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动电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08703阅读:233来源:国知局
振动电机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具体的,涉及到一种振动电机。



背景技术:

振动电机是一种利用电磁力的产生原理将电能转换为机械能的部件,振动电机通常安装在便携式移动设备内,以产生振动反馈,如手机的振动或者游戏机的振动反馈等。

相关技术中,振动电机只在竖直Z轴方向充磁的磁钢下方设置音圈,使水平X轴方向的驱动力值最大,但无Y轴和Z轴方向的驱动力,因此电子器件的驱动力只在水平X轴方向,从而振动电机只做水平X轴方向的振动,其振动方向单一,且电子设备的振动效果不明显。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振动电机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沿X轴和Z轴方向振动的振动电机。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所述振动电机包括具有收容空间的外壳、收容于所述外壳内的振动组件、用于将所述振动组件悬置于所述外壳内的弹性件以及固定于所述外壳的用于驱动所述振动组件沿水平方向振动的第一音圈,所述振动组件包括质量块和组配于所述质量块的磁钢组,所述振动组件还包括固定于所述外壳上的用于驱动所述振动组件沿竖直方向振动的第二音圈;所述第一音圈和所述第二音圈分别设置于所述质量块的两侧。

优选的,所述磁钢组包括沿竖直方向充磁的第一主磁钢、第二主磁钢和第三主磁钢;所述第二主磁钢和第三主磁钢分别位于所述第一主磁钢两侧并彼此间隔设置;所述第一主磁钢的充磁方向与所述第二主磁钢的充磁方向相反,且所述第二主磁钢的充磁方向与所述第三主磁钢的充磁方向相同。

优选的,所述第一音圈的数量为两个;所述第一音圈包括第一音圈部以及第二音圈部;所述第一音圈部设置在对应于所述第一主磁钢的位置处,且所述第二音圈部设置在对应于所述第二主磁钢或所述第三主磁钢的位置处。

优选的,所述第一音圈的数量为一个;所述第一音圈包括第一音圈部以及第二音圈部;所述第一音圈部设置在对应于所述第二主磁钢的位置处,且所述第二音圈部设置在对应于所述第三主磁钢的位置处。

优选的,所述第二音圈包括第三音圈部和第四音圈部;所述第三音圈部设置在对应于所述第一主磁钢和所述第二主磁钢之间的位置处,且所述第四音圈部设置在对应于所述第一主磁钢和所述第三主磁钢之间的位置处。

优选的,所述振动组件还包括夹设于所述第一主磁钢和所述第二主磁钢之间的第一副磁钢,以及夹设于所述第一主磁钢和所述第三主磁钢之间的第二副磁钢;所述第一副磁钢和所述第二副磁钢的充磁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主磁钢的充磁方向;

所述第三音圈部设置在对应于所述第一副磁钢的位置处,且所述第四音圈部设置在对应于所述第二副磁钢的位置处。

优选的,所述弹性件的数量为两个,每个所述弹性件的一端与所述质量块相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外壳固定。

优选的,所述弹性件的数量为四个,每个所述弹性件的一端与所述质量块相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外壳固定。

优选的,所述外壳包括壳体和与所述壳体相互组配形成所述收容空间的盖板,所述第一音圈固定于所述盖板,所述第二音圈固定于所述壳体。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所述振动电机通过在其内部增设所述第二音圈,所述第二音圈和所述磁钢作用可提供Z轴方向的驱动力,使得所述振动电机实现沿X轴或者Z轴方向振动,提高了所述振动电机的振动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振动电机实施例一的立体结构图;

图2为图1所示振动电机的立体结构分解图;

图3为沿图1中A-A线的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振动电机实施例二的立体结构分解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振动电机实施例三的立体结构分解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振动电机实施例三的剖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振动电机实施例四的立体结构分解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一

请同时参照图1-图3,其中,图1为本实用新型振动电机实施例一的立体结构图;图2为图1所示振动电机的立体结构分解图;图3为沿图1中A-A线的剖视图。所述振动电机1包括具有收容空间的外壳11、收容于所述外壳11内的振动组件12、用于将所述振动组件12悬置于所述外壳11内的弹性件13、以及固定于所述外壳11上并分别位于所述振动组件12两侧的第一音圈14和第二音圈15。

