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动马达以及移动通信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41711阅读:281来源:国知局
振动马达以及移动通信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振动马达以及移动通信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振动马达被用作移动通信装置等无声通知设备或者其他用途,该振动马达通过沿径向配置的线圈与磁铁的相互作用使振动部在上下方向上振动。在美国专利申请公开第2012/0169149号说明书公开的振动马达中,在与弹性部件125相向的配重122的上表面配置有减振器124。通过减振器124防止配重122与弹性部件125直接地接触。由此,实现了减少因配重122与弹性部件125的直接的接触导致的噪音。

然而,在美国专利申请公开第2012/0169149号说明书中,在振动马达的构成零件中追加了减振器124。因此,振动马达的零件个数以及组装工时增加,其结果是,存在振动马达的制造成本增大的担忧。并且,在通常的振动马达中,通过使配重的频率接近弹性部件的固有频率,实现振动量的增大,但是如上所述,若追加减振器124,则存在因弹性部件125与减振器124的接触导致弹性部件125的频率偏离固有频率,振动量下降的担忧。换言之,由于与减振器124的接触,弹性部件125的振动中的除了固有频率以外的多余的频率分量增加,因此存在振动量下降的担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是鉴于上述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是通过使弹性部件的频率稳定来使振动马达的振动量增加。

在本申请的例示性的一实施方式中,振动马达具有:基底部,其相对于朝向上下方向的中心轴线垂直地扩展;磁铁部,其在基底部的上方朝向上下方向固定;振动部,其具有与磁铁部在径向上相向的线圈部,且配置于磁铁部的周围,并在上下方向上振动;以及罩部,其覆盖磁铁部以及振动部的上方以及侧方,并固定于基底部。振动马达具有:弹性部件,其在罩部的上部内表面与振动部的上部之间配置于磁铁部的周围,并且随着从罩部的上部内表面朝向下方而朝向径向内侧;粘接剂层,其固定于振动部的上表面,并在弹性部件的下方沿周向配置;以及糊状的粘性体,其在粘接剂层的上表面沿周向配置,并与弹性部件在上下方向上相向,且上端部位于比振动部的上表面靠上侧的位置。

在本申请的例示性的一实施方式中,振动马达的粘接剂层的上表面在径向的整个长度范围内朝向上方呈凸状,粘性体配置于粘接剂层的上表面的上端部。

在本申请的例示性的一实施方式中,振动马达的粘接剂层具有:粘接剂下部,其具有相对于中心轴线垂直地扩展的上表面;以及突出部,其从粘接剂下部朝向上方突出,粘性体配置于突出部的上端部。

在本申请的例示性的一实施方式中,振动马达的粘接剂层具有:粘接剂下部,其具有相对于中心轴线垂直地扩展的上表面;以及外侧突出部,其从粘接剂下部朝向上方突出,粘性体配置于外侧突出部的径向内侧并与外侧突出部接触。

在本申请的例示性的一实施方式中,振动马达的粘接剂层具有:粘接剂下部,其具有相对于中心轴线垂直地扩展的上表面;以及内侧突出部,其从粘接剂下部朝向上方突出,粘性体配置于内侧突出部的径向外侧并与内侧突出部接触。

在本申请的例示性的一实施方式中,振动马达的粘接剂层具有:粘接剂下部,其具有相对于中心轴线垂直地扩展的上表面;以及外侧突出部和内侧突出部,其从粘接剂下部朝向上方突出,粘性体在径向上配置于外侧突出部与内侧突出部之间并与外侧突出部和内侧突出部均接触。

在本申请的例示性的一实施方式中,振动马达的粘接剂层呈环状,粘性体呈环状。

在本申请的例示性的一实施方式中,振动马达的粘接剂层配置在设置于振动部的上表面的环状的凹部上。

在本申请的例示性的一实施方式中,振动马达的粘接剂层沿周向断续地配置,粘性体沿周向断续地配置。

在本申请的例示性的一实施方式中,振动马达的粘接剂层配置在沿周向断续地设置于振动部的上表面的多个凹部上。

在本申请的例示性的一实施方式中,移动通信装置具有振动马达。

参照附图并通过以下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以及其他特征、要素、步骤、特点和优点会变得更加清楚。

