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机驱动式发电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450377阅读:29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发动机驱动式发电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尤其涉及一种框架式变频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可实现发电及电焊输出,其中由发动机驱动的发电机、电气单元及操作面板被设置在单独的壳体内。
背景技术
变频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与传统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相比较具有很多优点,特别是其体积可以更小巧,但由于增加了逆变器等电气元件,设计时需要考虑这些电气元件的散热问题,否则,这些电气元件可能因为温度过高而导致发电机不能正常工作。为解决逆变器等电气元件的散热问题,授权公告号为CN201225193Y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变频输出的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其逆变器放置在发动机风扇的下游,冷风经分流孔直接吹向逆变器进行冷却,无专门的冷却风道,其冷却效果有限。申请公布号为CN102035303A的中国专利提出了另一种解决方案,同样是利用发动机的冷却风扇,在进气端设置了一个逆变器的冷却夹腔,并用一软管与发动机的冷却风道相连通,这样的方式虽然可能达到逆变器冷却的效果,却增大了发动机冷却风扇进气端长度,使其进气阻力增大,减小冷却风道的总进风量,从而可能影响发动机及其驱动的发电机的冷却效果而使其不能正常工作。同时,前述两件专利所公开的变频发电机其输出仅考虑提供电源目的,所以其增加的电气元件主要为逆变器,而本实用新型同时兼具提供电源输出及电焊输出,需要冷却的电气元件较前述两件专利所公开的方案涉及的电气元件更多,体积更大,如果采取现有的技术设计,其变频、电焊涉及的电气元件冷却效果或整机的正常运行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能有效解决电气单元散热问题的发动机驱动式发电机。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发动机驱动式发电机,其构成为将发动机和由该发动机驱动的发电机支撑在机架上,其第一特征在于,发电机的转子上设有电机风扇;机架被构成为周围开放的框架型机架;在该机架上设有箱形壳体;壳体的前端收纳有操作面板并具有第一进气口,中部收纳有电气单元,壳体的后端与发电机相对应的壳壁部位连续向壳体内部凹陷而成为发电机容纳空间,在该空间底部设有过渡进气口 ;发电机及电机风扇被间隙地放置在发电机容纳空间中,该空间的开放端与发电机之间的间隙形成为第一排气口 ;这样,在壳体与发电机之间限定出第一冷却风通路。本实用新型在第一特征的基础上,第二特征在于,在发动机和发电机之间还设有隔风罩;所述隔风罩为大致平底立壁的碗形,其包括罩周壁部及罩底壁部,罩周壁部有间隙地环绕覆盖在所述发电机的转子的后端外周缘上,罩周壁部的前端与所述转子之间的间隙形成为第二进气口。这样,所述隔风罩与发电机、发电机容纳空间之间形成第二冷却风通路。[0006]本实用新型在第一或第二特征的基础上,第三特征在于,在机架空间内,在发动机上装设有油箱、消声器及空滤器;发动机与发电机相连一侧的相对侧上设有被该发动机驱动的动力风扇及覆盖动力风扇周缘并将冷却风导向发动机的汽缸头的导风罩,在导风罩上设第三进气口 ;在汽缸头上设有挡风板,该挡风板与导风罩相连并将冷却风导向汽缸头以实现对汽缸头的冷却,在所述挡风板末端所覆盖的汽缸头上的通道口形成为第三排气口 ; 这样,在导风罩、挡风板与发动机箱体及汽缸头之间形成第三冷却风通路。