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终端的充电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08493阅读:302来源:国知局
移动终端的充电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移动终端的充电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手机等移动终端的充电插口大都为插入式充电插口,用户充电必须把充电装置插入到移动终端进行充电,反复插拔充电很不方便,而且对充电插口有一定的损害。

综上可知,现有技术在实际使用上显然存在不便与缺陷,所以有必要加以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的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移动终端的充电装置,其能够将移动终端原插入式充电改为接触式充电,从而使得移动终端的充电更为简单和方便。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移动终端的充电装置,包括有:

充电转接件,所述充电转接件的一端与所述移动终端的充电插口插入式电性连接;

充电座,包括放置区、充电转接口和充电单元,所述放置区用于放置所述移动终端,所述充电转接口和所述充电单元设置于所述放置区,所述充电转接口与所述充电转接件的另一端接触式电性连接,并且所述充电转接口与所述充电单元电性连接,所述充电单元与电源电性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移动终端的充电装置,所述充电转接件和所述充电转接口分别增设有磁性材质。

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移动终端的充电装置,所述充电单元为包含AC转DC电路的交流式充电单元;或者

所述充电单元为包含DC电路的直流式充电单元,所述DC电路与所述移动终端自带的AC转DC充电器配合使用。

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移动终端的充电装置,所述充电单元设有连接口与外部电源电性连接;或者

所述充电座设有内置电源与所述充电单元电性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移动终端的充电装置,所述放置区包括座体以及固定于所述座体上的底板,所述底板上设有用于限制所述移动终端的放置位置的限位结构。

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移动终端的充电装置,所述限位结构包括底挡板和至少一侧挡板;所述底挡板设置于所述底板的底端,且所述底挡板的内侧设有所述充电转接口;所述侧挡板设置于所述底板的一侧或两侧。

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移动终端的充电装置,所述座体放置于水平面,固定与所述座体的所述底板与所述水平面呈预定倾角设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移动终端的充电装置,所述充电座还设有充电状态指示灯。

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移动终端的充电装置,所述充电转接件的一端设有与所述移动终端的充电插口匹配的充电插头;

所述充电转接件的另一端和所述充电转接口分别对应设有充电触点。

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移动终端的充电装置,所述充电触点包括正极充电触点和负极充电触点。

本实用新型包括有:充电转接件,所述充电转接件的一端与所述移动终端的充电插口插入式电性连接;充电座,包括放置区、充电转接口和充电单元,所述放置区用于放置所述移动终端,所述充电转接口和所述充电单元设置于所述放置区,所述充电转接口与所述充电转接件的另一端接触式电性连接,并且所述充电转接口与所述充电单元电性连接,所述充电单元与电源电性连接。借此,本实用新型能够将移动终端原插入式充电改为接触式充电,从而使得移动终端的充电更为简单和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移动终端的充电装置的原理方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移动终端的充电装置的所述充电转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移动终端的充电装置的所述充电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所述充电转接件插入所述移动终端的结构示意图;

图5A~图5C是本实用新型充电装置的三种正、负极充电触点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移动终端的充电装置100,包括有:

充电转接件10,所述充电转接件10的一端与移动终端200的充电插口210插入式电性连接;所述充电转接件10用于把移动终端200的插入式充电插口210转变成免插入的接触即充电的接口。

所述充电座20包括有放置区21、充电转接口22和充电单元23,所述放置区21用于放置移动终端200,充电转接口22和充电单元23设置于放置区21,充电转接口22与充电转接件10的另一端接触式电性连接,并且充电转接口22与充电单元23电性连接,充电单元23与电源电性连接。

当用户将插接有充电转接件10的移动终端200放到充电座20上时,充电转接件10和充电转接口22发生接触,便可以对移动终端200进行充电,其把移动终端200从传统的插入式充电改为接触式充电,从而使得移动终端200的充电变得更为简单和方便。并且,所述移动终端200可以是手机、PDA(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个人数字助理)、平板电脑等。