根据本申请的例示性的一实施方式,能够通过使弹性部件的频率稳定来使振动马达的振动量增加。

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振动马达的平面图。

图2是振动马达的侧视图。

图3是振动马达的纵剖视图。

图4是振动马达的分解侧视图。

图5是振动马达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振动马达的一部分的放大纵剖视图。

图7是振动马达的一部分的放大纵剖视图。

图8是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振动马达的纵剖视图。

图9是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振动马达的纵剖视图。

图10是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振动马达的纵剖视图。

图11是第五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振动马达的纵剖视图。

图12是表示振动马达的振动部、粘接剂层以及粘性体的其他例子的平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说明书中,将振动马达1的中心轴线J1方向中的图3的上侧简称为“上侧”,将振动马达1的中心轴线J1方向中的图3的下侧简称为“下侧”。另外,上下方向不表示组装到实际的设备时的位置关系和方向。并且,将与中心轴线J1平行的方向称为“上下方向”,将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径向简称为“径向”,将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周向简称为“周向”。

图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例示性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振动马达1的平面图。图2是振动马达1的侧视图。图3是振动马达1的纵剖视图。图4是振动马达1的分解侧视图。图5是振动马达1的分解立体图。在图3中省略了细节部分的剖面的剖面线。并且,在图3中,表示后述的振动部14没有在上下方向上振动,处于停止的状态。在以下的说明中,将图3所示的振动部14的位置称为“停止位置”。在后述的图8至图11中,振动部14也位于停止位置。

振动马达1是线性共振致动器(LRA:Linear Resonant Actuator)。例如,振动马达1用作手机等移动通信装置的无声通知设备。换言之,该移动通信装置具有振动马达1。

振动马达1包括罩部11和基底部12。罩部11呈有盖大致圆筒状。基底部12相对于朝向上下方向的中心轴线J1垂直地扩展。罩部11固定于基底部12。基底部12封闭罩部11的下部的开口。例如,罩部11以及基底部12是金属制品,罩部11与基底部12通过焊接而连接。基底部12不必相对于中心轴线J1严格地垂直,只要实质上相对于中心轴线J1垂直地扩展即可。换言之,基底部12相对于中心轴线J1大致垂直地扩展。

基底部12包括沿与中心轴线J1大致垂直的方向延伸的基底突出部121。基底突出部121从罩部11朝向径向外侧突出。在罩部11的下端缘设置有沿周向延伸的多个缺口111。基底突出部121从一个缺口111朝向径向外侧突出。换言之,基底突出部121的径向内侧的端部位于一个缺口111内。通过在罩部11设置多个缺口111,在将基底部12固定于罩部11时,能够容易地进行基底突出部121与一个缺口111的对位。

振动马达1包括磁铁部13、振动部14、弹性部件15、电路板16、粘接剂层71和粘性体72。磁铁部13是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大致圆柱状的部件。磁铁部13是单一的部件。磁铁部13在基底部12的上方朝向上下方向固定。例如,磁铁部13的下端部通过粘接剂等固定于作为基底部12的内表面的上表面。或者,磁铁部13的上端部通过粘接剂等固定于作为罩部11的上部内表面的顶盖部下表面。

振动部14是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大致圆筒状的部件。振动部14环绕整周地配置于磁铁部13的周围。振动部14的内径大于磁铁部13的外径。振动部14不与磁铁部13接触,沿磁铁部13在上下方向上振动。磁铁部13以及振动部14的上方以及侧方被罩部11覆盖。

振动部14包括线圈部41、质量部42和轭43。线圈部41是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大致圆筒状的部件。线圈部41与磁铁部13在径向上相向。线圈部41的内周面与磁铁部13的外周面隔着规定的间隙在径向上相向。