本实用新型在第一特征的基础上,第四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箱体和箱盖;该箱体包括一体成形的上壁部、下壁部、左壁部、右壁部、后壁部及后壁部上形成的发电机容纳空间;该箱体的形状为大致长方体;所述发电机容纳空间为箱体的后壁部对应于发电机的位置而连续向箱体内部凹陷而成的与后壁部连为一体的纵向放置的桶状空间,过渡进气口为圆形孔并开设在该容纳空间底部的箱体后壁上;在机架上设有可拆装的前框,该前框可嵌入地设在箱体的前端成为其骨架,箱体通过该骨架被安装在机架上;在箱盖的中上部开设有安装所述操作面板的面板窗,第一进气口为百叶窗式,被设置在所述箱盖的下部;箱盖经与箱体扣合后,再单独被固定在前框上。本实用新型在第四特征的基础上,第五特征在于,在箱盖的顶部还开设有用于安装提手并与之相配合的提手孔;提手为大致方桶形以容纳手指用力,被固定在前框上。本实用新型在第一、第二、第四或第五中任一特征的基础上,第六特征在于,电气单元被竖直地安装在所述前框的空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特征,箱形壳体与发电机之间构成第一冷却风通路,而包括变频用的电气元件及电焊用的电气元件所构成的电气单元、控制电气单元的操作面板, 以及发电机的表面,均处于第一冷却风通路中,可以有效实现冷却降温目的。同时,由此冷却风通路排出的风的温度仍然较低,进而从其环形排出口吹向相对的发动机,可一定程度上带走发动机箱体、油箱、汽缸头、消声器等表面的热量,增加发动机的散热效果。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特征,隔风罩与发电机、发电机容纳空间之间形成了第二冷却风通路,电机风扇在运转时,其吸风一侧即发电机容纳空间的底部靠近过渡进气口的区域会产生一个负压区,因而外部空气在负压的作用下,一方面通过过渡进气口大量流入负压区;另一方面也通过第二进气口进入隔风罩与发电机之间形成的空隙空间,再穿过发电机转子的内部空隙及定转子之间的空隙进入负压区被电机风扇向外吹出,如此往复,不断带走相应发电机的内部表面积聚的热量,从而能有效增加发电机的冷却效果。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特征,油箱被直接装在发电机上并处于机架的空间之内, 一定程度上可节省发电机的整体高度空间,可减少相应机架配置,从而减轻整机重量,实现发电机的小型化、轻量化;发动机配置有独立的第三冷却风通路,可有效保证发动机本身的散热问题。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四特征,不仅保证了发动机驱动式发电机的良好外观,也解决了壳体的成型制造问题,箱体与箱盖均可分别一次性由轻质的聚丙烯(PP)或其他树脂注塑成型,重量轻;同时,也能较容易地实现整个壳体的安装及整个发动机驱动式发电机的操控;过渡进气口开为圆孔,一定程度上可减轻电机风扇的吸风阻力,使电机风扇运行更为平稳。箱盖经与箱体扣合后再被固定在前框上,可进一步保证箱盖的牢固安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五特征,提手能实现搬运时从发动机驱动式发电机的前端提供一个着力点。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六特征,电气单元被竖直横向的安装在前框空间内,可在前后方向上节约整机空间而减少整机的长度;同时,将电气单元安装在前框上而不是另设支架进行安装,一定程度上可减少部件并使整机轻量化。

下面将根据附图仅以实施例的方式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附图如下。图I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发动机驱动式发电机的立体图。图2是图I中拆出壳体后的发动机驱动式发电机的立体图。图3是图I的发动机驱动式发电机的分解立体图。图4是图I的发动机驱动式发电机的剖视图。图5是图3中机架的立体图。图6是图2中前框及电气单元的分解立体图。图7是图3中机架和壳体的装配剖视图。图8是图7中A部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9是图7中B部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10是图3中箱体的立体图。图11是图3中箱体由前向后看的正视图。图12是图3中箱盖的立体图。图13是图3中箱盖由前向后看的正视图。图14是图3中发动机的局部及发电机的分解立体图。