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座散热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000280阅读:267来源:国知局
机座散热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机部件,特别涉及一种机座散热结构。
【背景技术】
[0002]电机是一种依据电磁感应定律实现电能转换或传递的一种电磁装置,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机座为电机的重要部件,一般都设有用于散热的散热结构;现有技术中的散热结构一般包括机座筒体、两个对称设在机座筒体上端的外通风道及两个对称设在机座筒体下端的内通风道,机座筒体外壁处于两外通风道之间、两内通风道之间及相邻的外通风道与内通风道之间的位置均设有朝外延伸的散热筋I ;散热筋I的设置虽然增加了机座筒体外表面的散热面积,但机座筒体内部和作为机座筒体主散热渠道的通风道却没有得到很好地利用,不利于机座散热能力的提高,并由此限制了电机容量的增大。
[0003]因此,就需要对现有的机座散热结构进行改进,有效提高机座筒体的散热性能,提高整机性能,降低电机温升,有利于电机的容量的增大。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机座散热结构,有效提高机座筒体的散热性能,提高整机性能,降低电机温升,有利于电机的容量的增大。
[0005]本实用新型的机座散热结构,包括机座筒体、对称设在机座筒体上端的外通风道及对称设在机座筒体下端的内通风道,所述机座筒体外壁处于两外通风道之间、两内通风道之间及相邻的外通风道与内通风道之间的位置均设有朝外延伸的散热筋I,所述机座筒体内壁处于轴向两端部的位置设有与散热筋I对应的朝内延伸的轴向散热筋II和周向散热筋III。
[0006]进一步,所述散热筋1、散热筋II及散热筋III均与机座筒体一体铸造成型。
[0007]进一步,所述机座筒体中心的高度为315?630mm,相邻所述散热筋I的间距为15?40mm,所述散热筋I的高度为10?110mm。
[0008]进一步,所述机座筒体中心的高度为315?630mm,相邻所述散热筋II的间距为10?35mm,所述散热筋I的高度为5?40mmo
[0009]进一步,所述机座筒体中心的高度为315?630mm,所述散热筋III的高度为5?20mm,所述机座筒体每一端的内壁共设置I?5个散热筋III。
[0010]进一步,所述外通风道的内壁设有朝内延伸的散热筋IV。
[0011]进一步,所述机座筒体中心的高度为315?630mm,所述散热筋IV的高度为3?20_,每一所述外通风道共设置3?15个散热筋IV。
[0012]进一步,所述内通风道的外壁设有朝外延伸的散热筋V。
[0013]进一步,所述散热筋IV与外通风道一体铸造成型,所述散热筋V与内通风道一体铸造成型。
[0014]进一步,所述机座筒体中心的高度为315?630mm,所述散热筋V的高度为1mm?100mm,每一所述内通风道共设置2?5个散热筋V。
[0015]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机座散热结构,散热筋I的设置能够增加机座筒体外表面的散热面积,散热筋II和散热筋III的设置能够增加机座筒体内表面的散热面积,散热筋IV和散热筋V的设置能够增加机座筒体通风道的散热面积,充分利用各部位提尚散热性能,提尚机座筒体的通风散热能力,从而提尚整机性能,降低电机温升,有利于电机的容量的增大。
【附图说明】
[0016]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0017]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2为图1的C-C视图;
[0019]图3为图1的Y-Y视图;
[0020]图4为图1的A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1]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C-C视图,图3为图1的Y-Y视图,图4为图1的A处放大图,如图所示:本实施例的机座散热结构,包括机座筒体1、对称设在机座筒体I上端的外通风道2及对称设在机座筒体I下端的内通风道3,所述机座筒体I外壁处于两外通风道2之间、两内通风道3之间及相邻的外通风道2与内通风道3之间的位置均设有朝外延伸的散热筋I 4,所述机座筒体I内壁处于轴向两端部的位置设有与散热筋I 4对应的朝内延伸的轴向散热筋II 7和周向散热筋III 8 ;散热筋II 7的长度方向与机座筒体I轴向一致,散热筋III8则环绕机座筒体I内壁设置;所述散热筋I 4、散热筋II 7及散热筋III 8均与机座筒体I 一体铸造成型;散热筋II 7和散热筋III 8的设置能够增加机座筒体I内表面的散热面积,充分利用机座筒体I的内部散热性能,提高机座筒体I的通风散热能力,从而提高整机性能,降低电机温升,有利于电机的容量的增大。
[0022]本实施例中,所述外通风道2的内壁设有朝内延伸的散热筋IV 5,所述内通风道3的外壁设有朝外延伸的散热筋V 6 ;以增加机座的散热面积,充分利用外通风道2和内通风道3的散热性能,进一步提高机座筒体I的通风散热能力;所述散热筋IV 5与外通风道2 —体铸造成型,所述散热筋V 6与内通风道3 —体铸造成型。
