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电装置与使用发电装置的物件的制作方法_3

文档序号:9827783阅读:来源:国知局
缠绕部222外缠绕有至少一感应线圈(或称第一感应线圈组)226。相对应地,第二感应臂24则包含有一第二连接部244、一第二缠绕部242及第二端部249。于本例中,第二感应臂24的末端定义为第二端部249。而第二连接部244藉由第二缠绕部242与第二端部249连接。第二缠绕部242外缠绕有至少一感应线圈(或称第二感应线圈组)246。
[0061]再者,第一端部229及第二端部249分别地具有多个穿孔228、248,该些穿孔228、248的延伸方向与该外力方向相互垂直。而于本例中,前述各穿孔228、248的尺寸大小及位置与第一壳体10的第一凸柱13相对应。第一感应臂22及第二感应臂24得藉由该些穿孔
228、248以分别地套设于第一壳体10的该些第一凸柱13并固设于第一壳体10内。
[0062]另外,于本例中,感应模组20的第一缠绕部222及第二缠绕部242分别呈一 L状。第一缠绕部222及第二缠绕部242藉第一连接部224及第二连接部244连接并大致呈一 U字状。于本例中,感应线圈226、246分别缠绕第一缠绕部222及第二缠绕部242,如图4A所示,惟不以此为限,于实际应用时,感应线圈226、246得缠绕第一缠绕部222、第二缠绕部242、第一连接部224及第二连接部244,如图4B所示。
[0063]再者,当导磁元件21的第一感应臂22及第二感应臂24藉由第一连接部224及第二连接部244相互连接时,第一端部229及第二端部249之间形成有一缺口。该缺口则被定义为一第一滑动空隙23以供磁性模组40的各磁性元件于其中滑动。
[0064]此外,第一感应臂22另包含一第一延伸部225。第一延伸部225自该第一端部229相对于该第一连接部224的另一方向往外延伸而成。而第二感应臂24另包含一第二延伸部245。第二延伸部245自该第二端部249相对于该第二连接部244的另一方向往外延伸而成。第一延伸部225与第二延伸部245之间形成有一第二滑动空隙25,其适于供第二壳体30的第一固定部33于其中沿该外力的方向移动。于本例中,第二滑动空隙25的宽度大于第一滑动空隙23的宽度,惟不以此为限,于实际应用时,滑动空隙的宽度得视滑动于其中的物体的尺寸大小作调整。
[0065]请再参阅图4A至图7,图6A绘述了本发明的发电装置于另一具体实施例中导磁元件的示意图,图6B绘述了本发明的发电装置于另一具体实施例中隐藏一感应臂的导磁元件的示意图,图7绘述了本发明的发电装置于另一具体实施例中导磁元件的示意图。
[0066]于另一具体实施例中,本发明为提升感应模组20的绕线作业效率,导磁元件21得由至少二元件所组成,如图4A至图7所示,惟不以此为限,于实际应用时,视使用的情况,导磁元件21亦可以为一体成型。
[0067]于一具体实施例中,如图5A及图5B所示,导磁元件21包含一第一感应臂22以及一第二感应臂24。第一感应臂22包含一第一连接部224、一第一缠绕部222及第一端部
229。第一连接部224得藉由第一缠绕部222与第一端部229连接。第二感应臂24包含一第二连接部244、一第二缠绕部242及第二端部249。于本例中,第一连接部224得具有一凹槽,该凹槽自第一连接部224相对于第二连接部244的表面沿法向量方向往内延伸而成;第二连接部244得具有一榫状结构,该榫状结构自第二连接部244相对于第一连接部224的表面沿法向量方向往外延伸而成。第一连接部224的凹槽与第二连接部244的榫状结构的位置及尺寸大小相对应的。第一连接部224与第二连接部244得藉由该凹槽及该榫状结构相互嵌合。其中该凹槽及该榫状结构的嵌合方向与该外力方向相互垂直。
[0068]于一具体实施例中,如图6A及图6B所示,导磁元件21包含一第一感应臂22、一第二感应臂24以及一卡固件26。第一感应臂22包含一第一连接部224、一第一缠绕部222及第一端部229。第一连接部224得藉由第一缠绕部222与第一端部229连接。第二感应臂24包含一第二连接部244、一第二缠绕部242及第二端部249。卡固件26分别嵌合于第一连接部224相对于第二连接部244的表面及第二连接部244相对于第一连接部224的表面,以固定第一连接部224及第二连接部244。于本例中,卡固件26具有两榫状结构,第一连接部224相对于第二连接部244的表面具有一凹槽,第二连接部244相对于第一连接部224的表面具有一凹槽。卡固件26的两榫状结构自卡固件26相对于第一连接部224的两侧表面分别沿法向量方向向外延伸而成。第一连接部224及第二连接部244的凹槽与卡固件26的两榫状结构的位置及尺寸大小相对应的。卡固件26得设置于第一连接部224及第二连接部244之间。第一连接部224及第二连接部244的凹槽得分别藉由卡固件26的两榫状结构以为嵌合。