图15是图14中隔风罩由前向后看的正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全部说明中,“前”、“后”、“左”、“右”均以附图I中所标明的方向为准。在图I 图3中,本实用新型的发动机驱动式发电机具有机架3 ;在该机架3的下部被弹性地支撑的发动机I和发电机2的组装体;以机架3的前框33为嵌装骨架并与前框33 —起安装在机架3上的壳体4 ;用于控制发动机I和发电机2输出的电气单兀9 ;以及用于控制电气单元9的操作面板8。如图2、图3及图5所示,机架3构成为包括由钢管一体弯成底框34和竖立的后框35 ;可拆装地竖直安在底框34的前端的前框33 ;以及可拆装地水平安在后框35及前框 33上部的机架梁32。这样,机架3构成为使周围开放的框架型。如图3、图5所示,底框34与后框35连为一体,如从正后方或是正上方看,后框35 或底框34的形状均为长方形(图中为立体表示)。底框34包括一体相连的底框左水平构件34a、底框右水平构件34b、底框前水平构件34c,在底框34左、右两侧的底框左、右水平构件34a、34b之间连有多个横向构件31、31…,以支撑发动机I、发电机2、前框33及壳体4。 后框35包括与底框34的左、右水平构件34a、34b的后端一体竖直相连的后框左、右垂直构件35c、35b,及后框上部构件35a,后框左、右垂直构件35c、35b与后框上部构件35a同样一体相连。如图5 图6所示,前框33如从正前方看大致为长方形(图中为立体表示),其宽度基本与机架3的宽度一致,其高度基本与发动机I的高度一致。前框33由薄铁板冲压翻边折转连为一体,其上、下、左、右四侧分别为前框上部33a、前框底部33b、前框左部33c及前框右部33d,每侧均为平板状;在前框上部33a与前框左部33c及前框右部33d相交的部位设有过渡倒角连接部即前框倒角部33f,该前框倒角部33f为45度平面形倒角,当然也可以是圆弧形R倒角;前框底部33b左右侧部各设有焊接有螺帽的安装孔219。这样,可以保证前框33与底框34的横向构件31之间稳定连接,不致发生前后倾倒;而冲压后翻边,实际上起到了加强筋作用,能保证前框33的强度;在前框上部两侧设置前框倒角部33f,主要是与壳体4配合安装增加安装的稳固性并增加壳体4的外观美感。同时,为进一步保证前框33的前后方向的稳定性,在其左右两侧部即前框左部33c及前框右部33d的后侧,在前框左、右部33c、33d的下末端与前框底部33b相交处纵向各焊接一块与前框底部33b保持水平的支撑板(图中未标注),再从该支撑板末端向前框左、右部33c、33d后侧的大致中部焊接一斜向支撑板(图中未标注),从而在左右两侧对前框33形成三角形支撑33e、33e,三角形支撑33e中水平支撑板的末端设有焊接有螺帽的安装孔324。通过螺栓326、326、326、 326及相应的横向构件31上的孔325、325、325、325及前框底部33b上的孔219、219及三角形支撑33e上的孔324、324,前框33即可牢固地固定在机架3的横向构件31、31上。如图3、图5所示,机架梁32构成为,其主体为梁水平部32a,梁水平部32a的前端向下垂直折弯形成梁垂直部32b,梁垂直部32b末端焊接有梁前端安装件32c ;此外,其构件还包括一个单独的梁后端安装件32d,其实际为一个T型的上下两片可夹持住钢管的构件 (图中未详细示出)。通过梁前端安装件32c上的孔406、406、406、406及与之对应的位于前框上部33a上的孔327、327、327、327,机架梁32的前端可用螺栓328安装在前框33上; 通过梁后端安装件32d通过螺栓329及其上的孔341,梁水平部32a的后端被夹持固定在后框上部构件35a上。在图3、图5中,在上述横向构件31、31…中靠后的两个横向构件31、31的左右侧上各装设有一对减震座7、7,左右侧每对减震座7、7通过安装板71、71连为一体。其中,两对减震座7、7通过螺栓74与横向构件31、31相连;安装板71、71又通过螺栓75被分别安装在每对减震座7、7上;安装板71、71通过螺栓72、发动机上的安装孔73与发动机相连接。 这样,发动机I及发电机2的组装体被纵向弹性地支撑在机架3上。如图I 图3所示,油箱11与消声器12、空滤器13 —起被布置在发动机I上并位于机架3的空间内同时处于机架梁32的下方,三者的顶面基本在同一个平面,这个平面大致构成发动机I的高度。如图3、图4所示,发动机I与发电机2相连一侧的相对侧,即发动机I的后侧的曲轴16上设有被所述发动机I驱动的动力风扇15 ;—个能将动力风扇15所产生的冷却风导向发动机I的汽缸头17的、覆盖住所述动力风扇15周缘的导风罩14,被安装在发动机I 的后侧的发动机箱体19上,导风罩14上另安装有手启动部件(图中未示出),在手启动部件上开设有进气口即图中示出的第三进气口 45,第三进气口 45为多组条形槽;在导风罩14 所引导的冷却风在导风罩14上的出口(图中未示出)处,连接有挡风板18继续导引冷却
