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热系统及具有所述散热系统的通讯设备的制造方法_6

文档序号:9931830阅读:来源:国知局
位设置并且位于所述散热基板的一侧;或者所述多个吸热基板在高度方向上与所述散热基板错位设置。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一个散热基板的散热管道区及所述多个吸热基板的吸热管道区域之间串接连通;或者所述一个散热基板的散热管道区与所任意一个所述吸热基板的吸热管道区域连通;或者,所述多个吸热基板的吸热管道区域中的每一个吸热基板的吸热管道区域分别与所述一个散热基板的散热管道区连通。12.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吸热基板为多个,所述散热基板也为多个,所述多个吸热基板的吸热管道区连通,所述多个散热基板的散热管道区域连通;连通的所述多个吸热管道区与连通的所述散热管道区域连通。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吸热基板与所述多个散热基板层叠设置或并排设置;或者所述多个吸热基板层叠设置或并排设置,所述多个散热基板层叠设置或并排设置,多个所述层叠设置或并排设置的吸热基板位于多个所述层叠设置或并排设置的散热基板的一侧;或者所述多个吸热基板在高度方向上与所述多个散热基板错位设置。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散热基板的散热管道区域及所述多个吸热基板的吸热管道区域串接连通;或者,所述吸热基板与所述散热基板的数量相等,所述多个吸热基板的吸热管道区域与所述多个散热基板的散热管道区域一对一的连通;或者,所述多个吸热基板中每一个吸热管道区域连通至少一个所述散热管道区域;或者所述多个散热基板中每一个吸热管道区域连通至少一个所述吸热管道区域。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吸热管道区域包括至少一个由多路管道连通构成的子吸热管道区域,在具有多个子吸热管道区域的情况下,所述多个子吸热管道区域之间间隔设置,所述散热管道区域包括至少一个由多路管道连通构成的子散热管道区域,在具有多个子散热管道区域的情况下,所述多个子散热管道区域之间间隔设置,所述至少一个子吸热管道区域与所述至少一个子散热管道区域连通构成所述循环回路。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子吸热管道区域为一个,所述子散热管道区域为多个,所述子吸热管道区域及所述多个子散热管道区域之间串接连通,或者所述多个子散热管道区域中的每一个子散热管道区域分别与所述子吸热管道区域连通。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子吸热管道区域为多个,所述子散热管道区域为一个,所述子散热管道区域及所述多个子吸热管道区域之间串接连通,或者所述多个子吸热管道区域中的每一个子吸热管道区域分别与所述子散热管道区域连通。18.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子散热管道区域与所述子吸热管道区域数量均为多个,所述多个子吸热管道区域与所述多个子散热管道区域串接连通,并且所述每两个子散热管道区域之间连接有一个子吸热管道区域;或者,所述多个子吸热管道区域中的每一个子吸热管道区域连通至少一个子散热管道区域;或者,所述多个子散热管道区域串接连通,所述多个子吸热管道区域串接连通并与一个所述子散热管道区域连通。1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吸热基板与所述散热基板均为一个,所述吸热基板与所述散热基板竖直放置且彼此相对,所述吸热管道区域与所述散热管道区域位于同一高度,所述驱动装置连通所述吸热管道区域与所述散热管道区域,并且所述述驱动装置位于所述吸热管道区域与所述散热管道区域的底端位置,所述吸热管道区域的顶端与所述散热管道区域的顶端通过连通管连通。20.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吸热基板与所述散热基板均为一个且竖直放置;所述吸热管道区域包括两个由多路管道连通构成的子吸热管道区域,分别为在竖直方向上自下而上的第一子吸热管道区域与第二子吸热管道区域,第一子吸热管道区域与第二子吸热管道区域之间间隔设置;所述散热管道区域包括三个由多路管道连通构成的子散热管道区域,分别为在竖直方向上自下而上的第一子散热管道区域、第二子散热管道区域及第三子散热管道区域,所述第一子散热管道区域、第二子散热管道区域及第三子散热管道区域之间间隔设置;所述驱动装置与所述第一子吸热管道区域间隔设置,所述驱动装置、第一子散热管道区域、第一子吸热管道区域、第二子散热管道区域、第二子吸热管道区域及第三子散热管道区域通过连通管依次串接连通且所述驱动装置与第三子散热管道区域连通,从而构成所述循环回路。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吸热基板与所述散热基板相对设置,所述第一子散热管道区域与所述驱动装置相对设置,所述第一子吸热管道区域与所述第二子散热管道区域相对设置,所述第二子吸热管道区域所述第三子散热管道区域相对设置。22.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吸热基板与所述散热基板并排设置,所述第一子吸热管道区域与第二子吸热管道区域沿水平方向并排间隔设置,所述第一子散热管道区域、第二子散热管道区域及第三子散热管道区域沿水平方向并排间隔设置。23.