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线束的护线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329365阅读:15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用于线束的护线环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布设在车辆中的线束的护线环,具体地,本发明涉及ー种即使在从通孔的周缘凸出的翻边部的凸出量和曲率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也能够确保密封性能的护线环,其中,护线环通过该通孔接合在车体面板中。
背景技术
线束经过车体面板中的通孔而被布线,该车体面板分隔暴露至水的区域和车辆中的乘客室。由橡胶或弾性体构成的护线环被安装在线束上,并且与通孔的内周接合从而保护乘客室使其不会进水。在许多情况下,车体面板中的将护线环附接至其上的较大通孔设置有翻边部孔,其具有从通孔H的周缘凸出至ー侧的翻边部B,如图6 (A)所示。在车体面板P中的通孔H是这样的翻边部孔的情况下,被插入通孔H并且与通孔H接合的护线环100具有环状车体接合凹部112和密封唇113,如图6 (A)和(B)所示,车体接合凹部112设置在从小直径筒部110延伸的扩径筒部111的大直径侧的外周中,其中线束101通过该小直径筒部110被紧密地附接和插入,密封唇113设置在车体接合凹部112的底面112a中。车体接合凹部112的底面112a介于倾斜壁115的侧壁112b与前端厚部116的侧壁112c之间。为了使护线环100附接至通孔H,通过车体面板P的通孔H将护线环100的小直径筒部110插入;限定车体接合凹部112的底壁112a的倾斜壁115被压缩并变形从而将通孔H的翻边部B放置到车体接合凹部112中;并且密封唇113被挤压抵靠翻边部B的内周表面。密封唇113被挤压抵靠翻边部B的点被称为密封点SP。在翻边部B从这种类型的通孔H的周缘凸出的情况下,翻边部的高度(凸出量)变 化,并且从通孔H的周缘起的半径也变化。因此,需要考虑到翻边部的高度差异和变化、半径的曲率以及通孔的内径来设计护线环。另外,翻边部B的半径部分Br靠在密封唇113上,如图6 (C)所示,使得难以控制所需的密封压力。此外,由于难以考虑到翻边部B的凸出量的变化而确保大的重叠量,所以密封唇113相对较大。因此,护线环100与翻边部B的“接合量A”不够,很可能导致不足够的夹紧力。然而,在具有大的“接合量A”和倾斜壁115的大的凸出量的情况下,将护线环100插入到通孔H中的插入力増加。在日本专利特开公开号NO.H9-63385中公开了附接至具有翻边部B的通孔H的传统护线环。參照图7 (A)和(B),护线环200是两件式部件,其包括由例如橡胶的弾性材料构成的外部构件201和由树脂模制部件构成的内部构件202。从通孔H的周缘凸出的翻边部B的凸出端表面Ba被挤压抵靠外部构件201的孔端接触部201a,并且内部构件202的唇边挤压部202a被插入到外部构件201的孔端接触部201a中。另外,翻边部B被内部构件202从通孔的周缘挤压,并且因此被保持在外部构件201与内部构件202之间,从而保持密封性能。
专利文献日本专利特开公开号No. H9-6338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图7中所示的护线环是两件式部件,其包括由橡胶成形部件构成的外部构件和由树脂成形部件构成的内部构件。另外,外部构件和内部构件均具有复杂的形状,因此增加了组装工作和成本。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插入到具有翻边部的通孔中并与通孔接合的护线环,该护线环仅由橡胶或弾性体成形部件构成,具有简单的形状,并且即使在翻边部变化的情况下也能够确保防水性能。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 考虑到上述情况,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用于线束的护线环,该护线环从外部装配至布设在车辆中的线束,并且被安装至通孔,车体面板的翻边部从所述通孔凸出,所述护线环包括由橡胶和弾性体中的一种构成的一体成形件;和位于筒部的外周表面中的环状的车体接合凹部,线束通过所述筒部而插入。限定车体接合部的底面的两个侧表面之间的尺寸被设定为小于所述翻边部从通孔的周缘凸出的凸出尺寸,并且所述翻边部的凸出前端表面被楔入ー个侧表面中,并且被挤压为与该侧表面接触,从而作为密封点。优选地,在位于车体接合凹部的底面接触位置中的、两个侧表面之间的尺寸LI和车体面板与翻边部的前端之间的尺寸L2 (翻边部B的凸出高度)被设定为LI= (0.6至
