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型一体式单相交流电机起动保护器的制造方法_3

文档序号:8756652阅读:来源:国知局
27]图3为图1所示的壳盖的仰视结构图。
[0028]图4为图1所示的单相交流电机保护器的立体组装结构图。
[0029]图5为图4所示状态的基座的仰视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0]为了使专利局的审查员尤其是公众能够更加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和有益效果,申请人将在下面以实施例的方式作详细说明,但是对实施例的描述均不是对本实用新型方案的限制,任何依据本实用新型构思所作出的仅仅为形式上的而非实质性的等效变换都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范畴。
[0031]在下面的描述中凡是涉及上、下、左、右、前和后的方向性(或者称方位性)的概念均是针对正在被描述的图所处的位置状态而言的,目的在于方便公众理解,因而不能将其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特别限定。
[0032]请参见图1,在该图1中示出了属于本实用新型节能型一体式单相交流电机起动保护器的结构体系的一壳体1,该壳体I的几何形状大体上呈长方体,并且优选采用塑料模制成型(下面将要提及的壳盖4同例),在该壳体I的壳体腔11内并且位于壳体腔11的前侧左端的位置围隔构成有一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器腔12 (该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器腔12也可称为单相交流电机起动器腔,以下同),而在壳体腔11的前侧右端的位置围隔构成有一单相交流电机保护器腔13;—单相交流电机起动器2,该单相交流电机起动器2包括一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器21、一第一插脚22和一第二插脚23,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器21以纵向状态设置于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器腔12内,第一插脚22插置在构成于壳体腔11内的并且与外界相通的第一插脚腔111内,在该第一插脚22上并且朝着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器腔12的方向延伸有一第一插脚过渡片221,在该第一插脚过渡片221上并且在对应于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器21的左侧表面的位置构成有第一插脚簧片2211,该第一插脚簧片2211与前述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器21的左侧表面接触(电气接触),第二插脚23插置在构成于壳体腔11内的并且同样与外界相通的第二插脚腔112内,在该第二插脚23上并且同样朝着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器腔12的方向延伸有一第二插脚过渡片231,在该第二插脚过渡片231上并且在对应于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器21的右侧表面的位置构成有第二插脚簧片2311,该第二插脚簧片2311与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器21的右侧表面接触;一单相交流电机保护器3,该单相交流电机保护器3设置在前述单相交流电机保护器腔13内;一壳盖4,该壳盖4与前述壳体I相配合并且对前述单相交流电机起动器2以及单相交流电机保护器3蔽护,在该壳盖4上设置有一接地插脚5、一 N插脚6和一 L插脚7。
[0033]由图1所示的壳体I可知,壳盖4是通过嵌脚的形式与壳体I嵌配的,于是在壳体I的左侧外壁上构成有一第一搭扣17a,而在壳体腔11内并且位于壳体腔11的后侧左端的位置构成有一第二搭扣17b以及在壳体腔11的后侧右端的位置构成有一第三搭扣17c。
[0034]请参见图3并且结合图1,在前述的壳盖4上延伸有一第一嵌脚46a、一第二嵌脚46b和一第三嵌脚46c,第一嵌脚46a与前述的第一搭扣17a嵌配,第二嵌脚46b与前述的第二搭扣17b嵌配,而在第三嵌脚46c与前述的第二搭扣17c嵌配,从而将壳盖4可靠地盖在壳体I上并且对壳体腔11蔽护,即对前述的单相交流电机起动器2以及单相交流电机保护器3蔽护。
