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钢结构侧壁支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393995发布日期:2019-04-13 00:40阅读:136来源:国知局
一种钢结构侧壁支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钢架支撑结构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钢结构侧壁支架。



背景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及社会时代的进步,钢结构侧壁支架的应用越来越普及,例如:应用于墙壁上进行悬挂操作、应用于井的内壁处进行安全防护操作、应用于管道的内壁处进行线缆输送操作等,且钢结构的侧壁支架均需要对其进行支撑高度做出调整。

在中国实用新型专利申请公开说明书CN201480007658.3 U中公开的用于电缆托盘的侧壁支架,该用于电缆托盘的侧壁支架,虽然能够实现侧壁支架容易安装在电缆托盘上,以保持住在电缆托盘上布设的多根电缆,但是,该用于电缆托盘的侧壁支架,具有不能对自身进行多功能的高度调节工作,使得装置的功能性下降,并且不易增强自身内部刚度,造成装置出现折断现象的缺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钢结构侧壁支架,解决了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钢结构侧壁支架,包括第一主体和第二主体,所述第一主体的内侧设置有第一活动架,所述第二主体安置于第一主体的上方,且第一主体与第二主体之间为活动连接,所述第一活动架的底端连接有第一支撑环,所述第一活动架与第一支撑环之间为固定连接,且第一活动架的顶部安置有第一承载环,所述第一承载环与第一活动架之间为固定连接,且第一承载环的顶端安装有第一衔接环,所述第一衔接环与第一承载环之间为固定连接,且第一衔接环的外壁设置有第一支撑块,所述第一衔接环通过螺栓与第一支撑块相连接,所述第一活动架的内侧安装有第一连接轴,所述第二主体的内侧设置有第二活动架,且第二活动架的底端连接有第二支撑环,所述第二活动架与第二支撑环之间为固定连接,且第二活动架的顶部安置有第二承载环,所述第二承载环与第二活动架之间为固定连接,且第二承载环的顶端安装有第二衔接环,所述第二衔接环与第二承载环之间为固定连接,且第二衔接环的外壁设置有第二支撑块,所述第二衔接环通过螺栓与第二支撑块相连接,所述第二活动架的内侧安装有第二连接轴,且第二连接轴的底部设置有第一液压杆,所述第一液压杆通过第一轴承与第二连接轴相连接,且第一轴承与第二连接轴之间为活动连接。

可选的,所述第一主体的形状与第二主体的形状相吻合,且第二主体的中轴线与第一主体的中轴线相重合,所述第一主体的外壁设置有第一纱网,所述第二主体的外壁安置有第二纱网。

可选的,所述第一活动架关于第一主体的中轴线对称,且第一活动架与第一支撑环之间呈垂直状分布,所述第一连接轴的底部设置有第二液压杆,所述第二液压杆通过第二轴承与第一连接轴相连接,且第二轴承与第一连接轴之间为活动连接。

可选的,所述第二支撑环的外壁与第一衔接环的内壁相贴合,且第二支撑环的对称中心与第一衔接环的对称中心相重合,所述第一衔接环的顶端内壁内侧开设有卡槽,所述第二支撑环的外壁连接有卡块,且第二支撑环的内侧设置有第一环体,所述第一环体的内部安置有第二环体,且第一环体通过加强杆与第二环体相连接。

可选的,所述第二连接轴贯穿于第二活动架的内侧,且第二连接轴的横向轴线与第一连接轴的横向轴线相平行,所述第二支撑块的内侧安装有固定杆,且固定杆与第二支撑块之间为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杆的外侧活动安置有活动盘。

可选的,所述第二液压杆通过第二轴承与第一连接轴构成活动结构,且第一连接轴的截面长度与第一主体的内侧截面宽度相等,所述第一液压杆的底部安装有支撑杆,且支撑杆与第二主体之间为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杆靠近第二主体中轴线的内侧连接有横杆。