轭43包括圆筒部431和凸缘部432。圆筒部431是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大致圆筒状。凸缘部432是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大致圆环状。凸缘部432从圆筒部431的下端部朝向径向外侧扩展。圆筒部431与凸缘部432是连为一体的部件。轭43位于线圈部41的径向外侧。圆筒部431的内周面固定于线圈部41的外周面。例如,圆筒部431通过粘接剂固定于线圈部41,凸缘部432也可以从圆筒部431的上端部朝向径向外侧扩展,还可以不设置凸缘部432。

质量部42是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大致圆筒状的部件。质量部42是所谓的配重。质量部42位于轭43的圆筒部431以及线圈部41的径向外侧。质量部42的内周面固定于轭43的圆筒部431的外周面。轭43的凸缘部432的上表面与质量部42的下表面接触。例如,质量部42通过粘接剂、双面胶或者通过压入而固定于轭43。质量部42隔着轭43间接地固定于线圈部41。

弹性部件15在罩部11的上部内表面与振动部14的上部之间配置于磁铁部13的周围。弹性部件15是能够通过被施加上下方向的力而在上下方向上弹性变形的部件。例如,弹性部件15是通过将板状的弹簧材料卷绕成螺旋状而形成的。例如,弹性部件15是外形呈大致圆锥台状的螺旋弹簧。弹性部件15随着从罩部11的上部内表面朝向下方而朝向径向内侧。换言之,弹性部件15的外形随着朝向径向内侧而朝向下方突出。弹性部件15的上端部固定于作为罩部11的上部内表面的顶盖部下表面。例如,弹性部件15的上端部通过焊接而固定于罩部11。弹性部件15的下端部固定于振动部14的上表面44。例如,弹性部件15的下端部通过焊接而固定于质量部42的上表面。

粘接剂层71固定于振动部14的上表面44。粘接剂层71在弹性部件15的下方沿周向配置。换言之,粘接剂层71与弹性部件15在上下方向上相向。在图3至图5所示的例子中,粘接剂层71呈环状。粘接剂层71配置在设置于振动部14的上表面44的环状的凹部441上。例如,粘接剂层71以及凹部441分别呈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大致圆环状。例如,凹部441设置于质量部42的上表面。

在图3至图5所示的例子中,粘接剂层71的上部位于比振动部14的上表面44中的凹部441的周围的部位靠上侧的位置。例如,粘接剂层71的上表面711整体位于比振动部14的上表面44中的粘接剂层71的周围的部位靠上侧位置。粘接剂层71的上表面711在径向的整个长度范围内朝向上方呈凸状。并且,粘接剂层71的上表面711的形状在周向的整周范围内大致相同。粘接剂层71的上表面711只要实质上在径向的整个长度范围内朝向上方呈凸状即可。换言之,粘接剂层71的上表面711在径向的大致整个长度范围内朝向上方呈凸状。粘接剂层71的上表面711的曲率在径向上连续地变化。例如,粘接剂层71的上表面711的曲率可以按照如下规律变化:随着从上表面711的径向内端朝向径向外侧直到上表面711的上端,上表面711的曲率逐渐减小,随着从上表面711的上端朝向径向外侧直到粘接剂层的径向外端,上表面711的曲率逐渐增大。

例如,粘接剂层71通过未固化状态的粘接剂以隆起到比振动部14的上表面44靠上方的位置的状态被涂抹在凹部441内并固化而形成。例如,粘接剂层71通过在振动部14只涂抹一次粘接剂而形成。

粘性体72呈具有粘接力的糊状。例如粘性体72是油脂。另外,粘性体72只要是具有粘接力的糊状的物质,也可以是除了油脂以外的物质。粘性体72在粘接剂层71的上表面711沿周向配置。粘性体72的粘性在不施加外力的状态下,能够维持粘接剂层71上的形状的程度较高。在图3至图5所示的例子中,粘性体72呈环状。例如,粘性体72呈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大致圆环状。

粘性体72配置于弹性部件15的下方。换言之,粘性体72与弹性部件15在上下方向上相向。粘性体72的上端部位于比振动部14的上表面44靠上侧的位置。在图3至图5所示的例子中,粘性体72配置于粘接剂层71的上表面711的上端部。