[0035]优选地,在前述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器腔12的后腔壁的上部开设一插脚过渡片让位槽124,上面提及的由第一插脚22上延伸而成的第一插脚过渡片221途经该第一插脚过渡片让位槽124后进入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器腔12并且对应到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器21的左侧,第一插脚过渡片让位槽124还具有对第一插脚过渡片221良好的定位作用。同样的道理,在前述壳体I的壳体后侧壁的上部并且在对应于第二插脚23的位置开设有一第二插脚引出片让位槽18 (在下面的描述中还要提及)。
[0036]请继续见图1,在前述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器腔12的腔底壁上以横向状态(这里所称的横向状态是以图1所示状态自左向右而言的)构成有凸起于腔底壁表面的并且横截面形状呈Λ字形的一对底壁顶突121,该对底壁顶突121既彼此间隔又相互保持前后并行,在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器腔12的前腔壁和后腔壁上并且在相互对应的位置沿着前腔壁和后腔壁的高度方向各以纵向状态构成有一凸起于前腔壁和后腔壁表面的并且横截面形状同样呈Λ字形的一侧壁顶突122,该前腔壁和后腔壁上的侧壁顶突122分别对应于前述的一对底壁顶突121的两侧,前述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器21的下部支承在一对底壁顶突121上,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器21的前侧与前腔壁上的侧壁顶突122接触,而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器21的后侧与后腔壁上的侧壁顶突122接触。由此可知,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器21以相切的方式与前述的一对底壁顶突121以及一对侧壁顶突122接触,接触面小至微乎其微的程度,从而使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器21的热量损失减小至忽略不计的程度。具体而言:使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器21的安装接触面积由已往的即已有技术中的底面和前后侧面与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器腔12的底壁、前后侧壁与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器腔12的底壁、前后侧壁的全方位接触变为与底壁顶突121和侧壁顶突122的针状般的点接触,使单相交流电机起动器2的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器21的体积显著缩小(重量减轻至1g以下),并且功耗得以显著降低至IW以下而体现节能。
[0037]优选地,前述的一对底壁顶突121的长度大体上与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器21的厚度相等或者略大于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器21的厚度。
[0038]前述的第一插脚簧片2211有一对,并且该对第一插脚簧片2211以八字或V字形的形态构成于第一插脚过渡片221上;前述的第二插脚簧片2311有一对,并且该对第二插脚簧片2311同样以八或V字形的形态构成于所述的第二插脚过渡片23上,其中:第一、第二插脚簧片2211、2311彼此形成十字形交错的位置关系。
[0039]进一步地,具体由图3所示,在前述壳盖4朝向壳体I的一侧即图1所示状态朝向下的一侧并且在对应于前述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器腔12的位置构成有一对凸起于壳盖4的表面的并且横截面形状同样呈Λ字形的壳盖顶突47,该对壳盖顶突47对应于前述的一对底壁顶突121的上方,前述的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器21的上部(即顶部)支承在一对壳盖顶突47上,也就是说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器21的上部与一对壳盖顶突47接触。一对壳盖顶突47的作用机理同一对底壁顶突121。
[0040]前述的将第一、第二插脚簧片2211、2311彼此形成十字形交错的位置关系的积极意义如下:当产生电火花时,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器21会产生诸多裂纹,其相对侧面即其左侧面和右侧面的第一插脚簧片2211和第二插脚簧片2311不会产生对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器21的碎裂部分弹性支持的情形,确保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器21的破裂(碎裂)部分全面脱落散开,即不再存在已有技术那样的被第一、第二插脚簧片2211、2311共同夹住碎片的情形,避免了已有技术中的碎裂部分及其与之相关的第一、第二插脚簧片互相熔化的现象,第一、第二插脚22、23之间不会出现电气短路,杜绝非正常热量的产生,可避免器件的进一步故障例如避免壳体I受热软化变形。
