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太阳能技术的充电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845927阅读:154来源:国知局
一种具有太阳能技术的充电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电池充电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具有太阳能技术的充电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动汽车或者电动车因其便捷性和灵活性越来越受人们喜爱,但对于该类电动系列的产品,由于是利用自身所携带的电池为动力源进行驱动运行的,因此,其存在的最大问题之一就是电能蓄满问题,因为电动产品在行驶过程中会不断耗费电池中的电能,如若没有相应的充电设备进行快速有效的充电,电动产品将不能进行长时间的运行,即影响电动产品的续航。而我们知道,电动产品在充电时,一般补给的时间较长,这就使得旅途的时长变长,因此,拟考虑将电动产品上的电池采用可更换的电池,而给电动产品补给的充电设备则能够对该类电动产品的电池进行更换,本申请则针对该类充电设备进行设计,以为电动产品提供更换电池的同时,还能够回收电池,且对回收后的电池进行充电。此外,考虑到目前太阳能的普及使用,本申请还拟采用太阳能技术对充电设备中的电池进行充电。



技术实现要素: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具有太阳能技术的充电装置,匹配极柱外凸且正负极柱位于同一侧的电池使用,其包括顶盖和壳体,所述顶盖设置在壳体顶部,其上表面铺设有太阳能电池板,所述太阳能电池板电连接设置在壳体上的蓄电池;所述壳体上开设有使其内部外连通的入口和出口;

所述壳体内设置有第一输送装置,所述第一输送装置竖直设置,其输送面垂直于所述入口所在面,且在该输送面上间隔设置有若干第一托物板,所述第一托物板用于托放从入口进来的电池,其托放面分别垂直所述入口所在面和第一输送装置的输送面;所述第一托物板通过第一伸缩件安装在第一输送装置上,所述第一伸缩件能够带动第一托物板伸缩;在所述第一伸缩件的伸展方向上设置有充电件,所述充电件设置在壳体上,其与所述蓄电池、外部电源均连接以得到电量支撑;所述充电件朝向第一伸缩件的一侧设置有充电部,所述充电部在第一伸缩件朝其所在侧伸展时与随第一伸缩件运动的第一托物板上的电池正负极柱连接;所述第一托物板在朝向充电件的一侧设置有凸出托放面的限位挡板;

所述壳体内还设置有第一推动件,所述第一推动件设置在出口相对的一侧上,且正对着所述出口;所述第一推动件具有伸缩功能,其伸缩方向为所述出口所在方向以在伸展过程将壳体内的电池通过出口推出壳体外;

所述壳体上安装有控制模块和电量检测模块;所述控制模块分别连接蓄电池、外部电源和电量检测模块,所述电量检测模块还连接蓄电池,用以检测所述蓄电池的电量,并生成相应的电量信息发于控制模块,所述控制模块再根据电量信息控制蓄电池和外部电源之一连接充电装置。

进一步地,所述顶盖从壳体顶部向壳体外延伸,并形成伞状结构;所述顶盖上表面铺满所述太阳能电池板。

进一步地,所述太阳能电池板通过稳压电路连接蓄电池或者通过稳压电路直接连接充电件,所述太阳能电池板和稳压电路均连接控制模块,所述控制模块还连接充电件,其根据所述充电件的充电情况和太阳能电池板的发电情况控制稳压电路连接蓄电池或者充电件,且在所述充电件给电池充电时,所述稳压电路、蓄电池和外部电源三者仅有其一连接充电件。

进一步地,所述顶盖的顶部设置有风力发电设备,所述风力发电设备连接蓄电池。

进一步地,所述入口和出口设置在壳体的相对两侧上;所述壳体内还设置有第二输送装置,所述第二输送装置和第一输送装置间隔设置,且相对于所述第一输送装置,所述第二输送装置靠近出口设置;所述第二输送装置的输送面平行于第一输送装置的输送面;所述第二输送装置的输送面上间隔设置有若干第二托物板,所述第二托物板的托放面平行于第一托物板的托放面;