可选的,所述固定杆等距分布于第二支撑块的内侧,且第二支撑块的内侧呈镂空状结构。

可选的,所述卡块的外侧与卡槽的内壁相贴合,且卡槽通过注塑与第一衔接环构成一体化结构。

可选的,所述第一环体的截面所在圆环的中心与第二环体的截面所在圆环的中心相重合,且第二环体的外壁等距呈垂直状分布有加强杆。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钢结构侧壁支架,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该钢结构侧壁支架,通过对第一主体、第二主体、第一活动架和第一支撑环的设置,且第一主体的形状与第二主体的形状相吻合,在第一主体与第二主体的相吻合的作用下,并且通过第一主体与第二主体的活动连接作用,使得工作人员需要对装置进行支撑高度调节操作时,能够对多个主体进行拼接操作,完成由钢材质构成的装置的高度调节工作,而第一活动架与第一支撑环之间呈垂直状分布,在工作人员手动完成多个主体之间的拼接工作后,启动第二液压杆,使得其带动第一连接轴活动,确保与第一连接轴活动连接的第一活动架进行升降操作,便于完成装置的支撑高度调节工作,提升装置工作的功能性,替代传统的单一整体升降的现象。

2、该钢结构侧壁支架,通过对第二支撑环、第一衔接环、第二连接轴和第二活动架的设置,且第二支撑环的外壁与第一衔接环的内壁相贴合,在第一衔接环与第二支撑环的贴合作用下,使得第一主体与第二主体在进行拼接工作时,能够更好的卡合,并且通过第一衔接环与第二支撑环的交汇作用,使得第一主体与第二主体之间的相互承载的作用力提升,替代传统的直接通过装置一体化结构设置的现象,有效提升装置工作的灵活性,而第二连接轴贯穿于第二活动架的内侧,通过第二连接轴贯穿于呈对称设置的第二活动架的作用,使得第一液压杆通过第一轴承对第二连接轴进行上下推动操作时,第二连接轴两侧的第二活动架的受力程度一致,确保装置进行支撑高度调节工作时的平稳性提升。

3、该钢结构侧壁支架,通过对第二液压杆、第二轴承、第一连接轴、固定杆和第二支撑块的设置,且第二液压杆通过第二轴承与第一连接轴构成活动结构,启动第二液压杆,使得其带动顶部的第二轴承活动,同时,第二轴承内侧活动连接的第一连接轴一同移动,使得第一主体内侧的活动组件进行活动,便于通过其的独立活动完成装置的高度调节工作,而固定杆等距分布于第二支撑块的内侧,在第二支撑块的作用下,能够对固定杆及活动盘进行安置操作,并且通过内侧呈镂空状结构的第二支撑块的作用,及在活动盘的活动作用下,使得装置能够通过线缆缠绕于活动盘的外壁进行传输操作。

4、该钢结构侧壁支架,通过对卡块和卡槽的设置,且卡块的外侧与卡槽的内壁相贴合,当第一主体与第二主体进行拼接工作时,使得第二支撑环与第一衔接环进行交汇操作,并通过第二支撑环外壁的卡块插入至第一衔接环内壁内侧的卡槽内,便于完成第一主体与第二主体之间的卡合工作。