电路板16将来自电源的电流向线圈部41供给。电路板16是具有挠性的柔性基板(FPC: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电路板16是比较薄且柔软的部件。电路板16配置于基底部12与振动部14之间,且电路板16固定于基底部12的上表面与振动部14的下表面。例如,电路板16通过粘接剂固定于基底部12以及振动部14。

在振动马达1中,若电流通过电路板16流向线圈部41,则在线圈部41以及轭43产生磁场。通过该磁场以及磁铁部13的磁场产生使振动部14在上下方向上移动的力。在以下的说明中,将使振动部14在上下方向上移动的该力称为“振动力”。振动部14由于在上下方向上被弹性部件15支承,因此通过从磁场受到的力与弹性部件15的恢复力而在上下方向上振动。

振动部14在上下方向上振动时,弹性部件15在上下方向上伸缩。在振动部14比停止位置朝向上方移动,弹性部件15被压缩时,如图6所示,在径向上设置有粘接剂层71的位置,振动部14的上表面44与弹性部件15的下表面之间的上下方向的距离减小。由此,弹性部件15与粘接剂层71上的粘性体72接触。粘接剂层71上的粘性体72因与弹性部件15接触而变形。并且,弹性部件15也与粘接剂层71的上表面711接触。

具体地说,作为弹性部件15的与粘性体72在上下方向上相向的部位的粘性体相向部51中的径向内侧的部位与粘接剂层71的上表面711接触。由此,在比粘性体相向部51的与粘接剂层71接触的接触部靠径向外侧的区域,在弹性部件15与粘接剂层71的上表面711之间维持有间隙。因此,粘性体72不会被弹性部件15挤碎而向径向外侧飞散,而被保持于该间隙。

然后,在振动部14朝向下方移动时,如图7所示,粘接剂层71上的粘性体72的一部分附着在弹性部件15,与弹性部件15一起从粘接剂层71上的粘性体72朝向上方分离。在振动马达1中,随着振动部14的反复上下方向的移动,粘接剂层71上的粘性体72的一部分渐渐向弹性部件15移动。换言之,伴随振动部14的振动,粘性体72的一部分被断续地从振动部14向弹性部件15供给。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振动马达1包括罩部11、基底部12、磁铁部13、振动部14、弹性部件15、粘接剂层71和粘性体72。基底部12相对于朝向上下方向的中心轴线J1垂直地扩展。磁铁部13在基底部12的上方朝向上下方向固定。振动部14具有与磁铁部13在径向上相向的线圈部41。振动部14配置于磁铁部13的周围,并在上下方向上振动。罩部11覆盖磁铁部13以及振动部14的上方以及侧方,并固定于基底部12。弹性部件15在罩部11的上部内表面与振动部14的上部之间配置于磁铁部13的周围。弹性部件15随着从罩部11的上部内表面朝向下方而朝向径向内侧。粘接剂层71固定于振动部14的上表面,并在弹性部件15的下方沿周向配置。粘性体72在粘接剂层71的上表面沿周向配置,并与弹性部件15在上下方向上相向。粘性体72呈糊状。粘性体72的上端部位于比振动部14的上表面44靠上侧的位置。

在振动马达1中,在弹性部件15靠近并间接地接触振动部14时,粘性体72的一部分附着在弹性部件15。因此,因与振动部14的间接的接触导致在弹性部件15产生的多余的频率分量的振动,例如除了固有频率以外的频率分量的振动被粘性体72的弹性作用吸收。换言之,通过粘性体72附着在弹性部件15,降低因与振动部14的间接的接触导致的弹性部件15的频率分量的偏差,从而能够使弹性部件15的频率稳定。其结果是,能够使振动部14以所希望的频率振动,从而能够使振动马达1的振动量增加。例如该所希望的频率是弹性部件15的固有频率。另外,由于粘性体72附着在弹性部件15,上述所希望的频率分量的振动虽然稍微降低,但是由于多余的频率分量的振动减小,整个频率分量中的所希望的频率分量的比例变大。因此,如上所述,能够使振动马达1的振动量增加。