图2所示,所述充电转接件10的一端设有与移动终端200的充电插口210匹配的充电插头122,所述充电插头122可以是任一与移动终端相适应的充电插头,如图4;并且充电转接口22与移动终端的充电插口210的位置相互对应。充电转接件10的另一端设有充电触点121,而充电转接口22也对应设有充电触点221,充电触点121和充电触点221是相匹配的接触即充电的接口,所述充电触点121或221优选采用正、负极两个充电触点设计。

图3示出所述充电座20的放置区21包括座体211以及固定于座体211上的底板212,所述底板212上设有用于限制移动终端200的放置位置的限位结构。本实施例中,所述限位结构包括底挡板213和至少一侧挡板214;底挡板213设置于底板212的底端,且底挡板213的内侧设有充电转接口22;侧挡板214设置于底板212的一侧或两侧。在使用时,座体211可放置于桌面等水平面,固定于座体211的底板112与水平面呈预定倾角设置,以便于用户将插接有充电转接件10的移动终端200放置到充电座20的放置区21。当然,放置区21也可为凹槽结构等其他结构,其只需满足能够让用户方便地放置移动终端200的需求即可。

所述充电转接件10和充电座20的充电转接口22分别增设有磁性材质,便于用户放下移动终端200进行充电时,引导充电转接件10和充电转接口22之间正确接触,具有更好的接触效果进而方便充电。当然,充电转接件10和充电转接口22也可以不设有磁性材质。

较好的是,充电座20的充电单元23优选为包含AC转DC电路的交流式充电单元;或者充电单元23优选为包含DC电路的直流式充电单元,所述DC电路与移动终端200自带的AC转DC充电器配合使用,以给移动终端200充电。

优选的是,所述充电单元23设有连接口与外部电源电性连接,外部电源主要采用普通的市电电源。所述直流式充电单元优选包括一USB接口(Universal Serial Bus,通用串行总线),所述USB接口通过USB接线与外部的直流电源(例如个人电脑)电性连接。所述直流式充电单元只有直流充电功能,比如输入电压是5V,输入端是常用的mini 5pin USB口,这样用户就可把充电座20通过USB接线连接到移动终端200自带的USB充电器上而不需要另外买USB充电器,以节省用户的成本。

或者,所述充电座20设有内置电源与所述充电单元23电性连接;可以是内置的移动电源,以与充电单元23电性连接。

优选的是,所述充电座20还可设有用于与外部充电器连接的接口,包括但不限于Lightning接口(闪电接口)、microUSB接口(通用串行总线2.0接口)以及USB-Type C接口(通用串行总线3.0接口);使得用户可将移动终端200自带的充电器连接到充电座20上以给移动终端200充电,方便快捷。

进一步地,充电座20还设有充电状态指示灯,所述充电状态指示灯可与充电单元23电性连接,以便提示用户当前移动终端200的充电状态。当然也可以不增加指示灯。

更好的是,所述充电转接件10的另一端和所述充电座20的充电转接口22分别对应设有充电触点121和221,所述充电触点121和221均包括正极充电触点A和负极充电触点B。正极充电触点A和负极充电触点B配合使用,使移动终端200的插入式充电方式改为接触即充电的方式。当然充电转接件10和充电转接口22也可以还包括接地极触点等。图5A~图5C是本实用新型充电装置的三种正、负极充电触点的示意图,所述正极充电触点A和负极充电触点B可以为点状,如图5A所示;所述正极充电触点A和负极充电触点B还可以为环状,如图5B所示,外面一层环为正极充电触点A,里面一层环为负极充电触点B,且两个环状触点优选为同心圆;所述正极充电触点A和负极充电触点B还可以为线状,如图5C所示。实际上,所述正极充电触点A和负极充电触点B的形状可以根据需要设定,并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包括有:充电转接件,所述充电转接件的一端与所述移动终端的充电插口插入式电性连接;充电座,包括放置区、充电转接口和充电单元,所述放置区用于放置所述移动终端,所述充电转接口和所述充电单元设置于所述放置区,所述充电转接口与所述充电转接件的另一端接触式电性连接,并且所述充电转接口与所述充电单元电性连接,所述充电单元与电源电性连接。借此,本实用新型能够将移动终端原插入式充电改为接触式充电,从而使得移动终端的充电更为简单和方便。

当然,本实用新型还可有其它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当可根据本实用新型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