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冷散热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8565094阅读:239来源:国知局
液冷散热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散热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液冷散热装置。
【背景技术】
[0002]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许多电子元件的性能与功率日益增强,连带地其操作使所产生的热量也越来越多;倘若不及时将电子元件所产生的热量散逸出去的化,这些热量将累积在电子元件内部而使电子元件的温度铸件升高,最终将音响其性能,甚至降低使用寿命或者致使电子元件失效。
[0003]因此,在诸如电脑主机、液晶屏幕以及电视等电子设备的运作过程中,经常加装散热装置来强迫散热;早起的散热装置是以风扇为主,但由于其散热效果不理想,因此为了提高散热效果,近年来业界已研发出一种液冷散热装置。但是这种液冷散热装置的散热效果的好坏视热交换器与冷却用液体之间的热交换效率如何,倘若能够增加热交换器与冷却用液体之间的接触面积与接触时间的化,则可大幅度增加热交换器与冷却用液体之间的热交换效率。因此,有必要提出一种散热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0004]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液冷散热装置,包括一种液冷散热装置,具有用于散热的液体,其特征在于,该装置包括:基座;盖体,罩盖在所述基座上并且所述基座和所述盖体之间形成用于容置所述液体的容置空间,所述盖体形成有与所述容置空间相通的进水管和出水管;热交换器,设置在所述容置空间内并且包含相互堆叠的多个散热板,每个散热板的周缘呈封闭状并且由多个间隔条组成,相邻的两个间隔条之间围设出一个通孔,所述每一个散热板的端部处分别设置有二封闭状开口 ;其中每个散热板与相邻的散热板为首尾端相互叠接,以使所述二封闭状开口分别形成有一个进水开口流道和一个出水开口流道,所述每个散热板的所述等间隔条与相邻散热板的所述等间隔条相互错位叠接而使所述等间隔条分别形成于临近的通孔上,并且在所述等间隔条和所述通孔之间共同形成有供所述液体通过的多个微流道,所述液体能够从所述进水开口流道流入所述多个微流道内并且从所述出水开口流道流出。
[0005]优选地,所述二封闭状开口设置在每个散热板的相向的二端部处,以使所述进水开口流道和所述出水开口流道对称布置。
[0006]优选地,所述进水开口流道和所述出水开口流道不对称布置。
[0007]优选地,所述每个散热板的所述等间隔条包括多个第一间隔条和多个第二间隔条,所述第二间隔条分别与所述第一间隔条相交。
[0008]优选地,所述每个散热板的所述通孔分别被相邻的散热板的第一间隔条和第二间隔条的相交部位分成所述微流道。
[0009]优选地,每个散热板的等间隔条包括多个第一间隔条和多个第二间隔条,所述第二间隔条分别垂直相交于所述第一间隔条。
[0010]优选地,每个散热板的通孔分别被相邻的散热板的所述第一间隔条和所述第二间隔条的垂直相交部位间隔呈所述微流道。
[0011]优选地,每个散热板的所述等间隔条相互平行,并且与所述二封闭状开口的连接线形成夹角。
[0012]优选地,所述基座和所述盖体均是由导热金属材料制成。
[0013]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由于每个散热板与相邻散热板首尾端相互叠接,以使所述二封闭状开口分别形成有进水开口流道和出水开口流道,每个散热板的等间隔分隔条与相邻散热板的等间隔条相互错位叠接而使所述等间隔条形成在临近的所述通孔上,并且在所述等间隔条和所述通孔之间共同形成有用于供所述液体通过的多个微流道,所述液体能够从该进水开口流道流入所述锁个微流道内并且从所述除湿开口流道流出;所以冷却液从进水管流入进水开口流道后,会进入每一层散热板的第一封闭状开口而陆续通过该层散热板及其相邻的上、下层散热板之间因错位叠接所产生的空隙,而流入临近通孔内,并且所述通孔又被相邻一层安热板的间隔条分隔成多个微流道,致使冷却液体在流入每个通道后,都受到间隔条的引导而改朝上、下、左和右四个方向在每个散热板之间的通孔所产生的多个微流道内,由此增加冷却用液整体与这些散热板之间的接触面积及接触时间,因而提升整体的散热效果。
[0014]在【实用新型内容】部分中引入了一系列简化形式的概念,这将在【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中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内容】部分并不意味着要试图限定出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关键特征和必要技术特征,更不意味着试图确定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0015]以下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特征。
【附图说明】
[0016]本实用新型的下列附图在此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用于理解本实用新型。附图中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及其描述,用来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附图中,