7风;挡风板18主要覆盖在汽缸头17的下侧及前侧散热片之间的通道上方(图中未示出), 并在挡风板18末端所覆盖的汽缸头17上的通道口处形成冷却风的排出口即图中的第三排气口 48,该第三排气口 48位于汽缸头17前侧的大致中部位置。这样,由第三进气口 45被动力风扇15吸入的冷风,沿导风罩14所限定的空间导向由挡风板18所限定的与汽缸头17 上散热片共同组成的过风通道(图中未示出),并从第三排气口 48排出,再继续吹向消声器12等发动机I上的部件,进而带走它们的热量,从而形成发动机I中独立的冷却风通路即第三冷却风通路50,实现发动机的有效冷却。如图2、图3及图14所示,发电机2构成为包括连接座25、定子23、转子24及电机风扇22,此外,在发动机I和发电机2之间,还设有隔风罩21。定子23通过螺栓231被固定在连接座25对应的螺纹孔中(图中未标注);连接座25上设有安装到发动机I上的孔251、251、251、251,隔风罩的底部即罩底壁21b上对应设置有孔211、211、211、211,通过螺栓252及发动机I上对应的螺纹孔101,连接座25与隔风罩21 —起被安装到发动机I前侧的曲轴箱箱壁上。电机风扇22通过螺栓241对应安装在转子24的前端端壁;通过螺栓 242、转子安装孔243,转子24及与之相连的电机风扇22被锥度连接在发动机I的曲轴16 的一端。如图1、图3、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发动机驱动式发电机还包括装设在机架3上的一个箱形壳体4,所述壳体4构成为包括箱体41和箱盖42。如图4、图7、图10及图11所示,箱体41的形状为大致长方体,是用轻质的聚丙烯 (PP)或其他树脂一体注塑成型,其构成包括上壁部411、下壁部412、左壁部413、右壁部 414、后壁部415及后壁部415对应于发电机2的位置连续向箱体41的内部(也即向前) 凹陷形成的一个纵向放置的桶状的发电机容纳空间40。该发电机容纳空间40,包括周壁部 416 (即“桶壁)及底壁部417 (即”桶底部”),其周壁部416及底壁部417,从实质意义上说,该空间40的整个壁部也构成后壁部415的一部分。该发电机容纳空间40的整体形状为圆柱形,在其底壁部417上开设有圆形的过渡进气口 44,过渡进气口 44被设置为其孔直径小于电机风扇22的直径,而发电机2及与之相连的电机风扇22则被设置为间隙地容纳在该发电机容纳空间40中。如图10所示,在箱体41的各侧壁内侧,均设有加强筋419以增加箱体41的强度; 在箱体41的下壁部412上开设有四个与前框33的前框底部33b及三角形支撑33e上的安装孔219、324(如图6)相对应的孔404 ;在箱体41的上壁部411上开设有四个与前框33 的前框上部33a的安装孔327 (如图6)相对应的孔405 ;箱体41的上壁部411与左、右壁部413、414相交的部位,为45度平面形倒角(当然也可以是圆弧形R倒角)连接部即箱体倒角部33h,并与机架3的前框33上的前框倒角部33f相对对应。如图11所示,在箱体41 的后壁部415的右侧中上部,还开设有过线孔402及安装孔403。过线孔402主要作用是使发动机I及发电机2引出的导线等通过该孔与壳体4内的电气单元9或操作面板8相连; 安装孔403则用于安装箱体41右后侧上部的装饰板前端安装板361 (如图3);在本实施例中,在箱体41的后壁部415的左侧上面与消声器12相对应的位置也连续地向箱体41的内部凹陷成一个长方体的后壁部凹部401 (也可见图10),以避免箱体41与消声器12接触。在图8 图9及图10 图11中,箱体41的前侧开口端端部周缘设有凹槽409,以便与箱盖42配合连接。[0046]如图3 图4、图7及图12 图13所示,箱盖42的中上部能够收纳操作发动机I 和发电机2的操作面板8。操作面板8被安装在箱盖42上的面板窗421中,其操作面面向外侧,操作面板的元器件一面面向内侧。由此,箱盖42内形成一个收纳操作面板8的面板容纳空间20,该面板容纳空间20与箱体41的内部空间一起形成壳体4的箱形空间,相应地,面板容纳空间20也就成为壳体4的前端空间;面板窗421为一个矩形的内沉式开口,开口四角设有安装孔(图中未标注),操作面板8被安装在面板窗421后应使操作面板8上的按纽大致不露出整个面板的前端面。