并且,在振动马达1中,当弹性部件15被压缩时,通过弹性部件15与粘接剂层71接触,能够防止或者抑制弹性部件15与振动部14的直接的接触。由此,能够抑制因弹性部件15与振动部14的冲突而导致的噪音。并且,同为了防止弹性部件15与振动部14的直接的接触而将与振动部14为分体的部件的减振器安装在振动部14上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振动马达1的零件个数以及组装工时。其结果是,能够防止或者抑制振动马达1的制造成本的增大。

在振动马达1中,粘接剂层71的上表面711在径向的整个长度范围内朝向上方呈凸状。并且,粘性体72配置于粘接剂层71的上表面711的上端部。由此,在比弹性部件15与粘接剂层71的接触部靠径向外侧的区域,在弹性部件15与粘接剂层71的上表面711之间维持有间隙。换言之,防止弹性部件15与粘性体72的过多接触。其结果是,能够防止粘性体72被弹性部件15挤碎而向径向外侧飞散,从而能够维持粘接剂层71上的粘性体72的适当的保持。

如上所述,粘接剂层71呈环状,粘性体72也呈环状。由此,在周向的至少任意位置都能够使粘接剂层71上的粘性体72容易地附着在弹性部件15。其结果是,能够使粘接剂层71上的粘性体72更加可靠地附着在弹性部件15。

并且,粘接剂层71配置在设置于振动部14的上表面44的环状的凹部441上。由此,能够容易地使粘接剂层71形成在振动部14上。并且,能够将粘接剂层71位置精度良好地配置在振动部14上。

图8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例示性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振动马达1a的纵剖视图。振动马达1a除了粘接剂层71的形状以及粘性体72的配置与图3所示的振动马达1不同这点之外,具有与振动马达1相同的结构。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与振动马达1的结构对应的振动马达1a的结构标记相同符号。

在振动马达1a中,粘接剂层71包括粘接剂下部73和突出部74。粘接剂下部73固定于振动部14的上表面44。例如,粘接剂下部73配置在设置于振动部14的上表面44的环状的凹部441内。粘接剂下部73具有相对于中心轴线J1垂直地扩展的上表面。粘接剂下部73的上表面不必相对于中心轴线J1严格地垂直,只要实质上垂直即可。换言之,粘接剂下部73具有相对于中心轴线J1大致垂直地扩展的上表面。例如,粘接剂下部73的上表面位于振动部14的上表面44中的与粘接剂下部73的周围的部位在上下方向上大致相同的位置。突出部74从粘接剂下部73朝向上方突出。粘性体72配置于突出部74的上端部。粘接剂下部73以及突出部74在弹性部件15的下方沿周向配置。换言之,粘接剂下部73以及突出部74与弹性部件15在上下方向上相向。在图8所示的例子中,粘接剂下部73以及突出部74分别呈环状。

在振动马达1a中,例如通过未固化状态的粘接剂涂抹在凹部441内并固化而形成粘接剂下部73,且通过未固化状态的粘接剂涂抹在粘接剂下部73上并固化而形成突出部74。例如,振动马达1a的粘接剂层71通过在振动部14涂抹两次粘接剂而形成。

在振动部14比停止位置朝向上方移动且弹性部件15被压缩时,弹性部件15与粘接剂层71上的粘性体72接触。并且,弹性部件15与粘接剂层71的突出部74也接触。由此,在比弹性部件15与突出部74的接触部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在弹性部件15与粘接剂层71的上表面711之间维持有间隙。粘性体72不会被弹性部件15挤碎而向径向外侧飞散,而被保持于该间隙。

与图3所示的振动马达1相同,在振动马达1a中,在弹性部件15与振动部14间接地接触时,粘性体72的一部分附着在弹性部件15。由此,能够使弹性部件15的频率稳定。其结果是,能够使振动部14以所希望的频率振动,从而能够使振动马达1a的振动量增加。

