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胀紧套式皮带轮电缸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86296阅读:1985来源:国知局
一种胀紧套式皮带轮电缸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缸,特别涉及一种胀紧套式皮带轮电缸。



背景技术:

在生产生活中常需用到各种直线导轨,现有技术中的直线导轨多用电机驱动,为了保持直线导轨较小的尺寸,通常会将电机固定于导轨旁,通过皮带轮将电机转轴和丝杠传动连接,丝杠用来驱动导轨内的滑块运动,传统的安装工艺是在丝杠上事先加工出键槽,然后将丝杠与皮带轮通过键连接,由于需要事先加工键槽,导致多出一道工序,且键槽加工精度要求较高,需与键配合良好,否则丝杠与皮带轮连接不牢固易对导轨的导向精度产生影响;且使用时间较长后,键生锈后将丝杠与皮带轮粘连在一起,无法拆卸。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胀紧套式皮带轮电缸,具有方便快速拆装内部传动结构的特点。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胀紧套式皮带轮电缸,包括铝型材底座,铝型材底座内设有丝杠,所述铝型材底座一端设有安装板,安装板上固定设有电机,电机与铝型材底座设于安装板同一侧,电机的转轴与丝杠均伸至安装板另一侧,电机的转轴与丝杠上均设有胀紧套,胀紧套上设有皮带轮,两个皮带轮通过皮带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在电机的转轴与皮带轮之间、丝杠与皮带轮之间设置胀紧套,代替传统的键连接方式,不但不需要预先加工键槽,还能防止键生锈发生粘连,提高了装配速度,也方便了拆卸维修。

优选的,安装板装有皮带轮的一侧设有方形槽,方形槽内设有方形的皮带张紧板,皮带张紧板的宽度与方形槽的宽度相当,方形槽内设有多个长通孔,长通孔的轴线与皮带张紧板的移动方向相同,皮带张紧板上设有与长通孔对应的螺栓安装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在方形槽内横向移动皮带张紧板,张紧板移动时可控制两个皮带轮之间的距离,两个皮带轮距离越远,皮带越紧,用于固定皮带张紧板与安装板的螺栓可在长通孔内横向移动,调整皮带轮的张紧效果后将螺栓重新固定在长通孔内即可。

优选的,方形槽内还固定设有顶块,皮带张紧板上固定设有凸起,顶块与凸起通过螺栓连接,螺栓末端固定于凸起内,螺栓与顶块通过螺纹连接,螺栓与长通孔平行,凸块移动时可与所述皮带轮接触。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螺栓连接凸起和顶块,只需拧松皮带张紧板上的安装螺栓,然后将拧动凸起和顶块的连接螺栓即可实现皮带张紧板的横向移动,移动后重新拧紧连接螺栓和安装螺栓即可。

优选的,还包括由电机驱动的滑动工作台,滑动工作台上固定设有感应片,铝型材底座侧面同高度处设有两个传感器安装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两个传感器安装座上分别安装初始位、极限位光电传感器,当感应片跟随防尘罩移动至极限位时被光电传感器感应到,光电传感器反馈指令至步进电机使其反转,防尘罩退回,当感应片跟随防尘罩退回至初始位时同样被光电传感器感应到,光电传感器反馈指令至步进电机使其再次反转,从而防尘罩可随着滑动工作台在两个光电传感器之间往复运动。也可将传感器换成行程开关,感应片移动至接触行程开关后也可达到相同效果。

优选的,铝型材底座设有侧面设有型材凹槽,传感器安装座上固定设有可在型材凹槽内移动的螺母。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方便在型材凹槽的长度方向上手动调节两个传感器安装座之间的距离。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优化了装配,提高了装配效率,同时方便了电缸的拆装维护。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中电缸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爆炸图;

图3为实施例1中滑动工作台、丝杠固定座、滑块、导轨、丝杠、螺母座配合的整体结构左视图;

图4为实施例1中滑动工作台的俯视图;

图5为实施例1中滑动工作台与全密钢带的配合示意图;

图6为图5的A-A向剖视图;

图7为实施例1中隐藏传动箱的电缸俯视图;

图8为图7的左视图;

图9为胀紧套与皮带轮的连接示意图;

图10为实施例2中电缸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铝型材底座;1a、型材凹槽;2、侧盖板;3、全密钢带;4、传动箱;5、端盖;6、支架;7、第一辊轴;8、滑动工作台;8a、凹槽;9、第二辊轴;9a、橡胶轴套;10、防尘罩;10a、卡孔;11、固定座;11a、凸起;12、电机;13、丝杠;14、丝杠固定座;15、导轨;16、螺母座;17、滑块;18、皮带轮;19、感应片;20、传感器安装座;21、胀紧套;22、皮带张紧板;221、凸块;222、螺栓安装孔;23、顶块;24、安装板;241、方形槽;242、长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1

一种胀紧套式皮带轮电缸,如图1所示,该型电缸包括一个铝型材底座1,铝型材底座1两侧竖直且对称地固定有侧盖板2,两块侧盖板2上表面齐平,且两者之间封有全密钢带3,铝型材底座1与两块侧盖板2及全密钢带3围成长方体形状,在该长方体两端各封一个传动箱4、一个端盖5。