[0017]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0018]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的液冷散热装置的分解图;
[0019]图2是图1所示液冷散热装置的组装图;
[0020]图3是2所示液冷散热装置沿3-3线的剖视图;
[0021]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的散热板的分解图;
[0022]图5是图4所示散热板的剖视图;
[0023]图6是图5所示散热板的剖面图;
[0024]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的散热板的另一剖面图;
[0025]图8是图7的侧面剖视图,其中显示了冷却液体在散热板之间流动的情形;
[0026]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的另一个剖视图;
[0027]图10是图7的俯视图,其中显示了冷却液体在散热板之间流动的情况;
[0028]图11是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优选实施例的散热器的分解图;
[0029]图12是图11所示散热器的散热板的分解立体图;
[0030]图13是图11所示散热器的散热板组装的俯视图;
[0031]图14是图13沿线14-14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2]在下文的描述中,给出了大量具体的细节以便彻底理解本实用新型。然而,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显而易见的是,本实用新型可以在无需一个或多个这些细节的情况下实施。在其他的例子中,为了避免与本实用新型发生混淆,对于本领域公知的一些技术特征未进行描述。
[0033]为了彻底了解本实用新型,在以下描述中给出了详细结构。显然,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不限定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熟悉的细节。以下详细描述中包含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然而除了这些较佳实施例之外,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具有其他实施方式。
[0034]参考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的液冷散热装置的立体分解图,该液冷散热装置包括基座10、盖体20和热交换器30。
[0035]基座10可以是具有高导热性的铝、铜等金属材料制成,其可以被制作成任何适当的形状,在一个实施例中,基座10被制作成类似一个圆盘,其中心处呈凹陷状以供盖体20罩盖结合后在两者之间形成容纳液体和热交换器30的一个容置空间S,基座10的底面用于热接触一个预冷却的热源(未显示),并将热源所产生的热量热传导至热交换器30上。
[0036]盖体20的顶部形成有与容纳空间S相连通的进水管21和出水管22,进水管21和出水管22可以利用切削加工的方式成形于盖体20上,或者利用焊接方式粘着于盖体20上。图2为整个液冷散热装置的组装图。
[0037]为了防止液体从基座10与盖体20的连接处外漏,所以可以在基座10与盖体20之间装设一个垫圈11,从图3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当垫圈11设置在基座10和盖体20的连接处,可达到密封效果而防止冷却液体外漏。当然,可想而知,防止液体从基座10与盖体20之间的连接处外漏的方式外,并不局限于利用垫圈11而已;可利用焊接的方式,将基座10和盖体20的连接处气密焊接在一起,而达到防漏效果。
[0038]热交换器30设置在容纳空间S内并且包含相互堆叠的多个散热板31,每个散热板31均可由高导热性的铝、铜等金属材料制成,用于充分吸收与基底10进行热接触的热源(未示出)的热量;在一个实施例中,每个散热板31均为圆形,其周缘呈封闭状并且没有封闭状开口,由此,整个散热板31的周缘形成一个挡墙,而使冷却用液体不易从散热板31的周缘漏出。
[0039]如图4所不,每个散热板31具有多个第一间隔条311和与各个第一间隔条311彼此相交的多个第二间隔条312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图2显示第一间隔条311和第二间隔条312彼此相互垂直,此仅为一个优选的实施例而已,当然可想而知,第一间隔条311和第二间隔条312只要彼此相交就能达到等同的效果;在每个散热板31的端部应对应进水管21和出水管22的位置分别开设有一个第一封闭状开口 313和一个第二封闭状开口 314,而在每个散热板31的其余部位,相邻第一间隔条311和第二间隔条312之间共同围设处一个通孔315 ;在一个实施例中,每个散热板31的第一封闭状开口 313和第二封闭状开口 314大致位于径向二端,并且第一间隔条311的两端对应于第一封闭状开口 313和第二封闭状开口 314,而第二间隔条312的两端对应于不是第一封闭状开口 313和第二封闭状开口 314的两侧。因此,在一个实施例中,由于第一间隔条311和第二间隔条312相交的缘故,所以大部分的通孔315均呈四方形,而接近散热板31周缘的其它通孔315则呈不规则状。
[0040]当用堆叠的多个散热板31来构成本创作的热交换器30时,每个散热板31与相邻的散热板31’为首末相互叠接,以使每个散热板31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