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线路防雷接地装置及电力输送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918608发布日期:2019-10-19 03:24阅读:148来源:国知局
一种线路防雷接地装置及电力输送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防雷装置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线路防雷接地装置及电力输送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智能设备及电子信息系统的广泛应用对雷击灾害的预防越来越严苛,雷电灾害的发生往往对此类场所造成及其严重后果。为把雷电灾害减少到最低程度,我们必须增强防雷减灾意识,防雷装置安全检测尤其值得我们重视。

而特别是电力生产及输送系统中,防雷显得尤为重要。现有的防雷装置的防雷性能均或多或少仍存在安全性能不够高的问题。

鉴于此,特提出本申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线路防雷接地装置,旨在改善现有的防雷装置防雷性能仍旧不够高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力输送系统,该电力输送系统防雷性能好,安全性高。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线路防雷接地装置,包括:引雷件、氧化锌避雷器、防雷绝缘子以及电流传递架,防雷绝缘子与电流传递架连接形成环状结构,引雷件的一端设置于电流传递架上且与防雷绝缘子连接,引雷件远离电流传递架的另一端为引弧端,氧化锌避雷器位于与引弧端对应的位置处,氧化锌避雷器的一端设置于电流传递架上,另一端向靠近引弧端的方向延伸。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电流传递架包括活动接地极、导流连接件和导流连接座,活动接地极、防雷绝缘子、导流连接座和导流连接件依次连接成环,避雷器设置于导流连接座,活动接地极与导流连接件以及防雷绝缘子可拆卸连接。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活动接地极与导流连接座位置相对,导流连接件与防雷绝缘子位置相对,防雷绝缘子的相对两端分别与引雷件及导流连接座连接,氧化锌避雷器设置于导流连接座远离导流连接件的端部。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引雷件与活动接地极连接的一侧设置有第一连接极,导流连接件与活动接地极连接的一端设置有安装基板,安装基板上设置有第二连接极,活动接地极的相对两端分别与第一连接极及第二连接极可拆卸连接。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安装基板上设置有第一弹性夹,引雷件远离防雷绝缘子的一侧且靠近第一连接极的位置设置有第二弹性夹,活动接地极的相对两端分别插设于第一弹性夹和第二弹性夹内。

第一连接极通过第一连接件与安装基板连接,第一连接件相对于第一弹性夹更远离第二连接极,第一连接件上设置有挂接轴,活动连接极的端部设置有挂钩件,挂钩件具有用于使挂钩件挂接在挂接轴上的挂钩口,挂钩口设置于挂钩件远离安装基板的一侧,挂钩件挂设于挂接轴上。

第二连接极靠近第一连接极的端部设置有卡凸,卡凸位于第二连接极上远离引雷件的位置,卡凸远离引雷件的一面为弧面或倾斜面,活动接地极上设置有卡钩机构,卡钩机构包括固定连接件、可转动卡钩和弹簧,弹簧的相对两端分别连接于固定连接件和可转动卡钩上,固定连接件与第二连接极连接,可转动卡钩的中部与固定连接件转动连接,可转动卡钩远离弹簧的一端与卡凸相匹配。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挂接轴活动设置于第一连接件上,挂接轴具有沿挂接轴长度方向延伸的切割平面,挂钩口的大小大于切割平面到挂接轴的轴心的距离与挂接轴的半径之和,挂钩口的大小小于挂接轴的直径。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活动连接极包括两个夹板和一个电极主体,电极主体被夹设于两个夹板之间,活动连接极的两端,位于两个夹板之间的区域为第一插缝和第二插缝,第一连接极靠近第二连接极的一端位于第一插缝内,第二连接极靠近第一连接极的一端和卡钩机构位于第二插缝内。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挂钩件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挂钩件分别设置于活动接地极的相对两侧,两个挂钩件均挂设于挂接轴上。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第一连接件为“L”形连接件,且第一连接件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第一连接件相对设置,第一连接极被夹设于两个第一连接件之间,并采用贯穿第一连接极和两个第一连接件的螺栓固定。

一种电力输送系统,包括上述的线路防雷接地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通过上述设计得到的线路防雷接地装置,使用时,由于引雷件、氧化锌避雷器、防雷绝缘子以及电流传递架的具体设置,使得装置使用时引雷件接受的一部分电能流入电流传递架,一部分流入防雷绝缘子,电流被分流,且流入防雷绝缘子的电能被防雷绝缘子消耗掉大部分,剩余的电能最后又统一汇集流入地下。此过程,使得电能被三次消耗:电弧消耗、氧化锌避雷器消耗、防雷绝缘子消耗,且电流流入地下被分流后流入。整个过程将雷电能量大量消耗或分流,提高了线路防雷接地装置防雷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本实用新型通过上述设计得到的一种电力输送系统,其包括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线路防雷接地装置,由于其包括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线路防雷接地装置。因此其防雷效果好,安全性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提供的线路防雷接地装置在第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提供的线路防雷接地装置在第二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提供的线路防雷接地装置在第三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A区域的放大图;

