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炭纤维丝加热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8757080阅读:339来源:国知局
一种炭纤维丝加热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炭纤维新材料应用方面,具体涉及一种炭纤维丝加热装置。
【背景技术】
[0002]碳纤维(carbon fiber,简称CF),是一种含碳量在95%以上的高强度、高模量纤维的新型纤维材料。它是由片状石墨微晶等有机纤维沿纤维轴向方向堆砌而成,经碳化及石墨化处理而得到的微晶石墨材料。碳纤维“外柔内刚”,质量比金属铝轻,但强度却高于钢铁,并且具有耐腐蚀、高模量的特性,在国防军工和民用方面都是重要材料。它不仅具有碳材料的固有本征特性,又兼备纺织纤维的柔软可加工性,是新一代增强纤维。碳纤维具有许多优良性能,碳纤维的轴向强度和模量高,密度低、比性能高,无蠕变,非氧化环境下耐超高温,耐疲劳性好,比热及导电性介于非金属和金属之间,热膨胀系数小且具有各向异性,耐腐蚀性好,X射线透过性好。良好的导电导热性能、电磁屏蔽性好等。
[0003]另外由于一般的加热装置不够柔软,不够轻便,无法满足需要,特别怕折,易损,使用久一点就会断裂,影响产品的质量。

【发明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出一种新的技术方案,
[0005]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炭纤维丝加热装置,包括炭纤维丝2,所述的每两根炭纤维丝2之间设有缓冲带,所述的缓冲带由导线I和固定装置3组成,固定装置3将导线I和炭纤维丝2连接组成加热线,所述的每两个加热线的各一端由金属丝5串联,串联后用硅胶板4固定,所述的每两个加热线的各另一端分别由金属丝5与其它加热线的一端分别串联。
[0006]更进一步,所述的固定装置3的形状呈水杯状,底部有开口,所述的开口设有垫圈
6ο
[0007]更进一步,所述的每两个炭纤维丝加热装置之间可以用金属丝5串联,串联后用硅胶板4固定。
[0008]更进一步,所述的硅胶板4外包裹一层导热绝缘橡胶。
[0009]有益效果
[0010]本实用新型柔软轻便,可自由拆卸,不易损,延长了产品使用寿命,增强了产品质量。
【附图说明】
[0011]图1为本实用新型加热线的结构示意图。
[0012]图2为本实用新型固定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13]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炭纤维丝加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4]如图1-3所示,一种炭纤维丝加热装置,包括炭纤维丝2,所述的每两根炭纤维丝2之间设有缓冲带连接,所述的缓冲带由导线I和固定装置3 ;所述的固定装置的形状呈水杯状,底部有开口,所述的开口设有垫圈6 ;导线I穿过固定装置3的带垫圈6的底部与炭纤维丝2连接,炭纤维丝2穿入固定装置3与导线I连接,固定装置3将炭纤维丝2锁紧,固定装置3将导线I和炭纤维丝2固定连接,也可拆卸,导线2是金属丝,柔软。固定装置3将导线I和炭纤维丝2连接组成加热线,所述的每两个加热线的各一端由金属丝5串联,串联后用硅胶板4固定,所述的每两个加热线的各另一端分别由金属丝5与其它加热线的一端分别串联。金属丝5除了连接、导电外,还具有加强和支撑硅胶板4的作用,所述的硅胶板4外包裹一层导热绝缘橡胶,所述的导热绝缘橡胶是硅树脂橡胶。所述的炭纤维丝加热装置可连接插头,插头再连接到电源上即可加热,所述的电源可以是家里交流电,汽车内车载电源,也可以是电瓶车上蓄电源,锂电池。
[0015]本实用新型一种炭纤维丝加热装置可在外表加布料、皮革等柔性面料,应用于服饰或鞋子,手套,帽子,家纺类,生活家具或办公家具、家电等领域。
【主权项】
1.一种炭纤维丝加热装置,包括炭纤维丝(2),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每两根炭纤维丝(2)之间设有缓冲带,所述的缓冲带由导线(I)和固定装置(3)组成,固定装置(3)将导线(I)和炭纤维丝(2)连接组成加热线;所述的每两个加热线的各一端由金属丝(5)串联,串联后用硅胶板(4)固定,所述的每两个加热线的各另一端分别由金属丝(5)与其它加热线的一端分别串联。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炭纤维丝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固定装置(3)的形状呈水杯状,底部有开口,所述的开口设有垫圈(6)。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炭纤维丝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硅胶板(4)外表面包裹一层导热绝缘橡胶。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炭纤维丝加热装置,包括炭纤维丝(2),所述的每两根炭纤维丝(2)之间设有缓冲带,所述的缓冲带由导线(1)和固定装置(3)组成,固定装置(3)将导线(1)和炭纤维丝(2)连接组成加热线;所述的每两个加热线的各一端由金属丝(5)串联,串联后用硅胶板(4)固定,所述的每两个加热线的各另一端分别由金属丝(5)与其它加热线的一端分别串联。所述的固定装置(3)的形状呈水杯状,底部有开口,所述的开口设有垫圈(6)。本实用新型柔软轻便,可自由拆卸,不易损,延长了产品使用寿命,增强了产品质量。
【IPC分类】H05B3-34, H05B3-06
【公开号】CN204465898
【申请号】CN201420839728
【发明人】呙柯洋
【申请人】呙柯洋
【公开日】2015年7月8日
【申请日】2014年12月26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