O.9) XL2。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护线环中,翻边部的前端表面被楔入限定车体接合凹部的底面的两个侧表面中的ー个侧表面的内表面中,并且被挤压为与该内表面接触,因此翻边部的被接触的前端表面作为密封点。在车体接合凹部的底面中没有设置通常设置的凸出的密封唇。在翻边部的前端表面作为密封点的情况下,仅考虑翻边部的凸出量(高度)来设计车体接合凹部的相对侧壁之间的尺寸,而不会受到翻边部的半径的变化的影响,因此易于控制设计,并且实现稳定的防水性能。另外,与公开了两件式部件的专利文献I不同,护线环是一体成形件,因此降低了成本。优选地,车体接合凹部的ー个侧表面是垂直于护线环的轴向的垂直侧表面;与其相对的另ー个侧表面是具有朝向垂直侧表面倾斜的开ロ端的倾斜侧表面;垂直侧表面紧密地附接至围绕通孔的周缘的表面;并且作为翻边部的密封点的前端表面被挤压为与倾斜侧表面接触。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用于线束的护线环,该护线环从外部被装配至布设在车辆中的线束,并且被安装至通孔,车体面板的翻边部从所述通孔凸出,所述护线环包括由橡胶和弹性体中的一种构成的一体成形件;和位于筒部的外周表面中的环状的车体接合凹部,线束通过所述筒部被插入。车体接合凹部具有直线地或弧形地倾斜并且朝向限定底面的侧表面中的ー个侧表面凸出的倾斜底面部和弧形底面部中的ー个,并且翻边部的凸出前端表面被楔入倾斜底面部和弧形底面部中的ー个中,并且被挤压为与该底面部接触,从而作为密封点。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与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相似地,作为密封点的翻边部的凸出前端表面被挤压为与车体接合凹部的底面上的倾斜底面部或弧形底面部接触,从而作为密封点。在第二种护线环中,优选地,限定车体接合凹部的底面的两个侧壁是垂直于护线环的轴向的垂直侧壁,并且密封唇从垂直侧壁中的与倾斜底面部或弧形底面部的凸出侧接触的ー个垂直侧壁的外侧前端朝向另ー个垂直侧表面凸出。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和第二方面的护线环中,车体接合凹部需要具有上述形状,而其它部分的形状没有具体的限制。具体优选地,提供线束通过其紧密地附接并插入的小直径筒部,从小直径筒部延伸并且具有増加的直径的扩径筒部,以及位于扩径筒部的大直径侧上的环状车体接合凹 部。优选地,车体接合凹部设置在从小直径筒部开始增加直径的倾斜壁与位于大直径侧上的前端部分中的厚壁之间。有益效果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在被安装在车体面板中的、具有翻边部的通孔上的用于线束的护线环中,护线环的、被装配至翻边部的车体接合凹部的底面没有设置密封唇。代替地,翻边部的凸出前端表面被楔入并且被挤压抵靠车体接合凹部的侧壁,并且因此翻边部的前端表面作为密封点。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翻边部的凸出前端表面被楔入并且被压靠朝着车体接合凹部的ー个侧表面凸出的倾斜底面部或弧形底面部,因此翻边部的前端表面作为密封点。在翻边部的前端表面作为密封点的情况下,翻边部的凸出尺寸(高度)得以控制,而不会受到翻边部的半径变化的影响,因此便于护线环的设计,并且实现稳定的防水性能。


