壳,该转轴结合具有感磁面的一永久磁铁,该永久磁铁位于该外壳的内部;该爪 极件结合于该外壳内部,该爪极件包含能够相互结合的一第一环体及一第二环体,该第一 环体及第二环体皆具有一内环面,该内环面设有数个延伸段,各该延伸段分别连接一极片, 该极片的轴向延伸方向的两相对侧缘分别为一第一侧缘及一第二侧缘,该极片的一侧为朝 向该内环面的一卷线面,另一侧为一磁极面,该极片的卷线面与该内环面之间形成一绕线 空间,该极片的磁极面朝向该永久磁铁的感磁面,该磁极面与该感磁面之间形成一气隙,且 该第一环体的一端设有一第一结合部,该第二环体的一端设有一第二结合部,该第一环体 的第一结合部及该第二环体的第二结合部相互结合,该爪极件的第一环体及第二环体分别 界定轴向延伸于各该磁极面的一基准线,该第一环体的极片与该延伸段相互连接的一侧具 有一端缘,该第二环体的极片与该延伸段相互连接的一侧具有一端缘,该基准线通过该第 一环体的极片及该第二环体的极片的端缘的中心,该基准线将各该磁极面皆区分为一第一 磁极面及一第二磁极面,该第一磁极面位于该第一侧缘及该基准线之间,该第二磁极面位 于该第二侧缘及该基准线之间,该第一磁极面的面积与该第二磁极面的面积不同;该线圈 组设置于该爪极件的绕线空间,该线圈组卷绕于该爪极件的卷线面。


图1 现有外转子式马达的立体分解图。图2 现有内转子式马达的组合剖视图。图3 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内转子式马达的立体分解图。图4 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内转子式马达的组合剖视图。图5 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内转子式马达的局部组合剖视图。图6 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内转子式马达的爪极片另一实施方式的局部组合剖视 图。图7 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内转子式马达的爪极片又一实施方式的局部组合剖视
6图。[OOl8] 图8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内转子式马达的立体分解图。[OOl9] 图9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内转子式马达的组合剖视图。
图lo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内转子式马达的爪极片的立体外观图。
图11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内转子式马达的爪极片的立体外观图。
图12本发明内转子式马达结合扇叶构成散热风扇的使用状态参考图。
图13本发明内转子式马达结合扇轮构成散热风扇的使用状态参考图。
1外壳11壳体1 1 1穿孔1 12,-}厂口
12封闭件13轴承2转轴21 7gj久磁铁
21 1感磁面3爪极件3a第一环体3b第二环体
31内环[]‘313延伸段32极片32a,扩径部
32b缩径部32 1第一侧缘322第二侧缘323卷线面
324磁极面33绕线空阳]34第一结合部35内环面
351延伸段36极片36a,扩径部36b缩径部
36 1第一侧缘362第二侧缘363卷线面364磁极面
37绕线空间38第二结合部 391缺角392 部
30套环4线圈组4l绕线架41 1之位柱
42线圈5爪极件5a第一环体5b第二环体
51内环[]‘511延伸段52极片521第一侧缘
522第二侧缘523卷线面524磁极[]‘524a第一磁极面
524b第二磁极[]‘525端缘53绕线空乍J54第一结合部
55内环[]‘551延伸段56极片561第一侧缘
562第二侧缘563卷线[]‘564 5极[]‘564a第一磁极面
564b第二磁极[]‘565端缘57绕线空乍J58第二结合部
591切边592~J]Z立6爪极件6a第一环体
6b第二环体6l内环[]‘611延伸段62极片
62a,扩径部62b缩径部62 1第一侧缘622第二侧缘
623卷线[]‘624 5极[]‘624a,第一磁极[]‘ 624b第二磁极面
625端缘63绕线空乍r]64第一结合部65~sq面
651延伸段66极片66a,扩径部66b缩径部
66 1第一侧缘662第二侧缘663卷线[]‘664 5极面
664a,第一磁极[]‘664b第二磁极[]‘665端缘67绕线空间
68第二结合部 691切边692~i立7l扇叶
