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22812阅读:202来源:国知局
电机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机,特别是涉及一种带有冷却系统的电机。



背景技术:

电机是一种生活中常见的一种驱动机构。在工作过程中,电机会产生较多的热量,如果热量不被及时排出,会降低电机的效率。对于工作环境要求高的电机,更需要及时散热。

现有电机虽已出现冷却套的冷却结构,但其只能对电机外围进行冷却,冷却效果不理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针对现有电机冷却效果不理想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冷却效果理想的电机。

为此,本发明设有主体组件、前盖组件和后盖组件,前盖组件、后盖组件与主体组件连接,主体组件内部安装有转子组件,转子组件中间设有转轴,主体组件设有定子,定子的外表面设有冷却套管,冷却套管的外表面设有外壳,外壳设有冷却液入口、冷却液出口,冷却套管外表面设有凹槽,凹槽设有第一起点、第一终点,凹槽为z字形或螺旋形。

优选地,第一起点、第一终点分别向外侧延伸,延伸的终点处设有螺纹通孔。

优选地,定子上靠近外圆周处设有周向分布的第一通孔,第一通孔数量大于1,第一通孔设有铜管,铜管相互连接,形成连续通道;螺纹通孔设有公接头,公接头在冷却套管的内表面径向突出,连接起来的铜管与公接头连接,形成封闭回路。

优选地,第一起点、第一终点附近均设有开口,开口的轴线与冷却液入口、冷却液出口的轴线不同轴;定子的外表面设有z字形凹槽,z字形凹槽设有第二起点、第二终点,第二起点、第二终点与开口相对应。

优选地,定子设有呈径向分布的第二通孔,第二通孔数量大于1,第二通孔内安装有绕组;冷却套管内表面与定子外表面之间设有密封结构,形成可供冷却液流动的空腔。

优选地,第一起点、第一终点分别向外侧延至与主轴线垂直的冷却套管的两个表面,这两个延伸凹槽分别是入口、出口;转轴设有始于背面的中心孔,中心孔内壁设有螺旋状凸起,中心孔的终点向内呈锥形,中心孔的终止处设有与主轴线垂直且贯穿转轴轴壁的通孔;后盖组件设有用于连通出口、中心孔的后盖通道,前盖组件设有用于连通入口、通孔的前盖通道。

优选地,凹槽向与主轴线垂直的冷却套管的前表面延伸出入口、出口两条分支,转轴设有始于背面的中心孔、斜孔,斜孔以中心孔为中心,呈周向分布;中心孔轴壁设有螺旋状内部凸起,在中心孔终止处设有贯穿转轴轴壁且与主轴线垂直的通孔,斜孔终止处设有垂直于主轴线的支路,支路始于斜孔终止处,终于转轴轴壁,转轴背面设有将中心孔与斜孔连通的小型圆柱形帽,前盖组件设有第一前盖通道、第二前盖通道,第一前盖通路用于连通入口、通孔,第二前盖通路用于连通出口、支路。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合理的设计,将冷却流体在电机发热区域进行合理的布置和循环,可以有效降低电机定子、转子、轴承、转轴以及转轴上所附其他部件上的温度,不仅能提高电机运行可靠性,还可以提高电机功率密度,降低电机重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主体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转子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实施例一冷却套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实施例一外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实施例二z字形凹槽冷却套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实施例二定子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实施例二安装有铜管的定子结构示意图;

图9是实施例二主体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实施例二主体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实施例二螺旋形凹槽冷却套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实施例三z字形凹槽冷却套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实施例三定子叠片结构示意图;

图14是实施例三定子结构示意图;

图15是实施例三主体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6是实施例三螺旋形凹槽冷却套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17是安装有图16的主体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18是实施例四冷却套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19是实施例四冷却套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20是实施例四定子叠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21是实施例四主体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22是实施例五冷却套管结构示意图;

图23是实施例五后盖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24是实施例五后盖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25是实施例五前盖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26是实施例五转轴剖面图;

图27是实施例五转轴与后盖组件连接示意图;

图28是实施例五圆柱形帽结构示意图;

图29是实施例五冷却液流动路径示意图;

图30是实施例六冷却套管结构示意图;

图31是实施例六前盖内表面结构示意图;

图32是实施例六前盖外表面结构示意图;

图33是实施例六转轴剖面图;

图34是实施例六转轴与前盖组件连接示意图;

图35是实施例六冷却液流动路径示意图;

图36是实施例六冷却液在转轴中流动方向示意图。

图中符号说明:

1.主体组件;2.前盖组件;3.后盖组件;4.密封圈;5.转子组件;6.转子叠片;7.转轴;8.圆口;9.轴承孔;10.定子;11.冷却套管;12.外壳;13.安装孔;14.凹槽;15.冷却液入口;16.冷却液出口;17.起点;18.终点;19.螺纹通孔;20.第一通孔;21.铜管;22.公接头;23.开口;24.定子叠片;25.辐条;26.螺纹孔;27.封闭槽;28.第二通孔;29.环形密封硅圈;30.辅助密封盖;31.第三通孔;32.入口;33.出口;34.密封孔;35.空腔;36.前盖;37.台阶凸起;38.中心孔;39.通孔;40.垫片;41.辅助前盖;42.竖直凹槽;43.第一小孔;44.第二小孔;45.第三小孔;46.第四小孔;47.斜孔;48.支路;49.小型圆柱形帽;50.前轴承密封;51.轴通孔密封;52.后盖通道;53.前盖通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描述。

如图1-3所示,本发明对象为永磁交流电机,其包括主体组件1、前盖组件2和后盖组件3,前盖组件2、后盖组件3通过密封圈4与主体组件1密封连接。主体组件1内部安装有转子组件5,转子组件5设有转子叠片6、安装在转子叠片6表面的永久磁铁,转子叠片6中间安装有转轴7,前盖组件2中间设有供转轴7穿出的圆口8,后盖组件3设有可安装轴承装置的轴承孔9。主体组件1包括定子10,定子10上安装有绕组,定子10固定于冷却套管11内表面,冷却套管11安装在外壳12内表面。冷却套管11与轴线垂直的前后表面上设有用于与前盖组件2、后盖组件3安装的安装孔13。

当电源产生的电流通过绕组时,绕组可以产生热量。由于电机功率极大,因此需要液体冷却液驱散产生的热量。

实施例一

如图1-5所示,冷却套管11的外表面设有凹槽14,安装外壳12之后,可形成内腔。外壳12上设有两个用于连接冷却液终端的孔,分别是冷却液入口15、冷却液出口16。可从冷却液入口15将冷却液压入内腔。冷却套管11外表面边缘设有厌氧密封剂涂层,厌氧密封剂在外壳内表面和冷却套管外表面之间产生粘合作用,将这些部件粘结在一起形成液体无法渗透的粘结层。

凹槽14的形状为z字形或螺旋形,前者在图4(a)中示出,后者在图4(b)中示出,该凹槽14的形状并非固定。

将任意位置定义为起点,即与主轴线平行的中点,此处材料被保留,两侧形成凹槽的起点17和终点18。利用冷却液,可在冷却套管11上产生顺时针的热梯度,从而在定子10和绕组上产生顺时针的热梯度。

实施例二

如图6-10所示,冷却套管11的凹槽14为实施例一所述的z字形,但是其起点17、终点18分别向冷却套管11的前、后表面延伸,且远离凹槽14的一端均设有螺纹通孔19。

定子10上靠近外圆周处设有一圈第一通孔20,如图10所示,在这些第一通孔20中安装铜管21,保持其中一个第一通孔20中不安装铜管21,铜管21从第一通孔20中伸出弯曲,形成连续通道,靠近空的第一通孔20的铜管不弯曲。

将定子10安装固定于冷却套管11之后,螺纹通孔19安装有公接头22,公接头22在冷却套管11的内表面径向突出,将靠近空的第一通孔20的铜管21与公接头22连接起来。

冷却套管11中冷却液的流向为顺时针,从而产生顺时针的热梯度。铜管21中的冷却液沿逆时针方向流动,从而产生逆时针的热梯度。方向相反的热梯度组合起来使冷却能力加倍,从而产生较小的热点,该热点的方向与冷却液进入系统的方向正好相反,从而减小不均匀热膨胀的影响。

如图11所示,上述冷却套管11的凹槽14也可为螺旋形。

实施例三

如图12-15所示,冷却套管11的凹槽14为实施例一所述的z字形,但在起点17、终点18附近分别设有开口23,开口23的轴线与外壳12上冷却液入口15、冷却液出口16的轴线并不同轴。

定子叠片24有不同的构造,没有标准的圆形表面,但是具有切口,从而形成辐条25,如图13(a)所示。还有一种定子叠片24是在前者的基础上再去掉一个辐条25,形成更大的切口,如图13(b)所示。将这种定子叠片24堆叠起来形成外表面如图14所示的z字形凹槽。该z字形凹槽与冷却套管11的z字形凹槽相似,但是旋向相反。定子10外表面采用厌氧密封剂覆层,并将其置于冷却套管11内部,然后将定子10凹槽的起点和终点与冷却套管的开口对齐。这样一来,冷却液可以进入两个空腔。