[0041]请参见图2并且结合图1,在前述的壳体I的壳体底壁上并且背对前述壳体腔11的一侧构成有一凸起于壳体底壁的表面的圆形栈圈14,并且在对应于该圆形栈圈14内的位置开设有一第一、第二插孔15a、15b和一第三插孔15c,第一插孔15a与前述的第一插脚腔111相对应并且藉由该第一插孔15a而使第一插脚腔111与外界相通,第二插孔15b与前述的第二插脚腔112相对应并且藉由该第二插孔15b而使第二插脚腔112与外界相通,设置在前述单相交流电机保护器腔13内的单相交流电机保护器3与前述的第三插孔15c相配合。前述的第一、第二插孔15a、15b以及第三插孔15c是与制冷压缩机的电机的三线柱相配的。前述圆形栈圈14也可称为防护圈,防止压缩机正常工作过程中因外部尘杂和/或金属肩进入三线柱连接孔(即第一、第二、第三插孔15a、15b、15c),避免短路或接触不良情形发生。
[0042]由图1所示,在前述单相交流电机保护器腔13的保护器腔口的位置并且围绕保护器腔口的圆周方向以间隔状态构成有凸起于保护器腔口的表面的一组壳盖限定柱131 (本实施例为四个),而在前述的壳盖4上并且在对应于一组壳盖限定柱131的位置开设有数量与壳盖限定柱131的数量相等的一组壳盖限定孔41(本实施例为四个),该组壳盖限定孔41与一组壳盖限定柱131相配合。前述的接地插脚5、N插脚6和L插脚7以插嵌方式设置在所述壳体4上。在所述壳体I的壳体腔11内并且在对应于所述单相交流电机保护器腔13的左侧的位置围隔有一与外界相通的保护器插脚腔113,前述的第三插孔15c与保护器插脚腔113相对应并且藉由该第三插孔15c而使单相交流电机保护器腔13与外界相通。
[0043]在前述的壳体I上并且位于后侧右端的位置构成有一壳体插片座16,在该壳体插片座16上开设有壳体插片槽161,在壳体插片槽161上插嵌有一壳体簧片1611,该壳体簧片1611也可称为壳体插脚,属于中转端子;在前述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器腔12的左腔壁朝向右腔壁一侧的壁体上构成有用于支承在前述第一插脚22的第一插脚过渡片221的一对过渡片支承座123,在该对过渡片支承座123上各构成有一过渡片支承台阶1231,第一插脚过渡片221在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器腔12内搁置在过渡片支承台阶1231上,并且在第一插脚22的上端构成有一第一插脚插接座222,该第一插脚插接座222与下面还要提及的N插脚6电气连接,在前述的第二插脚23的上端延伸有一插脚引出片232,该插脚引出片232在途经前述的第二插脚引出片让位槽18后伸展到壳体腔11外,并且与外接运行电容的一端电气连接。
[0044]由图1所示,在前述的壳盖4上并且背对壳体腔11的一侧即图1所示位置状态朝向上的一侧构成有一凸起于壳盖4的表面的一第一插脚插嵌座42和一第二插脚插嵌座43,第一插脚插嵌座42位于壳盖4的左端,而第二插脚插嵌座43位于壳盖4的右端,在第一插脚插嵌座42上构成有形状与作为中转端子的接地插脚5的形状相适应的接地插脚插嵌槽421以及与N插脚6的形状相适应的N插脚插嵌槽422,而在第二插脚插嵌座43上构成有形状与L插脚7的形状相适应的L插脚插嵌槽431,接地插脚5与接地插脚插嵌槽421插嵌配合,N插脚6与N插脚插嵌槽422插嵌配合,L插脚7与L插脚插嵌槽431插嵌配合。
[0045]由图1所示,在前述的第一插脚插嵌座42上并且在背对第二插脚插嵌座43的一侦U (即图示位置状态的左侧)以垂直于第一插脚插嵌座42的状态延伸有一用于阻隔接地插脚5和N插脚6的插脚电气绝缘分隔板423,前述的接地插脚插嵌槽421以及N插脚插嵌槽422的深度与第一插脚插嵌座42的高度相同,前述的第二插脚插嵌座43的高度与第一插脚插嵌座42相同,并且所述的L插脚插嵌槽431的深度与第二插脚插嵌座43的高度相同。
[0046]由于在壳盖4上形成了前述的具有接地插脚插嵌槽421和N插脚插嵌槽422的第一插脚插嵌座42以及具有L插脚插嵌槽431的第二插脚插嵌座43,因而在装配时,可在无需顾及接地插脚5、N插脚6和L插脚7的前提下先将壳盖4与壳体I配合,而后再将接地插脚5、N插脚6以及L插脚7分别插置于接地插脚插嵌槽421、N插脚插嵌槽422和L插脚插嵌槽431,因而相对于已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结构不会在安装壳盖4时遭到前述三个插脚的干涉影响,并且能体现申请人在上面的技术效果栏中载述的相应的技术效果。前述的N
当前第3页1 2 3 4 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