图5是图3中B区域的放大图。

图标:100-线路防雷接地装置;101-引雷件;1011-引弧端;102-氧化锌避雷器;103-防雷绝缘子;110-电流传递架;111-导流连接件;112-导流连接座;121-第一连接极;122-第二连接极;1221-卡凸;123-安装基板;124-第一连接件;125-第二连接件;126-第一弹性夹;127-第二弹性夹;128-挂接轴;129-切割平面;130-活动接地极;131-挂钩件;132-挂钩口;133-夹板;134-电极主体;135-第一插缝;136-第二插缝;140-卡钩机构;141-固定连接件;142-可转动卡钩;143-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方式。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线路防雷接地装置100,包括:引雷件101、氧化锌避雷器102、防雷绝缘子103以及电流传递架110。

具体地,防雷绝缘子103与电流传递架110连接形成环状结构,即防雷绝缘子103的首端和尾端分别与电流传递架110连接,使得电流传递架110闭合,此处所说的环状结构并不是只圆环,而是可以包括多种形状的闭合环状结构。引雷件101的一端设置于电流传递架110上且与防雷绝缘子103连接,引雷件101的另一端为引弧端1011,引弧端1011朝向远离电流传递架110的方向延伸,氧化锌避雷器102位于与引弧端1011对应的位置处,氧化锌避雷器102的一端设置于电流传递架110上,另一端向靠近引弧端1011的方向延伸。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线路防雷接地装置100,在使用时,将电流传递架110上远离引雷件101的位置接地,当装置受到雷击时,引雷件101接收大量电能,一部分电能在引弧端1011的作用下与氧化锌避雷器102作用,在引弧端1011和氧化锌避雷器102之间的间隙形成电弧,电弧的形成消耗了大量电能,从引弧端1011传递出的电能大部分被消耗,剩余部分流入氧化锌避雷器102,在氧化锌避雷器102中被消耗,引雷件101接受的一部分电能流入电流传递架110,一部分流入防雷绝缘子,电流被分流,且流入防雷绝缘子的电能被防雷绝缘子消耗掉大部分,剩余的电能最后又统一汇集流入地下。此过程,使得电能被三次消耗:电弧消耗、氧化锌避雷器消耗、防雷绝缘子消耗,且电流流入地下被分流后流入。整个过程将雷电能量大量消耗或分流,提高了线路防雷接地装置防雷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进一步地,电流传递架110包括活动接地极130、导流连接件111和导流连接座112,活动接地极130、防雷绝缘子103、导流连接座112和导流连接件111依次连接成环,活动接地极130与导流连接件111以及防雷绝缘子103可拆卸连接。

使用时,活动接地极130远离防雷绝缘子103的一端接地,将引雷件101接收的能量一部分从活动接地极130的一端传递至另一端最后流入地下,一部分经电弧、氧化锌绝缘子和防雷绝缘子消耗,剩余部分经导流连接座112和导流连接件111再流至活动接地极130最后进入地下,整个过程实现电能的消耗和分流。活动接地极130的可拆卸连接实现线路防雷接地装置100的合闸和开闸。

具体地,活动接地极130与导流连接座112位置相对,导流连接件111与防雷绝缘子103位置相对,活动接地极130与导流连接座112位置相对,防雷绝缘子103的相对两端分别与引雷件101及导流连接座112连接,氧化锌避雷器102设置于导流连接座112远离导流连接件111的端部。

进一步地,引雷件101与活动接地极130连接的一侧设置有第一连接极121,导流连接件111与活动接地极130连接的一端设置有安装基板123,安装基板123上设置有第二连接极122,活动接地极130的相对两端分别与第一连接极121及第二连接极122可拆卸连接。

活动接地极130合闸后活动接地极130用过第一连接极121接地。工作时,电能通过第一连接极121通入地下。

如图3至图5所示,进一步地,安装基板123上设置有第一弹性夹126,引雷件101远离防雷绝缘子103的一侧且靠近第一连接极121的位置设置有第二弹性夹127,活动接地极130的相对两端分别插设于第一弹性夹126和第二弹性夹127内。