72扇轮.T3 王接件74扇框’741/X.风口
742出风口8外转子式马达 8l基座811轴管
82 主子821爪极片822线圈~ff83转子
9内转子式马达 9l壳体91 1第一壳体912第二壳体
913轴承92 主子结构921导磁元件93转子结构
931转轴 932磁性元件 94驱动装置 95叶轮
具体实施例方式为让本发明的上述及其他目的、特征及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本发明的较 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请参照图3、4及5所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内转子式马达包含一外壳1、一转轴 2、一爪极件3及一线圈组4。该外壳1为一中空壳体;该转轴2可旋转地结合该外壳1 ;该 爪极件3结合于该外壳1内部并与该转轴2相对;该线圈组4卷绕于该爪极件3的预定部 位;借此,该线圈组4通电后可使该爪极件3产生磁场,以便驱动该转轴2旋转工作。该外壳1主要功能为用以供该爪极件3结合,以及供该转轴2枢接,因此,该外壳1 可为任何能够达到上述目的的结构设计;于本实施例中,该外壳1由一壳体11及一封闭件 12所组成,该壳体11的相对二端分别形成一穿孔111及一开口 112,该封闭件12结合于该 开口 112;又,该壳体11内部另设置数个轴承13 (也可仅设置一个轴承13),其中一轴承13 可结合于该穿孔111的一侧,另一轴承13可结合于该封闭件12。该转轴2经由该穿孔111枢接结合该数个轴承13,使得该转轴2可旋转地结合该 外壳1 ;该转轴2的一端可穿伸于该外壳1的外部,且该转轴2另结合具有感磁面211的一 永久磁铁21,该永久磁铁21位于该外壳1的内部。该爪极件3结合于该外壳1内部,且该爪极件3包含一第一环体3a及一第二环体 3b。其中该第一环体3a具有一内环面31,该内环面31设有数个延伸段311,各该延伸段 311分别连接一极片32,该极片32的轴向延伸方向的两相对侧缘分别为一第一侧缘321及 一第二侧缘322,且各该极片32也分别具有朝向该内环面31的一卷线面323,以及朝向该 第一环体3a中心的一磁极面324,该卷线面323及该磁极面3 位于该第一侧缘321及该 第二侧缘322之间;另外,该卷线面323与该内环面31之间形成一绕线空间33,该第一环 体3a的一端设有一第一结合部34。该第二环体北具有一内环面35,该内环面35设有数个延伸段351,各该延伸段 351分别连接一极片36,该极片36的轴向延伸方向的两相对侧缘分别为一第一侧缘361及 一第二侧缘362,且各该极片36也分别具有朝向该内环面35的一卷线面363,以及朝向该 第二环体北中心的一磁极面364,该卷线面363及该磁极面364位于该第一侧缘361及该 第二侧缘362之间;另外,该卷线面363与该内环面35之间形成一绕线空间37,该第二环 体北的一端设有一第二结合部38。该第一环体3a的第一结合部34及该第二环体北的第二结合部38可相互结合固 定,以便组成该爪极件3,其中该第一结合部34及该第二结合部38可为任何能够相互结合 的设计,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揭示该第一结合部34及该第二结合部38分别为能够相互对 应结合的平面。当该第一环体3a及该第二环体北相互组装后,如图5所示,该第二环体北 的数个极片36位于该第一环体3a的数个极片32之间,使各该极片32、36彼此之间具有间 距且呈环状排列于该爪极件3的内侧;又,当组装完成的爪极件3结合于该外壳1内部时, 各该极片32、36的磁极面324、364与该永久磁铁21的感磁面211之间形成一气隙G。更详言之,请再参照图5所示,在该爪极件3的极片32、36的径向截面上,各该极片32、36皆分别形成有邻近该第一侧缘321、361的一扩径部32a、36a,以及邻近该第二侧 缘322、362的一缩径部32b、36b,其中所谓扩径部32a、36a及缩径部32b、36b为相对形成不 同大小的径向截面即可,例如仅在该第一侧缘321、361形成扩径设计时,该第二侧缘322、 362相对该第一侧缘321、361即为较小径向截面,或者,仅在该第二侧缘322、362形成缩径 设计时,该第一侧缘321、361相对该第二侧缘322、362即为较大径向截面;借此,该扩径部 32a、36a与该永久磁铁21之间的气隙距离,小于该缩径部32b、36b与该永久磁铁21之间的 气隙距离,以便形成不等间距的气隙G。