所述壳体内设置有第二推动件,所述第二推动件设置在入口所在侧,且与所述入口上下间隔设置;所述第二推动件具有伸缩功能,其伸缩方向为所述第一输送装置和第二输送装置设置的方向,其能在伸缩过程将所述第一托物板上电池推至第二托物板上。

进一步地,所述壳体具有充电腔室和电池放置腔室,所述入口与充电腔室连通,且所述第一输送装置、充电件和第二推动件设置在充电腔室内,所述出口与电池放置腔室连通,所述第二输送装置和第一推动件安装在电池放置腔室内;

所述充电腔室和电池放置腔室通过隔板隔开,所述隔板上开设有用于连通充电腔室和电池放置腔室的连通口,所述连通口与第二推动件、出口相对设置;所述第二推动件的安装高度同连通口的开始高度。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输送装置在连通口的左右两侧均设置有,并成对设置,每一所述第二输送装置上均设置有第二托物板;成对的所述第二输送装置的转动方向相反,其输送面相对设置,且两者输送面的间距大于所述连通口的宽度;每对所述第二输送装置的输送面上的第二托物板一一对应并成对设置,成对的每一第二托物板相对连通口的安装高度均相同,且成对的所述第二托物板之间相互不接触。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推动件安装在隔板上,并设置在成对的所述第二输送装置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充电件设置在入口的上方,且至少设置有两个;相邻两充电件之间的间距等于相邻两第一托物板之间的间距。

进一步地,所述入口处安装有入口滚筒,所述入口滚筒沿入口的下边沿设置;所述出口处安装有出口滚筒,所述出口滚筒沿出口的下边沿设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通过第一输送装置、第一伸缩件、充电件等元器件的设置来实现电池的更好、回收与充电,其中,所述充电装置在充电时,其电量来源为太阳能,即通过设置太阳能电池板来吸收太阳能,并通过蓄电池来为充电件提供电量支撑,且为了防止与太阳能电池板连接的蓄电池无电量时充电件无电量支撑以为电池充电,本发明还将充电件与外部电源连接,并且,通过设置电量检测模块来实时检测蓄电池的电量,进而通过控制模块来实现蓄电池、外部电池与充电件之间连接的自动切换;再者,本发明通过设置第一输送装置来运送从入口进来的电池,第一输送装置上设置的第一托物板用于托放电池,以实现电池的输送,壳体上设置的充电件用于电池的充电,当电池随第一输送装置输送至充电件所在高度时,与第一托物板连接的第一伸缩件通过伸展作用将第一托物板上的电池推送至充电件处,并使得电池的正负极柱与充电件的充电部连接以充电,当电池充电完成后,第一伸缩件再通过自身回缩作用和第一托物板上限位挡板的促进作用来带动电池脱离充电件,进而使得电池充满电后再随第一输送装置输送;此外,本发明还通过设置第一推动件来推动壳体内的电池,以将电池通过出口推出壳体外,便于更换者取用满电电池。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种具有太阳能技术的充电装置的内部结构剖视图。

图2是图1中a-a向剖视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图中:壳体1、入口11、入口滚筒111、出口12、出口滚筒121、充电腔室13、电池放置腔室14、顶盖2、太阳能电池板21、风力发电设备3、第一输送装置4、第一托物板41、限位挡板411、第一伸缩件42、充电件5、充电部51、第二推动件6、第二输送装置7、第二托物板71、第一推动件8、隔板9、连通口91、电池10。

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发明。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和图2,在本发明的一种较佳实施方式中,一种具有太阳能技术的充电装置,匹配极柱外凸且正负极柱位于同一侧的电池10使用,其包括顶盖2和壳体1,所述顶盖2设置在壳体1顶部,其上表面铺设有太阳能电池10板21,所述太阳能电池10板21电连接设置在壳体1上的蓄电池10;所述壳体1上开设有使其内部外连通的入口11和出口12;