在箱盖42的下部,设有百叶窗422以形成百叶窗式第一进气口 43 ;在箱盖42的顶部,还开设有用于安装提手423并与之相配合的提手孔424 ; 提手423为大致方桶形以容纳手指用力,其前端部有凸缘(图中未示出)紧贴住提手孔424 的周缘相应部位,且提手423的底部设有两个安装孔(图中未示出),以将其安装在机架3 的前框33上。另外,在箱盖42的四角,设有四个安装用沉孔425,以便将箱盖42安装到机架3的前框33上。在图8 图9及图12 图13,箱盖42的后端端部周缘设有与箱体41上凹槽409 相对应的凸缘部426。如图I、图3及图7 图9所示,当凸缘部426与凹槽409扣合后,箱体41与箱盖42即形成为整个壳体4。从正前方看,壳体4包括箱体41、箱盖42的宽度与所述机架3的宽度大体一致,其高度与发动机I的高度大体一致(在本实施例中,发动机I 的高度大体与油箱11、消声器12、空滤器13的顶面所在高度基本一致)。这样能够保证整机的外观良好、比例协调。如图2 图4及图6所示,机架3的前框33上安装有电气单元9。在本实施例中, 电气单元9主要包括逆变器91和线圈组93等电气控制元件。这些电气元件组成的电气单元9被采取竖直横向的方式安装在前框33的空间内,目的就是节约整机前后方向的空间, 减少其长度。如图6所示,逆变器91被竖直横向地安装在侧置U形电气单元支架92的内侧空间中,线圈组93由于其宽度不大且安装空间富裕被平放地安装在电气单元支架92的外侧上方。而整个电气单元支架92,其右侧通过其上设置的支架右侧安装板921与对应于前框33中前框右部33d的内侧设置的电气单元右安装板337并通过螺栓(图中未示出) 固定在前框33的右侧;其左侧则通过设置于U形电气单元支架92的两个末端的螺纹孔922 对应于前框33中前框左部33c上的孔322并通过两个螺栓323进行固定。这样,整个电气单元9就大致被以最节省整机长度空间的方式被固定在前框33的空间内。如图3 图4及图7 图9所示,机架3的前框33被设置为以嵌入的方式刚好装入壳体4中的箱体41的前端部,以使箱盖42在安装时,箱盖42的后端面大致与前框33的前侧安装面靠近。其中,前框上部33a上的安装孔327与箱体41的上壁部411上的安装孔 405 (如图10)同轴对应;而前框底部33b和三角形支撑33e上的安装孔219、324(如图6) 则与箱体41的下壁部412上的安装孔404(如图10)同轴对应。这样,前框33及其相连的三角形支撑33e即成为箱体41的骨架被嵌入在箱体41的前端部。在安装箱体41时,如图3所示,先将前框33及其相连的三角形支撑33e嵌入箱体 41的前端并对准相应箱体41和前框33的安装孔,通过底框34中横向构件31上设置的四个对应孔325及螺栓326,箱体41的下壁部412被底框34及前框33 (连同与其相连的三角形支撑)夹装在机架3上。在前框34的上部,机架梁32的后端被梁后端安装件32d夹装在后框3的上部中间部位,机架梁32的前端通过对应设置在梁前端安装件32c上的孔406及设置在前框上部33a上的孔327及螺栓328,箱体41的上壁部411被前框33及机架梁 32夹装在机架的前框34上。这样,箱体41就被固定在机架3上,且其后端的发电机容纳空间40被设置为与发电机2及与发电机2相连的电机风扇22保持设定的间隙。如图3、图6所示,在机架的前框33前侧的四角上,还分别设有带安装孔335的箱盖安装板334,这些安装孔335与箱盖42上的孔425相对应,其后端焊接有螺帽(图中未示出);在前框33的前侧的上方,还设有与提手423的安装孔(图中未示出)相对应的提手安装板331及其上的安装孔332。这样,箱盖42在装好操作面板8后,将箱盖42的凸缘部 426扣入箱体41的凹槽409后(见图8、图9),通过螺栓336,箱盖42可以被牢固地固定在前框33上并与箱体41紧密闭合,从而形成完整的壳体42 ;通过螺栓333,提手423穿过提手孔424亦被固定在前框33的前侧顶部,以作为本实用新型发动机驱动式发电机前端的一个搬运着力点。如图4、图7所示,壳体4的前端即箱盖42形成的面板容纳空间20中收纳了操作面板8,壳体4的中部即在前框所形成的大致空间电气容纳空间30中安装有电气单元9,壳体4的后端形成的发电机容纳空间容纳有发电机2和电机风扇22 ;在箱盖42的下部设有第一进气口 43,在发电机容纳空间40的底壁部417设有圆形过渡进气口 44,而发电机容纳空间40的开放端与发电机2之间的间隙形成为第一排气口 47。