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小型化高强度少灌胶高抗热接线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48226阅读:238来源:国知局
一种小型化高强度少灌胶高抗热接线盒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光伏接线盒结构设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体积小、机械强度高、灌胶量少且抗热性能高的接线盒结构。



背景技术:

光伏接线盒是太阳能发电系统的中用来连接光伏组件电池板和逆变器的重要部件。目前光伏接线盒的规格向着小型化的方向发展,对内部的散热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端子板上的二极管是重要的发热元件,二极管在光伏接线盒内部狭小空间中位置靠的很近,热量相对集中,散发不出去,使得接线盒内部的散热压力越来越大。在不增大接线盒体积的前提下,实现光伏接线盒散热性能的优化,是当前光伏接线盒设计的主要目标。在此基础之上,减少光伏接线盒中的灌胶量从而降低成本、提高盒体的机械结构强度,也都是当前光伏接线盒设计中需要实现的目标。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问题,申请人经过研究改进,现提供一种小型化高强度少灌胶高抗热接线盒,其目在于实现光伏接线盒的小型化、高抗热性能、少灌胶量、高结构强度的兼顾。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小型化高强度少灌胶高抗热接线盒,包括相配合的盖板、底座以及安装在两者内部空间中的端子板,所述端子板上安装有多个二极管,两条线缆从底座外部穿入底座内部后分别连接在所述端子板的左右两侧,并且分别通过压线扣与底座固定,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二极管在所述端子板上的排布方向平行于所述线缆的方向,并且最外侧的两个二极管分别与左右两侧线缆的表面接近。

进一步的,所述端子板由多块板组成。

进一步的,所述二极管的数量为两个,则所述端子板包括2个小短板和1个“t”型板;左侧二极管的上方引脚与左侧线缆的端部之间、右侧二极管的上方引脚与右侧线缆的端部之间分别通过小短板连接,左侧二极管的下方引脚与右侧二极管的下方引脚之间通过“t”型板连接;所述小短板与线缆垂直。

进一步的,所述二极管的数量为3个以上,将所述二极管按照从左至右的顺序依次编号为1至n号二极管,n大于等于3,则所述端子板包括2个小短板、n-2个“z”型板和1个“t”型板;1号二极管的上方引脚与左侧线缆的端部之间、n号二极管的上方引脚与右侧线缆的端部之间分别通过小短板连接,1号二极管的下方引脚与2号二极管的上方引脚之间、……n-2号二极管的下方引脚与n-1号二极管的上方引脚之间分别通过“z”型板连接,n-1号二极管的下方引脚与n号二极管的下方引脚之间通过“t”型板连接;所述小短板与线缆垂直。

进一步的,所述盖板上设有多条加强筋,所述多条加强筋平行排布在所述盖板的外表面。

进一步的,所述底座的外壁和底部均有孔,所述底座外壁上的孔和底座底部的孔相联通。

进一步的,所述底座的底面中间为安装面,所述端子板和二极管安装在底座的安装面上,所述底座的安装面的水平位置高于所述底座的底面的水平位置。

进一步的,所述底座的底面上方设有安装板,所述端子板和二极管安装在所述安装板上,所述安装板的水平位置高于所述底座的底面的水平位置。

进一步的,所述盖板与底座之间通过机械扣结构连接,所述机械扣结构包括扣钩与扣座,所述扣钩设置于所述盖板的下表面,所述扣座设置于连接在所述底座外壁内侧的方形通孔中。

进一步的,所述盖板的侧面与扣钩相对应的位置设有撬起插入槽。

本发明的有益技术效果是:

1、本发明中二极管的排布方式为竖排,竖排的二极管相互之间更为紧凑,占用的空间小,可以缩小接线盒的体积,同时竖排使得二极管的焊接点之间的距离拉长,使热源点分布,有利于接线盒的散热。

2、本发明的线缆也起到很好的导热作用,由于二极管与线缆很近,不仅二极管的引脚从端子板传到线缆的距离更短,而且线缆表面与二极管很近,二极管表面的热量可以很容易地通过灌封胶传导到线缆,向外界散热。

3、本发明的盖板外置加强筋,有利于防止接线盒变形,一方面是外置加强筋可以防止盖板受外部冲击时的变形,另一方面是防止传统的内置加强筋受内部热变形,提高了接线盒的强度。

4、本发明的接线盒外壁和底部悬空,有利于散热,这是由于电池板背板的耐热性能较差,悬空设计使得接线盒最热的部分不与电池板背板接触,两者之间被对流空气隔离,提高了电池板背板的寿命。

5、本发明的底座上的扣座结构,一方面起到了机械扣的功能,另一方面也起到了增加散热表面、减少灌胶量的作用,降低了用户的使用成本;当需要打开盖板时,螺丝刀或其他工具是从侧面插入而非传统的从上面插入,改变受力方向,有效防止盒体和灌胶受力分离,提高了接线盒的强度。

本发明的优点将在下面具体实施方式部分的描述中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种实施例的分解图。

图2是盖板的立体图。

图3是盖板的主视图。

图4是盖板的后视图。

图5是图3盖板的a-a剖视图。

图6是底座的立体图。

图7是底座的主视图。

图8是底座的后视图。

图9是本发明的装配图。

图10是本发明除盖板的装配图之一。

图11是本发明另一种实施例的分解图。

图12是本发明除盖板的装配图之二。

图13是端子板方案一的主视图。

图14是端子板方案一的后视图。

图15是端子板方案一的俯视图。

图16是端子板方案一的仰视图。

图17是图13端子板的a-a剖视图。

图18是端子板方案二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进一步说明。

图1所示为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的分解结构,其包括底座1、安装板2、二极管3、端子板4、线缆5、压线扣6以及盖板7。底座1与盖板7相配合,两者内部空间中放安装板2,安装板2上方安装端子板4,端子板4上安装有三个二极管3,两条线缆5从底座1外部穿入底座1内部后分别电连接(包括焊接或者铆接)在端子板4的左右两侧,并且分别通过压线扣6与底座1固定。

