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路固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67302阅读:283来源:国知局
线路固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器设备的配件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线路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科技水平的提高,各种通过电能驱动的设备、装置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广泛应用。作为电源或信号传输的导线在机电领域中被广泛使用,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需要通过固线夹对在走线状态中导线进行固定,以避免导线松动或其它部件发生干涉而导致导线短路,造成安全隐患。

现有的电气设备配件产品中,大多采用压线片及螺钉装配固定的方式,装配时先将压线片压住所要固定的导线,再将螺钉穿过压线片并与底盘上的螺纹孔固定。采用该方式,操作繁琐且紧固效果较差,使用成本较高,同时存在划伤导线的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导线固定方式操作繁琐且紧固效果较差的问题,提供一种固定方式简单且紧固效果较好的线路固定装置。

一种线路固定装置,包括定位结构及设于所述定位结构一端的固定结构,所述固定结构上形成容纳孔,所述定位结构包括定位杆及设于所述定位杆的多个定位齿,多个所述定位齿沿所述定位杆的延伸方向依次间隔设置。

上述线路固定装置,可通过定位结构固定于安装面上,线缆可穿过容纳孔以限位于固定结构,从而完成线缆的固定。而且,操作者可调整定位杆的安装高度,选择位于定位杆不同位置的定位齿卡设于安装面,从而调整固定结构相对其安装面的距离,使线缆处于预设安装高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多个所述定位齿分布于所述定位杆两侧,且每个所述定位齿倾斜设置,且所述定位齿的连接所述定位杆的一端较其另一端远离所述固定结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线路固定装置还包括安装结构,所述安装结构设于所述定位结构相对所述固定结构的一端,所述安装结构自连接所述定位杆的一端向远离所述定位杆延伸且尺寸逐渐减小,所述定位齿向远离所述安装结构的方向倾斜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固定结构设有引导通道,所述引导通道与所述容纳孔连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引导通道的尺寸自远离所述容纳孔一端向靠近所述容纳孔一端逐渐减小。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固定结构包括第一固定结构与第二固定结构,所述第一固定结构的端部倾斜设有第一引导件,所述第二固定结构的端部倾斜设有第二引导件,所述第一引导件与所述第二引导件间隔设置并自远离所述容纳孔一端向靠近所述容纳孔一端逐渐靠拢,以形成所述引导通道。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引导件与所述第一固定结构端部的延伸方向垂直,所述第二引导件自所述第二固定结构的端部向靠近所述容纳孔倾斜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固定结构固接于所述定位杆相对所述安装结构的一端,所述第一固定结构与所述第二固定结构通过连接件间隔且平行设置以形成所述容纳孔,所述第一引导件与所述第二引导件分别设于所述第一固定结构与所述第二固定结构的两端,以形成与两个所述容纳孔连通的两个所述引导通道。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线路固定装置还包括固线台,所述定位杆与所述固定结构分别设于所述固线台两端,并分别位于所述固线台两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固定结构与所述第二固定结构的一端固接于所述固线台,所述第一固定结构与所述第二固定结构的另一端相向延伸并共同围合形成所述容纳孔,所述第一固定结构与所述第二固定结构相互靠拢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引导件与第二引导件,以形成所述引导通道。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固定结构的中部固接于所述定位杆,并自所述定位杆向两侧延伸形成位于所述定位杆两侧的所述容纳孔,所述固定结构的端部与所述定位杆对应侧间隔形成所述引导通道。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固定结构的两端部分别设有第一引导部与第二引导部,所述第一引导部与第二引导部分别从所述定位杆两侧伸入所述容纳孔内并逐渐远离所述定位杆。

附图说明

图1为第一实施方式的线路固定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线路固定装置的正视图;

图3为第二实施方式的线路固定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所示的线路固定装置的正视图;

图5为第三实施方式的线路固定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所示的线路固定装置的正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的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如图1及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一种线路固定装置100,包括定位结构120及设于定位结构120一端的固定结构140。固定结构140上形成用于固定线缆的容纳孔142,定位结构120包括定位杆122及设于定位杆122的多个定位齿124,多个定位齿124沿定位杆122的延伸方向依次间隔设置。

上述线路固定装置100,可通过定位结构120固定于安装面上,线缆可穿过容纳孔142以限位于固定结构140,从而完成线缆的固定。而且,操作者可调整定位杆122的安装高度,选择位于定位杆122不同位置的定位齿124卡设于安装面,从而调整固定结构140相对其安装面的距离,使线缆处于预设安装高度。

请继续参阅图1及图2,多个定位齿124均匀分布于定位杆122两侧,且每个定位齿124倾斜设置,且定位齿124的连接定位杆122的一端较其另一端远离固定结构140。如此,安装该线路固定装置100时,定位杆122逐渐插入安装面,在此过程中,定位齿124可起到定位高度的作用。此外,由于定位齿124沿安装方向倾斜设置,因此在便于安装的同时可防止线路固定装置100在使用过程中由于外力作用而脱出安装面。

线路固定装置100还包括安装结构160,该安装结构160设于定位结构120相对固定结构140的一端。安装结构160自连接定位杆122的一端向远离定位杆122延伸且尺寸逐渐减小,以易于该线路固定装置100的安装。定位齿124向远离安装结构160的方向倾斜设置。

具体在本实施例中,安装结构160成三棱柱结构,两个斜边自连接定位杆122一端逐渐靠拢。当定位杆122垂直于安装面时,安装结构160的斜边与安装面的夹角呈60°,从而可轻松固定在安装面内。可以理解,安装结构160的形状不限于此,也可为锥形等结构,可与定位结构120一体成型,亦可由定位杆122的端部单独形成,在此不作限定。