图I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护线环在被插入车体面板中的具有翻边部的通孔并且与该通孔接合的状态下的横截面图。图2是图I的护线环的主要部分的放大横截面图。图3 (A)是根据第二实施例的护线环的主要部分的放大横截面图。图3 (B)是与具有翻边部的通孔接合的护线环的主要部分的放大横截面图。图4是根据第二实施例的改进形式的护线环的主要部分的放大横截面图。图5是根据第三实施例的护线环的主要部分的放大横截面图。图6 (A)、图6 (B)、图6 (C)是ー种传统护线环的视图。图7 (A)、图7 (B)是另ー种传统护线环的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參照附图描述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护线环。图I和2均示出了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护线环。參照图1,护线环I被插入设置在分隔发动机舱(X)和乘客室(Y)的车体面板P中的、具有翻边部的通孔H,并且与该通孔H接合。具体地,从通孔H凸出的翻边部B被插入设置在护线环的外周表面中的环状车体接合凹部5,并且与其接合。护线环I是由橡胶或弾性体的弹性主体模制的单件式部件。在本实施例中,护线环I由EPDM构成。护线环I具有小直径筒部3、扩径筒部4、以及车体接合凹部5。线束2通过小直径筒部3而被紧密地附接并插入。扩径筒部4从小直径筒部3的一端増加其直径。环形的车体接合凹部5设置在扩径筒部4的大直径侧上。车体接合凹部5具有介于垂直侧壁11和倾斜侧壁12之间的底面10。倾斜侧壁12的外周侧朝向垂直侧壁11傾斜。密封唇13设置在倾斜侧壁12的一端上。车体接合凹部5设置在小直径筒部3的倾斜壁6与大直径侧上的端部的厚壁7之间。垂直侧壁11设置至倾斜壁6,并且倾斜侧壁12设置至厚壁7。
位于底面10的接触的位置处的、垂直侧壁11和倾斜侧壁12之间的尺寸LI被设定为小于车体面板P与翻边部B的端部之间的尺寸L2(翻边部B的凸出高度)。具体地,设定为 L1〈L2,并且优选地 LI= (O. 6-0. 9) XL2。环状底面10的外径Dl被设定为等于翻边部B的孔径(内径)D2。小直径筒部3被扩展工具(在附图中未示出)扩展,从而通过小直径筒部3和扩径筒部4来插入线束2,并且将护线环I从外部装配至线束2。然后通过线束2的外周表面将胶带T缠绕在小直径筒部3的外周表面周围,以固定护线环I。为了通过车体面板P中的通孔H将线束2插入并且将护线环I插入通孔H以使其与通孔H接合,首先将小直径筒部3插入到通孔H中;倾斜壁6被压缩和变形;然后位于通孔H的周缘上的翻边部B被设置到车体接合凹部5中,以用于接合。具体地,如图I所示,设置到车体接合凹部5中的翻边部B的内周表面与车体接合凹部5的底面10接触,并且位于通孔H的周缘上的车体面板P与垂直侧壁11接触。翻边部B的凸出前端表面Bp在倾斜侧壁12的后端部分(与底面10接触的部分)中被楔入倾斜侧壁12,并且被挤压为与该倾斜侧壁12接触。具体地,翻边部B的前端部分Bp与倾斜侧壁12之间的接触点是密封点SP。由于垂直侧壁11与倾斜侧壁12之间的尺寸LI被设定为小于翻边部B的凸出尺寸L2,所以翻边部B的前端表面Bp能够被牢固地楔入倾斜侧表面,并且被挤压为与该倾斜侧表面接触,从而实现稳定的防水性能。此外,护线环能够便于设计,而不会受到翻边部B的半径及其变化的影响。另外,与专利文献I中公开的两件式部件相反,护线环由橡胶或弾性体形成的单件式部件构成,因此被便宜地提供。图3 (A)和图3 (B)均示出了根据第二实施例的护线环1A。在护线环IA中,限定车体接合凹部5的底面的两个侧壁被平行地设置为垂直侧壁
11和 15。垂直侧壁11设置至倾斜壁6,垂直侧壁15设置至厚壁7。倾斜底面部20设置至车体接合凹部5的底面,倾斜底面部20从垂直侧壁11朝向另ー个垂直侧壁15直线地倾斜并且凸出。密封唇13从垂直侧壁15的外端朝向垂直侧壁11凸出。在第二实施例的护线环IA中,翻边部B的前端表面Bp被楔入倾斜底面部20,并且被挤压为与倾斜底面部20接触。车体面板P的ー个表面与垂直侧壁11接触,并且另ー个表面被垂直侧壁15的密封唇13压配。在第二实施例的护线环中,即使在翻边部B的凸出量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其前端表面Bp也会被牢固地楔入倾斜底面部20的任意位置,并且被挤压为与倾斜底面部20接触,从而作为密封点SP,因此确保稳定的防水性能。图4示出了根据第二实施例的改进例的护线环1B。