[0069]而需注意的是,虽上述的导磁元件21为分成二段,于另一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为进一步提升感应模组20的绕线作业效率,亦可将导磁元件21如图中所述分成三段。于本例中,导磁元件21包含一缠绕件210、第一端部229以及第二端部249。缠绕件210包含一第一缠绕部222、一第二缠绕部242、一第一连接部224及一第二连接部244,其中第一缠绕部222、第二缠绕部242、第一连接部224及第二连接部244为一体成型。第一端部229嵌设于第一缠绕部222相对于第一连接部224的另一端。第二端部249嵌设于第二缠绕部242相对于第二连接部244的另一端。
[0070]此外,如图7所示,于本例中,第一端部229包含一第三连接部2292,第一缠绕部222包含一第四连接部2222,第二端部249包含一第五连接部2492,第二缠绕部242包含一第六连接部2422。第三连接部2292自第一端部229相对应于第一缠绕部222的表面沿法向量方向往内延伸而成,于本例中,第三连接部2292 —凹槽。第四连接部2222自第一缠绕部222相对应于第一端部229的表面沿法向量方向往外延伸而成,于本例中,第四连接部2222 一榫状结构。于实际应用时,第一端部229得藉由第三连接部2292与第一缠绕部222及第四连接部2222相互嵌合。同时,第五连接部2492自第二端部249相对应于第二缠绕部242的表面沿法向量方向往内延伸而成,于本例中,第五连接部2492—凹槽。第六连接部2422自第二缠绕部242相对应于第二端部249的表面沿法向量方向往外延伸而成,于本例中,第六连接部2422 —榫状结构。于实际应用时,第二端部249得藉由该第五连接部2492与第二缠绕部242的第六连接部2422以相互嵌合。
[0071]当进行绕线作业时,导磁元件21得先分成三段,俟绕完线后再将其复合并予以固定即可。于实际应用时,第一缠绕部222及第二缠绕部242的绕线匝数得共为3000匝至3500匝,惟不以此为限,绕线匝数亦得视缠绕部的结构设计或尺寸大小来做调整。本发明将导磁元件21分成三段的设计亦得以提升感应模组20的绕线作业效率。
[0072]请参阅图8A至图8C,图8A及图8B绘述了本发明的发电装置于一具体实施例中第二壳体的自各个上方视角的示意图。图SC绘述了本发明的发电装置于一具体实施例中第二壳体的自下方视角的示意图。
[0073]于本例中,本发明的第二壳体30呈一略呈方形的碗状结构,其具有一外表面301及一内表面302。而另一方面,第二壳体30亦得大致分为一第二底座304及第二壁部3041。第二壁部3041自第二底座304的内表面往其法向量方向往外延伸而成,而第二壁部3041围设有一第二中空部31,该第二中空部31相对于该第二底座304的另一端具有一第二开口部36。同时,而第二壁部3041相对于该第一底座104的一侧具有一第二侧缘303,而该第二侧缘103则围绕前述的第二开口部36。第二壳体30藉由第二开口部36得将该第一壳体10套设于该第二中空部31中。
[0074]此外,第二壳体30亦具有一穿孔32、一第一固定部33、一第二固定部34、一支撑部35及至少一第二凸柱37。前述的各者均分别位于第二中空部31中,且第一固定部33、第二固定部34及第二凸柱37自该第二壳体30的该第二底座304处的内表面302往其法向量方向往外延伸而成。
[0075]第一固定部33具有一第一垂直槽体331。该第一垂直槽体331自第一固定部33相对于第二固定部34的表面沿其法向量方向往内延伸而成。穿孔32穿透第二壳体30的内表面302及外表面301并与该第一垂直槽体331连通。穿孔32得用以供磁性模组40穿透,而与穿孔32连通的第一固定部33的第一垂直槽体331得用以供磁性模组40嵌设于其中。
[0076]支撑部35自第二壁部3041相对于第一固定部33的表面沿其法向量方向往外延伸而成。其中,第一固定部33得藉由支撑部35与该第二壁部3041连接。支撑部35的位置相对于该开槽18的位置,且支撑部35的宽度小于开槽18的宽度,使支撑部35得以进入开槽18并于其中滑动。
[0077]第二固定部34与第一固定部33藉由穿孔32连通。第二固定部34具有一第二垂直槽体341。第二垂直槽体341自第二固定部34相对于第一
当前第3页1 2 3 4 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