固定结构140设有引导通道144,引导通道144与容纳孔142连通,线缆可经过该引导通道144而进入并限位于容纳孔142内。

进一步地,引导通道144的尺寸自远离容纳孔142一端向靠近容纳孔142一端逐渐减小,从而方便线缆的对位与安装,线缆可在引导通道144的引导下从引导通道144的大端进入小端,最终进入容纳孔142内,且可避免线缆经过该引导通道144脱出。

具体地,固定结构140包括第一固定结构146与第二固定结构148。其中,第一固定结构146的端部倾斜设有第一引导件1462,第二固定结构148的端部倾斜设有第二引导件1482,第一引导件1462与第二引导件1482间隔设置并自远离容纳孔142一端向靠近容纳孔142一端逐渐靠拢,以形成引导通道144。如此,该引导通道144成“八”字形,且开口较大的一侧朝外,从而使线缆可轻松沿引导通道144从开口较大的一侧进入容纳孔142内,并防止线缆从容纳孔142中脱出,为线缆的固定带来了便利。

更具体地,第一固定结构146固接于定位杆122相对安装结构160的一端,并与定位杆122垂直。第一固定结构146与第二固定结构148通过连接件149间隔且平行设置以形成容纳孔142,第一引导件1462与第二引导件1482分别设于第一固定结构146与第二固定结构148的两端,以共同配合形成两个与容纳孔连通的引导通道144。

进一步地,连接件149固接第一固定结构146与第二固定结构148的中部,从而将固定结构140分割成两个形状及大小相同的容纳孔142,以增大线缆的固定空间,也便于区分不同的线缆。此外,第二固定结构148的中部背向连接件149的一侧开设有弧形凹槽1484,从而增加该线路固定装置100的稳定性,并使其更加美观。

更进一步地,定位杆122连接第一固定结构146的一端设有圆倒角,以起到加固的作用,并使该线路固定装置100更加美观。连接件149与第二固定结构148的转角连接处也为圆角,以避免划伤线缆。

第一引导件1462与第一固定结构146端部的延伸方向垂直,第二引导件1482自第二固定结构148的端部向靠近容纳孔142倾斜设置,且第一引导件1462靠近容纳孔142的一端比第二引导件1482靠近容纳孔142的一端与定位杆122更近。如此,可引导线缆卡入容纳孔142内,并且由于第一引导件1462的阻挡而防止线缆从容纳孔142中脱出。进一步地,在第一实施例中,第二引导件1482与第二固定结构148之间的夹角呈45°。

上述线路固定装置100,线缆可从两个容纳孔142中穿过以限位在该线路固定装置100上。定位杆122可插设于安装面上,并通过定位齿124定位安装高度,从而实现线缆快速、准确地固定。

如图3及图4所示,本发明提供的第二实施例中的一种线路固定装置200,该线路固定装置200包括与第一实施例中的线路固定装置100中的定位结构120结构相同的定位结构220及与安装结构160结构相同的安装结构260。其中,定位结构220包括定位杆222与依次间隔设于定位杆222上的定位齿224。

第二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线路固定装置200还包括固线台280,固定结构240包括第一固定结构246与第二固定结构248,以形成容纳孔242与引导通道244。

请继续参阅图3及图4,定位杆222与固定结构240分别设于固线台280两端,并分别位于固线台280两侧。如此,线路固定装置200整体呈“Z”字形结构,以适应不同的使用环境。

第一固定结构246与第二固定结构248的一端固接于固线台280,第一固定结构246与第二固定结构248的另一端相向延伸并共同围合形成容纳孔242。第一固定结构246与第二固定结构248相互靠拢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引导件2462与第二引导件2482,以形成引导通道244。

更具体地,第一固定结构246与第二固定结构248均呈形状相同的弧形结构,以共同形成大致呈圆形的容纳孔242,以固定线缆并防止线缆刮伤。可以理解,第一固定结构246与第二固定结构248的形状不限于此,还可根据需要设置,以形成不同形状的容纳孔242。

更进一步地,在本第二实施例中,第二引导件2462与第二固定结构248端部的夹角呈90°,以与第一引导件2462配合,使线缆可轻易进入容纳孔242的同时可避免线缆从容纳孔242中脱出。第一固定结构246与第二固定结构248固接固线台280的一端呈圆角,以增加该线路固定装置200的稳定性与美观度。

如图5及图6所示,本发明提供的第三实施例中的一种线路固定装置300,该线路固定装置300包括与第一实施例中的线路固定装置100中的定位结构120结构相同的定位结构320及与安装结构160结构相同的安装结构360。其中,定位结构320包括定位杆322与依次间隔设于定位杆322上的定位齿324。

第三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固定结构340中部固接于定位杆322,并自定位杆322向两侧延伸形成位于定位杆322两侧的容纳孔342,固定结构340的端部与定位杆322对应侧间隔形成引导通道344。进一步地,固定结构340以定位杆322为对称轴两侧对称,从而形成两个形状与大小相同的容纳孔342,增大了线缆的容纳空间。

进一步地,固定结构340的两端部分别设有第一引导部346与第二引导部348,第一引导部346与第二引导部348分别从定位杆322两侧伸入容纳孔342内并逐渐远离定位杆322,以引导线缆进入容纳孔342内。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引导部346与第二引导部348与定位杆322之间的夹角均呈45°,方便线缆通过引导通道344进入并限位于容纳孔342。

更进一步地,固定结构340的弯折处均为圆角,从而避免线缆刮伤,也保证了操作者的安全。

上述三个实施例的线路固定装置,无需螺钉进行安装在被安装物体上,也无需采用螺钉等紧固件紧固线缆,从而降低了使用成本并增加了安装效率,且可防止线缆脱出,达到了较好的固定效果,为人们带来了便利。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