又,本发明爪极件3用以形成该扩径部32a、36a及 该缩径部32b、36b的方式,大致可区分为以下数种(仅为较佳实施方式,其他属于相同技术 概念的实施方式仍应涵盖于本发明)其一、如图5所示,以该爪极件3自该第一侧缘321、361朝向该第二侧缘322、362 的方向为基准,令该极片32、36的径向截面面积逐渐减少;借此,以形成该扩径部32a、36a 及该缩径部32b、36b。其二、如图6所示,该爪极件3的极片32、36于该第二侧缘322、362形成一缺角 391,利用该缺角391的设计,可使该极片32、36邻近该第二侧缘322、362的径向截面面积 小于邻近该第一侧缘321、361的径向截面面积;因此,可借由更为简易的加工方式,以形成 该扩径部32a、36a及该缩径部32b、36b。其三、如图7所示,该爪极件3的磁极面324、364形成一凸部392,该凸部392邻近 该第一侧缘321、361,利用该凸部392的设计,可使该极片32、36邻近该第一侧缘321、361 的径向截面面积大于邻近该第二侧缘322、362的径向截面面积;借此,可利用该凸部392有 效强化该极片32、36的结构强度,并兼可形成该扩径部32a、36a及该缩径部32b、36b。该线圈组4可设置于该爪极件3的绕线空间33、37,且该线圈组4卷绕于该爪极件 3的卷线面323、363 ;如图所示的实施例,该线圈组4具有一绕线架41,以供一线圈42卷绕 于该绕线架41的外周面,该绕线架41的一端较佳设有数个定位柱411,各该定位柱411可 供该线圈42于绕线过程中进行定位,以方便绕线作业的进行;或者,该线圈组4也可省略该 绕线架41,而直接将该线圈42卷绕于该爪极件3的卷线面323、363。借由前揭的结构特征,本发明第一实施例内转子式马达的主要特点在于利用在 该爪极件3的极片32、36的扩径部32a、36a及缩径部32b、36b设计,可使该磁极面324、364 与该永久磁铁21的感磁面211之间形成不等间距气隙G ;借此,当该线圈组4通电时,使得 位于该爪极片3的扩径部32a、36a的气隙G的磁阻,与位于该缩径部32b、36b的气隙G的 磁阻形成不对称状态,以便形成不均磁力,进而达到启动偏位作用,使得本发明内转子式马 达具有易于启动及防止启动死点的功效。请参照图8、9及10所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内转子式马达包含一外壳1、一转轴 2、一爪极件5及一线圈组4。其中该外壳1、转轴2及线圈组4与前述第一实施例所揭示的 结构特征相同,容不赘述。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爪极件5包含一第一环体如及一第二环体恥。该第一环体 5a及第二环体恥与第一实施例的第一环体3a及第二环体北相同的结构特征包含有内环 面51、55 ;延伸段511、551 ;极片52、56 ;第一侧缘521、561 ;第二侧缘522、562 ;卷线面523、 563 ;磁极面524、564 ;绕线空间53、57 ;第一结合部M ;第二结合部58。另外,该第一结合 部M及该第二结合部58也可为任何能够相互结合的设计,如图9所示,本实施例揭示该第一结合部M及该第二结合部58为可相互对应结合的阶梯面。更详言之,第二实施例的爪极件5与第一实施例的爪极件3的差异仅在于如图 10所示,该爪极件5的第一环体fe及第二环体恥分别界定轴向延伸于该磁极面524、564 的一基准线L,该第一环体fe的极片52与该延伸段511相互连接的一侧具有一端缘525, 该第二环体恥的极片56与该延伸段551相互连接的一侧也具有一端缘565,该基准线L通 过该端缘525、565的中心,该基准线L可将该磁极面524、564区分为一第一磁极面52如、 564a及一第二磁极面524b、564b,该第一磁极面52乜、56乜位于该第一侧缘521、561及该 基准线L之间,该第二磁极面524b、564b位于该第二侧缘522、562及该基准线L之间,其中 该第一磁极面52如、56 的面积与该第二磁极面524b、564b的面积不同。举例而言,本实施 例揭示在该爪极件5的轴向上,该极片52、56于该第二侧缘522、562形成一切边591、592, 借由该第二侧缘522、562所形成的切边591、592设计,即可使该第一磁极面52^、564a的 面积大于该第二磁极面524b、564b的面积。另外,如在该磁极面524b、564b形成切角(未 绘示)或其他同样可使该第一磁极面52如、56如的面积与该第二磁极面524b、564b的面积 呈不对称的实施方式仍应涵盖于本发明中。借由前揭的结构特征,本发明第二实施例内转子式马达的主要特点在于当该线 圈组4通电时,由于该爪极件5的该第一磁极面52^、564a的面积与该第二磁极面524b、 564b的面积为不对称设计,因此,该极片52、56在靠近该第一侧缘521、561及第二侧缘 522、562所形成的磁阻也不对称,故同样可达到如同第一实施例所述的启动偏位作用,使得 本发明内转子式马达具有易于启动及防止启动死点的功效。