[0023]本实施例中,为了使散热结构达到最优化,针对不同型号的电机,各散热筋具有不同的分布,同时各散热筋采用渐变间距、渐变高度的渐变式设计;例如,机座筒体I中心的高度为315?630mm,相邻所述散热筋I 4的间距为15?40mm,所述散热筋I 4的高度为10?110mm,相邻所述散热筋II 7的间距为10?35mm,所述散热筋I 4的高度为5?40mm,所述散热筋III 8的高度为5?20mm,所述机座筒体I每一端的内壁共设置I?5个散热筋III8,所述散热筋IV 5的高度为3?20_,每一所述外通风道2共设置3?15个散热筋IV 5,所述散热筋V 6的高度为1mm?100mm,每一所述内通风道3共设置2?5个散热筋V 6。
[0024]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主权项】
1.一种机座散热结构,包括机座筒体、对称设在机座筒体上端的外通风道及对称设在机座筒体下端的内通风道,所述机座筒体外壁处于两外通风道之间、两内通风道之间及相邻的外通风道与内通风道之间的位置均设有朝外延伸的散热筋I,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座筒体内壁处于轴向两端部的位置设有与散热筋I对应的朝内延伸的轴向散热筋II和周向散热筋III。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座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筋1、散热筋II及散热筋III均与机座筒体一体铸造成型。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座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座筒体中心的高度为315?630mm,相邻所述散热筋I的间距为15?40mm,所述散热筋I的高度为10?110mm。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座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座筒体中心的高度为315?630mm,相邻所述散热筋II的间距为10?35mm,所述散热筋I的高度为5?40mm。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座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座筒体中心的高度为315?630mm,所述散热筋III的高度为5?20mm,所述机座筒体每一端的内壁共设置I?5个散热筋III。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座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通风道的内壁设有朝内延伸的散热筋IV。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机座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座筒体中心的高度为315?630mm,所述散热筋IV的高度为3?20mm,每一所述外通风道共设置3?15个散热筋IV。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机座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通风道的外壁设有朝外延伸的散热筋V。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机座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筋IV与外通风道一体铸造成型,所述散热筋V与内通风道一体铸造成型。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机座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座筒体中心的高度为315?630mm,所述散热筋V的高度为1mm?100mm,每一所述内通风道共设置2?5个散热筋V。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机座散热结构,包括机座筒体、对称设在机座筒体上端的外通风道及对称设在机座筒体下端的内通风道,所述机座筒体外壁处于两外通风道之间、两内通风道之间及相邻的外通风道与内通风道之间的位置均设有朝外延伸的散热筋Ⅰ,所述机座筒体内壁处于轴向两端部的位置设有与散热筋Ⅰ对应的朝内延伸的轴向散热筋Ⅱ和周向散热筋Ⅲ;本实用新型的机座散热结构,散热筋Ⅱ和散热筋Ⅲ的设置能够增加机座筒体内表面的散热面积,进一步的散热筋Ⅳ和散热筋Ⅴ的设置则能够增加机座筒体通风道的散热面积,以充分利用各部位提高散热性能,提高机座筒体的通风散热能力,从而提高整机性能,降低电机温升,有利于电机的容量的增大。
【IPC分类】H02K5/18
【公开号】CN204652112
【申请号】CN201520418765
【发明人】吕朝帅, 陈中洋, 田儒彰, 曹佳冉, 朱妤, 赵胜天
【申请人】中煤科工集团重庆研究院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9月16日
【申请日】2015年6月17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