冷却套管11中的冷却液沿顺时针方向流动,从而产生顺时针的热梯度。定子10中的冷却液沿逆时针方向流动,从而产生逆时针的热梯度。热梯度的组合可以产生逆流效应,使冷却能力加倍,几乎可以消除热点,从而消除不均匀热膨胀产生的影响。

如图16、17所示,冷却套管11的凹槽14也可为螺旋形。冷却套管11中的冷却液沿螺旋形凹槽流动,从而产生纵向热梯度。定子10中的冷却液沿逆时针方向流动,从而产生逆时针的热梯度。热梯度的组合可使冷却能力加倍,从而产生较小的热点,该热点的方向与冷却液进入系统的方向正好相反,从而减小不均匀热膨胀的影响。

实施例四

如图18-21所示,以实施例二中冷却套管11结构为基础,在冷却套管11内表面靠近前、后端处分别设有一圈螺纹孔26,螺纹孔26的开口均朝外,螺纹孔26的轴线与冷却套管11的主轴线之间存在较小夹角,夹角范围根据实际需要确定。

定子叠片24设有封闭的封闭槽27,因此定子10具有多个呈径向分布的第二通孔28。将绕组安装于定子10的第二通孔28内,并在封闭槽27内、靠近定子od侧保持较小间隙。

将带有绕组的定子10放置在冷却套管11内。在定子10的内表面边缘处放置环形密封硅圈29。然后,在冷却套管11的内部以及定子10前端旋转一个辅助密封盖30,其中辅助密封盖30的外径与冷却套管11的内径相同。在冷却套管11的内径涂覆厌氧密封剂。该辅助密封盖30可压紧环形密封硅圈29。在该辅助密封盖30上径向布置多个第三通孔31,这些第三通孔31与冷却套管11的螺纹孔26对齐。

另一端的设置大致相同,不同的是,辅助密封盖30上多设了3个用于绕组相退出的第三通孔31。用厌氧密封剂对这些第三通孔31进行密封,这样可以产生二次内腔,冷却液可从冷却套管11的螺纹通孔19进入二次内腔。

冷却套管11中的冷却液沿顺时针方向流动,从而产生顺时针的热梯度。内腔中的冷却液方向与主轴线平行,从而产生纵向热梯度。由于冷却液几乎全部位于绕组与定子10结构表面,因此热梯度组合可以提供优异的冷却能力。

实施例五

如图22-29所示,冷却套管11的凹槽14为实施例一所述的z字形,但是其起点17、终点18分别从凹槽向外延至与主轴线垂直的冷却套管11的前、后表面,这两个延伸凹槽分别是入口32、出口33。

后盖组件3内表面设有轴承孔9,轴承孔9内部设有密封孔34,密封孔34内部设有更小的空腔35,空腔35设有一个小孔,在后盖组件3内表面靠近外径处设有与冷却套管11出口33对应的小孔,后盖组件3内部设有连接这两个小孔的后盖通道52。

前盖组件2与后盖组件3设置类似,在前盖组件2内表面靠近外径处设有与冷却套管11入口对应的小孔,当前盖组件2与冷却套管11接合时,该孔与冷却套管11的入口32对齐。

如图25所示,前盖组件2设有前盖36,前盖36外表面设有径向壁,前盖36的外表面上设有一个小孔,小孔位于径向壁覆盖范围内,前盖36内部设有连接该小孔与前盖36内表面小孔的前盖通道53。前盖36还设有轴承孔,轴承孔外侧设有台阶凸起37,该凸起有助于调节密封机构。

转轴7设有始于背面(即与花键表面相对的表面)的中心孔38,该中心孔38具有类似枪筒设计的螺旋状内部凸起,中心孔38的终点向内呈锥形。在转轴7中心孔38的终止处设有一个与主轴线垂直且贯穿轴壁的通孔39。

在轴承孔的内部安装密封机构,该密封机构是在轴承孔内壁开槽,并在槽中放置密封材料,然后安装垫片40。使密封机构保持在适当的位置,作为轴承的最后隔挡。垫片40是圆柱形,为防止其在后盖组件内旋转,垫片40可设有突片或凸角。转轴7的端部与后盖组件3中的非轴伸端密封机构接触。