如图2、图3所示,全密钢带3与铝型材底座1之间设有一根丝杠13,丝杠13穿至传动箱4内,传动箱4外还固定有电机12,电机12的旋转轴伸于传动箱4内与丝杠13通过皮带轮18传动连接。丝杠13上通过螺纹连接有螺母座16,螺母座16上固定有丝杠固定座14,丝杠固定座14两侧对称设有滑块17,铝型材底座1内还固定有两根互相平行的导轨15,滑块17与导轨15滑动连接。丝杠固定座14上表面固定有滑动工作台8,滑动工作台8左右两侧对称设有支架6,支架6上设有第一辊轴7,两根第一辊轴7与全密钢带3垂直设置。

滑动工作台8前后两侧对称设有固定座11,固定座11两端设有向上凸出的凸起11a,滑动工作台8上罩有方形的防尘罩10,防尘罩10将第一辊轴7覆盖在内,防尘罩10四角处设有与凸起11a对应的卡孔10a,凸起11a从卡孔10a中伸出,外部设备固定于四个凸起11a上。铝型材底座1侧面开设有较长的型材凹槽1a,型材凹槽1a外设有两个传感器安装座20,两个传感器安装座20上分别装有一个光电传感器,使用步进电机作为动力源,光电传感器与步进电机12电连接,相应地,防尘罩10的同一侧固定有一根感应片19,感应片19在跟随防尘罩10的移动过程中会在初始位与极限位光电传感器之间往复移动:当感应片19随防尘罩10移动至极限位光电传感器时被感应到,光电传感器反馈指令至步进电机,使步进电机反转,即丝杠13反转,丝杠13上的螺母座16向相反方向移动,即滑动工作台8返回;当滑动工作台8带着感应片19返回至初始位光电传感器处时,同样被感应到,光电传感器反馈指令至步进电机,步进电机再次反转,从而使滑动工作台8再次向极限位处移动,如此反复。两个传感器安装座20上固定设有螺母,螺母内置于型材凹槽1a内,可用手推动传感器安装座20沿着型材凹槽1a移动。

如图4~图6所示,滑动工作台8上表面的截面形状为梯形,梯形的两侧斜面上各开有一个凹槽8a,凹槽8a内置有外套橡胶轴套9a的第二辊轴9,第二辊轴9陷于凹槽8a内,其上的橡胶轴套9a凸出于凹槽8a外,全密钢带3从第一辊轴7底部穿出后从橡胶轴套9a上方穿过。

上述光电传感器也可换成行程开关,使感应片19移动过程中能够触碰到行程开关,可同样达到使滑动工作台8在两个行程开关之间往复移动的效果。

如图7、图8所示,传动箱4内设有一块长方形的安装板24,电机12与铝型材底座1固定于安装板24的同侧,安装板24上开有两个孔洞,分别供电机12的转轴以及铝型材底座1内的丝杠13伸出。丝杠13、电机12的转轴上均装有胀紧套21,胀紧套21外套有皮带轮18,两个皮带轮18之间通过皮带连接。

安装板24设有皮带轮18的一侧上开设有方形槽241,方形槽241正对电机12开设,且方形槽241的四边与安装板24对应的四边互相平行,方形槽241内设有一块皮带张紧板22,皮带张紧板22也为方形,皮带张紧板22比方形槽241小,但两者宽度相当,所以皮带张紧板22可在方形槽241内左右移动,皮带张紧板22一侧中央处固定设有一个凸块221,安装板24上固定设有一个顶块23,顶块23与凸块221之间连有一根螺栓,螺栓的末端直接焊接在凸块221上,顶块23侧面设有螺纹孔,顶块23与螺栓通过螺纹连接,螺栓与方形槽241的底边平行,通过拧动螺栓可使皮带张紧板22在方形槽241内左右移动,皮带张紧板22上的凸块221在移动时可推动电机12转轴上的皮带轮18,从而使皮带张紧。皮带张紧板22的四角处各开设有一个螺栓安装孔222,在方形槽241上对应于螺栓安装孔222的位置开设有四个长通孔242,长通孔242平行于皮带张紧板22的移动方向而设,图中为横向设置,可用螺栓将皮带张紧板22固定于长通孔242内。

如图9所示,先将胀紧套21套在丝杠13或电机12的旋转轴上,然后将胀紧套21插入皮带轮18中,然后用一圈螺栓将胀紧套21拧紧在皮带轮18上即可。

实施例2

一种胀紧套式皮带轮电缸,如图10所示,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铝型材底座1两端均封有端盖5,其中一端的端盖5外固定有一个蜗杆减速机,蜗杆减速机内有啮合的蜗轮、蜗杆,安装板24固定于蜗杆减速机一侧,安装板24上与蜗杆减速机同侧固定安装电机12。蜗杆减速机内的蜗轮轴杆、电机12的转轴上均装有胀紧套21,胀紧套21外套有皮带轮18,两个皮带轮18之间通过皮带连接。铝型材底座1端部的端盖5上也开有孔洞,设于铝型材底座1内的丝杠13通过孔洞伸入蜗杆减速机内与蜗杆联轴。

当电机12驱动皮带轮18转动时,皮带轮18带动蜗杆减速机内的蜗轮转动,蜗轮带动蜗杆和丝杠13转动,丝杠13上的螺母座16在丝杠13的驱动、导轨15的限位作用下来回移动。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