请参照图11所示,揭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爪极件6,该爪极件6同样可结合前述 第一及第二实施例的外壳1、转轴2及线圈组4,以构成本发明的内转子式马达。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爪极件6包含一第一环体6a及一第二环体6b。该第一环体 6a及第二环体6b与第一及第二实施例的第一环体3a、fe及第二环体北、恥相同的结构特 征包含有内环面61,65 ;延伸段611,651 ;极片62,66 ;第一侧缘621,661 ;第二侧缘622、 662 ;卷线面623,663 ;磁极面624,664 ;端缘625,665 ;绕线空间63,67 ;第一结合部64 ;第 二结合部68。另外,该第一结合部64及该第二结合部68也可为任何能够相互结合的设计, 如图11所示,本实施例揭示该第一结合部64及该第二结合部68为可相互对应结合的斜面。更详言之,第三实施例的爪极件6与第一及第二实施例的爪极件3、5的差异在于 该爪极件6同时结合第一及第二实施例的爪极件3、5的结构特征,主要在该爪极件6的极 片62、66的径向截面上,分别形成邻近该第一侧缘621、661的一扩径部62a、66a,以及邻近 该第二侧缘622、662的一缩径部62b、66b ;另再于该极片62、66的第二侧缘622、662形成 一切边691、692,以便将该磁极面624、664区分成不同面积的第一磁极面62如、66如及第 二磁极面624b、664b ;借此,由于本实施例的爪极片6同时结合第一及第二实施例的爪极片 3、5的结构特征,因此,本实施例的内转子式马达可提供更佳的易于启动及防止启动死点的 功效。本发明内转子式马达另可应用于散热风扇结构。举例而言,请参照图12所示,该 转轴2裸露于该外壳1外部的一端可结合一扇叶71,以构成一散热风扇;或者,请参照图13 所示,该转轴2裸露于该外壳1外部的一端可结合一扇轮72,且该外壳1可借由数个连接件 73 (如肋条或静叶)外接一扇框74,以形成具有一入风口 741及一出风口 742的散热风扇。
10借此,该散热风扇可装设于各式电子装置或电子仪器,以达到预定的散热作用。又,本发明各实施例的内转子式马达的爪极件3、5、6的第一环体3a、5a、6a及第二 环体!3b、5b、6b也可利用“套环”提供更佳的定位效果。请参照图14所示,以第一实施例的 爪极件3提出说明,该爪极件3另可包含一套环30,该第一环体3a及第二环体北结合于该 套环30内(较佳可利用紧配合方式结合),以利用该套环30定位该第一环体3a及第二环 体北;借此,该线圈组4同样可设置于该爪极件3的绕线空间33、37 (线圈组4未绘示),并 辅助固定该第一环体3a及第二环体3b,以达到更佳的定位作用。另外,利用该套环30用以 固定该第一环体3a及该第二环体北的设计,该第一环体3a的第一结合部34与该第二环 体北的第二结合部38实质上也可不相互接触;再者,该套环30也可直接以内转子式马达 的外壳1取代,也即直接令该第一环体3a与该第二环体北可紧配合固定于该外壳1的内 部。综上所述,本发明内转子式马达借由各实施例的爪极件3、5、6结构设计,确可用 以解决现有内转子式马达存在有启动控制不良及无法防止启动死点等问题,以提升内转子 式马达的运转效率。
权利要求
1.一种内转子式马达,其特征在于包含一个外壳;一个转轴,能够旋转地结合该外壳,该转轴结合一个具有感磁面的永久磁铁,该永久磁 铁位于该外壳的内部;一个爪极件,结合于该外壳内部,该爪极件包含一个第一环体及一个第二环体,该第一 环体及第二环体皆具有一个内环面,该内环面设有数个延伸段,各该延伸段分别连接一个 极片,该极片的轴向延伸方向的两相对侧缘分别为一个第一侧缘及一个第二侧缘,该极片 的一侧为朝向该内环面的一个卷线面,另一侧为一个磁极面,该极片的卷线面与该内环面 之间形成绕线空间,该极片的磁极面朝向该永久磁铁的感磁面,该磁极面与该感磁面之间 形成气隙,且该极片分别形成邻近该第一侧缘的一个扩径部及邻近该第二侧缘的一个缩径 部,以形成不等间距的该气隙;及一个线圈组,设置于该爪极件的绕线空间,该线圈组卷绕于该爪极件的卷线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转子式马达,其特征在于,该极片的径向截面面积由该第 一侧缘朝向该第二侧缘的方向逐渐减少。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转子式马达,其特征在于,该爪极件的极片于该第二侧缘 形成一个缺角。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转子式马达,其特征在于,该爪极件的磁极面形成一个凸 部,该凸部邻近该第一侧缘。