在振动马达1a中,粘接剂层71包括粘接剂下部73和突出部74。粘接剂下部73具有相对于中心轴线J1垂直地扩展的上表面。突出部74从粘接剂下部73朝向上方突出。粘性体72配置于突出部74的上端部。在振动马达1a中,通过弹性部件15在比粘性体72靠径向内侧的位置与突出部74接触,能够防止因弹性部件15与粘性体72的过多接触而导致的粘性体72的飞散。其结果是,能够维持粘接剂层71上的粘性体72的适当的保持。并且,在形成粘接剂层71时,能够减少粘接剂的使用量。

图9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例示性的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振动马达1b的纵剖视图。振动马达1b除了粘接剂层71的形状以及粘性体72的配置与图8所示的振动马达1a不同这点之外,具有与振动马达1a相同的结构。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与振动马达1a的结构对应的振动马达1b的结构标记相同符号。

在振动马达1b中,粘接剂层71包括粘接剂下部73和外侧突出部75。粘接剂下部73是与图8所示的振动马达1a的粘接剂下部73相同的结构,具有相对于中心轴线J1垂直地扩展的上表面。粘接剂下部73的上表面不必相对于中心轴线J1严格地垂直,只要实质上垂直即可。换言之,粘接剂下部73具有相对于中心轴线J1大致垂直地扩展的上表面。外侧突出部75从粘接剂下部73朝向上方突出。粘性体72配置于外侧突出部75的径向内侧并与外侧突出部75接触。粘接剂下部73以及外侧突出部75在弹性部件15的下方沿周向配置。换言之,粘接剂下部73以及外侧突出部75与弹性部件15在上下方向上相向。在图9所示的例子中,粘接剂下部73以及外侧突出部75分别呈环状。

在振动马达1b中,例如通过未固化状态的粘接剂涂抹在凹部441内并固化而形成粘接剂下部73,通过未固化状态的粘接剂涂抹在粘接剂下部73上并固化而形成外侧突出部75。例如,振动马达1b的粘接剂层71通过在振动部14涂抹两次粘接剂而形成。

在振动部14比停止位置朝向上方移动且弹性部件15被压缩时,弹性部件15与粘接剂层71上的粘性体72接触。并且,弹性部件15与粘接剂层71的外侧突出部75也接触。由此,在比弹性部件15与外侧突出部75的接触部靠径向内侧的位置,在弹性部件15与粘接剂层71的上表面711之间维持有间隙。粘性体72不会被弹性部件15挤碎,而被保持于该间隙。由于粘性体72从径向内侧与外侧突出部75接触,因此防止或者抑制了因粘性体72与弹性部件15的接触而导致的粘性体72向径向外侧的移动。

与图3所示的振动马达1相同,在振动马达1b中,在弹性部件15与振动部14间接地接触时,粘性体72的一部分附着在弹性部件15。由此,能够使弹性部件15的频率稳定。其结果是,能够使振动部14以所希望的频率振动,从而能够使振动马达1b的振动量增加。

在振动马达1b中,粘接剂层71包括粘接剂下部73和外侧突出部75。粘接剂下部73具有相对于中心轴线J1垂直地扩展的上表面。外侧突出部75从粘接剂下部73朝向上方突出。粘性体72配置于外侧突出部75的径向内侧并与外侧突出部75接触。在振动马达1b中,通过弹性部件15与外侧突出部75接触,能够防止因弹性部件15与粘性体72的过多的接触导致的粘性体72的飞散。并且,能够防止或者抑制因与弹性部件15的接触而导致的粘性体72向径向外侧的移动。其结果是,能够维持粘接剂层71上的粘性体72的适当的保持。并且,在形成粘接剂层71时,能够减少粘接剂的使用量。

图10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例示性的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振动马达1c的纵剖视图。振动马达1c除了粘接剂层71的形状以及粘性体72的配置与图8所示的振动马达1a不同这点之外,具有与振动马达1a相同的结构。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与振动马达1a的结构对应的振动马达1c的结构标记相同符号。

