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的大跨距光伏支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52837阅读:977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的大跨距光伏支架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新型的大跨距光伏支架,属于光伏设备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太阳能光伏系统的推广与应用,由于环境不同对光伏系统设计要求越来越高。在有限面积上建设光伏系统,合理利用已有的建筑面积,节约建设面积、缩小建设成本,这些都在光伏系统的安装使用中显得越来越重要。光伏支架作为光伏组件的支撑结构,设计新型的支架结构的问题值得深入研究。通过对新型的支架系统计算机实体建模,根据当地的地理位置和用户的实际安装要求,推导出新型的最优化的支架结构,以便于指导实际工程设计与应用。

但目前在光伏组件的固定上所采用的光伏支架,由于目前很多光伏电站的建设条件差,基础施工难度大,导致施工工期和建筑成本大幅增加,使得光伏组件在固定中无法实现大跨距下的牢固固定作用,降低了支架的稳定性,安装过程中光伏支架建设的成本大,延长工期及耗费人力,降低了工效,由此不能方便和高效地提供于光伏电站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新型的大跨距光伏支架,解决目前很多光伏电站中光伏支架使得光伏组件在固定中无法实现大跨距下的牢固固定作用,降低了支架的稳定性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具体采用以下技术方案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一种新型的大跨距光伏支架,包括支架底座和连接于支架底座上的主梁,还包括若干个檩条、拉杆、撑杆、中立柱、前支撑、后支撑,其中所述檩条与主梁垂直设置以形成用于固定光伏组件的固定面;所述拉杆和撑杆的两端分别连接于任意两个檩条上,且拉杆和撑杆的两端连接至檩条的受力最大点位置;所述主梁的底部通过连接中立柱后固定于支架底座上;所述固定面的底部分别连接前支撑和后支撑的一端,所述前支撑和后支撑的另一端均连接在支架底座上。

进一步地,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还包括拉条,所述拉条固定设置于固定面上。

进一步地,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主梁的底部与中立柱之间采用可活动方式连接。

进一步地,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前支撑和后支撑的一端分别与主梁(2)的一侧连接形成45度夹角。

进一步地,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檩条采用钢制材料构成。

进一步地,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钢制材料为Q345B型钢材。

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能产生如下技术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新型的大跨距光伏支架,通过对现有的光伏支架结构改进,利用檩条与主梁垂直设置以形成用于固定光伏组件的固定面,拉杆和撑杆的两端分别连接于任意两个檩条上,且拉杆和撑杆的两端连接至檩条的受力最大点位置,可以大大减小檩条的计算长度,使檩条的跨度大大增加,达到了减少主梁与中立柱的目的。并且通过固定面的底部分别连接前支撑和后支撑的一端,所述前支撑和后支撑的另一端均连接在支架底座上,增加了支架的整体稳定性,可以使整个支架结构更加稳定。

因此,本实用新型通过结构改进,在满足结构安全性的前提下,大大减少支架中立柱与主梁的个数,能有效地降低光伏电站建设的成本,便于安装且具备高稳定性能,提高工效,节省工期及人力,可以广泛用于不同场景中的光伏电站中。能够有效解决目前很多光伏电站中光伏支架使得光伏组件在固定中无法实现大跨距下的牢固固定作用,降低了支架的稳定性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大跨距光伏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大跨距光伏支架的侧视图。

其中标号解释:1-支架底座,2-主梁,3-檩条,4-拉杆,5-撑杆,6-中立柱,7-前支撑,8-后支撑,9-拉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描述。

如图1和2所示,本实用新型设计了一种新型的大跨距光伏支架,包括支架底座1和连接于支架底座上的主梁2,支架底座1将主梁支撑在光伏电站上。在此基础上,本实用新型对光伏支架进行改进,具体为:光伏支架还包括若干个檩条3、拉杆4、撑杆5、中立柱6、前支撑7、后支撑8,其中所述檩条3与主梁2垂直设置以形成用于固定光伏组件的固定面;所述拉杆4和撑杆5的两端分别连接于任意两个檩条3上,且拉杆4和撑杆5的两端连接至檩条3的受力最大点位置;所述主梁2的底部通过连接中立柱6后固定于支架底座1上;所述固定面的底部分别连接前支撑7和后支撑8的一端,所述前支撑7和后支撑8的另一端均连接在支架底座1上。

本实用新型给出的实施例中,檩条3的数量为4个,主梁2的数量为1个,多个檩条3之间呈平行设置,且主梁2与每个檩条3均垂直,使其可以形成稳定地固定面,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该一种结构,其他数量下形成的结构同样适用。并且,拉杆4和撑杆5的两端分别连接于任意两个檩条3上,且拉杆4和撑杆5的两端连接至檩条3的受力最大点位置,可以大大减小檩条的计算长度,使檩条的跨度大大增加,达到了减少主梁与中立柱的目的。

并且,支架主梁2的两侧分别连接前支撑7和后支撑8的一端,所述前支撑7和后支撑8的另一端均连接在支架底座1上,增加了支架的整体稳定性,可以使整个支架结构更加稳定。优选地,所述前支撑7和后支撑8的一端分别与主梁2的一侧连接形成45度夹角,使得固定面能够倾斜地固定在支架底座上,且能与地面形成一定的夹角,可以更好地实现对光伏组件的固定,且便于光伏组件可以更好地采集太阳辐射。

进一步地,为了增加支架系统整体稳定性,支架还可以包括拉条9,所述拉条9固定设置于固定面上,本实施例中,将拉条9设置于固定面内的两个檩条3之间,使其可以进一步提高固定稳定性作用,但其也可设置于固定面上的拉杆4和撑杆5之间,同样可实现提高稳定性作用。

以及支架上,所述主梁2的底部与中立柱6之间可以采用可活动方式连接,如采用铰链方式连接,使主梁2可以实现与中立柱6之间夹角可调,便于根据不同时段下的太阳辐射对其调整,且利用前支撑7和后支撑8仍然可使得支架处于稳定状态。

支架中,所述檩条3优选采用钢制材料构成。将檩条3的钢材材质由常规的235B型钢材提升为Q345B型钢材,提高檩条3的硬度,使其可以具备更大的承载力,可以固定更大体积的光伏组件。

综上,本实用新型将拉杆和撑杆的两端连接至檩条的受力最大点位置,可以大大减小檩条的计算长度,使檩条的跨度大大增加,达到了减少主梁与中立柱的目的,增加了支架的整体稳定性,可以使整个支架结构更加稳定。因此,本实用新型通过结构改进,在满足结构安全性的前提下,大大减少支架中立柱与主梁的个数,能有效地降低光伏电站建设的成本,便于安装且具备高稳定性能,提高工效,节省工期及人力,可以广泛用于不同场景中的光伏电站中。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的前提下做出各种变化。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