5.根据权利要求1、2、3或4所述的内转子式马达,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环体的一端设有 一个第一结合部,该第二环体的一端设有一个第二结合部,该第一环体的第一结合部及该 第二环体的第二结合部相互固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内转子式马达,其特征在于,该爪极件的第一环体及第二环 体分别界定轴向延伸于各该磁极面的一个基准线,该第一环体的极片与该延伸段相互连接 的一侧具有一个端缘,该第二环体的极片与该延伸段相互连接的一侧具有一个端缘,该基 准线通过该第一环体的极片及该第二环体的极片的端缘的中心,该基准线将各该磁极面皆 区分为一个第一磁极面及一个第二磁极面,该第一磁极面位于该第一侧缘及该基准线之 间,该第二磁极面位于该第二侧缘及该基准线之间,该第一磁极面的面积与该第二磁极面 的面积不同。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内转子式马达,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环体的第一结合部及该 第二环体的第二结合部分别为能够相互对应结合的平面、阶梯面及斜面的其中一种。
8.根据权利要求1、2、3或4所述的内转子式马达,其特征在于,该外壳由一个壳体及一 个封闭件所组成,该壳体的相对二端分别形成一个穿孔及一个开口,该封闭件结合于该开 口,该壳体内部另设置至少一个轴承,该转轴穿伸该穿孔枢接结合该至少一个轴承。
9.根据权利要求1、2、3或4所述的内转子式马达,其特征在于,该爪极件另包含一个套 环,该第一环体及第二环体结合于该套环内。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内转子式马达,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环体与该第二环体不相 互接触。
11.一种内转子式马达,其特征在于包含一个外壳;一个转轴,能够旋转地结合该外壳,该转轴结合一个具有感磁面的永久磁铁,该永久磁 铁位于该外壳的内部;一个爪极件,结合于该外壳内部,该爪极件包含一个第一环体及一个第二环体,该第一 环体及第二环体皆具有一个内环面,该内环面设有数个延伸段,各该延伸段分别连接一个 极片,该极片的轴向延伸方向的两相对侧缘分别为一个第一侧缘及一个第二侧缘,该极片 的一侧为朝向该内环面的一个卷线面,另一侧为一个磁极面,该极片的卷线面与该内环面 之间形成绕线空间,该极片的磁极面朝向该永久磁铁的感磁面,该磁极面与该感磁面之间 形成气隙,且该第一环体的一端设有一个第一结合部,该第二环体的一端设有一个第二结 合部,该第一环体的第一结合部及该第二环体的第二结合部相互结合,该爪极件的第一环 体及第二环体分别界定轴向延伸于各该磁极面的一个基准线,该第一环体的极片与该延伸 段相互连接的一侧具有一个端缘,该第二环体的极片与该延伸段相互连接的一侧具有一个 端缘,该基准线通过该第一环体的极片及该第二环体的极片的端缘的中心,该基准线将各 该磁极面皆区分为一个第一磁极面及一个第二磁极面,该第一磁极面位于该第一侧缘及该 基准线之间,该第二磁极面位于该第二侧缘及该基准线之间,该第一磁极面的面积与该第 二磁极面的面积不同;及一个线圈组,设置于该爪极件的绕线空间,该线圈组卷绕于该爪极件的卷线面。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内转子式马达,其特征在于,各该极片的第二侧缘形成一 个切边或各该磁极面形成切角,使该第一磁极面的面积大于该第二磁极面的面积。
13.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内转子式马达,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环体的第一结 合部及该第二环体的第二结合部分别为能够相互对应结合的平面、阶梯面及斜面的其中一 种。
14.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内转子式马达,其特征在于,该外壳由一个壳体及一 个封闭件所组成,该壳体的相对二端分别形成一个穿孔及一个开口,该封闭件结合于该开 口,该壳体内部另设置至少一个轴承,该转轴穿伸该穿孔枢接结合该至少一个轴承。