图2~图5所示为盖板的结构。盖板7上设有三条加强筋8,这些加强筋8平行排布在盖板7的外表面,相邻的加强筋8之间的距离不应过长。这种结构改变了传统的将加强筋设置在盖板7内的结构,传统的加强筋设置在盖板7内容易受内部热变形,而本发明外置的加强筋8,可以防止内部热变形,同时外置的加强筋8可以防止盖板7受外部冲击时的变形,提高了接线盒的强度。

如图2、图4、图5所示,盖板7的下表面设置有四个扣钩9,这些扣钩9是用于与设置在底座1上的扣座相配合,形成机械扣结构,盖板7与底座1之间即通过该机械扣结构结合在一起。盖板7的侧面与扣钩相对应的位置设有撬起插入槽10。传统的设计是将撬起插入槽设置在盖板的上表面,当需要打开盖板时,螺丝刀或其他工具是从上面插入,抵住底座1进行撬动,底座1和灌胶很容易受力分离,而本发明改变受力方向,将螺丝刀或其他工具从侧面的撬起插入槽10插入,有效防止盒体和灌胶受力分离,提高了接线盒的强度。

图6~图8所示为底座的结构。底座1外壁内侧具有四个方形通孔11,扣座12设置于这些方形通孔11中,扣座12与前文所述的盖板7上的扣钩9对应配合。该方形通孔11中设置扣座12的结构,一方面起到了机械扣的功能,另一方面方形通孔11的表面积大,起到了增加散热表面的作用,此外,方形通孔11所围成的空间不用灌胶,可以减少灌胶量,降低了用户的使用成本。

图9所示为本发明装配后的结构,其清楚的展示了撬起插入槽10的位置。

图10所示为本发明除了盖板的其余部件装配后的结构。底座1的外壁和底部均有孔13,端子板4和二极管3安装在安装板2上,安装板2的水平位置高于底座1的底面的水平位置,这样就使得底座1外壁上的孔13和底座1底部的孔13相联通。这种悬空设计有利于散热,使得接线盒最热的部分,即安装板2的底部不与耐热性能较差的电池板背板直接接触,两者之间被对流空气隔离,提高了电池板背板的寿命。

另一种实施例中,也可以省去安装板,如图11所示,底座1的底面中间为安装面,安装面与省去的安装板形状一致,端子板4和二极管3直接安装在底座1的安装面上,只要使底座1的安装面的水平位置高于底座1的底面的水平位置,也能达到同样的悬空效果。

二极管3在端子板4上的安装方式如图12所示,二极管3在端子板4上的排布方向平行于线缆5的方向,并且最外侧的两个二极管3分别与左右两侧线缆5的表面接近。这样的排布方式使得二极管3相互之间更为紧凑,占用的空间小,可以缩小接线盒的体积,同时使得二极管3的焊接点之间的距离拉长,使热源点分布,有利于接线盒的散热。由于二极管3与线缆5很近,不仅二极管3的引脚从端子板4传到线缆5的距离更短,而且线缆5表面与二极管3很近,二极管3表面的热量可以很容易地通过灌封胶传导到线缆5,经由线缆5向外界散热。

为了实现前文所述的二极管3的排布方式,相应的端子板4的结构设计如下。

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如图13~图17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二极管3的数量为3个,将二极管3按照从左至右的顺序依次编号为1至3号二极管,则端子板4包括2个小短板14、1个“z”型板15和1个“t”型板16;1号二极管3的上方引脚与左侧线缆5的端部之间、3号二极管3的上方引脚与右侧线缆5的端部之间分别通过小短板14连接,1号二极管3的下方引脚与2号二极管3的上方引脚之间通过“z”型板15连接,2号二极管3的下方引脚与3号二极管3的下方引脚之间通过“t”型板16连接;小短板14与线缆5垂直。

依次类推,当二极管3的数量更多时,将二极管3按照从左至右的顺序依次编号为1至n号二极管,n大于等于3,则端子板4包括2个小短板、n-2个“z”型板和1个“t”型板;1号二极管的上方引脚与左侧线缆的端部之间、n号二极管的上方引脚与右侧线缆的端部之间分别通过小短板连接,1号二极管的下方引脚与2号二极管的上方引脚之间、……n-2号二极管的下方引脚与n-1号二极管的上方引脚之间分别通过“z”型板连接,n-1号二极管的下方引脚与n号二极管的下方引脚之间通过“t”型板连接;小短板与线缆5垂直。

如图18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二极管3的数量仅为2个,则端子板4包括2个小短板14和1个“t”型板16,而无须“z”型板。连接方式则变为:左侧二极管3的上方引脚与左侧线缆5的端部之间、右侧二极管3的上方引脚与右侧线缆5的端部之间分别通过小短板14连接,左侧二极管3的下方引脚与右侧二极管3的下方引脚之间通过“t”型板16连接;同样,小短板14与线缆5垂直。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发明不限于以上实施例。可以理解,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构思的前提下直接导出或联想到的其他改进和变化,均应认为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