所述壳体1内设置有第一输送装置4,所述第一输送装置4竖直设置,其输送面垂直于所述入口11所在面,且在该输送面上间隔设置有若干第一托物板41,所述第一托物板41用于托放从入口11进来的电池10,其托放面分别垂直所述入口11所在面和第一输送装置4的输送面;所述第一托物板41通过第一伸缩件42安装在第一输送装置4上,所述第一伸缩件42能够带动第一托物板41伸缩;在所述第一伸缩件42的伸展方向上设置有充电件5,所述充电件5设置在壳体1上,其与所述蓄电池10、外部电源均连接以得到电量支撑;所述充电件5朝向第一伸缩件42的一侧设置有充电部51,所述充电部51在第一伸缩件42朝其所在侧伸展时与随第一伸缩件42运动的第一托物板41上的电池10正负极柱连接;所述第一托物板41在朝向充电件5的一侧设置有凸出托放面的限位挡板411;

所述壳体1内还设置有第一推动件8,所述第一推动件8设置在出口12相对的一侧上,且正对着所述出口12;所述第一推动件8具有伸缩功能,其伸缩方向为所述出口12所在方向以在伸展过程将壳体1内的电池10通过出口12推出壳体1外;

所述壳体1上安装有控制模块和电量检测模块;所述控制模块分别连接蓄电池10、外部电源和电量检测模块,所述电量检测模块还连接蓄电池10,用以检测所述蓄电池10的电量,并生成相应的电量信息发于控制模块,所述控制模块再根据电量信息控制蓄电池10和外部电源之一连接充电装置。

本发明通过第一输送装置4、第一伸缩件42、充电件5等元器件的设置来实现电池10的更好、回收与充电,其中,所述充电装置在充电时,其电量来源为太阳能,即通过设置太阳能电池10板21来吸收太阳能,并通过蓄电池10来为充电件5提供电量支撑,且为了防止与太阳能电池10板21连接的蓄电池10无电量时充电件5无电量支撑以为电池10充电,本发明还将充电件5与外部电源连接,并且,通过设置电量检测模块来实时检测蓄电池10的电量,进而通过控制模块来实现蓄电池10、外部电池10与充电件5之间连接的自动切换;再者,本发明通过设置第一输送装置4来运送从入口11进来的电池10,第一输送装置4上设置的第一托物板41用于托放电池10,以实现电池10的输送,壳体1上设置的充电件5用于电池10的充电,当电池10随第一输送装置4输送至充电件5所在高度时,与第一托物板41连接的第一伸缩件42通过伸展作用将第一托物板41上的电池10推送至充电件5处,并使得电池10的正负极柱与充电件5的充电部51连接以充电,当电池10充电完成后,第一伸缩件42再通过自身回缩作用和第一托物板41上限位挡板411的促进作用来带动电池10脱离充电件5,进而使得电池10充满电后再随第一输送装置4输送,优选地,所述第一托物板41在与充电件5所在侧相对的一侧上也设置有限位挡板411,该所述限位挡板411与同一托物板上的另一限位挡板411之间的距离不小于一块电池10的宽度,以通过两限位挡板411的设置来限定电池10的活动范围,防止电池10移位;此外,本发明还通过设置第一推动件8来推动壳体1内的电池10,以将电池10通过出口12推出壳体1外,便于更换者取用满电电池10。