前盖组件2设有密封机构,该密封机构由前后盖(图中未示出)两部分组成,转轴7的通孔39位于密封机构内部。

前盖组件2设有辅助前盖41,辅助前盖41上有一个便于转轴7拆装的圆口。

安装转轴7内的通孔39位于两个密封机构之间。辅助前盖41设有连接前盖通道53、转轴7通孔39的竖直凹槽42。

冷却液可以通过外壳12上的冷却液入口15进入冷却套管11,然后分成两路,一路沿着冷却套管11的凹槽14流动,另一路通过入口32进入前盖通道53,再通过竖直凹槽42进入转轴7。在内圆锥、螺旋状结构与离心力共同作用下,冷却液流出转轴,进入后盖通道52,通过出口33回到冷却套管11,然后一起流向冷却液出口16。

除了移动冷却液之外,内部螺旋状结构可以增大转轴7的表面积,有助于更好地散热。该冷却系统有助于驱散转子由于轴承摩擦、密封机构摩擦以及磁感应产生的所有热量,从而增加轴承的可靠性,延长其使用寿命;而且该冷却系统可以防止发热引起的永磁体退磁。

上述冷却套管11的凹槽14也可为螺旋形。

实施例六

如图30-36所示,冷却套管11的凹槽14为实施例一所述的z字形,但是其距起点17、终点18的最近点分别延伸至与主轴线垂直的冷却套管11的前表面,这两个延伸凹槽分别是入口32、出口33。

前盖36的内表面靠近外径处设有两个小孔,分别是第一小孔43、第二小孔44。当前盖组件2与冷却套管11接合时,第一小孔43与冷却套管的入口32对齐,第二小孔44与出口33对齐。前盖36的外表面设有两个小孔,分别是第三小孔45、第四小孔46,第三小孔45、第四小孔46位于径向壁覆盖范围内。前盖36内设有两个通道,分别用于连接第一小孔43与第四小孔46、第二小孔44与第三小孔45。前盖组成2的其他结构与实施五中的一致。

转轴7设有始于背面(即与花键表面相对的表面)的中心孔38,该孔具有类似枪筒设计的螺旋状内部凸起。在转轴7中心孔38终止处设有一个贯穿轴壁且与主轴线垂直的通孔39。转轴7还设有同样始于背面的斜孔47,斜孔47的数量至少是两个。斜孔47直径小于中心孔38直径,且越向内斜孔47的轴线越远离中心孔38轴线。斜孔47的终止处与中心孔38的终止处不在一条垂线上,斜孔47终止处均设有垂直于主轴线的支路48。支路48始于斜孔47终止处,终于转轴7轴壁。转轴7背面设有小型圆柱形帽49,形成了将中心孔38与斜孔47连接起来的通道。

前盖组件2安装有前轴承密封50,安装后,支路位于该前轴承密封50之后。

前盖组件2设有辅助前盖41。辅助前盖41设有便于转轴7拆卸的圆口,轴通孔密封51则位于辅助前盖41的另外两个孔内,中心孔38终止处的通孔39位于轴通孔密封51之间。辅助前盖41的竖直凹槽42,可将前盖36的两条通道分别与通孔39、支路48连接。

冷却液通过外壳12上的冷却液入口进入冷却套管11,然后通过入口32进入前盖组件2的通道,再通过竖直凹槽42进入转轴7通孔39,再进入中心孔38,在螺旋状结构与离心力的共同作用下,冷却液被推向出口。冷却液从转轴7的背面流出,被与转轴7融合的小型圆柱形帽49压入转轴7边缘的斜孔47,然后被推向支路48,流出转轴,通过辅助前盖41上的竖直凹槽42进入前盖组件2的另一个通道,通过出口回到冷却套管11,然后一起流向冷却液出口16。

除了流动的冷却液,转轴7上中心孔38的螺旋状结构增大转轴7的表面积,有助于更好地散热。该冷却系统有助于驱散转子组件5由于轴承摩擦、密封机构摩擦以及磁感应产生的所有热量,从而增加轴承的可靠性,延长其使用寿命;而且该冷却系统可以防止发热引起的永磁体退磁。

由于冷却液被迫在转轴7上来回移动,并且转轴7没有热点,因此转轴7上的热梯度比较均匀。

上述冷却套管11的凹槽14也可为螺旋形。

相较常规电机,本发明通过合理的设计,将冷却流体在电机发热区域进行合理的布置和循环,可以有效降低电机定子、转子、轴承、转轴以及转轴上所附其他部件上的温度,不仅能提高电机运行可靠性,还可以提高电机功率密度,降低电机重量。

惟以上者,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当不能以此限定本发明实施的范围,故其等同组件的置换,或依本发明专利保护范围所作的等同变化与修改,皆应仍属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