如此,壳体4与发电机2之间限定出了第一冷却风通路60。在第一冷却风通路60中,冷风从第一进气口 43吸入,其吹扫过操作面板8、电气单元9的表面或空隙,由过渡进气口 44进入电机风扇22吸气区域, 在电机风扇22的作用下,沿发电机容纳空间40与电机间的间隙向外并由第一排气口 47排出,带走发电机2表面的热量,之后再吹向发动机I、油箱11、消声器12、汽缸头17等的表面,为发动机I进一步冷却降温。如图4及图14 图15所示,隔风罩21被设置在发动机I和发电机2之间,其形状为大致平底立壁的碗形,包括罩周壁部21a、罩底壁部21b及罩轴孔21C。隔风罩21构成为其罩周壁部21a有间隙地环绕覆盖在发电机2的转子24的后端外周缘上,罩周壁部21a 的前端与所述转子24之间的间隙形成为第二进气口 46。这样,在电机风扇附近区域负压的作用下,隔风罩21与发电机2、发电机容纳空间40之间形成第二冷却风通路70。电机风扇22在运转时,由于过渡进气口 44的孔径小于电机风扇的直径,在电机风扇附近区域会产生很强的负压。这样,一方面冷风由第一进气口 43经过渡进气口 44进入负压区;另一方面,在第二进气口 46附近的空气,会经由第二进气口进入隔风罩21与发电机 2之间限定的位于发电机后端的空间,并穿过转子、定子本身存在的空隙及其之间的空隙而进入位于前端电机风扇22与壳体之间形成的负压区,再由此被电机风扇22向第一排气口吹出,如此往复,实现第二冷却风通路70对发电机的有效降温。为实现本实用新型发动机驱动式发电机在工作场地的更灵活搬运,如图I 图4 所示,在机架3的底框34的前端在底框左、右水平构件34a、34b上,通过孔52、52及螺栓 51、51横向固定有可载着机架3前后运行的机架轮5 ;在底框左、右水平构件34a、34b的后端,则通过孔64、64及螺栓63、63固定有支座6,支座6设置为与机架轮5 —起使机架3的底框34基本处于水平位置;支座6的底部设有支座减震垫61,通过螺栓62与支座6相连, 可以一定程度上减轻发动机驱动式发电机在运行过程中的震动。另外,为进一步美化发动机驱动式发电机的外观,如图3、图5、图7、图11所不,一块两端设有安装孔的机架装饰板36,通过螺栓(图中未标注)水平地连接,其后端连接在机架后框35中后框右垂直构件35b的中部前侧的安装板362上,其前端连接在壳体后壁部 415右侧上部通过孔403所固定的装饰板前端安装板361上。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要点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设计变更。例如,将空滤器13设计在不与油箱11、消声器12在大致一个水平面;或者将壳体 4设计为大致圆柱体或其他几何形状的壳体;或者,发电机容纳空间40也可以不是圆柱体形状而可以是正方体或其他形状等等;甚至可以将壳体4的后端再设计出覆盖发动机热源件的冷却风通路,由第一排气口 47排出的风继续实现对发动机I的全面冷却而考虑取消独立的发动机I上的第三冷却风通路50。当然,为进一步增加临时搬运发动机驱动式发电机的效果,也可在机架的后框35中后框左、右垂直构件35c、35b上加设把手装置,把手装置可以是焊接固定不可转动的,也可以是收折式的。如此等等。
权利要求1.一种发动机驱动式发电机,其构成为,将发动机(I)和由该发动机(I)驱动的发电机 (2)支撑在机架(3)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电机(2)上设有电机风扇(22);通过使周围开放的框架型机架(3)构成所述机架,在该机架(3)上设有箱形壳体(4);所述壳体(4)其前端收纳有操作面板(8)并具有第一进气口(43),其中部收纳有电气单元(9),其后端与所述发电机(2)相对应的壳壁部位连续向壳体内部凹陷而成为发电机容纳空间(40),在该空间底部设有过渡进气口(44);所述发电机(2)及所述电机风扇(22)被间隙地放置在所述发电机容纳空间(40)中,所述发电机容纳空间(40)的开放端与所述发电机(2)之间的间隙形成为第一排气口(47);这样,所述壳体(4)与所述发电机(2)之间限定出第一冷却风通路(60)。