在振动马达1c中,粘接剂层71包括粘接剂下部73和内侧突出部76。粘接剂下部73是与图8所示的振动马达1a的粘接剂下部73相同的结构,具有相对于中心轴线J1垂直地扩展的上表面。粘接剂下部73的上表面不必相对于中心轴线J1严格地垂直,只要实质上垂直即可。换言之,粘接剂下部73具有相对于中心轴线J1大致垂直地扩展的上表面。内侧突出部76从粘接剂下部73朝向上方突出。粘性体72配置于内侧突出部76的径向外侧并与内侧突出部76接触。粘接剂下部73以及内侧突出部76在弹性部件15的下方沿周向配置。换言之,粘接剂下部73以及内侧突出部76与弹性部件15在上下方向上相向。在图10所示的例子中,粘接剂下部73以及内侧突出部76分别呈环状。

在振动马达1c中,例如通过未固化状态的粘接剂涂抹在凹部441内并固化而形成粘接剂下部73,且通过未固化状态的粘接剂涂抹在粘接剂下部73上并固化而形成内侧突出部76。例如,振动马达1c的粘接剂层71通过在振动部14涂抹两次粘接剂而形成。

在振动部14比停止位置朝向上方移动且弹性部件15被压缩时,弹性部件15与粘接剂层71上的粘性体72接触。并且,弹性部件15与粘接剂层71的内侧突出部76也接触。由此,在比弹性部件15与内侧突出部76的接触部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在弹性部件15与粘接剂层71的上表面711之间维持有间隙。粘性体72不会被弹性部件15挤碎,而被保持于该间隙。

与图3所示的振动马达1相同,在振动马达1c中,在弹性部件15与振动部14间接地接触时,粘性体72的一部分附着在弹性部件15。由此,能够使弹性部件15的频率稳定。其结果是,能够使振动部14以所希望的频率振动,从而能够使振动马达1c的振动量增加。

在振动马达1c中,粘接剂层71包括粘接剂下部73和内侧突出部76。粘接剂下部73具有相对于中心轴线J1垂直地扩展的上表面。内侧突出部76从粘接剂下部73朝向上方突出。粘性体72配置于内侧突出部76的径向外侧并与内侧突出部76接触。在振动马达1c中,通过弹性部件15与内侧突出部76接触,能够防止因弹性部件15与粘性体72的过多接触导致的粘性体72的飞散。其结果是,能够维持粘接剂层71上的粘性体72的适当的保持。并且,在形成粘接剂层71时,能够减少粘接剂的使用量。

图1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例示性的第五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振动马达1d的纵剖视图。振动马达1d除了粘接剂层71包括内侧突出部76这点之外,具有与图9所示的振动马达1b相同的结构。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与振动马达1b的结构对应的振动马达1d的结构标记相同符号。

在振动马达1d中,粘接剂层71包括粘接剂下部73、外侧突出部75和内侧突出部76。内侧突出部76是与图10所示的振动马达1c的内侧突出部76相同的结构,从粘接剂下部73朝向上方突出。例如,内侧突出部76的上端部位于比外侧突出部75的上端部靠下方的位置。外侧突出部75与内侧突出部76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配置为同心圆状。粘性体72配置于外侧突出部75的径向内侧且内侧突出部76的径向外侧。换言之,粘性体72配置于外侧突出部75与内侧突出部76之间。粘性体72与外侧突出部75以及内侧突出部76接触。

在振动马达1d中,例如通过未固化状态的粘接剂涂抹在凹部441内并固化而形成粘接剂下部73,通过未固化状态的粘接剂涂抹在粘接剂下部73上并固化而形成外侧突出部75。并且,通过未固化状态的粘接剂涂抹在粘接剂下部73上并固化而形成内侧突出部76。例如,振动马达1d的粘接剂层71通过在振动部14涂抹三次粘接剂而形成。