15.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内转子式马达,其特征在于,该爪极件另包含一个套 环,该第一环体及第二环体结合于该套环内。
16.一种内转子式马达的爪极件,其特征在于,其包含一个第一环体及一个第二环体, 该第一环体及第二环体皆具有一个内环面,该内环面设有数个延伸段,各该延伸段分别连 接一个极片,该极片的轴向延伸方向的两相对侧缘分别为一个第一侧缘及一个第二侧缘, 该极片的一侧为朝向该内环面的一个卷线面,另一侧为一个磁极面,该卷线面与该内环面 之间形成绕线空间,该极片分别形成邻近该第一侧缘的一个扩径部及邻近该第二侧缘的一 个缩径部。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内转子式马达的爪极件,其特征在于,该极片的径向截面 面积由该第一侧缘朝向该第二侧缘的方向逐渐减少。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内转子式马达的爪极件,其特征在于,该爪极件的极片于 该第二侧缘形成一个缺角。
19.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内转子式马达的爪极件,其特征在于,该爪极件的磁极面 形成一个凸部,该凸部邻近该第一侧缘。
20.根据权利要求16、17、18或19所述的内转子式马达的爪极件,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环体的一端设有一个第一结合部,该第二环体的一端设有一个第二结合部,该第一环体的 第一结合部及该第二环体的第二结合部相互固定。
21.根据权利要求16、17、18或19所述的内转子式马达的爪极件,其特征在于,该爪极 件另包含一个套环,该第一环体及第二环体结合于该套环内。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内转子式马达的爪极件,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环体与该第 二环体为不相互接触。
23.一种内转子式马达的爪极件,其特征在于,其包含一个第一环体及一个第二环体, 该第一环体及第二环体皆具有一个内环面,该内环面设有数个延伸段,各该延伸段分别连 接一个极片,该极片的轴向延伸方向的两相对侧缘分别为一个第一侧缘及一个第二侧缘, 该极片的一侧为朝向该内环面的一个卷线面,另一侧为一个磁极面,该卷线面与该内环面 之间形成一个绕线空间,且该第一环体的一端设有一个第一结合部,该第二环体的一端设 有一个第二结合部,该第一环体的第一结合部及该第二环体的第二结合部相互结合,该爪 极件的第一环体及第二环体分别界定轴向延伸于各该磁极面的一个基准线,该第一环体的 极片与该延伸段相互连接的一侧具有一个端缘,该第二环体的极片与该延伸段相互连接的 一侧具有一个端缘,该基准线通过该第一环体的极片及该第二环体的极片的端缘的中心, 该基准线将各该磁极面皆区分为一个第一磁极面及一个第二磁极面,该第一磁极面位于该 第一侧缘及该基准线之间,该第二磁极面位于该第二侧缘及该基准线之间,该第一磁极面 的面积与该第二磁极面的面积不同。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内转子式马达的爪极件,其特征在于,各该极片的第二侧 缘形成一个切边或各该磁极面形成切角,使该第一磁极面的面积大于该第二磁极面的面 积。
25.根据权利要求23或24所述的内转子式马达的爪极件,其特征在于,该爪极件另包 含一个套环,该第一环体及第二环体结合于该套环内。
全文摘要
一种内转子式马达及其爪极件,包含一外壳、一转轴、一爪极件及一线圈组。该转轴可旋转地结合该外壳,该转轴结合具有感磁面的一永久磁铁;该爪极件包含能够相互结合的一第一环体及一第二环体,该第一环体及第二环体内侧分别设置数个极片,各该极片分别具有相对的一第一侧缘及一第二侧缘,该第一侧缘及该第二侧缘之间形成一磁极面,该磁极面朝向该永久磁铁的感磁面,该磁极面与该感磁面之间形成一气隙;其中,各该极片分别形成邻近该第一侧缘的一扩径部及邻近该第二侧缘的一缩径部;或可将该磁极面区分不同面积的一第一磁极面及一第二磁极面;以达到易于启动及可防止启动死点的功能。
文档编号H02K1/14GK102148554SQ20101010742
公开日2011年8月10日 申请日期2010年2月9日 优先权日2010年2月9日
发明者刘嘉峻, 尹佐国, 洪银树 申请人:建准电机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