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发动机驱动式发电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发动机(I)和所述发电机(2)之间还设有隔风罩(21);所述隔风罩(21)为大致平底立壁的碗形,其包括罩周壁部(21a)及罩底壁部(21b),所述罩周壁部(21a)有间隙地环绕覆盖在所述发电机(2)的转子(24)的后端外周缘上,所述罩周壁部(21a)的前端与所述转子(24)之间的间隙形成为第二进气口(46);这样,所述隔风罩(21)与所述发电机(2)、所述发电机容纳空间(40)之间形成第二冷却风通路(70)。
3.如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任一发动机驱动式发电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机架(3)内,在所述发动机(I)上装设有油箱(11)、消声器(12)及空滤器(13); 所述发动机(I)与发电机相连一侧的相对侧上设有被所述发动机(I)驱动的动力风扇(15) 及覆盖所述动力风扇(15)周缘并将冷却风导向发动机⑴的汽缸头(17)的导风罩(14), 在所述导风罩(14)上设第三进气口(45);在所述汽缸头(17)上设有挡风板(18),所述挡风板(18)与所述导风罩(14)相连并将冷却风导向所述汽缸头(17)以对汽缸头进行冷却, 在所述挡风板(18)末端所覆盖的汽缸头(17)上的通道口形成为第三排气口(48),这样,在所述导风罩(14)、挡风板(18)与发动机箱体(19)及汽缸头(17)之间形成第三冷却风通路 (50)。
4.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发动机驱动式发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⑷包括箱体(41)和箱盖(42);所述箱体(41)包括一体成形的上壁部 (411)、下壁部(412)、左壁部(413)、右壁部(414)、后壁部(415)及后壁部(415)上形成的所述发电机容纳空间(40),所述箱体(41)的形状为大致长方体;所述发电机容纳空间(40)为所述箱体(41)的后壁部(415)对应于所述发电机(2)的位置而连续向箱体内部凹陷而成的桶状空间,所述过渡进气口(44)为该发电机容纳空间 (40)底部的箱体后壁上开设的圆形孔;所述机架(3)设有可拆装的前框(33),所述前框(33)可嵌入地设在所述箱体(41)前端成为所述箱体(41)的骨架,所述箱体(41)通过该骨架被安装在所述机架(3)上;所述箱盖(42)在中上部开设有安装所述操作面板(8)的面板窗(421),所述第一进气口(43)为百叶窗式,被设置在所述箱盖(42)的下部;所述箱盖(42)经与所述箱体(41)扣合后,再单独被固定在所述前框(33)上。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发动机驱动式发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箱盖(42)的顶部还开设有用于安装提手(423)并与之相配合的提手孔(424);所述提手(423)为大致方桶形以容纳手指用力,被固定在所述前框(33)上。
6.如权利要求1、2、4、5所述的任一发动机驱动式发电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气单元(9)被竖直横向地安装在所述前框(33)的空间内。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能有效解决电气单元散热问题的发动机驱动式发电机,其构成为,将发动机和由该发动机驱动的发电机支撑在机架上,所述发电机上设有电机风扇;通过使周围开放的框架型机架构成所述机架,在该机架上设有箱形壳体;所述壳体其前端收纳有操作面板并具有第一进气口,其中部收纳有电气单元,其后端与所述发电机相对应的壳壁部位连续向壳体内部凹陷而成为纵向的桶状发电机容纳空间,在该空间底部设有过渡进气口;所述发电机及所述电机风扇被间隙地放置在所述发电机容纳空间中,所述发电机容纳空间的开放端与所述发电机之间的间隙形成为第一排气口;这样,所述壳体与所述发电机之间限定出第一冷却风通路。
文档编号H02K9/14GK202348430SQ201120429160
公开日2012年7月25日 申请日期2011年11月3日 优先权日2011年11月3日
发明者周华, 张波 申请人:重庆润通动力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