5、该钢结构侧壁支架,通过对第一环体、第二环体和加强杆的设置,且第一环体的截面所在圆环的中心与第二环体的截面所在圆环的中心相重合,通过加强杆将第一环体与第二环体进行焊接操作,使得第一环体与第二环体之间的作用力相辅相成,有效提升第二支撑环的内部应力,增强装置连接处的自身内部刚度,避免造成装置出现折断现象。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钢结构侧壁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钢结构侧壁支架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钢结构侧壁支架的外侧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钢结构侧壁支架的第二支撑块内侧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钢结构侧壁支架的第二主体内侧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钢结构侧壁支架的第二支撑环与第一衔接环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钢结构侧壁支架的第二支撑环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中:1、第一主体;2、第一活动架;3、第一承载环;4、第一衔接环;5、第一支撑块;6、第一连接轴;7、第一支撑环;8、第二主体;9、第二支撑环;10、第二活动架;11、第二承载环;12、第二衔接环;13、第二支撑块;14、第二连接轴;15、第一轴承;16、第一液压杆;17、第二轴承;18、第二液压杆;19、第一纱网;20、第二纱网;21、固定杆;22、活动盘;23、支撑杆;24、横杆;25、卡槽;26、卡块;27、第一环体;28、加强杆;29、第二环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术语“上”、“下”、“左”、“右”、“内”、“外”、“前端”、“后端”、“头部”、“尾部”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请参阅图1-7,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钢结构侧壁支架,包括第一主体1、第一活动架2、第一承载环3、第一衔接环4、第一支撑块5、第一连接轴6、第一支撑环7、第二主体8、第二支撑环9、第二活动架10、第二承载环11、第二衔接环12、第二支撑块13、第二连接轴14、第一轴承15、第一液压杆16、第二轴承17、第二液压杆18、第一纱网19、第二纱网20、固定杆21、活动盘22、支撑杆23、横杆24、卡槽25、卡块26、第一环体27、加强杆28和第二环体29,第一主体1的内侧设置有第一活动架2,第一主体1的形状与第二主体8的形状相吻合,且第二主体8的中轴线与第一主体1的中轴线相重合,在第一主体1与第二主体8的相吻合的作用下,并且通过第一主体1与第二主体8的活动连接作用,使得工作人员需要对装置进行支撑高度调节操作时,能够对多个主体进行拼接操作,完成由钢材质构成的装置的高度调节工作,第一活动架2关于第一主体1的中轴线对称,且第一活动架2与第一支撑环7之间呈垂直状分布,在工作人员手动完成多个主体之间的拼接工作后,启动第二液压杆18,使得其带动第一连接轴6活动,确保与第一连接轴6活动连接的第一活动架2进行升降操作,便于完成装置的支撑高度调节工作,提升装置工作的功能性,替代传统的单一整体升降的现象;

第一连接轴6的底部设置有第二液压杆18,第二液压杆18通过第二轴承17与第一连接轴6构成活动结构,且第一连接轴6的截面长度与第一主体1的内侧截面宽度相等,启动第二液压杆18,使得其带动顶部的第二轴承17活动,同时,第二轴承17内侧活动连接的第一连接轴6一同移动,使得第一主体1内侧的活动组件进行活动,便于通过其的独立活动完成装置的高度调节工作,第一液压杆16的底部安装有支撑杆23,且支撑杆23与第二主体8之间为固定连接,支撑杆23靠近第二主体8中轴线的内侧连接有横杆24,第二液压杆18通过第二轴承17与第一连接轴6相连接,且第二轴承17与第一连接轴6之间为活动连接,第一主体1的外壁设置有第一纱网19,第二主体8的外壁安置有第二纱网20,第二主体8安置于第一主体1的上方,且第一主体1与第二主体8之间为活动连接,第一活动架2的底端连接有第一支撑环7,第一活动架2与第一支撑环7之间为固定连接,且第一活动架2的顶部安置有第一承载环3,第一承载环3与第一活动架2之间为固定连接,且第一承载环3的顶端安装有第一衔接环4,第一衔接环4与第一承载环3之间为固定连接,且第一衔接环4的外壁设置有第一支撑块5,第一衔接环4通过螺栓与第一支撑块5相连接,第一活动架2的内侧安装有第一连接轴6,第二主体8的内侧设置有第二活动架10,且第二活动架10的底端连接有第二支撑环9,第二支撑环9的外壁与第一衔接环4的内壁相贴合,且第二支撑环9的对称中心与第一衔接环4的对称中心相重合,在第一衔接环4与第二支撑环9的贴合作用下,使得第一主体1与第二主体8在进行拼接工作时,能够更好的卡合,并且通过第一衔接环4与第二支撑环9的交汇作用,使得第一主体1与第二主体8之间的相互承载的作用力提升,替代传统的直接通过装置一体化结构设置的现象,有效提升装置工作的灵活性;