代替倾斜底面部,护线环IB具有在车体接合凹部5的底面中朝向垂直侧壁15凸出的弧形底面部30。因此,即使在弧形底面部30的情况下,翻边部B的前端表面Bp也能够被楔入弧形底面部30,并且被挤压为与弧形底面部30接触,并且翻边部B的前端表面Bp能够作为密封点SP。图5示出了根据第三实施例的护线环1C。在作为第一实施例和第二实施例的组合的护线环IC中,车体接合凹部5的两个相对侧壁11和17之间的尺寸小于翻边部B的凸出量,并且朝向侧壁17凸出的倾斜底面部20设置至底面。根据上述构造,即使在凸出长度在公差范围内变化的情况下,翻边部B也能够被楔入侧壁17或倾斜底面部20,并且被挤压为与侧壁17或倾斜底面部20接触,因此实现稳定的防水性能。附图标记列表I :护线环2 :线束3 :小直径筒部4 :扩径筒部5 :车体接合凹部10 :底面11 :垂直侧面12 :倾斜侧面20 :倾斜底面部30 :弧形底面部P :车体面板H :通孔B :翻边部Bp :翻边部前端表面SP :密封点
权利要求
1.一种用于线束的护线环,所述护线环从外部装配至布设在车辆中的线束,并且被安装至通孔,车体面板的翻边部从所述通孔凸出,所述护线环包括 由橡胶和弹性体中的一种制成的一体成形件;和 环状的车体接合凹部,所述车体接合凹部位于供所述线束插入的筒部的外周表面中,其中 限定所述车体接合部的底面的两个侧表面之间的尺寸被设定为小于所述翻边部从所述通孔的周缘凸出的凸出尺寸,所述翻边部的凸出前端表面被楔入所述侧表面中的ー个侧表面中,并且被挤压为与所述ー个侧表面相接触,从而作为密封点。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用于线束的护线环,其中,位于所述车体接合凹部的底面接 触位置处的、所述两个侧表面之间的尺寸(LI)和所述车体面板与所述翻边部的前端之间的尺寸(L2)(所述翻边部B的凸出高度)被设定为LI= (0.6-0.9) XL2。
3.根据权利要求I和2中的一项所述的用于线束的护线环,其中, 所述车体接合凹部的侧表面中的ー个侧表面是垂直于所述护线环的轴向的垂直侧表面,与所述ー个侧表面相对的另ー个侧表面是具有开ロ端的倾斜侧表面,所述开ロ端朝向所述垂直侧表面倾斜,并且 所述垂直侧表面紧密地附接至围绕所述通孔的周缘的表面,并且作为所述翻边部的密封点的所述前端表面被挤压为与所述倾斜侧表面相接触。
4.一种用于线束的护线环,所述护线环从外部装配至布设在车辆中的所述线束,并且被安装至通孔,车体面板的翻边部从所述通孔凸出,所述护线环包括 由橡胶和弹性体中的一种制成的一体成形件;和 环状的车体接合凹部,所述车体接合凹部位于供所述线束插入的筒部的外周表面中,其中, 所述车体接合凹部具有倾斜底面部和弧形底面部中的ー个,所述倾斜底面部和弧形底面部朝着限定所述底面的侧表面中的ー个侧表面直线地或弧形地倾斜并且凸出,并且 所述翻边部的凸出前端表面被楔入所述倾斜底面部和所述弧形底面部中的ー个底面部中,并且被挤压为与该底面部相接触,从而作为密封点。
全文摘要
稳定了护线环的防水性能,所述护线环被插入具有车身面板的、具有翻边部的穿孔,并且被锁定在该穿孔中。所述护线环仅由利用橡胶或弹性体模制而成的一体成形件构成,并且在供线束插入的筒状部的外周面上设置有圆形车身闩锁凹部,其中,通过从外部被装配至车辆的线束来使得所述护线环安装至车辆的线束上,并且所述护线环用于待被安装到车身面板的穿孔中的线束,所述穿孔具有从穿孔凸出的翻边部。车身闩锁凹部的夹住车身闩锁凹部的底面的两个侧面之间的尺寸被设定为小于从穿孔的周缘凸出的翻边部的凸出尺寸,并且翻边部的凸出前端面被挤压抵靠一个侧面以便插入其中,使得该点作为密封点。
文档编号H02G3/22GK102844949SQ20108006574
公开日2012年12月26日 申请日期2010年11月17日 优先权日2010年3月31日
发明者奥原崇, 坂田勉 申请人: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