第一连接极121通过第一连接件124与安装基板123连接,第一连接件124相对于第一弹性夹126更远离第二连接极122,第一连接件124上设置有挂接轴128,活动连接极130的端部设置有挂钩件131,挂钩件131具有用于使挂钩件131挂接在挂接轴128上的挂钩口132,挂钩口132设置于挂钩件131远离安装基板123的一侧,挂钩件131挂设于挂接轴128上实现活动接地极130与第一连接极121的可拆卸连接。

第二连接极122靠近第一连接极121的端部设置有卡凸1221,卡凸1221位于第二连接极122上远离引雷件101的位置,卡凸1221远离引雷件101的一面为弧面或倾斜面,活动接地极130上设置有卡钩机构140,卡钩机构140包括固定连接件141、可转动卡钩142和弹簧143,弹簧143的相对两端分别连接于固定连接件141和可转动卡钩142上,固定连接件141与第二连接极122连接,可转动卡钩142的中部与固定连接件141转动连接,可转动卡钩142远离弹簧143的一端与卡凸1221相匹配,可转动卡钩142经过卡凸1221远离引雷件101的一面钩设于卡凸1221靠近引雷件101的一面实现活动接地极130与第二连接极122的可拆卸连接。

上述具体设置实现活动接地极130的可拆卸连接。具体操作方式为:将挂钩件131从挂接轴128的下方挂接于挂接轴128上。然后将活动接地极130的相对两端分别合入对应的第一弹性夹126和第二弹性夹127内。卡钩机构140的可转动卡钩142具有钩部的一端的边缘呈弧形,合闸时,可转动卡钩142的钩部从卡凸1221的弧面或倾斜面卡入,在弹簧143的拉伸作用下,与卡凸1221相互卡合。以实现活动接地极130与其他机构的连接。当需要拆卸时,旋转可转动卡钩142使得可转动卡钩142不再与卡凸1221卡接,然后上提活动接地极130与第二连接极122连接的一端,使得活动接地极130与第二连接极122的连接解除,然后在使得挂钩件131与挂接轴128脱离。则能实现活动接地极130与装置其他结构的拆卸。

具体地,活动连接极130包括两个夹板133和一个电极主体134,电极主体134被夹设于两个夹板133之间,活动连接极130的两端,位于两个夹板133之间的区域为第一插缝135和第二插缝136,第一连接极121靠近第二连接极122的一端位于第一插缝135内,第二连接极122靠近第一连接极121的一端和卡钩机构140位于第二插缝136内。

进一步地,为保证第一连接极121与安装基板123的连接更稳固,第一连接件124为“L”形连接件,且第一连接件124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第一连接件124相对设置,第一连接极121被夹设于两个第一连接件124之间,并采用贯穿第一连接极121和两个第一连接件124的螺栓固定。而两个第一连接件124的下端与安装基板123也通过螺栓固定。

同样地,第一连接极121与引雷件101的连接通过第二连接件125连接,第二连接件125的形状和数量与第一连接件124相同,且其与引雷件101的连接方式也与第一连接件124和安装基板123的连接方式相同。

进一步地,挂钩件131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挂钩件131分别设置于活动接地极130的相对两侧,两个挂钩件131均挂设于挂接轴128上。第一连接件124的数量为2,挂接轴128同时设置于两个第一连接件124上,挂接轴128的相对两端伸出第一连接件124。两个挂钩件131分别挂设于挂接轴128位于两个第一连接件124的两侧的部分,以使得挂接更牢固。

进一步地,挂接轴128活动设置于第一连接件124上,挂接轴128具有沿挂接轴128长度方向延伸的切割平面129,挂钩口的大小大于切割平面到挂接轴的轴心的距离与挂接轴的半径之和,挂钩口132的大小小于挂接轴128的直径。

上述设置,使得活动接地极130在合闸前,需要检查或调整挂接轴128的角度,将挂接轴128转动至能够通过挂钩件131的挂钩口132,使得挂钩件131能够顺利挂接至挂接轴128上。挂接好后,再转动挂接轴128的角度,使得挂钩件131不能与挂接轴128脱离。以提高活动接地极130合闸后的连接稳定性。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线路防雷接地装置,由于引雷件、氧化锌避雷器、防雷绝缘子以及电流传递架的具体设置,使得装置使用时引雷件接受的一部分电能流入电流传递架,一部分流入防雷绝缘子,电流被分流,且流入防雷绝缘子的电能被防雷绝缘子消耗掉大部分,剩余的电能最后又统一汇集流入地下。此过程,使得电能被三次消耗:电弧消耗、氧化锌避雷器消耗、防雷绝缘子消耗,且电流流入地下被分流后流入。整个过程将雷电能量大量消耗或分流,提高了线路防雷接地装置防雷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电力输送系统,其包括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线路防雷接地装置,由于其包括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线路防雷接地装置。因此其防雷效果好,安全性高。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