进一步地,本发明的顶盖2从壳体1顶部向壳体1外延伸,并形成伞状结构,顶盖2上表面铺满太阳能电池10板21,以最大化利用顶盖2来加装太阳能电池10板21。在本发明中,所述太阳能电池10板21通过稳压电路连接蓄电池10或者通过稳压电路直接连接充电件5,所述太阳能电池10板21和稳压电路均连接控制模块,所述控制模块还连接充电件5,其根据所述充电件5的充电情况和太阳能电池10板21的发电情况控制稳压电路连接蓄电池10或者充电件5,且在所述充电件5给电池10充电时,所述稳压电路、蓄电池10和外部电源三者仅有其一连接充电件5,在三者均可以给充电件5提供电量时,优选采用太阳能电池10板21通过稳压电路直接给充电件5提供电量,其次是蓄电池10,最后是外部电源;通过上述的设置,使得太阳能电池10板21形成的电流能够稳定的传递至蓄电池10或者充电件5上,且在充电件5需要给电池10充电时,能够自动识别什么时候需要给充电件5提供电量,及自动切换与充电件5连接的充电源,避免能源的浪费。

进一步地,本发明在所述顶盖2的顶部设置有风力发电设备3,所述风力发电设备3连接蓄电池10,以利用风力发电。

进一步地,本发明所述入口11和出口12设置在壳体1的相对两侧上;所述壳体1内还设置有第二输送装置7,所述第二输送装置7和第一输送装置4间隔设置,且相对于所述第一输送装置4,所述第二输送装置7靠近出口12设置;所述第二输送装置7的输送面平行于第一输送装置4的输送面;所述第二输送装置7的输送面上间隔设置有若干第二托物板71,所述第二托物板71的托放面平行于第一托物板41的托放面;所述壳体1内设置有第二推动件6,所述第二推动件6设置在入口11所在侧,且与所述入口11上下间隔设置;所述第二推动件6具有伸缩功能,其伸缩方向为所述第一输送装置4和第二所述装置设置的方向,其能在伸缩过程将所述第一托物板41上电池10推至第二托物板71上。

本发明通过设置第二输送装置7来配合第一输送装置4,以使壳体1内的电池10能够从入口11顺畅的运行至出口12处,并在运行过程得以充电,此外,第一输送装置4和第二输送装置7双输送装置的设置还使得电池10的充电与输出互不影响,从而提高了所述充电装置的使用便捷性。

进一步地,本发明所述壳体1具有充电腔室13和电池10放置腔室14,所述入口11与充电腔室13连通,且所述第一输送装置4、充电件5和第二推动件6设置在充电腔室13内,所述出口12与电池10放置腔室14连通,所述第二输送装置7和第一推动件8安装在电池10放置腔室14内;所述充电腔室13和电池10放置腔室14通过隔板9隔开,所述隔板9上开设有用于连通充电腔室13和电池10放置腔室14的连通口91,所述连通口91与第二推动件6、出口12相对设置;所述第二推动件6的安装高度同连通口91的开始高度。优选地,所述第二输送装置7在连通口91的左右两侧均设置有,并成对设置,每一所述第二输送装置7上均设置有第二托物板71;成对的所述第二输送装置7的转动方向相反,其输送面相对设置,且两者输送面的间距大于所述连通口91的宽度;每对所述第二输送装置7的输送面上的第二托物板71一一对应并成对设置,成对的每一第二托物板71相对连通口91的安装高度均相同,且成对的所述第二托物板71之间相互不接触,以通过成对第二输送装置7的设置来方便第二托物板71上电池10的运输与进入放置腔室内。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推动件8安装在隔板9上,并设置在成对的所述第二输送装置7之间。

进一步地,本发明所述充电件5设置在入口11的上方,且至少设置有两个;相邻两充电件5之间的间距等于相邻两第一托物板41之间的间距,以通过多充电件5的设置在提高所述充电装置的充电效率。所述入口11处安装有入口滚筒111,所述入口滚筒111沿入口11的下边沿设置;所述出口12处安装有出口滚筒121,所述出口滚筒121沿出口12的下边沿设置;以通过入口滚筒111和出口滚筒121的设置来提高电池10进入和输出的便捷性。

上述说明是针对本发明较佳可行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但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的专利申请范围,凡本发明所提示的技术精神下所完成的同等变化或修饰变更,均应属于本发明所涵盖专利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