参见图2-3,所述外壳11包括壳体111和与所述壳体111相互组配形成所述收容空间的盖板112。

所述振动组件12包括质量块121和组配于所述质量块121的磁钢组122。

具体如图2-3所示,所述质量块121包括质量块本体1211、贯穿所述质量块本体1211的第一收容槽1212和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收容槽1212的两侧并贯穿所述质量块本体1211的第二收容槽1213和第三收容槽1214。所述磁钢组122包括第一主磁钢1221和分别位于所述第一主磁钢1221两侧并间隔设置的第二主磁钢1222和第三主磁钢1223。所述第一主磁钢1221收容于所述第一收容槽1212,所述第二主磁钢1222收容于所述第二收容槽1213,且所述第三主磁钢1223收容于所述第三收容槽1214内。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主磁钢1221和所述第二主磁钢1222以及所述第三主磁钢1223均沿竖直方向(图3所示的Z轴方向)充磁,且所述第一主磁钢1221与所述第二主磁钢1222充磁方向相反,而所述第二主磁钢1222与所述第三主磁钢1223充磁方向相同。在本实施例中,具体地,所述第一主磁钢1221靠近所述盖板112的一端为S极,远离所述盖板112的一端为N极;所述第二主磁钢1222和所述第三主磁钢1223靠近所述盖板112的一端为N极,远离所述盖板112的一端为S极。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该第一主磁钢1221也可以反向充磁,即该第一主磁钢1221靠近所述盖板112的一端为N极。

如图2-3所示,所述第一音圈14固定于所述盖板112,所述第二音圈15固定于所述壳体111。其中,所述第一音圈14的数量在本实施例中为两个;该第一音圈14用于驱动所述振动组件12沿水平方向(图3所示的X轴方向)振动。该第一音圈14大体上呈环状。其中,每一所述第一音圈14均包括第一音圈部141、第二音圈部142以及连接所述第一音圈部141和所述第二音圈部142的第一连接部143,且流经所述第一音圈部141的电流与流经所述第二音圈部142的电流方向相反。其中,该第一音圈部141设置在对应于所述第一主磁钢1221的位置处,而第二音圈部142设置在对应于所述第二主磁钢1222或所述第三主磁钢1223的位置处。通过第一音圈14的上述设置,使得穿过该第一音圈14的磁力线大部分沿竖直方向,导致所述第一音圈14与所述磁钢组122相互作用并驱动所述振动组件12沿X轴方向振动。

所述第一音圈14的数量还可以为一个;所述第一音圈14包括第一音圈部141以及第二音圈部142;所述第一音圈部141设置在对应于所述第二主磁钢1222的位置处,且所述第二音圈部142设置在对应于所述第三主磁钢1223的位置处。

所述第二音圈15的数量为一个,用于驱动所述振动组件12沿竖直方向(图3所示的Z轴方向)振动。该第二音圈15同样地呈环状。其中,所述第二音圈15包括第三音圈部151、第四音圈部152以及连接所述第三音圈部151和第四音圈部152的第二连接部153,且流经第三音圈部151的电流与流经第四音圈部152的电流方向相反。其中,该第三音圈部151设置在对应于所述第一主磁钢1221和所述第二主磁钢1222之间的位置处,而所述第四音圈部152设置在对应于所述第一主磁钢1221和所述第三主磁钢1223之间的位置处。通过设置所述第二音圈15,使得穿过该第二音圈15的磁力线大部分沿水平方向,导致所述第二音圈15与所述磁钢组122相互作用并驱动所述振动组件12沿Z轴方向振动。

本实施例中,所述弹性件13的数量为两个,每个所述弹性件13的一端与所述质量块121相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外壳11固定,使所述质量块121悬置于所述外壳11内。

实施例二

如图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振动电机实施例二的立体结构分解图。

所述弹性件13还可以为四个,其他结构大体与实施例一相同。所述质量块121两端分别通过两所述弹性件13与所述外壳11固定,且位于所述质量块121每端的两所述弹性件13呈上下排列。具体地,两所述弹性件13各自的一端分别固定于所述质量块121的两侧,且两所述弹性件13的另一端分别与外壳11固定,由此可进一步保证X轴、Z轴方向各自振动的平稳性。

实施例三

请结合参照图5-图6,图5为本实用新型振动电机实施例三的立体结构分解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振动电机实施例三的剖视图。所述振动电机2包括具有收容空间的外壳21、收容于所述外壳21内的振动组件22、用于将所述振动组件22悬置于所述外壳21内的弹性件23、固定于所述外壳21并位于所述振动组件22下方的第一音圈24和固定于所述外壳21并位于所述振动组件22上方的第二音圈25。