第一衔接环4的顶端内壁内侧开设有卡槽25,第二支撑环9的外壁连接有卡块26,且第二支撑环9的内侧设置有第一环体27,卡块26的外侧与卡槽25的内壁相贴合,且卡槽25通过注塑与第一衔接环4构成一体化结构,当第一主体1与第二主体8进行拼接工作时,使得第二支撑环9与第一衔接环4进行交汇操作,并通过第二支撑环9外壁的卡块26插入至第一衔接环4内壁内侧的卡槽25内,便于完成第一主体1与第二主体8之间的卡合工作,第一环体27的截面所在圆环的中心与第二环体29的截面所在圆环的中心相重合,且第二环体29的外壁等距呈垂直状分布有加强杆28,通过加强杆28将第一环体27与第二环体29进行焊接操作,使得第一环体27与第二环体29之间的作用力相辅相成,有效提升第二支撑环9的内部应力,增强装置连接处的自身内部刚度,避免造成装置出现折断现象,第一环体27的内部安置有第二环体29,且第一环体27通过加强杆28与第二环体29相连接,第二活动架10与第二支撑环9之间为固定连接,且第二活动架10的顶部安置有第二承载环11,第二承载环11与第二活动架10之间为固定连接,且第二承载环11的顶端安装有第二衔接环12,第二衔接环12与第二承载环11之间为固定连接,且第二衔接环12的外壁设置有第二支撑块13,第二衔接环12通过螺栓与第二支撑块13相连接,第二活动架10的内侧安装有第二连接轴14,且第二连接轴14的底部设置有第一液压杆16,第二连接轴14贯穿于第二活动架10的内侧,且第二连接轴14的横向轴线与第一连接轴6的横向轴线相平行,通过第二连接轴14贯穿于呈对称设置的第二活动架10的作用,使得第一液压杆16通过第一轴承15对第二连接轴14进行上下推动操作时,第二连接轴14两侧的第二活动架10的受力程度一致,确保装置进行支撑高度调节工作时的平稳性提升;

第二支撑块13的内侧安装有固定杆21,且固定杆21与第二支撑块13之间为固定连接,固定杆21等距分布于第二支撑块13的内侧,且第二支撑块13的内侧呈镂空状结构,在第二支撑块13的作用下,能够对固定杆21及活动盘22进行安置操作,并且通过内侧呈镂空状结构的第二支撑块13的作用,及在活动盘22的活动作用下,使得装置能够通过线缆缠绕于活动盘22的外壁进行传输操作,固定杆21的外侧活动安置有活动盘22,第一液压杆16通过第一轴承15与第二连接轴14相连接,且第一轴承15与第二连接轴14之间为活动连接。

综上所述,该钢结构侧壁支架,使用时,首先通过对由钢材质构成的第一主体1与钢材质构成的第二主体8进行拼接操作,在第一衔接环4与第二支撑环9的贴合作用下,并且通过第一衔接环4与第二支撑环9的交汇作用,使得第一主体1与第二主体8之间的相互承载的作用力提升,而第一衔接环4与第二支撑环9进行交汇操作时,需要通过第二支撑环9外壁的卡块26插入至第一衔接环4内壁内侧的卡槽25内,便于完成其两者的交汇工作,并且能够通过工作人员手动对其进行拼接操作,实现装置自身的支撑高度调节工作,同时,通过第二支撑环9内侧的加强杆28将第一环体27与第二环体29进行焊接操作,使得第一环体27与第二环体29之间的作用力相辅相成,有效提升第二支撑环9的内部应力,增强装置连接处的自身内部刚度,避免造成装置出现折断现象,随后,将装置放置于井下,通过装置外侧设置的纱网的作用,能够对井内壁的砂石进行阻挡操作,并且在装置的支撑作用下,能够对井壁进行支撑处理,避免工作人员在井下工作时,井壁出现松塌现象,造成人员伤亡的问题,然后,当多个主体完成装置的拼接工作后,需要进行二次支撑高度调节操作时,启动第二液压杆18,使得其带动顶部的第二轴承17活动,同时,第二轴承17内侧活动连接的第一连接轴6一同移动,使得第一主体1内侧的活动组件进行活动,便于通过其的独立活动完成装置的高度调节工作,最后,通过内侧呈镂空状结构的第二支撑块13的作用,并且在活动盘22的活动作用下,使得装置能够通过线缆缠绕于活动盘22的外壁进行传输操作,避免装置内外侧的线缆出现混乱现象,影响装置内侧的电气元件之间的电气间隙,出现静电击穿的问题。

以上只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应用范例,本实用新型还有其他的实施方式,凡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形成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所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