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吸热基板与所述散热基板均为一个且竖直放置,所述吸热基板与所述散热基板相对设置;所述散热管道区域包括两个由多路管道连通构成的子散热管道区域,分别为在竖直方向上自下而上的第一子散热管道区域及第二子散热管道区域,所述第一子散热管道区域、第二子散热管道区域之间间隔设置;所述驱动装置与所述第一子吸热管道区域间隔设置,所述驱动装置、第一子散热管道区域、吸热管道区域、第二子散热管道区域通过连通管依次串接连通且所述驱动装置与第二子散热管道区域连通,从而构成所述循环回路。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吸热管道区域内的工质以气态形式进入所述第二子散热管道区域,且所述第二子散热管道区域的面积大于所述吸热管道区域的面积。2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吸热管道区域包括多个由多路管道连通构成的子吸热管道区域,所述多个子吸热管道区域之间间隔设置,所述散热管道区域包括多个由多路管道连通构成的子散热管道区域,所述多个子散热管道区域之间间隔设置,并且所述子散热管道区域与所述子吸热管道区域数量相等,所述多个子吸热管道区域中的每个子吸热管道区域与所述多个子散热管道区域中的每个子散热管道区域通过连通管一对一连通,形成多个所述循环回路。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子吸热管道区域为两个,分别为在竖直方向上自上而下排列的第一子吸热管道区域与第二子吸热管道区域,所述子散热管道区域为两个,分别为在竖直方向上自上而下排列的第一子散热管道区域与第二子散热管道区域;所述第一子吸热管道区域与所述第一子散热管道区域通过两个第一连通管连通,且至少部分所述第一子吸热管道区域的高度低于所述第一子散热管道区域;所述第二子吸热管道区域与所述第二子散热管道区域通过两个第二连通管连通,且至少部分所述第二子吸热管道区域的高度低于所述第二子散热管道区域。2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吸热管道区域包括η个由多路管道连通构成的子吸热管道区域,在所述子吸热管道区域为多个的情况下,所述子吸热管道区域之间间隔设置,所述散热管道区域包括η-1个由多路管道连通构成的子散热管道区域,在所述子散热管道区域为多个的情况下,所述子散热管道区域之间间隔设置,η为大于等于2的整数,所述散热系统还包括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位于所述吸热基板且连通一个所述子散热管道区域并构成一个具有工质的回路,其它的子散热管道区域与所述η个子吸热管道区域通过所述连通管一对一连通形成多个所述循环回路。28.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子吸热管道区域为两个,分别为在竖直方向上自上而下排列的第一子吸热管道区域与第二子吸热管道区域,所述子散热管道区域为三个,分别为在竖直方向上自上而下排列的第一子散热管道区域、第二子散热管道区域及第三子散热管道区域;所述第一子吸热管道区域与所述第二子散热管道区域通过两个第一连通管连通,且至少部分所述第一子吸热管道区域的高度低于所述第二子散热管道区域;所述第二子吸热管道区域与所述第三子散热管道区域通过两个第二连通管连通,且至少部分所述第二子吸热管道区域的高度低于所述第三子散热管道区域;所述驱动装置位于所述吸热基板上并与所述第二子吸热管道区域间隔设置;所述驱动装置通过两个第三连通管连通并且所述第一子散热管道区域连通。29.根据权利要求26或者28所述的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子吸热管道区域连接所述第一连通管的位置低于所述第一子散热管道区域连接所述第一连通管的位置;所述第二子吸热管道区域连接所述第二连通管的位置低于所述第二子散热管道区域连接所述第二连通管的位置;或者所述第一连通管及第二连通管上均连接有驱动装置。30.—种通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通讯设备包括壳体、设于所述壳体内的电路板、设于电路板的发热元件及权利要求1-28任一项所述的散热系统,所述吸热基板贴合于所述壳体的外表面,用于吸收所述发热元件的热量。31.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的通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元件与所述内表面接触。32.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的通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吸热基板的吸热管道区域贴合于所述壳体的外表面。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散热系统,所述散热系统包括吸热基板、散热基板及用于连接所述吸热基板和所述散热基板的连通管;所述吸热基板内部设有多路管道连通构成的吸热管道区域,所述散热基板内部设有多路管道连通构成的散热管道区域,所述连通管连通所述吸热管道区域与所述散热管道区域构成循环回路,所述循环回路用于填充工质,所述工质于所述循环回路中循环流动,以便将所述吸热管道区域的热量带到所述散热管道区域散掉后,再流回所述吸热管道区域。本发明还提供一种通讯设备。
【IPC分类】H05K7/20
【公开号】CN105722379
【申请号】CN201610280271
【发明人】惠晓卫, 洪宇平, 杨成鹏
【申请人】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6年6月29日
【申请日】2016年4月29日
当前第6页1 2 3 4 5 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