所述外壳21包括壳体211和与所述壳体211相互组配形成所述收容空间的盖板212。所述第一音圈24固定于所述盖板212,所述第二音圈25固定于所述壳体211。

所述振动组件22包括质量块221和组配于所述质量块221的磁钢组222。

所述质量块221包括质量块本体2211和贯穿所述质量块本体2211的收容槽2212。本实施例中,所述收容槽2212的数量为一个。所述磁钢组222包括第一主磁钢2221和分别位于所述第一主磁钢2221两侧并彼此间隔设置的第二主磁钢2222和第三主磁钢2223,所述磁钢组222还包括夹设于所述第一主磁钢2221和所述第二主磁钢2222之间的第一副磁钢2224,以及夹设于所述第一主磁钢2221和所述第三主磁钢2223之间的第二副磁钢2225;所述收容槽2212的数量为一个,所述磁钢组222均收容于所述收容槽2212内。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主磁钢2221和所述第二主磁钢2222以及所述第三主磁钢2223均沿竖直方向(图6所示的Z轴方向)充磁,且所述第一主磁钢2221与所述第二主磁钢2222充磁方向相反,而所述第二主磁钢2222与所述第三主磁钢2223充磁方向相同。在本实施例中,具体地,所述第一主磁钢2221靠近所述盖板212的一端为S极,远离所述盖板212的一端为N极;所述第二主磁钢2222和所述第三主磁钢2223靠近所述盖板212的一端为N极,远离所述盖板212的一端为S极。所述第一副磁钢2224和所述第二副磁钢沿水平方向充磁(图3中所示的X轴方向)。因此,该所述磁钢组222可排列成海尔贝克阵列。其中,该所述第一副磁钢2224和所述第二副磁钢2225的充磁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主磁钢2221的充磁方向;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副磁钢2224的靠近所述第一主磁钢2221的一端为S极,远离所述第一主磁钢2221的一端为N极,所述第二副磁钢2225的靠近所述第一主磁钢2221的一端为S极,远离所述第一主磁钢的一端为N极。当然,所述磁钢组222之间的排列方式不限于本实施方式,还可以为其他的海尔贝克排列方式。

所述第一音圈24的数量在本实施例中为两个;该第一音圈24用于驱动所述振动组件22沿水平方向(图6所示的X轴方向)振动。该第一音圈24大体上呈环状。其中,每一所述第一音圈24均包括第一音圈部241、第二音圈部242以及连接所述第一音圈部241和所述第二音圈部242的第一连接部243,且流经所述第一音圈部241的电流与流经所述第二音圈部242的电流方向相反。其中,每一第一音圈24的第一音圈部241设置在对应于所述第一主磁钢2221的位置处,而每一第一音圈24的第二音圈部242设置在对应于所述第二主磁钢2222或所述第三主磁钢2223的位置处。通过第一音圈24的上述设置,使得穿过该第一音圈24的磁力线大部分沿竖直方向,导致第一音圈24与磁钢组222相互作用并驱动振动组件22沿X轴方向振动。

所述第二音圈25包括第三音圈部251和第四音圈部252;所述第三音圈部251对应设置于所述第一副磁钢2224的位置处,且所述第四音圈部252对应设置于所述第二副磁钢2225的位置处。具体的,所述第二音圈25的第三音圈部252设置在对应于所述第一副磁钢2224的位置处,且所述第四音圈部252设置在对应于所述第二副磁钢2225的位置处。

所述第二音圈25与水平充磁的所述第一副磁钢2224和所述第二副磁钢2225相互作用驱动所述振动组件22沿Z轴方向振动,所述第一音圈24与竖直充磁的所述第一主磁钢2221、所述第二主磁钢2222及第三主磁钢2223相互作用驱动所述振动组件22沿竖直方向振动。通过将所述磁钢组222之间设置成海尔贝克阵列,在保证X轴驱动力的前提下,增加了水平穿入所述第二音圈25的磁力线,以提高Z轴方向振动的驱动力。

本实施例中,所述弹性件23的数量为两个,每个所述弹性件23的一端与所述质量块221相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外壳21固定。

实施例四

请结合参照图7,为本实用新型振动电机实施例四的立体结构分解图。所述弹性件23还可以为四个,其他结构大体与实施例三相同。所述质量块221两端分别通过两所述弹性件23与所述外壳21固定,且位于所述质量块221每端的两所述弹性件23呈上下排列。具体地,该两所述弹性件23各自的一端分别固定于所述质量块221的两侧,且两所述弹性件13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外壳11固定,由此可保证X、Z方向各自振动的平稳性。

与相关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所述振动电机通过在其内部增设所述第二音圈,所述第二音圈和所述磁钢作用可提供Z轴方向的驱动力,使得所述振动电机可实现沿X轴或Z轴方向振动,提高了所述振动电机的振动性能。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在此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改进,但这些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