在振动部14比停止位置朝向上方移动且弹性部件15被压缩时,弹性部件15与粘接剂层71上的粘性体72接触。并且,弹性部件15与粘接剂层71的内侧突出部76也接触。由此,在比弹性部件15与内侧突出部76的接触部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在弹性部件15与粘接剂层71的上表面711之间维持有间隙。粘性体72不会被弹性部件15挤碎,而被保持于该间隙。并且,由于粘性体72从径向内侧与外侧突出部75接触,因此防止或者抑制了因与弹性部件15的接触而导致的粘性体72向径向外侧的移动。弹性部件15也可以与外侧突出部75接触,还可以与内侧突出部76以及外侧突出部75双方接触。

与图3所示的振动马达1相同,在振动马达1d中,在弹性部件15与振动部14间接地接触时,粘性体72的一部分附着在弹性部件15。由此,能够使弹性部件15的频率稳定。其结果是,能够使振动部14以所希望的频率振动,从而能够使振动马达1d的振动量增加。在振动马达1d中,通过弹性部件15与外侧突出部75以及内侧突出部76中的至少一方接触,能够防止因弹性部件15与粘性体72的过多接触导致的粘性体72的飞散。并且,能够通过外侧突出部75防止或者抑制因与弹性部件15的接触而导致的粘性体72向径向外侧的移动。其结果是,能够维持粘接剂层71上的粘性体72的适当的保持。并且,在形成粘接剂层71时,能够减少粘接剂的使用量。

在振动马达1中,只要粘接剂层71以及粘性体72沿周向配置即可,不必一定为环状。设置于振动部14的上表面44的凹部441也不必一定为环状。在振动马达1a至1d中也可以进行同样的配置。

图12是表示振动马达的振动部14、粘接剂层71以及粘性体72的其他例子的平面图。如图12所示,在振动部14的上表面44沿周向断续地设置有多个凹部441,粘接剂层71配置在该多个凹部441上。在图12所示的例子中,粘接剂层71沿周向断续地配置,粘性体72也在粘接剂层71上沿周向断续地配置。由此,能够减少形成粘接剂层71的粘接剂以及粘性体72的使用量。

另外,在图12中,凹部441、粘接剂层71以及粘性体72的俯视的形状是大致圆形,但是该形状也可以进行各种变更。并且,凹部441、粘接剂层71以及粘性体72的各自的数量不限定为四个,也可以进行各种变更。在振动马达1中,也可以在设置于振动部14的上表面44的环状的凹部441上配置环状的粘接剂层71,并在该粘接剂层71上沿周向断续地配置粘性体72。在振动马达1a至1d中也可以进行同样的变更或配置。

在上述振动马达1、1a至1d中,能够进行各种变更。

在图1至图5所示的振动马达1中,在振动部14位于图3所示的停止位置的状态下,弹性部件15也可以与粘接剂层71上的粘性体72接触。在这种情况下,在振动部14比停止位置朝向上方移动时,弹性部件15与粘接剂层71上的粘性体的接触范围变大。然后,在振动部14朝向下方移动时,粘接剂层71上的粘性体72的一部分附着在弹性部件15,与弹性部件15一起从粘接剂层71上的粘性体72朝向上方分离。在图8至图11所示的振动马达1a至1d中也可以进行同样的变更。

磁铁部13不必一定为一个部件。磁铁部13例如也可以包括:朝向上下方向的大致圆柱状的两个磁铁;以及位于该两个磁铁之间的磁极片。

振动部14以及弹性部件15的结构以及形状也可以进行适当变更。例如在振动部14中,也可以省略轭43,线圈部41直接地固定于质量部42的内周面。并且,不必一定在振动部14的上表面44形成凹部441。例如也可在平面状的上表面44上固定有粘接剂层71。

振动马达1、1a至1d中的各部件的安装和固定也可以是间接的。例如也可隔着其他部件进行弹性部件15的向罩部11的固定、罩部11与基底部12的固定。

上述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中的结构只要相互不产生矛盾即可以进行适当组合。

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振动马达能够用作各种用途的振动马达。优选用作手机等移动通信装置的无声通知设备。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